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古镇简介
一、得名传说
木洞濒临长江、常有水患,传说明代百姓在此修建禹王庙,借大禹神力以镇洪水。修建禹王庙所需木材量特大,但附近没有树木,鲁班显灵,指引工匠在狮子岩下山洞中找到木材,随河水流到工地,顺利建好禹王庙。这就是“洞出神木”的传说,也是木洞得名的由来。
二、基本情况
木洞镇辖区104.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7万人。全镇地形呈现天然半岛格局,滨江、依山、靠林、临湖、环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江城、森林之城。地处重庆主城东部、巴南区东北部,毗邻重庆经开区、两江新区,区位优势突出。距朝天门码头35公里、江北国际机场45公里、区府所在地龙洲湾50公里,G5021沪渝南线高速贯穿全境并设木洞互通,交通便利。
近年来,木洞镇城乡统筹、产业更新,立足“重庆国际生物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和近郊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重庆国际生物城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木洞全域纳入高新区拓展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教育医疗资源充足。先后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小镇、全国安全社区,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卫生镇、重庆市生态镇、重庆市文明镇、重庆市百强镇和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下一步,木洞镇将继续贯彻落实陈敏尔书记重要指示,以“一城一镇两岛”为支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抢抓生物科技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提升古镇文旅融合发展水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三、人文历史
木洞古镇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境内及毗邻地区分布有新石器时期遗址、东汉崖墓群和宋代黑瓷窑,是古代巴人聚居地区之一。元代即在木洞设水驿,明清沿袭。明清设巡检司,清末设木洞镇。
民国初年,英、美、日等国相继在木洞设立商务代办机构,收购桐油、猪鬃等农产品,运销煤油、洋布、蜡烛等。
抗战时期,海军军官学校及附设海军修械所、海军弹药库迁到木洞中坝,教授学员枪炮、舰艇等课程,“楚观”“楚同”号军舰停泊木洞水域供学员实习。上海中国中学、两路口重庆市立初级中学也曾迁至木洞办学,为战时教育作出贡献。1940年8月,根据南方局决定,在木洞镇建立中共西南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川东特委、川康特委、贵州省临工委、云南省工委、湘鄂西区党委的工作。
木洞镇2015年公布为重庆市巴渝传统风貌保护区,2017年公布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巴南区政府编制了木洞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共三个圈层的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50.88 公顷,明确管控要求;明确保护对象为现有街巷空间格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遵循“原基底位置、原风貌、原高度、原规模和严禁大拆大建”原则,分类细化管控措施;注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修缮、活化利用,严格杜绝文物破坏损毁;提出建筑分类整治措施,明确建筑类别,实行高度控制,维护传统“合院”建筑风格;注重外延景观保护,合理引导周边建设;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护传承又推陈出新,实现文旅融合、文化振兴。2016年木洞被列为重点打造的五个传统风貌先行示范区之一。2017年启动木洞传统风貌区首开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3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通过保护修缮,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场镇风貌中,建成集探寻原乡码头、追寻古镇文脉、特色商街购物、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地。计划2022年开街试运营。
