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06-1325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统计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06-02-20 | [ 发布日期 ] | 2006-03-01 |
2005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6年2月20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实现10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9%,是巴南区撤县建区以来经济总量增长最大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34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93亿元,同比增长14.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21.20:47.67:31.13调整为2005年的19.43:49.90:30.67。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16元,同比增加1884元,达到1489美元。
物价水平平稳。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8%,同比上涨0.8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品中,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及服务和居住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5、4.1和3.0个百分点;其余消费如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通讯等价格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10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03.9%。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全区从业人员为51.76万人,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8.64万人,同比下降2.3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62万人,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同比下降8.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增长放缓,效益较低;地区经济总量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中相对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农”问题难以有效缓解,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社会稳定难度较大,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仍面临较大困难。
一、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粮经占地比调整为57.2:42.8,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8.58:81.42。全区粮食总产量39.87万吨,同比增加276吨,增长0.07%,农业总产值30.35亿元,同比增长4.22%。其中多经产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5.18%(见下表)。
农业总产值
指标名称 |
计量 单位 |
本月止 累计 |
同比±% |
一、农业总产值(不变价) |
万元 |
147839 |
4.22 |
其中:多经产值 |
万元 |
124875 |
5.18 |
1、农业 |
万元 |
78994 |
5.39 |
2、林业 |
万元 |
2799 |
-5.69 |
3、牧业 |
万元 |
50609 |
-0.06 |
4、渔业 |
万元 |
8559 |
0.09 |
5、农林牧渔服务业 |
万元 |
6878 |
44.95 |
二、农业总产值(现价) |
万元 |
303516 |
7.13 |
其中:多经产值 |
万元 |
247137 |
8.53 |
1、农业 |
万元 |
177848 |
11.95 |
2、林业 |
万元 |
3568 |
-6.65 |
3、牧业 |
万元 |
100691 |
-1.29 |
4、渔业 |
万元 |
14531 |
4.70 |
5、农林牧渔服务业 |
万元 |
6878 |
44.95 |
在农业生产中,除小春粮食和油料有所减少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业生产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本月止累计 同比±%
一、粮食产量 吨 398776 0.07
1、小春粮食 吨 28878 -4.41
其中:小麦 吨 13718 -10.53
2、大春粮食 吨 369898 0.44
水稻 吨 196893 0.02
其中:中稻 吨 190330 0.88
再生稻 吨 6563 -19.80
玉米 吨 82546 3.97
红苕 吨 78513 -3.51
二、油料产量 吨 2413 -18.51
其中:油菜籽 吨 1910 -5.68
三、蔬菜产量 吨 466548 0.52
四、茶叶产量 吨 1817 12.58
五、水果产量 吨 31177 13.45
六、蚕茧 吨 1655 10.33
七、肉类总产量 吨 71232 -0.21
其中:猪肉 吨 55451 0.99
八、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48.8 2.59
九、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73.9 0.99
十、家禽产量 吨 15042 -4.60
十一、禽蛋产量 吨 20341 0.33
十二、水产品产量 吨 17558 0.02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百里生态观光农业经济长廊”建设逐步成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初具规模,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樵坪牌”贡米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巴南银针”茶被选为亚太市长峰会唯一指定用茶,“东灵牌”花椒、“正州牌”猪肉等农业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2005年农村劳动力新转移1.2万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6.8亿元。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水利建设资金4067万元。全年整治、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568处,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505口,新增节水灌面0.8万亩,整修水利枢纽4处,清淤整治山平塘93处,修复水毁渠道及清淤维修防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平方公里。加快电力提灌站改造步伐,完成各类农机具维修改造4806台/18382千瓦,其中对287台5836千瓦电力提灌站进行了技术维修,改造电力提灌站16处19台/630千瓦,恢复改善灌面3.65万亩,确保了电灌站安全、正常运行。基本完成农网改造任务。解决农村3.4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退耕还林3.0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1.0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23万株;完成天保管护5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火灾受害面积52.2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0.1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1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8304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7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29.5%;总产值172.6亿元,同比增长23.2%;营业收入179.8亿元,同比增长27.0%;利润总额9.21亿元,同比增长47.2%;上交税金4.75亿元,同比增长8.9%。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74.7亿元,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0.6%;营业收入181.4亿元,利润总额9.25亿元,上交税金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47.8%、10.6%。中小企业实现产值178.3亿元,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7.7%。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22.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5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23%,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170.62亿元,同比增长14.19%。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95.68亿元,同比增长24.6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5.74亿元,同比增长12.36%,实现利润总额5.39亿元,同比下降19.72%。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4.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97%。出口交货值13.97亿元,同比增长55.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肥料类、水泥、日用陶瓷、成品钢材和汽车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快速增长之势(见下表)。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本月止累计 同比±%
1、汽车 辆 93522 -12.87
2、摩托车 辆 233684 107.34
3、水轮发电机组 千瓦 758780 77.08
4、蓄电池 千伏安时 761505 18.40
5、数控机床 台 243 5.19
