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201X/2025-0013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教委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5-02-25 | [ 发布日期 ] | 2025-02-25 |
巴南区2024年中小学美育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近年来,巴南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扎实抓好各学段学校美育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区域特色、巴南辨识度、全市一定影响力的美育品牌。我区认真贯彻《关于印发2024年重庆市中小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渝教体卫艺发〔2024〕12号)要求,围绕“美育组织管理、美育课程与教学、美育实践活动、美育师资建设、美育条件保障、重大美育项目”等方面认真开展中小学美育工作自查自评工作,现将2024年美育工作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育组织管理
(一)提高观念认识。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的通知》和《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专题学习会、干部培训会、工作研讨会、推进会等形式,开展各层级的美育工作研讨与布置,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措施,逐步将各类文件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推进落实。区教委建立了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了2024年巴南区美育浸润行动启动仪式、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推进会、区中小学德体卫艺工作会、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培训会等20余次,共同协调推进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引领,增强了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对美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干好美育工作的信心。
(二)做好工作谋划。我区积极谋划美育新理念新要求的贯彻落实,将各级美育文件精神融入区级各类规划、计划、改革方案中。在区教委制定的年度教育工作要点、德体卫艺工作要点中,明确了学校美育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相关举措。实施了《巴南区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印发了《巴南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和关于艺术特色学校学生艺术团申报命名及复审、美育师资培训、美育实践活动等文件通知,对全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学校纳入工作计划认真贯彻实施。
(三)建立管理机构。我区建立了美育工作领导管理机制,建立了区教委主要领导负责、区教委分管领导牵头、区教委德体卫艺科具体管理、学校分管领导和分管主任、教研组长执行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区教师进修学院配备了音乐、美术、书法专职教研员各1个,兼职教研员共10个,负责学校艺术教学、教科研等指导工作;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艺术教师为成员的美育工作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健全了美育工作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发展规划,确定了近期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确保了美育工作扎实开展。
(四)健全考评制度。我区将中小学美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强化日常检查指导与学年综合评估;全面实施“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工作作为监测教育发展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督导检查和校长考核内容,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每年上半年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和艺术教育年度发展报告工作,下半年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全区中小学均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通过实施学生艺术知识技能测评、过程资料收集和测评数据分析统计等工作,按时上报测评工作总结到区教委备查。2024年10月,进行了区级艺术素质测评区域普测网上测评,此次测评学校覆盖率达100%,测评对象为艺术教育阶段五年级、八年级、高二年级36379名中小学生。参与测评的学校中优良率为73%,区域学生艺术发展成果较为突出。各学校进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均按要求填写自评报表,撰写自评报告,利用校园网站、公示栏等进行了自评公示,区教委认真汇总分析各学校的自评结果及公示情况。从自评等级来看,全区83%的学校达优秀级,17%的学校达良好级。
二、美育课程与教学
(一)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结合我区地域和学校实际,打造了木洞山歌、梆鼓舞、界石儿歌、姜家龙舞、巴南中学陶艺、鱼洞四小综合材料制作、鱼洞二小泥塑、惠民小学版画、恒大城小学油画、南湖小学刮蜡画等校本课程,全区各中小学校还通过课后延时服务、组建学生社团等形式,开设了合唱、舞蹈、戏曲、影视、动画等兴趣特长活动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美育课程。
(二)配备音美学科教材。我区在实施音乐、美术循环教材的基础上,统筹落实音乐、美术教材。每期按照学生人数三分之一的数量增补,要求学校切实抓好循环教材期末回收、保管、补充等工作,确保学生人手一册,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三)加强美育教学管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委德体卫艺科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采取专项督导、实地调研、集体视导等方式,全面了解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情况,确保艺术教育课程有计划、高质量实施。区艺术教研员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指导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2024年参加集体视导30多次,各深入30多所学校、听课150多节、指导教师150多名。建立校、区美育教研制度,每学年组织区级学科教研活动12次。按照市教委要求,小学6年级、初中3年级、高中1年级(或2年级)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毕业(结业)学科性水平考试完成学科性测评,各科目成绩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毕业年级学生音乐、美术学业成绩合格率均达100%,学业成绩合格率纳入学生毕业资格认定,具有1-2项艺术特长的学生比例约85%。
三、美育实践活动