木洞河街亦称木洞滨江商业街、木洞滨江仿古一条街,结合滨江路护岸工程整体打造,成为容纳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的风情观光步行街,其主要功能为恢复木洞码头风貌。木洞河街修建于174.5~179.5米高程平台,是木洞新港建设的亮点工程,同时成为长江沿岸一道古韵秀景。河街北临长江,南靠木洞滨江路,西连明月山脉,东接南涪路,东西长900米、南北宽约25米的狭长驳岸地带,为木洞镇首个大型商业体。全街分6个区、30个仿古院落、200个门面,总建筑面积21887.06平方米,其中商业体建筑面积11381.39平方米,绿化率80.7%。项目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6年12月28日交付使用,总投资7.5亿元。
中坝岛生态优美、风景如画,西眺明月峡、东望长石梁,三峡工程蓄水后,中坝岛消落带在每年4至6月植被繁茂、绿草如茵,形成面积达700余亩的天然草海。河街滨江格桑花海和中坝草海已成为主城近郊旅游热点,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来此拍照打卡观光踏青。
木洞文教兴盛,近代以来得风气之先,名人辈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辛亥革命先驱杨沧白、把牢底坐穿的红岩烈士何敬平、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全国妇联党组书记黄启璪、知名作家李华飞、京剧名家沈福存等均成长于此。
木洞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扎实、传承有序、不断创新,上世纪90年代,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木洞山歌被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木洞山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7年木洞龙舟列入首批市级非遗,2008年以来三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木洞山歌多次参加央视节目摄制、国家、市、区级展演,并赴台湾、日本、美国等交流演出。出版《木洞古镇文脉》《木洞故事》《水驿木洞》《木洞名镇志》《木洞山歌》《木洞禾籁》《让木洞山歌唱响中国音坛》等书籍,推出《什么红来红满天》《乡音》《美丽传说话木洞》《喊山喊太阳》等木洞山歌原创音乐,并将相关曲目推荐到QQ、酷狗、网易云音乐和全国KTV库,推动全民传唱。木洞豆花、榨菜、蜜枣、油酥鸭等传统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得以传承创新,打造出品种多样、富有特色、体验丰富的旅游产品。
四、古镇风貌
木洞地处巴涪交通要道,为川黔重要驿站、“川东四大名镇”之一,古码头、古驿道和商贸遗存较多;老街体量较大、青石板街道连贯、鱼骨状街巷肌理完好、空间形态丰富,完整传承了廊坊式场镇格局;民居院落因地制宜、结构多样、布局自由、不拘程式、高低错落,是研究西南建筑的优良案例;文化遗产存量巨大,有三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市级历史建筑、八十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寺观宅院、驿道古桥、古寨碉楼、抗战遗存为特色。
黄启璪故居位于解放路118号。建于清末民初,坐南向北偏东,前店后院,后院为四合院布局,正厅后有小花园,地势逐进抬升。面阔19.9米,进深32.7米,占地面积650平方米。青砖灌斗风火墙围合,带马头墙造形。厢房为单坡顶。八字门楼,门楼前有十级石阶,倒座前厅正脊带寿字灰塑,天井四周走廊围合,正厅明间次间退进形成宽敞轩廊。正厅檩子有彩画,窗花、门框刻画细腻。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木洞福音堂位于解放路107号。面阔16米,进深38米,占地面积608平方米。是一处清末修建的民居,后来被改为基督教教会的活动场所,现今仍有信徒在此从事教会活动。坐南朝北,两进四合院布局,逐进抬升,悬山式小青瓦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外墙有青砖灌斗墙围合,带风火墙,内部是木板或竹编隔断,褐色粘土夯实地面,青砂石砌筑房基。过厅带石朝门,天井内铺青石板,有铜钱纹漏水孔。福音堂曾兴办私立小学,黄启璪、丁雪松幼年在此就读。1981年在此兴办木洞镇中学,后并入木洞中学。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木洞码头位于长江右岸,东临五布河与长江交汇口,码头水流平缓,水面宽阔,水深可停大型船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木洞镇古代为巴县大镇,从十六世纪开始随着长途贸易和省际移民的流入,每年通过长江水道输入与输出木洞的商品,数量逐年增长。木洞也逐步发展成渝东南重要水码头,明清时期官府都在此设水驿,是通往涪陵、南川和云贵等地古大道,木洞镇也成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特别是十九世纪后期,木洞的商贸地位更加重要,外地船只输入货物在此聚集分销。周边山区货物在此堆积,码头客栈,十分繁荣。货运吞吐量十分惊人,抗战时期木洞码头规模达到顶峰,从事码头转运多达三千人,木洞码头现存明清码头,石梯两处,江岸尚存拴船桩等清代遗迹,码头岸边尚存大量清代民居建筑。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蔡恩荣碉楼位于前进路陡石梯。坐南向北,平面为长方形,条石地基,墙体用粘土夯筑而成,占地面积83.2平方米。