[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64P/2024-0001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计划、发展目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发展改革委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1-31 | [ 发布日期 ] | 2024-01-31 |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发展改革稳定任务艰难繁重。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市委“一号工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总牵引,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为改革突破性抓手,以“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为工作导向,强化“目标、问题、项目、结果”四个管理,着力推进“一区五城”和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我区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94.1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中心城区第4位,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政治环境风清气正。
图1 2020—2023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势能不断积蓄
1.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印发实施《巴南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10”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制定党建统领、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5张年度任务清单,316项年度重点任务完成302项,完成率达96%。腾龙5G、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奇芯等3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50.2%。全面完成巴南温江产业协同等5大领域39项合作任务。联合举办第三届重庆国际生命科学高峰湖人才峰会,互设生物医药临床试验基地、孵化基地。联合举办“线上国际招商推介会”。重庆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联合纳入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名单,在川渝第八次党政联席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成渝跨境公路班车联盟累计发车5414车次,货值超95亿元。完成川渝通办事项1703件次,发出首例“温巴通办”营业执照。相关工作被市委办公厅、市双城办简报等刊载28次,在非毗邻地区中位列第1。
2.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功争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牌子。重庆RCEP投资贸易服务中心、中国—东盟物流行业对接基地揭牌运营;南彭B保全年实现进出区货值70.9亿元、增长18%。跨境公路班车新增云南弄岛等4个口岸线路、乌兹别克斯坦等2个海外分拨仓,荣获第五届全国十佳“运输服务榜样品牌”,全年发车4086车次,货值约27.89亿元,分别增长21%、27%。
3.推动“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持续抓好对口丰都县协同发展,巴南丰都党政代表团开展交流互访2次。落实帮扶资金1825万元,助力丰都县14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对接活动,帮扶协作引资5831万元。探索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促成祺仁药业在丰都县成立分公司。依托“陆海之约•2023畅享巴南”主题活动、巴实游平台等渠道,帮助购销农产品4100万元。探索“景区共建”,丰都4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巴南游客11355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330万元。加强人才交流,互派交流教师、医生、专技等人才27人;协同培训丰都基层医务人员100人次;完成养老护理、照料老年人特色工种培训192人次;累计为丰都县提供就业岗位5522个、实现转移就业57人。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中标金额1682万元。办理“全渝通办”事项15272件次,与丰都跨区域通办148件次。
(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现代产业迈出新步伐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召开全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全区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着力打造“1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我区2个主导产业、4个特色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地图”。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上榜科技部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在研创新药物达到53个、进入临床23个、Ⅲ期临床9个,分别在全市占比76%、57%、75%。首个创新生物单抗药物白介素-17(治疗银屑病)已进入国家药监局NDA审批程序,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重庆新型光电子集成产业园暨光域科技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惠科金渝公司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数智产业集群进中提质。大江科创城6个产品被认定为全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先进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集群活力增强。智翔金泰、美利信挂牌上市。
图2 2020—2023年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总量及增速
2.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制定区软件产业“星十条”政策,推出8个星座楼宇打造巴南软件园,开放5批次103个应用场景,吸引62家软件企业入驻,纵深推进“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建成11个智能工厂、48个数字化车间,居中心城区第3。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园区型)二级节点(全国首个)正式上线。建设并发布、运营全国首个“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交流发言。上线“耘农机”“耘农资”“耘农我有+”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完成4万余亩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在全市推广并实现收益,带动城市下乡消费3000多万元。在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终期评估中,我区在全国排名第8名(西部地区第2名)。佛耳岩港与舟山港、太仓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数字木材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腾龙5G数据中心投用,新建5G基站400个,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2931个。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策划环樵坪山数智城项目纳入“中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项目库,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6599万元。提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南彭站开通货运业务,首发“公水铁”多式联运专列,运输成本相较于公水联运节约10%以上,累计进出货约1万吨。提速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惠科金渝、宗申动力列入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和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提速文体旅融合发展,“不夜南泉”项目全面启动,花境院子民宿成功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丰盛古镇评为第二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巴南人文山水体育旅游休闲线路被国家体育总局、文旅厅授予春节、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我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试点区县名单。提速金融业发展,与人保财险重庆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成功落地我区,我区企业挂牌上市工作荣获2022年度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激励督查通报。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聚力发展火锅产业,发展主城最大芫荽等火锅香料生产基地2万亩,建成主城最大畜禽屠宰和肉产品加工基地,引进火锅产业相关企业10家,发展火锅食材产业规上企业累计11家。立足二圣镇资源禀赋,积极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认定3家市农产品加工业100强领军企业,1家市农产品加工业100强成长性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25.64亿元、同比增长5.8%。建设“农文旅康”融合精品项目,打造二圣茶叶、二圣梨、接龙蜜柚、姜家黑、石滩大米、中坝蔬菜、东温泉菊花等系列特色农业品牌。实施“破十固十、壮百育千”集体经济提升行动,推动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
图3 2020—2023年我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1.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持续推动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国际生物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建设,巴南软件园·星洲座、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成投用,美利信科技、航天巴山获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信部“重庆企业硬科技培育基地”落户重庆数智产业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45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大梯队培育力度,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实施方案,新增入库科技型企业894家、完成率134%,总量达5395家、稳居全市第1。实施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成功立项市级科技项目45个,获得资助资金额165万元。加快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巴南试点平台建设,现已建3006家准科企库、594家准高企库。
3.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建立全市首个数字经济HR俱乐部,建成市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巴南市场和5个数字经济人才工作站,新增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22名人才入选市级“鸿雁计划”。开展博士渝行周等专场活动,签约引进高素质人才700余人、签约博士21人。国际免疫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吴玉章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召开全区科技创新暨人才大会,授予吴玉章、石晓辉2名领军科学家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表彰科技创新“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个。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00个。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项目222个,总登记金额10.59亿元,技术交易额3.69亿元。持续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为212家企业发放贷款3.6亿元。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图4 2020—2023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情况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1.着力扩大招商引资。印发《区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设立驻长三角、驻粤港澳大湾区等驻外招商局。迭代升级链长制,集结500人招商力量,引入凌创高端智能装备创新基地、艾绿集团西南总部等50-100亿级项目3个,科瑞制药、智翔金泰抗体药物研发、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唐颐细胞智能制造基地、皓元抗体偶联药物CDMO基地等20-50亿级项目10个。2023年全区新签约项目108个,到位资金309亿元、落地开工率91%、居主城都市区第1位。
