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64P/2023-00076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发改发〔2023〕15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发展改革委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3-03-21 | [ 发布日期 ] | 2023-04-07 |
重庆市巴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现代流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商务委、区交通局、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市场监管局、巴南银保监分局、人行巴南中心支行、物流基地公司: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流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发改经贸〔2023〕14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巴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3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现代流通体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流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发改经贸〔2023〕148号)等文件精神,加快建设以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优化流通网络、完善流通市场、壮大流通企业为目标,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有机衔接的现代流通体系,带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在新征程上做出新成绩,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环境
2022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立足巴南、面向重庆、辐射西部”的思路,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协定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强化陆路运输、公铁联运功能,建设服务西部地区、辐射东盟的“国家级多式联运现代物流枢纽”、“国际公路物流中心”,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依托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海关(公路)监管中心,建设保税仓储、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甩挂运输、国际物流金融等特色服务,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强化开放平台功能,打造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
商贸流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商贸流通数字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持续加快,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内外贸一体化不断推进。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23.39亿元,网络零售达183.12亿元。
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区场转型升级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022年,全区百亿级大市场1个,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商贸中心乡镇覆盖率达100%,便民日用品商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大大加强。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平台作为重庆市第一个跨境公路运输平台,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通南向、西向物流大通道,截止至2022年,开通11条经贸通道,建立30个海外物流分拨点,累计发车突破11673车次,总重突破19万吨,总货值超71亿元,促进了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及覆盖水平明显提高。2022年,全区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达2722.4万吨和254903.3万吨公里。
流通领域金融支撑不断加强。金融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服务流通经济能力持续提升,供应链金融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全区金融资产规模达1466亿元,年增长3.6 %。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筑牢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契机,以城市信用监测指标为导向,加快流通领域信用建设,创新信用监管、积极试点示范、信用惠民便企服务、广泛诚信宣传,有效推动辖区行政效率提高、融资门槛降低、市场活力激发、信用水平提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强通道发展能级,推动经贸扩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成本、效率、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深化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现代流通规范有序发展。
——协同发展、改革增效。协同推进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流通业态创新、流通主体提质、流通环境优化,协同推进商贸、物流、交通、金融和信用融合联动。深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流通资源要素供给侧高效整合与改革,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加强流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流通制度创新,推动关联领域融合创新、跨界融合,延伸现代流通价值链。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大流通全链条节能减排力度,加快低碳绿色转型,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增强现代流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系统观念、保障安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跨区域高效运转、城乡融合发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现代流通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增强流通体系安全风险管控和抗冲击能力,充分发挥对保障基本民生和产业链供应链全稳定的作用。
到2025年,巴南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流通要素流动更加高效顺畅,流通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流通效率显著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
——现代流通网络显著优化。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现代流通网络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城乡互动、内外联通、虚实融合、安全高效的格局基本形成。
——现代流通地位显著提升。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积极打造西南国际商贸物流组织中心、重庆-东盟商贸供应链服务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运营中心支点、双循环商贸物流枢纽经济核心区。
——现代流通质量显著提高。现代流通主体竞争力大幅增强,现代流通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现代流通成本大幅降低。
——现代流通作用显著发挥。现代流通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大市场发展新格局初具雏形,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市场活力作用进一步凸显。
——现代流通环境显著改善。现代流通改革取得显著突破,现代物流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促进能力和流通领域中金融信用的支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流通保障政策更加全面。