6、金属切削机床 台 1051 20.53
7、成品钢材 吨 72182 -2.64
8、日用陶瓷 万件 2584 -14.35
9、水泥 万吨 42.6 -14.83
10、硫酸 吨 116947 -45.57
11、氮肥 吨 13359 -1.95
12、磷肥 吨 22508 -17.78
13、包装机械 台 9 12.50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1%;主营业务收入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全区工业经济受资源约束矛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产销率96.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3.01亿元,同比下降29.6%;利润总额4.61亿元,同比下降20.6%;亏损企业亏损额0.84亿元,同比增长3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3%,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长安铃木、宗申集团、重庆机床厂、攀钢重庆汰业、华陶瓷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羚羊轿车、宗申摩托、数控机床、华陶瓷器等一批名优产品饮誉国内外。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56亿元,同比增长10.11%;实现增加值10.76亿元,同比增长30.0%。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6%;房屋竣工面积3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建筑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72亿元,同比增长41.89%,比上年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设与改造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61.96%,其中,工业投资19.29亿元,同比增长55.93%;房地产开发23.7亿元,同比增长48.68%。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非国有投资进一步扩大,非国有投资成为全区投资的主体。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9.32亿元,同比增长127.39%;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6.4亿元,同比增长19.8%。非国有投资占全区投资额的61.28%。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下降31.11%;第二产业投资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4%;第三产业投资5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0.97%。第三产业投资引领前列。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1.71:26.14:72.1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从投资重点行业看: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55.93%;交通运输(公路建设)投资13.38亿元,同比增长111.86%;教育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413.4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4.78亿元,同比增长42.39%。
重大项目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29个,完成投资43.7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7.83%。龙洲湾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花溪工业园区、长安铃木整车扩能工程、鱼洞长江大桥、渝沙高速、绕城高速、渝南大道B、C段、重庆高尔夫俱乐部为重点的项目完成投资28.7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量的37.9%;以渝沙高速公路、绕城高速、电力通信为重点的跨区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占投资总量的14.79%。
四、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8.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2.9%;新建规范性农民新村4个;龙洲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龙洲大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龙洲大道水岸景观一期工程已通过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区综合验收组验收使用;实施了鱼洞箭滩河、黄溪河滨河路工程,箭滩河滨河路工程投资1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90%;黄溪河滨河路工程投资8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31%;在鱼洞、李家沱地区投资270万元,建设9座城市雕塑工程已全面启动;鱼洞主干道临街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装饰,总投资600多万元,美化了城市景观。
加强了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园林绿化得到健康发展。完成一批城市公厕、垃圾站、下水道、人行护栏、主城区背街小巷路灯安装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重视绿化建设,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9%,绿化覆盖率38.6%。2005年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圆满完成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市政环卫设施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5%以上。城市景观改造及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垃圾清运及无害化处理达到98.5%,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714万吨,同比下降17.06%,旅客运输量3455万人,同比增长20.08%。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国、省、县道公路好路率达到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已完成高岩头、石龙硬化通镇公路,新建和改建通村公路300余公里。强化公路建、管、养工作,多渠道筹措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超目标完成任务,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渝南大道B段和渝道路二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渝南大道C段和两桥连接道工程等交通重点工程。渝沙高速公路巴南段、绕城高速公路南段、鱼洞长江大桥建设全面推进。
邮政、电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419万元,同比增长13.13%。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74万户,净增1.32万户,同比增长8.56%;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万部。村村通电话工程进展顺利,已达95%。
六、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6亿元,同比增长19.0%。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亿元,同比增长16.02%,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亿元,同比增长22.89%。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1亿元,同比增长19.93%;餐饮业3.92亿元,同比增长13.50%。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0.11%,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住房消费不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7.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2.83%。商品房销售额16.6亿元,同比增长89.46%,其中住宅12.19亿元,同比增长99.51%。商品房均价189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6%,其中住宅166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5年,强化协调服务,积极推荐招商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合资的住商云信物流项目,引进了圣达特(美国)豪生国际酒店、香港融江集团、重庆协信集团联合对南泉整体开发。全区协议投资总额1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外资135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72万美元,同比下降45.4%。出口创汇企业24家,同比下降11.1%。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出口11074万美元,同比下降17.0%。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旅游业实施以“三泉一湖”为重点,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南泉景区整体开发策划、东温泉景区打造工作快速推进;利用近郊短程优势,建设“近郊短程休闲旅游长廊”。全年接待旅客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旅游总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19.6%。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2085万元,同比增长24.2%(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02848万元,同比增长7.76 %。