2.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利用“三常·四级”管理机制高频精准调度,13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34亿元。新储备三年滚动规划项目377个,策划储备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100余个,争取专项债20亿元,并已支付完毕。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75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增0.95亿元;争取国债资金约1.1亿元,总额位居主城中心城区前列。14个重大项目累计授信115.4亿元、放款48.3亿元。获国家发改委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7个,占重庆总数20.6%。加大绿色金融、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向符合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要求的市场主体授信8.76亿元、放款3.58亿元。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高于全市平均2个百分点、居中心城区第2位。《经济日报》2次报道我区产业转移和抓项目促投资工作。
图5 2020—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3.着力挖掘消费潜力。举办“陆海之约”主题消费活动,融合开展消费节、房交会、家装季,直接推动限上摩托车、乘用车、二手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5.1%、18%、69.4%,带动餐饮、文旅、住房等销售超100亿元。西流沱小镇成功创建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旭辉乐活城入选不夜重庆生活节“夜间潮玩圣地TOP10”,首创奥特莱斯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滨江机车街正式开街、引入重庆首店4个。引进“车万家”新能源汽车综合展厅,铠恩酒店用品市场开业运营、入驻商户106余家。印发《区促进二手车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培育二手车企业入统12家。引导花房村火锅(华熙店、万达店)升级改造,“磁器口”火锅底料品牌成功入选“重庆老字号”;重庆极合食品“火锅底料”荣获“重庆火锅爆品食材TOP1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8.8亿元,增长7.5%。
(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乡村各美其美
1.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18号线已正式通车运营,轨道交通24号线、27号线提速建设,渝湘高铁、渝万高铁、渝湘高速复线、渝赤叙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市郊铁路C5线完成方案设计,C6线取得可研批复。启动建设鹿角隧道、鹿角隧道东延伸段、新燕尾山二期等项目,茶惠大道、李家沱长江复线桥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轨道修理站周边市政道路一期工程等20条、共25.3公里。投资22.3亿元,新开工道路建设17条,续建21条。
2.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建成投用旭辉万达人行天桥,开工建设罗滩河公园步道、铜锣山健身登山步道。建成鱼胡路口、木洞移民帮扶安置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961个。投资6500万元实施更新改造项目20个、市级路网更新示范片区2个。道角1979、恒安老厂、水轮机厂3个项目纳入市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库。完成棚户区改造285户,实施7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面积约183万平方米,共惠及群众6.2万余人。
3.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识别监测对象32户83人,全部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深化“党建引领•百村振兴”实践,实施强镇带村工程。申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市级创建村,打造22个区级创建村。以“清单制”“积分制”推进“院落微治理”,建成“巴适小院”185个,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数字乡村全国优秀案例。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级资金2082万元,整村推进农村户厕改造600余户,建成7个美丽乡村项目。新建成“四好农村路”110公里、入户道路12.448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完成危房改造135户,新安装农村公共照明路灯412盏,完成农村“四旁”植树200亩,新技改1座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8%。我区成功纳入首批市乡村人才振兴示范区创建名单,中心城区首例城市人才落户二圣镇集体村。
(六)深化改革开放步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加快建设数字重庆。认真落实市委数字重庆建设“一把手工程”的部署要求,区数字资源“一本账”具备通过IRS实现共建共享能力。组建区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化运营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闭环流转和处置事件5.2万件次。全覆盖完成93个镇街和区级部门第二轮核心业务梳理405项、一级业务1034项、二级业务3769项、业务事项20009项,认领市级下发业务事项4157项。正在推进12个“一件事”特色应用,其中争取市级试点4个、自主谋划4个、储备4个。清理存量政务数字化应用937个,“渝快政”全面铺开运用。
2.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印发“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实施意见,明确打赢国企改革、园区改革、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和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取得重大成果的各项目标任务,打表推进。深化“三变”改革,新增改革村49个、总数达102个。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全市率先突破(实现首单交易),入市3宗、面积27.63亩、成交金额1934万元,带动社会资本2.2亿元投入乡村产业发展。进城农户“四权”退出成功试点,农户退出14户、38.83亩,获得资金118万元。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113宗、面积1.8万亩,交易鉴证金额1.71亿元。
3.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一窗综办”,设置44个无差别综窗和税务、公安等分领域综窗,综合受理率100%,压减综合窗口66个、压减率40%。扎实抓好清廉市场建设,印发制度文件6个,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川渝”两地“异地同标”服务畅通市场准入准营,区“巴巴实”信易+多跨场景融合等3个案例获评全市政务和市场十佳场景。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实现全程网办42件,共计办件量2万余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全国一张清单”要求,做到“一单尽列、单外无单”。探索企业开办“半日办结”,实现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办结的“巴南速度”。探索社、税、邮深度合作,5个社邮一体化合作网点投入运行,43项高频服务事项就近可办。推动二手车诚信经营体系建设,推行《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入选国家“信用承诺实践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及“诚信兴商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出台“巴八条”助企纾困政策,成立服务民企产业联盟,组织“巴巴实”平台、数引网入园区开展集采推广,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2023年全区新发展市场主体21910户、增长22.81%,存量市场主体达113071户、增长9.19%,民营市场主体21715户、增长22.48%。
(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巴南迸发生机
1.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1+2+6+N”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做好能耗总量和强度弹性管理,数智产业园、国际生物城入选近零碳园区试点。开展CQER碳汇核查,积极加入全市碳交易市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破题起步,获评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培育区。与理工大学开展政校合作,破解生态产品总值(GEP)考评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难题。打造首批“巴实绿耕、巴实绿居、巴实绿景”区域公共产品29个。二圣云林天乡项目、“石滩大米”等项目分别获得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支持。
2.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全市首个禁捕警务室,筑牢长江“十年禁渔”防线。开展碧水行动,花溪河综合整治和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完成雨污水管网建设改造约50公里,国际生物城木洞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达标率100%,长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花溪河水质达Ⅳ类,一品河、五布河、孝子河水质达Ⅱ类,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蓝天行动,成立秋冬大气污染攻坚行动专项小组,推行智慧工地系统,对建筑工地扬尘整治情况全程监督,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2天;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开展净土行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抓好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我区实践案例被评为重庆市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2350件“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已整改2336件、整改率99.4%。
(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1.全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加大稳岗扩岗力度,组织专场招聘83场、特色活动10余场,“直补快办”兑现补贴资金10330万元、失业保险降费930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居中心城区第2位。4984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0583人,离校未就业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4.6%、100%,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高技能人才锻造计划,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1.76万人次,28人入选11类全市职业能力建设领域专家智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629人次,“巴巴实”平台“人才招聘”模块促成供需对接4159人次。建立劳资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培育治欠协管员67名,处理欠薪线索4080条、调解劳资纠纷1300件,“渝薪无忧”数字平台线索办结率98.10%。
2.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改善卫生服务,疫情防控工作获评市政府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激励;建成2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精神卫生中心;龙洲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运行,新建成莲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木洞镇中心卫生院纳入全市首批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纳入国家试点,二圣镇、麻柳嘴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创建市级技术评估;成功建设市区级健康细胞68个。养老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新增养老机构7家,全区养老服务总床位增至1.09万张,千名老人床位45张,位居全市第1。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增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8所、学位1980个,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60%;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0所、普惠学位2400余个,普惠覆盖率达90%;金竹一小、跳石中学、界石二小建成投用;“区管校聘”持续推进,新招聘教师318人,交流校长教师435人。持续拓展文化阵地,新建城市书房、旅阅书房、轨道微型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6个;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服务小分队活动1900余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村792余场,开展免费公益文艺培训班47期、培训1.8万余人次。