(一)开展美育校内外活动。建立了以专项艺术竞赛与班级全员展示相结合、大型艺术活动与专题特色活动相结合的美育实践序列。组织开展2024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3—5月各学校全面动员,组织开展面向人人的校级艺术展演活动。4月开展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11个中小学工作坊在融汇小学进行了现场展示,5月开展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5个项目区级视频初选,各中小学共报送212个艺术表演作品参评,联合区文旅委开展“巴风舞韵·童心看未来”2024年巴南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场活动,精选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共计21个精品节目参加现场展演,邀请市级专家评委现场指导。二是读书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开展“中华魂”(毛泽东崇高精神风范)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获市级特等奖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2个。三是艺术特色学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持续推进。我区现有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个,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2个、区级34个,市级学生艺术团6个、区级72个。美育案例《以艺术特色学校为着力点,推进区域美育改革发展》荣获教育部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今年,我区充分利用区内“木洞山歌、界石儿歌、接龙吹打、小观梆鼓舞、姜家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挥现有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的引领作用,结合区内学校美育发展建设特色,打造了木洞山歌、小观梆鼓舞、姜家龙舞、界石儿歌、装置艺术、泥塑特色项目联盟学校44个,命名重庆树人立德小学等4所学校为巴南区第九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特色学校,新屋小学新星少儿合唱团等11个学生艺术团为第八批巴南区学生艺术团,进一步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格局。四是整合社会美育资源,将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巴南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加以使用,为学生美育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
(二)学生美育活动课程化管理。要求学校进一步将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计划,细化实施课程化管理。目前,各学校就课程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做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探索。
(三)组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生艺术比赛(展示)活动。
积极动员组织各中小学参加戏剧“小梅花”展演、中外人文小使者、西部音乐周、新时代好少年书画大赛等艺术展演展示活动,荣获国家级、市级奖项172个。遴选精品节目参加重庆市2024年中小学生艺术活动月系列活动,获市级奖13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优秀组织奖10个)。组织遴选了13个艺术表演类节目、35个艺术作品、12个美育案例参加重庆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一等奖13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7个,优秀组织奖11个。
四、美育师资建设情况
(一)艺术教师队伍配备。我区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配备美育教师,美育学科配套率均达到80%以上,配备合理。美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100%。本学年通过考核招聘、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美育教师11名,交流美育教师21名,进一步充实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外派1名音乐骨干教师到丰都支教,起到了传帮带作用。各校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配齐专兼职艺术教师。目前,全区艺术教师专兼职总数达到规定要求,能够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需求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美育专兼职教师管理。
一是我区出台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在职称申报、规范教师管理、落实乡村支持计划等文件中,涵盖美育教师有关的政策。如在职称申报的文件中,对坚持每周开展训练的学校艺体及综合实践活动带队指导教师,可以等同于班主任,视为具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历。在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管理的文件中,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本校所缺的学科专任教师,要采取转岗培训等办法使音、体、美和科学等学科教师“专”起来,使每一个学科都有相应的“专职”教师。在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文件中,提出教职工编制配备对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的教职工编制核定兼顾生师比、班级数、课程设置等因素,确保农村学校基本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课程。二是建立了美育教师管理台账,每年均有全区艺术教师配备与统筹交流的情况统计,有全区艺术学科教师基本信息统计等。三是结合学校艺术专业、专兼职教师的数量质量情况,要求学校加强专兼职艺术教师管理,尽量保持本校兼职艺术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兼任艺术课时的相对充足;鼓励学校聘请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四是落实美育教师相关待遇,美育教师参加各级竞赛展示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美育实践活动获奖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和职称评定条件;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等计入工作量。
(三)美育师资水平。全区专任艺术学科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美育教师积极开展美育专项课题研究,目前有1个市级、3个区级音乐课题,5个区级美术课题。承办2024年重庆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组队参加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展示,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其中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我区8位音乐教师演唱的彝族作品《花腰彝弦》受到在场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成绩位列全市40个区县代表队第一名,巴南区音乐、美术团队均获得团体一等奖;组织开展2024年巴南区音乐课堂教学技能展示评选等活动,推选三名选手参加市级评选,获得团体一等奖。
