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龙门阵】以信仰之名
在重庆市巴南区光荣院里,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是巴南籍的退伍老兵,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
75岁的刘发荣老人,虽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他是土生土长的巴南南彭街道大鱼村人。1968年,年仅19岁的刘发荣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云南某野战部队的一名战士,随后踏上了前往老挝的征程,肩负起保护在老挝修建公路的中国专家的重任。
抵达老挝后,刘发荣所在的连队驻扎在一片深山老林之中,四周荒无人烟。在这里开辟公路,困难重重,但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刘发荣和连队的100多名战友,背着枪,手持砍刀,毅然决然地钻进山林,为修路的专家们披荆斩棘、开路前行。
工作环境之艰苦超乎想象。深山里雨水频繁,战士们无论晴雨都持续劳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夜晚,他们只能住在用树枝搭建的竹篱帐篷里,睡在桩支的木板上,蚂蚁、蚂蟥、蛇蝎、蜈蚣等各种危险的小动物常常不请自来,甚至钻进被窝。
白天,森林中物资匮乏,他们只能依靠压缩饼干和罐头食品充饥。由于长期缺乏蔬菜摄入,许多战友都出现了皮肤病、肠胃不适等健康问题。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美军飞机不时在空中盘旋,战士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好几次,刘发荣和战友们亲眼看到敌人投下的炸弹爆炸,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尽管没有与敌人正面交火,但刘发荣和战友们的枪始终上着膛,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战争是无情的,在一次执行水上任务时,刘发荣的一位战友不幸因翻船事故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了刘发荣的心里,成为他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坚持,一年后,连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还近乎完美地保护了专家们修路。上级对他们的工作十分满意,于是要求他们继续留下来,保护专家完成另一段公路的修建。就这样,刘发荣和战友们在老挝的深山老林中坚守了整整3年,直到1973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而这3年的艰苦生活,也让刘发荣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回国后不久,刘发荣复员了。当时,他本有机会在外工作,但考虑到父母身体欠佳,家中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他放弃了外面的机会,回到巴南农村,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刘发荣老实本分,辛辛苦苦地将弟弟妹妹们拉扯长大,却因为一心扑在家庭上,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再加上家境贫寒,他单身了一辈子,至今无儿无女。此前,他一直居住在农村老家,然而到了2016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已无法承受重体力劳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住进了光荣院。
如今,光荣院里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刘发荣和其他退伍复员老兵在光荣院的悉心照料下,过上了舒心的生活。回首往昔,那段在老挝深山里的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刘发荣从不后悔。他说,那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骄傲。
在光荣院里,刘发荣和老战友们常常聚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峥嵘岁月,也感慨着如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