持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9.8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7平方米;举办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等赛事活动30余场次,受众达30万人次;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50.18%,居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4.1%、优良率47%。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区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49.38万人、27.88万人、19.09万人。落实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代缴政策,参保率100%。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第三代社保卡新申领、补换14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136万人次。养老待遇资格认证“131”服务创新做法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专题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40元/月,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增部分兑现到位,兑现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待遇55.93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落实困难群众资助参保政策,低收入人口参保率99%以上。扎实推进双拥优抚工作,修缮维护2处烈士纪念设施,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8场,走访慰问优抚对象2万余人次,送达立功受奖喜报823户,足额发放抚恤定补金5000余万元,发放救助资金150余万元。筹集“春蕾圆梦”资助金,帮助130名家庭困难女学生圆梦求学;慰问2307名困难妇女、儿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900名残疾人及其托养人得到托养服务或补贴。全区3743余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9851人次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
(九)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安全基础更加夯实
1.积极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大力度推进保交楼,全区23个问题楼盘实现交付22617套、居全市第2位,已有22个项目完成销号。深化除险清患,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大非法金融活动处置力度,核查处置涉嫌非法金融活动9起。加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力度,实施“一行一策”差异化监管,全区银行业不良率为0.83%。建立国企债务数字化系统,压降融资平台债务9.48亿元。
2.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红线底线。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立耕地保护“一本账”,复耕复种3140.52亩撂荒耕地,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7.2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1万亩、产量21.86万吨,保质保量完成粮油储备任务。抓好能源保障,强化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配电网,公平110kV变电站已建成投用。高质量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国防宣传教育、人民防空建设等国防动员工作。
3.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标持续向好,全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起、死亡21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减少7起、7人,实现“双下降”(均下降25%),实现连续113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自然灾害7起,致19个镇街13276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1334人,紧急转移安置422人,房屋倒塌3间、严重损坏37间,直接经济损失3556万元,未发生因灾导致的人员伤亡事件,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重大节点安全平稳,较好地应对处置了“5·4”燕尾山隧道施工涉险事故、“5·16”南泉家具厂火灾等事故险情。重点任务顺利推进,排查重大事故隐患209个,发生火灾697起,下降47.5%。
4.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制定安全稳定风险闭环管控实施方案、党建统领平安稳定除险清患闭环工作指引,构建平安稳定风险闭环管控体系。完善初信初访防范化解工作机制,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4659件,化解14309件,化解率97.61%。全力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全区暴恐案(事)件零发生。开展平安稳定攻坚月、“莎姐守未”、防范恶性刑事案件、全民反诈等专项行动,全区9类街面110警情同比下降40%,八类案件立案同比下降64%,侵财案件立案同比下降26%。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探索形成“构建‘人—家—院—城’德治体系 源头治理各类矛盾纠纷”工作经验,获评全国优秀创新经验。首创“一书一令”一体化矛盾化解机制,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受到表彰。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一)宏观形势判断
从国际看,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重构。从国内看,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但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全市看,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业转型有待加快、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和数字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动力将不断增强。从我区看,面临部分行业一企独大,多点支撑不强、创增量不足、开放能级不高等问题,但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信心底气,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和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等具体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围绕“一区五城”建设和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稳存量、创增量攻坚年”行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巴南新篇章。
(三)主要发展目标
今年,全区经济工作以实施“稳存量、创增量攻坚年”为主线。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单位GDP能耗下降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
(四)重点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和民生实事安排
2024年区级重点建设项目123个,总投资约34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215亿元。其中,政府资本类重点建设项目73个,年度计划投资约117亿元;社会资本类重点建设项目共计50个,年度计划投资约98亿元。2024年重大前期项目58个,匡算总投资约431亿元。2024年计划区级民生实事59件。
三、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全局谋划、系统推进,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坚持全域融入、全方位推进,持续迭代升级“十项行动”和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张清单”,更大力度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加强与丰都县对口协同发展,提升区域带动力,在现代化重庆都市圈建设中发挥辐射力影响力。
1.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抓项目建设。加快实施“1+10行动”,迭代更新“五张清单”,统筹推动规划、政策、项目等落地。持续做好市级“四张清单”月调度工作,重点抓好中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巴南腾龙5G公园等重大项目,持续推动3个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合作项目。二是抓试点示范。以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为引领,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家生物医药集群,加强“成渝双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更具巴南辨识度的事项。三是抓合作共赢。深化巴南温江全面合作,持续在产业协同、社会事业、互动交流、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合作,促成巴洲产发与温江隆科集团成立实体运营合资公司,在农旅产业发展等领域实体运营,加快推动巴南·温江种苗科技园项目建设。推动成渝跨境公路运输联盟合作走深走实。
2.扎实推进“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协同。联手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丰都五大产业集群,引荐文旅、康养、农业等板块企业赴丰都实地考察洽谈,谋划举办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协同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开展“飞地建园”“景区共建”等。二是推进城乡互动。落实上解帮扶资金和对口协同工作任务,帮助丰都县销售农特产品、文旅产品不低于1000万元;助推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在管理输出、技术帮带、人员培训、学科建设上支持丰都,帮助改善丰都县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三是推进市场互通。开展市场对接协助,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依托巴南—丰都消费帮扶协同发展联动中心暨巴南—丰都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采用“政企”联合采购方式,引导我区机关事业单位等采购丰都县产品。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协作,建立用工信息共享对接机制,引导丰都县劳动力到我区就业,为丰都县提供200个以上就业岗位。
专栏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1+10”行动。按照《巴南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10”行动方案(2023-2027年)》精神,推动党建统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科技强区建设行动、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当新重庆改革创新“排头兵”、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等行动。 滚动实施“五张清单”。迭代更新、滚动实施2024年党建统领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推动双核联建联动。谋划2024年巴南温江合作事项,持续深化在产业协同、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合作;持续深化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城合作;推动跨境班车联盟合作;促成巴洲产发与温江隆科集团成立实体运营合资公司;加快推动巴南·温江种苗科技园项目建设。 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对口协同丰都县,至少引进1个合作项目落地;探索开展“飞地建园”;落实帮销农特产品、文旅产品不低于1000万元;互派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10名;互派交流医务人员不少于10人;力争开展科研协作项目不少于1个;挂职交流人才2-3名;向丰都县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 |
(二)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力加快经济恢复提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区正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期,将紧扣市场主体急需,创新落实上级宏观政策,在扩大增量上下大功夫,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大经济总盘子。
1.落实扶持政策。一是抓政策打组合。以“打包”形式,抓好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跟踪督促落实。聚焦升规升限和稳增长、强消费等领域研究出台“巴系列”政策,抓好市级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落实,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二是抓服务解难题。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深化落实“三服务”,建立企业困难和诉求“清单”,摸清底数、找准症结、分类施治、对症下药。落实好运用好“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为企业服好务。