(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区教委建立美育教师校、区协同培养培训机制。持续推进共同体学校艺术学科捆绑发展工作,各共同体学校按照《巴南区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持续开展联培联动,着力提高艺术师资素质,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抓实区域培养培训,上学年参加区级以上培训的艺术教师达1500余人次。积极开展艺术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区教委、进修校组织部分中小学美育教师参加市级各类培训。2024年5月举办“巴风舞韵 美育浸润行动”巴南区2024年少儿舞蹈创作大师讲座,全区中小学200余名骨干音乐教师参加培训;2024年6月举办开展“‘艺’彩纷呈 向美而行”巴南区中小学音乐学科课堂器乐培训,全区中小学音乐专兼职教师参训,进一步推动巴南区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有效实施,提升教师的课堂乐器演奏能力。注重培养美育名师、指导专家等骨干力量,建有美术名师工作室1个,书法名师工作室2个,建立区音乐、美术新教师工作坊,吸收音乐后备人才100人,美术后备人才90人,定期开展工作坊活动。
五、美育条件保障
(一)完善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按教育部新标准,逐年补充配齐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开发建设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相关艺术功能室。近年来,为市实验中学、清华中学、清华小学、惠民小学、星澜汇小学等96所学校建设合唱、舞蹈、板绘、卵石画、五谷贴画等美育特色活动功能室199间。目前,全区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671间,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的学校96所,器材达标学校数96所。
(二)强化学校艺术装备有效应用。要求艺术类学科教师均到功能室上课,推进巴南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对学校教学仪器实行网络平台借还登记制度和报废审核制度,各学校每学年定期盘存装备情况,确保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探索数字多媒体教育资源运用和本地音乐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鼓励利用人人通平台开展学科教学,构建校本资源库。探索数字智慧书法教室建设及应用,推进特色美育功能室建设。
(三)建立学校美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学校将美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在生均公用经费中拨付一定的美育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发展特色项目、开发课程资源、及时补充和更新设施设备、培训教师等。美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市级拨付的美育经费49万元,及时下拨到区内市级艺术特色学校等相关学校使用;区级投入专项经费约500余万元,支持学校艺术特色功能室建设、区级美育教师培训和区级美育竞赛展示活动的开展。
六、美育特色发展
(一)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我区现有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个,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2个、区级34个,市级学生艺术团6个、区级72个,市实验中学(梆鼓舞)、木洞小学(木洞山歌)、姜家学校(姜家龙舞)、鱼洞四小(编织)等4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坚持让梆鼓舞、木洞山歌、姜家龙舞、编织进课堂、进大课间、进社区,做到人人参与,全面普及。
(二)美育改革实验校建设。市实验中学、鱼洞四小、大江小学等3所市级美育改革实验校,清华中学、大江中学、清华中学、鱼洞二小、界石小学、树人立德小学等6所区级美育改革实验校,按各自实验方案,落实相关实验工作。如鱼洞四小根据学校生命素养课程建设路线图,在“艺术与创造”领域中建立起生命——美术的课程理念,围绕美术课程在全校开展绳线纤维手工编织课教学实验,开展《线编艺术进课堂》课题研究,编撰书画校本教材,建立“彩线编织”工作坊,与重庆非遗项目“鱼洞乱针绣”相融合,运用各种形态的绳、线进行手工制作,学生兴趣浓厚,作品特色鲜明,已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线编课程体系《彩线物语》。
(三)区县地方美育特色项目。一是积极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创出“界石儿歌、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梆鼓舞、姜家龙舞”等具有巴南地域特点的艺术特色项目,在全区64所学校学习推广,纳入相应学校的音乐课程和校本课程,“界石儿歌、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有专门的地方课程资源用于教学,“梆鼓舞、姜家龙舞”也有学校自编的校本课程资源。2个“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木洞中学山歌、姜家学校龙舞)积极发挥作用,开展传承展示活动。二是积极打造“一校一品(多品)”艺术特色项目。全区各中小学均结合实际参与,精心打造美育特色项目,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育人”效果显著。市级书画艺术特色学校—鱼洞四小大力发展书画特色项目,书画教学与实践活动全员参与,学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在师生书法绘画作品的装饰下尤为突出。界石小学的儿歌品牌全市全国知名,学校每年开展“儿歌文化艺术节”。大江小学以课本剧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定期举办舞台表演、剧本编写、优秀课本剧赏析等活动,推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融合,以美启智、以美筑梦、以美成人。马王坪学校的“明三娘面塑”,获评“全国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开设,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4年,我区充分利用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挥现有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的引领作用,结合区内学校美育发展建设特色,打造了木洞山歌、小观梆鼓舞、姜家龙舞、界石儿歌、装置艺术、泥塑特色项目联盟学校44个,充分发挥联盟校的带动作用。
过去的一年,我区美育工作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学校美育专职教师师资不足,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家庭和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联动不够,未充分调动区内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对学校美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的功能等。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美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督导评估,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使所有的学生浸润在美的气息中、成长在美的环境中,从而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育浸润”在学校真正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2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