展望到2035年,巴南区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全面覆盖、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网络,现代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升级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加快大型农产品、消费品、工业品交易市场升级发展。以铠恩国际汽车城、西部国际汽车城、渝南汽车市场、协信汽车公园等为载体,打造重庆国际汽摩贸易城。推进渝南大道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沿渝南大道发展家居、汽车4S店和二手乘用车、汽车后服务等零售市场。推进东盟食品产业园等建设,发展跨境商品、汽车、建材等集散型市场群,将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枢纽型商贸物流集散市场群。
推进制度创新。深耕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联动创新区“试验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陆上贸易规则制度创新,开展跨境公路班车制度应用场景设计,探索面向东盟各国的陆上贸易规则体系和流程标准创新,制定跨境公路班车货物“多程转关”通关手续办理流程。争取推动《中国(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陆上国际贸易术语》《中国(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GMS国际道路运输术语》(暂定名)等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及GMS国际区域合作标准。到2025年,争取发布《重庆东盟班车陆上贸易规则体系创新与应用成果》(暂定名),西部陆海新通道陆上贸易规则制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优化流通领域商事服务。贯彻落实流通领域商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改革,以及商事制度、行政许可和认证管理改革。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优化“一网通办”、“一窗办成”业务流程,推进流通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商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改革。落实流通领域融合发展业态的登记注册管理制度,统一优化消防、环保、卫生等管理规定。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度削减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加快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流通领域公平竞争环境和制度建设,依法开展正当执法和查处滥用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自律机制。落实流通领域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鼓励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审查机制,对现代流通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评估。依法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流通企业合规经营和管理,着力维护流通领域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提质发展城市商业载体。推进城市商圈提档升级改造,建设高品质国际消费标志性商圈,对照国际标准,突出中国特色,融合巴渝元素,推进李家沱核心商圈大融城、水轮机厂等片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区域级核心商圈;优化龙洲湾核心商圈布局规划,打造家庭一站式购物中心。加快培育鱼洞华熙、万达金街、旭辉乐活城、鱼洞老街、融汇-宗申金蓝湾机车等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提档升级打造国际消费特色街区。推进麒龙汽摩赛事场地建设,打造国际汽摩文旅度假区。完善社区商业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以乡镇与农村商业设施建设为重点,持续改善县域商贸流通发展基础。优化完善乡镇商业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和培育一批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市场、电商服务站、品牌超市、特色美食店、星级农家乐,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进一步融合,提升乡镇对周边农村市场的辐射拉动力。加快补齐村级商业短板,推动新型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融合互促,推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发挥邮政、供销以及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人口聚集的行政村提质改造一批村级综合便民商店,因地制宜拓展日用品销售、快递寄存收发、再生资源回收、农资销售、农产品销售经纪服务、生活缴费等服务功能,赋能门店增值经营,满足农民就近便利消费需求。完善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双向流通渠道。一是指导区邮政公司加快区级寄递共配中心运营能力的建设。加快优化完善界石5000平米区级寄递共配中心及麻柳嘴、双河口、丰盛、木洞、东泉、接龙、一品7个镇级寄递共配中心综合运营服务功能,为区内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电商发展、快递进村等产业发展做重要支撑。二是指导区邮政提升综合便民站点的运营服务水平。优化完善198个综合便民服务站点服务运营,加快叠加“普遍服务、金融服务、农资服务、农品集散、商品销售”等站点功能,持续巩固“一村一站”改造提升成效。
着力建设对外贸易流通载体。促进外贸开放平台、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加快打造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促进外贸开放平台建设,用好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推进佛耳岩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成验收并投入运营。促进外贸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摩托车及零部件)建设。
(二)转型升级商贸流通发展业态
数商兴农电商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健全农村电商网络体系,拓宽农产品网销渠道。充分利用京东中国特产巴南馆、邮乐网巴南馆、巴实游等重点电商平台,以及区邮政线下网点、综合便民邮乐购站点等线下渠道,线上+线下助力农产品销售。二是加强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淘宝教育西南学院优质资源,创新推出电商直播、农村电商、短视频、新媒体人才培训等线上线下特色课程,加强电商创业者、农村电商带头人等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融合发展实体商业。促进实体商业线上、线下及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模式转型发展。支持大型超市、实体商店、社区生鲜连锁店等实体商业上线上云上平台,将线下门店资源、服务体验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提高全渠道布局能力。支持实体商业拓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复合业态,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互动,鼓励“商品+物流服务”“商品+金融服务”“商品+体验服务”等跨界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商业经营模式转型,推动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等积极引进首发商品和首店、旗舰店,推动便民生活圈商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助力巴实游平台做大做强,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是指导巴实游平台发放商贸行业促消活动电子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复苏。二是指导巴实游在万达、旭辉等商圈开展线下摆展线上促消的精品活动,结合农商文旅融合主题,推出巴南时令果蔬、特色农产品、特色餐饮、精品旅游、特色工业消费品等精品促消活动,活动进商圈、进镇街、进社区,“线上+线下”融合,助力巴南特色产品销售。
积极发展外贸业态。促进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大力发展保税物流,推进跨境公路班车常态化开行,推进海外仓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引导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9710、9810模式,探索发展跨境电商前店后仓模式等。
(三)培育壮大商贸流通发展主体
支持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内育外引,壮大商贸流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鼓励本土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运作等方式拓展经营网络,对接国内外商品产地和消费市场,加强国际合作、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推动内外贸融合的龙头企业。加强商贸流通领域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型知名商贸流通企业。支持骨干批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运营基础设施、织密服务网络、创新技术与服务、规范制度建设等,提升市场竞争力。