2.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深挖潜力。充分发挥园区、商业综合体、乡村振兴等资源优势,通过创业指导、招商引资、盘活拉动、园区带动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培育更多的自然人和社会组织成为经营主体。二是优化服务。优化登记服务程序,注重登记注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面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提升证照联办等事项的使用率。推进涉企“一件事”主体服务全程网办,优化“个体工商户服务直通车”。三是分类培育。完善并发挥区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全面落实上级关于个体工商户的扶持政策,稳步实施分型分类培育。
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一是强化支持。建立适宜民营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产业项目清单、特许经营项目清单,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优质项目,向民营企业集中推介,支持更多项目进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支持更多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特许经营项目等,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保障民营企业投标人合法权益,坚决防范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二是强化服务。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精准识别企业需求,积极推动政银企对接,建立“问题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服务机制并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三)坚持以项目促发展,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招商引资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聚焦招大引强、龙头引领,将“5020”攻坚作为2024年招商“一号工程”。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强投资,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大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1.强力攻坚招商引资。一是强化招大引强。发挥好500人专业招商团队“一盘棋”作用,统筹增强驻外招商力量,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优势企业在区布局。围绕12条产业链加大产业分析、项目谋划,加快推进铃耀新能源汽车扩能放量。二是强化资本招商。加快南部基金已投项目资金盘活,扩大资金统筹渠道,做大基金规模,加强与头部资本合作,创新模式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撬动高成长性项目落地。三是强化落地转化。完成500亩优质地块“标准地”出让条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强招商项目全周期“一件事”管理,加强招商合同管理,建立落实履约监管责任制及“企业履行承诺、政府兑现政策”“双兑现”复盘机制,确保招商项目快谈、快签、快落地、快达产。
专栏2:强化招商引资 规模保持稳定。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合同资金800亿元以上,实际到资20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开工率保持90%以上。 质量持续提升。招引“5020”项目15个以上,“1246”现代制造业及数字经济项目比重分别达70%、50%以上,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项目比重达80%以上。 排名继续领先。招商引资综合排名保持全市“第一梯队”。纳入全市经济高分报表晾晒的“100”及“5020”项目数量保持全市领先。纳入西洽会、智博会签约的重大项目投资金额保持全市领先。 |
2.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狠抓工业投资。实施“制造业招商”攻坚行动和“拿地即开工”专项行动,加大已签约未拿地、已拿地未开工项目履约督导和服务力度,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潜能。二是抓储备强支撑。以三年滚动规划项目清单、三张融资清单(市场融资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为抓手,抓好项目策划储备,跟踪项目申报进度,督促项目资金使用,逐步实现“项目池”和“资金池”有效对接。三是抓项目扩投资。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三常·四级”调度管理机制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手段,推动53个在建项目和市级平台公司在区17条缺建道路、3所未建学校、5个未建公园建设。依法合规全力保障在建及新开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严禁形成“半拉子”工程。
专栏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内外交通。做好渝湘高铁、渝万高铁和市在区渝湘高速扩能、渝赤叙高速服务工作。提速推进李家沱复线桥南引道、新燕尾山隧道、轨道24号线、轨道27号线、茶惠大道、新燕尾山隧道、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鹿角隧道及东延伸段等项目建设,渝湘复线高速巴南段建成通车。强化内畅动脉循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完成70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 完善能源设施。完成老龙洞输变电工程变电边坡治理及全部土建施工,完成线路部分全部基础施工;启动220kV独龙、500kV新玉输变电工程,重构龙洲湾、花溪等区域配网网架,加快打造龙洲湾超级充电站绿色智慧电网。加快中央资金燃气项目改造工作,推进安澜至界石天然气供气管网前期手续办理,推进江南万科城周边市政道路一期天然气管道工程、巴南区界石组团R分区R1路天然气管道工程、界石石象路天然气管道延伸工程、云篆山公租房LPG项目管线工程、重庆大江科创城天香路天然气管线工程、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供气工程等9公里燃气管网建设。加快醇基燃料充装站项目落地。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区5G基站建设,计划新建5G基站100个。 |
3.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项目融资,稳定市场预期,力争销号9个市级“两久”项目和13个区级“两久”项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储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利用外资。二是加大供地保障。做好城市营销、品牌营销和全民营销,坚持高质高效供地,探索房地产新模式,多模式、多渠道推进土地供应。
(四)坚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全力激活消费“主引擎”作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优化消费促进政策,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1.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一是培育演出经济。充分挖掘华熙演出市场,借助举办大型演唱会契机,引入更多特色餐饮店和潮玩项目入驻华熙,培育华熙特色夜间集市,拓展夜经济多元形态,丰富巴南夜消费场景,打造“不夜巴南”夜间消费新地标,推动演艺经济成为拉动消费新引擎。二是发展汽摩商圈。结合我区汽摩优势产业,积极策划机车节活动,探索汽摩生态链,构建汽摩消费新场景,打造中国(西部)国际汽摩城,创建全国汽摩服务贸易市场典范和国内外展示形象窗口,促进汽摩消费。三是建设县域商业项目。推动巴南区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建成落地,建立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镇街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
2.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一是开展促销活动。接续开展“陆海之约•2024畅享巴南”主题活动季,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包,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消费。二是提质发展住宿餐饮业。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进一步优化住宿餐饮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动能,提振消费信心。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上级各项政策,在优化公积金、预售监管资金使用、盘活利用商业商务用房和存量房屋等方面,积极释放政策效应。加大市、区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持续释放房交会、家装节、消费节等节会综合带动效应,加速房地产市场上下游联动消费,整体推动市场复苏回暖。
专栏4:强化消费潜力挖掘 推动商贸业发展。实行重点餐饮商家专人服务制度,覆盖匹配“一对一”服务专员。持续推动二手车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二手车向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数字化,挖掘培育二手车增量企业达限纳统20家,实现销售额1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协信新能源汽车展销中心等项目落地。 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江碧波艺术博物馆、重庆长江水驿博物馆(木洞历史文化博物馆)、华熙巴蜀文旅走廊演艺高地、东部旅游环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南温泉项目升级转型,推动半边戏街、南泉十二时辰等项目建设。 提升消费场景热度。借助演唱会热点事件,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制造热点话题开展营销推广,提升华熙知名度。开展都市旅游线路专题推广,联动西流沱滨江旅游区、巴滨路、汉海海洋公园、华熙文体中心,形成巴南精品都市游线。 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大力推进“巴县老院子”文旅品牌塑造,继续开展评定工作,建立“巴县老院子”名录库。指导融汇西流沱滨江旅游区创建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开展等级旅游民宿培育工作。 |
(五)坚持推进科技强区战略,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推进科技强区建设,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1.建好科技创新平台。一是打造高端生物医药科创平台。落实市区共建国际生物城“七联合”重点任务,加快智睿生物创新孵化中心建设。推动巴南区、温江区两地入驻的CRO及GCP专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飞地园区”。二是建设理工大创新生态圈。支持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全区首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重庆理工大学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重庆理工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三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建立创新平台培育库和科研平台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指数”“人才引培指数”“成果转化指数”晾晒。探索建立创新平台培育库和科研平台评价体系。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组织重点企业申报、实施市级及以上重大重点科技专项,鼓励有条件企业联合高校申报市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建设工业与重庆大学智能装备联合创新中心、重庆能研理工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构建全周期、梯次型培育体系,力争市级科技型企业突破59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家。三是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计划。建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对接产业赋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3.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优化调整科技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市区会商、部门联动、区园协同“三级联合机制”。二是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衔接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开展中科院院所专利拍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区内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联盟。三是提升科技服务。出台科技服务业企业奖补政策,发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现有金融产品作用,依托“巴实贷”探索延伸设立“科技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巩固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
4.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完善人才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持续迭代“124”人才工作体系。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做贡献”行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不少于3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强校地合作。选派优质重庆理工大学专家作为科技专员,入园进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三是加大人才引进。用好“‘巴’方来才·‘南’得有你”“菁英计划”,开展城市行、高校行等系列引才活动,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推广应用“渝才荟”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塔尖”“塔基”人才提供多梯次管家制暖心服务。创建乡村人才振兴示范区,加快“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建设,新增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以上。