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5828万元,同比增长8.9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740万元,同比下降70.08%。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02亿元,同比增长1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72亿元,同比增长15.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2.24亿元,同比增长2.18%。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5年底,有12家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26家区级科技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54.5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97%。实施各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转化、示范推广国家科技项目12个、市级项目26个。有26个产品被列入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整体推进。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7.1%,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2.4%,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2%。科技创新和进步对地区GDP的贡献率达到45%。获市科技工作、科普工作先进区称号。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5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4.8%,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1%。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1%,初中毕业率达98.2%,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80.5%。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年巩固率98.9%,三年巩固率94.7%,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达95.2%,优分率达63.8%,毕业率达97.0%。2005年高考上线3081人,上线率达到76.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分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名列分校前茅,重庆工学院迁入巴南,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扩展建设进展顺利,巴南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危房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年改造危房面积2.55万平方米。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花溪镇被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歌舞之乡”。文艺创作成绩显著,儿歌、小说、摄影、美术、曲艺等佳作迭出,获市以上各类奖项200件(幅)。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文化科技书籍、农业科技资料、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到农民手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系列文化活动380余次。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全区镇街通光缆电视,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全区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获市广电工作先进区称号。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区总人数的40%,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为100%,学校达标率为97.8%,全年开展大规模体育健身活动300场(次)。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残疾运动员李兵在2005年亚洲暨南太平洋举重锦标赛上获得级举重比赛亚军;区十一名队员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共获第六名1个、第八名2个、第十名1个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全国重点中学田径比赛,荣获4×接力赛金牌。全国中学生(高中组)女子篮球比赛,巴县中学女子篮球队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05年获全国体育先进区称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建立了全区三级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健全了区、镇、村三级疾病报告网络,提前5年完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2010年目标任务。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全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9.61%,建立健全了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开展了艾滋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药政管理日益规范。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2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536张,卫生技术人员262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222人。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使场镇卫生饮水得到保证,农村厕所得到改善,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60.93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61944人,比上年增长0.5%。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46250人,女性为41569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100。非农业人口260699人,比上年增长3.0%,占总人口的30.24%,比上年上升0.72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601245人,比上年下降0.5%,占总人口的69.76%。全区出生人口7235人、人口出生率为8.42‰,死亡人口3694人,死亡率为4.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全区2005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2.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3万人,农村人口30.65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7784人,其中无孩妇女7064人,占2.04%,一孩妇女126371人,占87.96%,二孩妇女23579人,占9.80%,多孩妇女770人,占0.21%。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9.11%。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4.82%。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54元,比上年增长12.89%。农民人均纯收入3475元,比上年增长11.24%。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4534元,比上年增长27.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67元,比上年增长21.26%。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68人,其中:已有1767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后的就业率为47.93%。全年共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5097人实现就业,完成目标任务4300人的118.5%。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3%。2005年全区失业保险参保户数397户,参保人数36314人,征缴失业保险金848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等1109.51万元。全年认定职工伤(残)亡性质340人次,签定劳动合同15600份。积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全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09个,参保人数6万人,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664万元,征收率为100%,个人帐户和统筹支付1093万元。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5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173户38008人,发放低保金3936万元,比上年增加423万元,依法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灾害救助工作显著。全年支出救济经费267万元,救济缺粮户10744户次18591人次;救济灾民2216户。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487张。全区遗体火化率达到41.9%。办理结婚登记6400对,离婚登记3500对。2005年末,全区有206个村、76个社区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
三峡库区移民和扶贫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完成移民投资4525万元,安置移民610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