鼓励特色商贸企业做优做精。围绕地方特色消费品、农产品、老字号和非遗文化产品培育特色商贸企业。持续营造老字号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搭建平台拓展我区“重庆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引导老字号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展会活动等,为巴南区老字号品牌提供对外展示和带动销售的机会。培育非遗文化特色商贸企业,加强非遗产品资格认证和质量监控,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鼓励本土商贸企业提高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水平,深耕本地市场,面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拓展辐射范围。
推动中小微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激发中小微商贸企业活力和创新力。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发掘细分市场潜力,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分类支持引导“个转企”“微升小”“小升限”。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规则意识,加强商品质量管控,推动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平台型、科技型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引导降低中小微商贸企业进驻和服务费用,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四)全面提升商贸流通发展能级
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流通设施和渠道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快田间地头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业经营体与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中央厨房、连锁便利店等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建立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合作的新型农商关系,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厨对接、农店对接。
促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用好公路物流基地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试验田”优势,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用好南彭B保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专栏1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升级行动
商品市场升级行动。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试点,将南彭培育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市场集群,将铠恩等二手车市场培育为一流的放心消费诚信市场,将渝南汽车市场、西部国际汽车城、协信汽车公园、铠恩国际汽车城培育为百亿级市场。 农产品市场提升行动。推进东盟食品产业园建设,建设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建设,补齐农产品出村进城短板。 城市商圈提升行动。推进李家沱、龙洲湾商圈建设。推进万达金街等商业街区高品质改造提升,开展智慧商圈(商店)、商业街区示范创建。 力争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进一步挖掘探索公路物流基地物流区位优势和综合服务优势,提升面向电商企业服务能力,加强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培育,找准电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力争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以渠道下沉为主线,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体系,乡镇有品牌连锁超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有品质便民商店,实现乡乡(镇)有网点、村村有服务。 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行动。加快培育各类商贸流通主体,形成大中小企业规范有序发展格局。引进培育一批骨干流通企业、区域特色流通企业。持续完善重庆老字号名录,加强对老字号品牌的规范化引导,实现老字号品牌的有效保护和发展。 |
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一)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公路物流基地枢纽经济,突出公路国际运输枢纽和商贸聚集优势,构建公路物流基地与周边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的联动对接机制,推进联动发展,紧密衔接电子、汽摩、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产业,推进物流与生产、制造、采购、分销、结算等服务有机融合,营造物流与产业互促发展生态。
健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探索共同配送。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城乡配送网络工程建设项目,着力资源整合,以邮政体系为依托,推动“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逐步探索快递进村共同配送模式,推动城乡双向物流升级发展。
(二)拓展物流服务新领域新模式
研究发展高铁快运物流。加快完善南彭站“四网融合”示范枢纽建设方案、南彭站前广场交通一体化研究方案,研究依托南彭站打造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加快融入国家铁路(高铁)快运基础设施网络。
拓展开放平台功能。加强对接重庆海关,做好设立临时开放公路口岸前期工作,开展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与开放口岸协同实施“两段准入”功能,提升东盟进境农副产品服务成渝、辐射全国效能;加快推进佛耳岩码头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适时争取南彭站海关监管功能,推动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
(三)培育充满活力现代物流企业
京东、顺丰、申通、普洛斯、重庆交通运输集团、重庆公运集团等大型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等70余家龙头企业入驻物流基地,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四大产业集群,累计实现市场交易额超4000亿元,缴纳税收近100亿元。东盟商品集采城累计引进老中经贸促进会、顺君意、巴必虎公司等37家机构和企业入驻,目前展销的商品有工艺品、首饰配饰、家居用品等各类热销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约34.84亿元,2022年已引进12家企业入驻,实现交易额约11.34亿元。强化二次招商、闲置专业市场招商,争取引导主城建材市场、钢材市场、商用车市场等专业市场外迁。督促粮食仓储加工项目开展主体建设,新发地、烟叶复烤、汽摩工业智能制造产业园、肉类食品加工厂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投运。持续引导企业升规入库,力争2023年实现交易额约1070亿元,税收约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约7%、1%。
(四)提升多元化国际物流竞争力
提升国际物流通道通行能力。着力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行能力。创新运输组织模式,优化运输产品结构。积极壮大跨境公路班车,有效提升跨境公路物流运输组织水平,全面统筹运力资源,进一步加快提升成渝跨境运输联盟通道服务能力。拓展跨境公路班车境外办事处、境外分拨点布局,强化班车运营网络打造;用好GMS、TIR通行证书,开辟跨境公路班车往东南亚、中亚、南亚等方向更多“陆上货运丝路”;深化成渝跨境公路班车联盟合作,按照“三统一”原则整合跨境运输资源,推进南向与广西凭祥综保区、广西龙邦口岸,云南瑞丽口岸、磨憨口岸,西向与霍尔果斯口岸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口岸和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进口东盟冷冻水产品聚集。
(五)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支持建设冷链物流节点。优化冷链物流设施节点,依托既有设施构建冷链物流网络节点,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促进干线冷链运输与区域冷链物流配送服务高效协同。支持企业用好用足各项冷链物流扶持政策。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六)推进智慧化物流建设与赋能
完善智慧物流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智慧化物流设施、设备应用,大力发展物流新基建,推动各类物流节点的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园区。推动物流装备智慧化升级,推进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在物流作业装备中的应用,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等末端智能配送设施应用。加快构建重庆物流信息平台体系,以物流信息平台为载体,促进巴南区数字物流、智慧物流发展。