专栏5:强化科技创新 加快创新“承载区”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围绕“一区一平台”定位,全力打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域、国际化高科技之城。渝兴公司高标准打造众创空间、软件园区,成为科教联动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城。大江科创城集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数智产业园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园区。惠民智慧总部新城着眼引进高端研发企业,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城。 培育引进创新主体。围绕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12个重点领域,组织重点企业积极实施市级及以上重大(重点)科技专项。鼓励有条件企业联合高校共同承担市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区内链主、重点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攻克技术难题。跟进与市科技局共谋共编“经济·科技企业在线”应用“三张清单”,力争通过市委改革办审查。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出台科技服务业企业奖补政策,实施“新科创23条”。探索打通长江渝融通与重庆市科技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平台(“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升级“巴实贷”设立“巴创贷”金融产品。力争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10个,技术合同登记金额超10亿元。 |
(六)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我区经济立身之本,产业是实体经济之本。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一是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莲花中坝芫荽、葱蒜等火锅食材原辅料生产基地,实现蔬菜播种面积31.73万亩以上,完成蔬菜收获产量59.59万吨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构建特色黑猪育繁推体系,优化肉牛产业区域布局,建设重庆主城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年出栏优质生猪23万头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聚力发展精品粮油、肉蛋奶、中药材、火锅食材四大主导产业,实施食品安全、种养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平台建设、园区建设、“头羊计划”六大专项行动,推进订单蔬菜发展,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高标准农田建后利用,支持农机等粮油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以烘干中心为支撑、烘干点为补充的粮食产后减损绿色烘干体系,补齐粮食烘干设施短板。完善猪肉制品类深加工产业链,支持生猪饲料厂、生猪屠宰场等企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家庭农场+大户+农户”产业体系,新培育区级龙头企业20家,培养组建1家火锅食材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发展一批联农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1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按照“一个集群、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方式,搭建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工作机制。按“持续巩固”“发展不足”“尚处空白”对关键环节进行标记,重构标志性产业链体系,梳理形成全区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发展全景图,加快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等优势产业发展。实施领军(链主)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资源,通过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加强与兵装集团等中央企业合作,全面推进大江科创城建设,争取中央企业更多重大生产力在区落地。二是加快培育“新星”产业赛道。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氢能源、光电子等“新星”产业,推动奇芯光电加快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探索开辟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启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探索制定专门支持政策或规划,提出物流、观光、应急、试验等围绕巴南产业生态发展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打造全市低空空域改革发展先行区。三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开展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专项行动,力争全年新增5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和两化融合,持续完善数智产业园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产业生态,力争新增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5家以上。四是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梯度培育重点企业,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重点挖掘规上工业企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改造,力争全区工业技改投资占比40%以上。
专栏6: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植恩现代化中药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皓元生物等项目开工建设和美莱德模式动物中心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智翔金泰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药品上市和免疫研究院胸腺项目科研成果转化。 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大型化、一体化、轻量化,通过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智能制造、汽车工业、压铸产业兴旺发展。持续推进铃耀扩能放量,充分释放产能。以大江科创城为主要载体,积极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山地农机装备产业基地)。 加快数智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惠科金渝、奇芯光电等重点龙头企业,策划推动一批“独角兽”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等重点招商项目,精准发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发展绿色金融,推广“长江绿融通”绿色认证,优先支持绿色项目融资。发展保险经济,探索保险公司与镇街村社的合作新模式。培育和发展本土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强化规上企业培育和入统工作,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升规入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型制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运动、文化、卫生等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行业补短板、上水平,壮大商贸、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成群。
(七)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全力建设新时代数字巴南。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开拓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加速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变革,更好地让数字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1.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一是持续做大巴南软件园品牌。打造星湾座、星渝座以及腾龙5G产业园等园区载体,提前开展招商储备,争取在软件园建成投运时,同步入驻一定体量的软信企业。二是推进应用场景招商。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重庆建设等,提升软信技术在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各领域、各环节应用,力争通过场景开放招引企业40家以上。三是完善软信产业链。围绕腾龙、数引网等链主企业,加快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围绕智能驾驶、数字内容、算力服务等产业引进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壮大我区软件产业规模。四是加快构建产业引育体系。立足软信产业的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深度研究,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挖掘招商目标企业,构建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软信项目储备引进格局。
2.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一是加强政务数字数字化应用管理。做好应用开发、运维项目资金需求、数据安全体系规范审查以及应用开发、运维项目联合评审等工作。二是推进巴南区数据仓建设。重点围绕提升区城运中心实战能力、打造“一件事”特色应用等目标,加速公共数据编目、归集,着力提升数据归集的质量以及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以数据赋能数字重庆应用的开发、贯通。三是规范一体化平台使用。围绕应用全生命周期,规范区级部门按要求编制数字资源目录,并基于一体化平台进行应用开发。
专栏7:强化数字化变革 加速数字产业发展。持续抓好软信“满天星”产业发展工作,力争到2025年新收储楼宇28万平方米,新增软件企业上千家,从业人员超2000人,业务收入达30亿元。持续推动“巴巴实”为全国中西部更多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数字化服务。依托腾龙5G数据中心培育算力产业生态体系。打造算力应用场景,促进产业聚集,支撑AI、算力中小企业集约化发展。立足重庆工程学院,深挖游戏动漫、数字媒体等产业,打造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数字内容基地。围绕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深挖数据标注、地图测绘、智驾大模型等细分领域,充分发挥我区职业教育人力优势,形成行业聚集。完善场景开放机制,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揭榜”应用场景项目建设。依据国家数据局即将出台的《“数据要素×(乘)”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积极探索构建行业数据交易生态。 提升数字赋能质效。聚焦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以数字化变革推动政务服务转型、经济发展提质、治理能力提升。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公共数据编目达到3000类,归集3000类,推动实时人房地事物和水电气、经济生态等体征数据下沉归集。扎实做好业务事项编目编制、审批、下发、认领等工作,事项编目达到1万项。加快健全“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承接落实“一表通”智能报表,上线台账95类。 |
(八)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重庆所需、巴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营造亲商安商环境,加快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1.奋力实现“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一是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强力抓好国企“止损治亏”,扎实推动国企“瘦身健体”,聚力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深化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有力提升国企监管效能。二是打赢园区改革攻坚战。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亩均产出效益,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确保在年底前形成权责清晰、产业聚集和布局合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是打赢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完成对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镇街举办企业资产全面清理,“一企一策”制定分离改革方案。四是全力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取得重大成果。建立待盘活资产清单,制定分类盘活国有资产实施方案。
2.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一是完善开放功能。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战略机遇,围绕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定位,用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四块金字招牌,谋划用好B保、海关监管中心等开放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佛耳岩海关监管场所、新发地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西部木材贸易港等项目建设,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品牌,物流基地力争全年实现市场交易额1200亿元。二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谋划建设二手车出口基地,完善供应链金融、检验检测等配套,孵化培育二手车出口龙头企业。依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服务中心、重庆RCEP投资贸易服务中心等平台,赋能我区外贸转型基地建设,推动巴南企业、巴南产品、巴南品牌“走出去”。
专栏8:强化对外开放 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抢抓中越联合声明机遇,用好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聚焦越南、新加坡等东盟重点国家,务实推进项目招商及合作。进一步做实重庆RCEP投资贸易服务中心,推动中国(重庆)—东盟物流行业合作会议定期举办。做靓跨境公路班车品牌,新增1条国际干线或1个合作口岸、2个海外分拨仓,全年发车4200班次。 争取完善开放功能布局。继续争取国家层面对探索临时开放公路口岸功能落地的支持,进一步挖掘新发地等市场主体需求,从需求端出发积极推动上层改革。建成佛耳岩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推进南彭站货源组织。 打造二手车出口基地。依托物流基地打造二手车出口基地,积极培育乘用车、商用车龙头企业,搭建二手车数字服务平台,完善二手车出口帮卖、金融、外贸、整备、税务“五大功能”,逐步形成产业基地,推动二手车出口高质量发展。 打造西部木材贸易港。加快中林项目建设,聚集木材加工、贸易,形成西部木材贸易港。启动南彭站多式联运铁路转运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力争运量破万吨,提升枢纽综合能级。持续争取九龙坡至重庆东站直连线引入南彭站。 |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质服务。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试点推动“四山”工业企业土地合法化、建筑合法化,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解决土地合法问题。二是抓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信易+合同履约信用监管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履约践诺。抓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及新一轮创新试点工作,抓好信用监测指标提升等营商环境考核工作。三是完善招投标监管。探索建立工程建设招投标数据分析平台,从招投标、合同履约到工程变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大力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实现招投评三方空间物理隔离,深化“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实现专家资源充分共享,预防人情腐败。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项目投资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审批、可研、概算、招投标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机制,提升审批服务水平。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容缺后补”制度,推行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适度分离。
(九)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全面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共同描绘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1.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一是完善城市基础配套。高品质推动一品河和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及综合管廊、水生态修复工程,做好花溪河综合整治项目扫尾工程。二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外联通道建设,构建高品质特色慢行系统,持续做好打通路网系统性的断头路,提高城市路网连通性。
专栏9:城市更新提升行动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完成罗滩河公园步道、铜锣山健身登山步道建设。申报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7个,重点打造道角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恒安老厂城市更新项目周边土地整合利用,将项目周边零星地块纳入统一改造。 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涉及龙洲湾、鱼洞、莲花、李家沱、花溪5个街道、51个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30.75万平方米,启动鱼洞新华片区、李家沱工联三村片区、花溪吉力华陶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 推进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计划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580户。 |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畅通“3+X”监测预警渠道,健全“双线”监测机制,及时将有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纳入监测帮扶。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根据家庭实际困难,集成多种帮扶措施,巩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促进家庭增收。二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五网”建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持续深化3个市级、22个区级和美乡村创建,力争再申报4个以上市级示范村。开展“四联建”样板村创建,打造各具特色典型示范村,形成一地创新、全域推广格局。三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院落”“院坝”“院湾”为中心开展“微治理”,以“党建引领·百村振兴”为主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3.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扩面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加快推进第二批项目入市,继续深化农村权益退出改革试点。新增2个村扩面人才入乡试点,推动城市人才及相关资金、技术等加快向农村加速聚集。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二是打造城乡融合示范项目。在二圣天坪山、白象山项目及城中村平台的建设中,叠加实现人才入乡、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权益退出等改革措施,形成更加突出的示范效应。三是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持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开展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设。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解决临河、临湖、集中院落污水处理问题,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资金项目和9个美丽乡村项目。
专栏10: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任务 深化重点改革扩面推广。梯次推进集建入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库,持续推进项目入市交易。压茬推进人才入乡,建立城市入乡人才储备库,推进2-3个村城市人才入乡试点落户,推动人才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相关权益并加强入乡后的监评工作。接续推进农村权益退出。通过单权、多权、全权退出方式指导镇街开展退出试点工作,开展退出土地、宅基地、林地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进业主发展“农文旅康”融合产业,在白象山、天坪山等选择1-2个村开展试点。 推动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医共体”三通改革,采取“中心带站点”运营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探索创办或规范镇级“强村公司”5个、村级“强村公司”25个,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育区社会化服务龙头组织2个,实现全区新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60个;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5000万元。建立农业“标准地”改革体制机制,打造标准地1000亩以上;建立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工作制度。 政策集成塑造改革样板。整合资源,打造天坪山、白象山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人才入乡、农村权益退出等重点改革叠加集成。 |
(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巴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是高效推进产业绿色发展。聚焦市、区两级“双碳”目标,围绕绿色、低碳、节能节水争牌子,制定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措施,征集储备产业项目和绿色技改项目,力争绿色制造示范标杆创建在全市继续领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废弃物资源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装配式建筑。二是推动能耗双控管理。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鼓励绿色低碳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日常执法监管,持续提升渔政执法能力。持续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加大中央、市环保督察已整改销号问题自查,查漏补缺巩固整改成效。加大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督导,持续做好4家沿江一公里化工企业长效监管,引导企业源头减排,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养殖尾水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受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工作,力争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以上,确保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三是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强化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孝子河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管。主动帮扶企业排查梳理涉气问题,督促升级改造和稳定运行治理设施。突出PM2.5、臭氧污染溯源和协同控制,制定可量化、便操作的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加强污染地块安全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专栏1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常态化开展巡河和水质监测,保障好城乡饮用水安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地表水市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源头治理减污降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以PM2.5控制为主线,以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强化源头管控,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露天焚烧和2个国控站点周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协同管控,争抢每一个蓝天。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风险源头防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国家和市级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推动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