推进物流信息数智化赋能。依托物流大数据系统,提升物流行业与企业的智慧化运营与管理水平。构建物流大数据采集、挖掘和决策服务系统,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物流需求预测、物流智能调度、物流运营决策等智慧化运营与管理。支持企业基于物流大数据发展车货匹配、运力优化、仓配一体等一体化、智慧化综合物流服务,通过智慧运营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快速响应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完善应急物流预案及响应机制,培育应急物流队伍,提升应急物流调运能力,增强应急物流数字化水平。引导应急储备物资向便于开展干线运输、快速集散、多向调运地点布局,打造层次分明、类型合理、协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节点网络。分级、分类建立应急物流预案及响应机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急物流社会动员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完善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提升应急物流资源统筹调用能力,加强应急时期运输绿色通道和物资中转调运站建设,确保应急物资及时调配到位。
提高物流体系韧性。提升物流体系风险抵御能力、快速恢复能力,增强物流体系冗余性能,提升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加强物流体系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保障民生物资和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提高设施设备的可修复能力,提升通道抢通、保通、复通能力,降低潜在物流中断风险造成的损失。依托重要物流枢纽设施布局建设应急物流核心枢纽,增强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对产业备份系统的支撑保障。
专栏2 现代物流高效畅通工程
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邮政、供销以及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会同区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六分局,组织指导区邮政及相关快递物流企业,在人口聚集的行政村提质改造一批村级综合便民商店,着力打造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村级示范站点(或邮快线路)1—2个。 冷链物流高质量建设工程: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争取国家在巴南布点,依托新发地重庆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项目、重庆凤梧商贸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项目、重报生鲜冷链物流园项目等建设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骨干网。 |
(一)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流通功能
围绕强通道、强枢纽,以进一步完善面向东盟的枢纽通道为重点,突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铁路建设,补齐区域铁路短板,加密南向高速公路大通道,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打造公铁水联运模式,以多向联通、互联互通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带动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着力实施“1245”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建设“1枢纽1基地1联运”“2站场2港区2通道”“4铁路5高速”,高效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世界级城市群,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撑巴南打造重庆南向国际化枢纽门户。
(二)提高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
依托巴南区营运车联网数据安全管理系统,优化客货运组织,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周转量。加快推进佛耳岩作业区二期工程、麻柳作业区建设,推进铁路枢纽东环线南彭站与佛耳岩码头无缝衔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强化轨道公交的无缝接驳,增强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90%。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开展交通拥堵治理,优化交通组织,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每年新开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不少于5条,到2025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到2030年,力争实现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三)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低碳发展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推进渝湘高铁(巴南段)、渝万高铁(巴南段)建设,争取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渝桂广高铁引入南彭站,争取沿江铁路、渝贵高铁(巴南段)、重庆至铜仁城际铁路(巴南段)尽早启动建设,畅通铁路对外大通道。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轨道交通18号线、24号线、27号线建设,积极争取轨道8号(巴南段)纳入新一轮规划并启动建设,完成市级下达公交优先道建设任务。持续完善李家沱、花溪等区域步道系统,打造特色慢行步道体系。完善铁公水立体交通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进新能源运输工具规模化应用,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船舶,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
专栏3 交通承载能力提升工程
交通运输通道能力提升工程。铁路,加快推进渝湘高铁(巴南段)、渝万高铁(巴南段)等规划内各类铁路建设。公路,实施渝湘高速扩能、渝赤叙高速等对外通道,构建快速物流通道体系。 多式联运服务效率提升工程。加强南彭陆港物流园、佛耳岩港、麻柳作业区等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探索建立铁、水、公紧密衔接的多式联运运输规则。 |
七、加强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
(一)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
提升国内支付保障能力。持续强化巴南区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升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业务连续性和管理水平,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强化支付清算规则管理,净化支付清算秩序,保障资金正常流转,满足支付需求。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付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本地支付行业发展,深化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打造移动支付重点商圈;发放消费券助商惠民,开展节点性、常态化商圈营销,通过点亮商户激励等措施联动银行机构提升银行移动支付商户活跃度,探索移动支付线上线下创新场景打造及营销。持续拓展移动支付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养老等重点城乡领域和便民场景的融合运用,扎实推进移动支付适老化、便民化。持续开展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工作,督促银行和支付机构“降费不降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数字支付在流通领域的有效应用,在形成规模和贯通链条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和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建成一批可以受理数字人民币支付的集中区域,为数字人民币用户提供良好使用体验,发挥数字人民币支付示范作用,继续探索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领域运用试点,努力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
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应用。推动巴南区涉外企业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合作、跨境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资产转让中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中人民币计价结算使用占比。推动银行机构扩大跨境人民币政策宣传,“一企一策”提供跨境人民币综合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结算服务,创新跨境产品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的投融资需求。扎实做好“区块链+跨境金融”创新试点推广运用,推广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的使用。稳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持续做好试点业务运行监测。
丰富完善流通领域金融服务。推动区内银行机构积极运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流通领域。联合巴南区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梳理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金融需求,及时向银行机构推送企业、项目融资需求清单,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保险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丰富对流通各环节的保险供给,为流通领域提供更精准的保险保障。
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流通领域融资担保服务,支持“浦惠兴农贷”风险补偿资金将风险代偿范围扩大至流通领域。发挥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商贸、交通物流、农村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加强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银行机构主动与物流企业对接,加强银企合作,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数据采集和使用的相关标准、流程的统一,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金融科技手段的使用。
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尽职调查、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落实供应链金融行业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接与应用。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落实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资源权属“应确尽确”,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完善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机制。
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促进银企合作,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推进各保险公司巴南区分支机构运用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险等多种保险服务供给。
专栏4 现代流通金融服务提升工程
跨境支付体系应用行动。扩大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拓展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应用场景。 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流通领域融资担保服务。支持“浦惠兴农贷”风险补偿资金将风险代偿范围扩大至流通领域。 |
(一)拓展应用重要产品追溯系统
拓展追溯系统应用。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追溯系统,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增强商业化价值,加大可追溯产品市场推广力度。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追溯系统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可追溯产品市场推广力度,调动大型流通企业等主动选用积极性,扩大可追溯产品市场规模。
推广事前信用承诺制。切实推进流通领域信用承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信用承诺日常监管、事中事后核查及应用,深入推动告知承诺制及其有效应用。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加强对承诺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事中事后核查,将信用承诺书及履约状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支持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信用承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落实开展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推进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合理确定信用监管范围,有效提升信用监管效能,积极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切实提升信用监管运用深度广度。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扩大事中事后监管覆盖范围。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优化监管框架,不断提升监管效能。统筹使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市场化信用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作为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重要参考。提升信用监管运用深度广度,在流通领域更多行业和部门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别化监管措施。
落实售后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失信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增强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鼓励失信主体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
专栏5 现代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信用承诺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贯彻落实市级信用承诺书样式。 推广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行动。在商贸、交通、物流、金融、进出口等流通领域,结合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制定行业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差异化监管措施。 |
九、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思想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指导各级干部和从业人员强化流通领域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任能任才任贤,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对流通领域监管、审批等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重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落实现有各类土地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各类服务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争取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落实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提高对符合条件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效率。
(三)加强人才支持
强化现代流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在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现代流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流通专业人才。依托重庆理工职业学院京东产业学院等平台,创新推出电商直播、电商经营人才、网商MBA、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线上线下特色课程,加强高校学生、领导干部、企业和电商创业者、农村电商带头人等电商、物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区商务委、区交通局、区金融发展中心等区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压实工作责任,指导各镇街和有关单位有力有序有效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