3.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健全工作体系。加快印发我区实施方案,成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专班,以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为基础,以部门、镇街“一件事”清单为核心,持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揭榜挂帅”工作,积极探索实践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可持续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交易,促进价值转化,形成具有巴南辨识度的改革示范案例。二是完善核算体系。对照市级核算办法完成2022年度、2023年度核算工作,加快推进核算结果运用,力争在项目绿色融资贷款等方面有所成效。三是构建交易体系。结合城乡融合、林权改革、“双碳”等工作加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交易,不断丰富可进入市场交易的生态产品。四是加大品牌宣传。持续推进第二批、第三批“巴实绿”品牌评选,加快制定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生态产品宣传推介,提高生态产品知名度和区域公共品牌美誉度。
(十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1.积极稳就业促创业。一是稳住重点群体。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促进相结合,稳定国企、基层项目招募规模。以“公共服务+地标商圈”合作模式打造“招聘夜市”,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实施援企稳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健全失业风险动态监测、联合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全量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信息,实施岗位精准推送匹配、紧缺工种技能培训等专项服务,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雪中炭火”就业援助机制,确保重点群体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年底就业率达90%以上。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全天候支持雇工、雇主线上对接。探索“头部企业+村(社区)”灵活就业联结机制,建设“零工之家”1个以上。三是激发创业活力。加大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巴南软件园星洲座创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四是提升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融通,打造火锅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建设火锅料理师评价中心。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3个“3+”组训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高的急需紧缺工种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一是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确保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相匹配。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符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开展企业薪酬调查,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落实以义务教育教师为主体的基层事业单位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技能劳动者再就业劳动者占比达29%以上。二是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围绕特色产业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开展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大力倡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适度扩大农产品参加保险补贴范围和数量。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三是健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探索劳动关系风险智防、智管、智治新模式,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以建筑领域为试点扩大建设农民工服务站,开展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保证保险试点,确保不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5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不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极端事件并造成严重后果。探索完善“调解优先、执法跟进、裁审衔接”多元化解机制,劳动人事争议结案率达95%以上。
3.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养老服务。建立扩面重点对象数据资源库,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安置对象等群体为重点,促进应参尽参、应保尽保。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标准和缴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困难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调待政策。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六大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持续推进健康巴南建设。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健康细胞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加快区域医疗数智健共体业务应用建设,力争年内创建1家“互联网医院”。四是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一批特色“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和全民阅读推广,打造优秀文艺作品不少于30件,完成流动文化进基层服务792场以上。推动重大体育场地建设,推进巴南区水上运动中心、冰上运动中心、橄榄球(足球)青少年训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大力推动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五是做好双拥优抚工作。积极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完善困难退役军人“一本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上下对接、整体联动的长效援助帮扶机制。六是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效。开展兜底解忧精准保障行动,持续强化兜底保障扩围增效。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主动发现机制,精准救助困难群众;规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流程,持续强化兜底政策扩围增效,确保救助保障对象人数稳中有升。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通过购买政府社会救助服务、链接社会力量资源等方式,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专栏12: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按照《重庆市关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精神,制定《重庆市巴南区关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类、有序推进2024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通过新建移交等方式,预计新增公办幼儿园2所,新增公办学位450个。 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建成云篆山水公租房二小,继续推进滨江路学校、鹿角学校建设,完成界石S分区小学前期建设工程。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大树计划“茂叶行动”,持续推进实施大树计划各项工程,落实各项举措,坚持常态化机制,推进师德“九字诀”制度机制;加大表扬奖励力度,以庆祝第40个教师节为契机,开展巴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表扬奖励、赛课技能大赛获奖人才奖励;推进落实1631名师计划,加大巴南名师培养选拔力度;丰富完善“大树计划”数字化展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呈现大数计划成果。推进教师队伍“区管校聘”改革,持续开展教师交流轮岗,通过多种交流形式,促进城乡教师流动,优化师资配置,交流量达到市对区考核指标要求;从实际出发研究调整交流轮岗制度办法。加强人才工程建设,完成13个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结业工作,拟成立13个工作室,培养学员170人。 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与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学校质量综合督导评估体系及操作指南,通过各类改革试点提炼和推广经验,在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科学实施师生评价上探索创新,导向学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懂教育、专兼结合的教育督导评估队伍,推动建立教育评价专家资源库。加快培育教育评价机构,推进在巴南区教师进修校学院建立巴南区质量监测中心,专业化实施我区教育质量评价监测,运用监测结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专栏13: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区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竣工投用,加快推进市七院改扩建工程(医技住院综合楼),力争完成两个“平急两用”项目(区三院迁建工程、接龙镇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建设手续办理。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组建市七院、区人民医院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立集团“远程会诊、检验、远程影像、消毒供应、远程心电和病理检查”六大资源共享中心。推动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市七院、区精卫中心三级建设成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理工大学中心医院两家院校合作单位,全面提升学科能力,积极培育市级重点专科。 着力推动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数智+卫生健康”迭代升级,构建基层一体化云系统、健康共同体协作为基础的区域医疗数智健共体业务应用,衔接机构间医疗健康数据,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网通联、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为资源下沉、医防协同、慢病全程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提供强大支撑。 |
(十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突出除险清患导向,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以高效能治理护航现代化新巴南建设。
1.积极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一是推进保交楼收官。按照“应交尽交、能交早交”要求,做好剩余120套房屋交付。做好“保销售”“保资金回笼”“保资金链不断”,“一楼一策”优化国家专项贷款偿还方案,针对群众诉求做好合理解释和有序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抓好债务管控。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积极支持平台公司转型,不断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坚决守住债务底线。三是守好地方金融安全。加强风险防范预警和妥善处置,“一行一策”差异化监管中小金融机构。加大非法金融活动处置力度,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深化房地产、养老服务、电商、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民间投融资等重点风险领域长效防范机制。
2.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红线底线。一是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逐级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牢牢稳住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监管,确保刚性考核指标任务不触底线。力争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6.8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86万吨以上,大豆、油料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4.81万亩、1.22万亩以上。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完成历年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扫尾及2023年(二期)丘陵山区改造提升1.7万亩任务。二是抓好能源安全。开展城镇燃气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做好安全用电、用气安全宣传,逐步增强群众安全意识,筑牢行业安全生产防线。三是高质量做好国防动员。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落实好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国防宣传教育、人民防空建设等国防动员各项任务。
3.慎终如始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细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一件事”全链条排查整治的责任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安全发展型城市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关键作业环节和重要时间节点的监管服务,推动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地见效,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三是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围绕“常态防范、监测预警、就地响应、区域协同、整体作战”五大能力,进一步强化6个区域协作联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智慧应急”数字化建设;推进森林防火、水利、道路防护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的建设,加强重要设施巡查管护和除险加固;修订完善应急方案预案,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战斗力提升,全面夯实各类灾害事故防范应对水平。
4.全面加强社会治理。一是全力维护安全稳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颠覆渗透破坏类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暴恐事件底线。依法严厉打击邪教犯罪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精准施策推动教育转化去存量工作,严防发生滋扰破坏活动。深化党建统领的领导体系,纵深推进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以平安高分报表展现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和成效。二是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化“枫桥式工作法”应用推广,建立健全多元解纷“流程图”“线路图”,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严惩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网格等创建示范活动,进一步夯实平安基础根基。
各位代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区委、区政府擘画了2024年的美好蓝图,冲锋号角激越昂扬、催人奋进,让我们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以铁爪有痕、踏石留印的标准严抓不放、常抓不懈,用实干实绩实效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撤县建区30周年发展的优异答卷!
附件:1.2023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完成情况
2.2024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草案
附件1
2023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完成情况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3年预期 |
完成情况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以上 |
5.2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以上 |
△6.5 |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 |||
3 |
农业增加值增速(%) |
4以上 |
4.6 |
4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10以上 |
3.6 |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
12左右 |
△-2.7 |
6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
20以上 |
△25 |
7 |
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 |
8 |
△3 |
8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
42左右 |
△42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1.3左右 |
△61.3 |
10 |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
5左右 |
正增长 |
11 |
新发展市场主体增速(%) |
12左右 |
16.91 |
12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6以上 |
4.9 |
13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10左右 |
6.3 |
#工业投资增速(%) |
12左右 |
18.3 | |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8左右 |
7.5 |
15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35左右 |
△3 |
1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5左右 |
16.33 |
17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280 |
314 |
18 |
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
5000 |
5395 |
19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60左右 |
△60 |
20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10 |
7.0 |
#税收增速(%) |
28 |
15.3 | |
2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4.8左右 |
△84.5 |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 |||
22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6以上 |
4.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6.5以上 |
6.1 | |
23 |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2.42以上 |
2.6 |
24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左右 |
5.4 |
25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左右 |
99.7 |
26 |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 |
10 |
△10 |
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 |||
27 |
进出口总值增速(%) |
保稳提质 |
1.2 |
28 |
服务贸易增速(%) |
正增长 |
正增长 |
29 |
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 |
保稳促优 |
114 |
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 |||
30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24 |
302 |
31 |
长江干流水质 |
保持Ⅱ类 |
保持Ⅱ类 |
3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3左右(预计达到序时进度) |
3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待市级核定 |
34 |
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化学需氧量(吨) |
1980.62 |
待市级核定 | |
#挥发性有机物(吨) |
245.8 |
待市级核定 | |
#氨氮(吨) |
72.55 |
待市级核定 | |
#氮氧化物(吨) |
308.3 |
待市级核定 | |
五、安全发展 | |||
35 |
耕地保有量 |
60.2万亩 |
62 |
36 |
粮食产量(万吨) |
21.84 |
21.86 |
37 |
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0.03左右 |
0.019 |
注:1.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加“△”为预计数,正式数未公布。
2.加“▽”指标,“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
3.根据目前统计口径,数字经济增加值统计口径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
附件2
2024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草案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4年预期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左右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
10 |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 ||
3 |
农业增加值增速(%) |
4 |
4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7 |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
6 |
6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 |
5 |
7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 |
5以上 |
8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
46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2 |
10 |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
5 |
11 |
经营主体新发展率(%) |
12.5 |
12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6 |
13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4 |
#工业投资增速(%) |
14以上 | |
#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速(%) |
15左右 | |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8 |
15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55 |
1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6.5 |
17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330 |
18 |
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
5900 |
19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60以上 |
20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6 |
#税收增速(%) |
17 | |
2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5 |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 ||
22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6以上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7.5以上 | |
#全区脱贫对象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增速(%) |
10以上 | |
23 |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2.25以上 |
24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左右 |
25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左右 |
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 ||
26 |
进出口总值增速(%) |
3 |
27 |
实际使用外资增速(%) |
10 |
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 ||
28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10 |
29 |
长江干流水质 |
保持Ⅱ类 |
30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3 |
3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32 |
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化学需氧量(吨)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
#挥发性有机物(吨)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
#氨氮(吨)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
#氮氧化物(吨)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
五、安全发展 | ||
33 |
耕地保有量 |
市级任务暂未下达 |
34 |
粮食产量(万吨) |
21.86以上 |
35 |
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0.019 |
注:1.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
2.加“▽”指标,“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