碉楼屋顶和上部墙体已毁,现存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底层大门为石质门框,残高约4米,墙体厚0.9米,正面有瞭望孔6个,下部5个设为窗户。该碉楼原为木洞镇富商蔡恩荣修筑,为整个蔡恩荣庄园重要组成部分,碉楼西部坎下现存原蔡恩荣庄园四合院左厢房和前厅条石台阶14级,后厅拆毁,现存木构穿斗式结构念经楼一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中共西南工委遗址位于石宝街解放路口。1940年8、9月间,根据南方局决定,在木洞镇建立中共西南工作委员会,具体地址在万天宫和石宝街之间。西南工委以孔原为书记,钱瑛、廖志高、于江震、蔡书彬等先后担任委员,负责领导川东特委、川康特委、贵州省临工委、云南省工委、湘鄂西区党委的工作。同年冬,孔原在木洞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南方局获悉后,立即通知孔原返回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皖南事变后,南方局派钱瑛为西南工委书记,去成都组织机关。1941年冬,因环境恶劣,钱瑛撤回重庆。1942年春,西南工委撤销。现存苍生社书店,东邻丁雪松故居,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
永懋商号位于五层坎4号。两楼一底,坐西朝东,折中主义风格,正面青砖立柱,面阔三间,明间置板门,青砖砌出窗楣和腰线,小青瓦悬山顶,带悬山顶老虎窗。中间有走马廊转折至顶,双层木楼板,上层为柏木楼板,下层天花板为杉木,既美观又隔音。一楼二楼供家人住宿,三楼开敞为露台,可眺望长江。胡氏为木洞工商业世家,曾创办“怡和永”商号、“永懋”商号,为木洞蜜枣重要经销商。
宋家大院位于五层坎3号。坐东朝西,前店后院,前店为“吉昌”商铺,从商铺两侧甬道进院,后院四合院布局,两个平行院落,格局相仿。除堂屋外均为两层,穿斗结构,悬山式屋顶。堂屋宽大空阔,有神龛和天地君亲师牌位,天井四四周屋檐围合成廊。檐柱柱础浮雕梅花形,从檐廊进堂屋和厢房的房门带半圆门楣、雕花门头。宋氏为木洞工商业世家,先后创办“吉昌”商号、“合诚”商号。
木洞公寓位于解放路3号。建于1970年代,砖混结构,四层、局部五层,坐东北朝西南,平面呈曲尺状,两翼四层窗楣、窗台连成水平线条、富韵律感,主入口有贯通五层的砖砌方柱、气势恢宏,首层门窗上方透气窗窗棂造型别致,大开窗与砖墙面虚实对比强烈。
林家院子位于向阳坪140号。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八字石朝门偏向西南,门前有台阶四级。除前厅左次间翻修、正厅左梢间坍塌外,大体完好。倒座前厅右次间隔扇门格心雕饰精细。
徐家院子位于解放路83号。坐南朝北,两进四合院布局,前厅前为店面,风火墙围合,左厢房为单坡顶,除中厅右稍间屋顶缺失、梁架破损外,大体完好。后厅明间挂落和斜撑通体透雕花卉、鸟兽,工艺繁复,精美绝伦。后厅次间有冰纹形和方形格眼窗花,雕饰精细。
向家院子位于解放路。坐南朝北,前店后院,后院推测为两进四合院布局,门厅、中厅拆除,厢房翻修改建,后厅大体完好。柱础下段为六棱宫灯形,上段为鼓形。后厅明间斜撑和月梁浮雕花卉,工艺精美。
范家院子位于石宝街。坐南朝北,前店后院,后院原为两进四合院布局,现存石朝门、后厅、天井、中厅左次间、倒座前厅左次间和部分厢房。柱础下段为六棱宫灯形,上段为鼓形。后厅明间斜撑透雕花卉、人物,生动形象。后厅次间窗花雕饰细腻、图案丰富。
万天宫位于大巷子解放路口。修建年代不详,应为四川土著居民会馆。原为四合院布局,坐南朝北,前厅带倒座戏台,天井均由青石板铺成,两边是耳楼,戏楼正对面为正殿,殿内供奉的主神是“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俗称川主菩萨。其因治理江河,造福民众,而被尊奉为镇锁江流的河神。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李冰为蜀郡守,带领民众修筑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工程,既疏通岷江,以利通航,更开渠灌溉,以利农耕,因其有功于民,死后官方敕封,民间祭祀,不仅尊其为镇江河神,而且还被奉为西川保护神,多处立庙祀奉。清末民初协调交涉各地商务事宜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五省公所、木洞女子学校、范绍增率部出川抗战司令部均曾设在此处。现存天井和部分建筑,整体布局亦清晰可辨。
文峰桥位于土地垴村,长江右岸五布河口台地上,横跨五布河左岸小冲沟。二墩三孔石平桥,桥面长9.4米,宽1.48米,桥面无栏,桥墩向上游方向圆雕兽面各一,北桥墩避水兽尾部缺损。南桥头的砂岩上并立记事碑二通,阴刻楷体“文峰桥”,落款“光绪二十三年”。该桥处在渔洞至木洞镇的古代交通要道上,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部分时间被江水淹没,交通功能严重削弱。第二、三次文物普查均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狮子崖摩崖石刻位于土地垴村,长江南岸青狮岩壁上。石刻开凿岩体为青砂崖壁,坐南向北,立面面积28.5×5.5平方米,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石刻前原有寺庙,文革期间拆毁,近年由信众重修,现存佛龛自东向西编为11号,1-5龛造像已毁,6-11龛外壁上覆盖砖混结构建筑,供奉造像20余尊。第7龛为石窟,三米见方,拱顶,左右设祭台,祭台立面浮雕成几案状,正面辟圆形龛,龛中部圆雕观音莲台像,龛门两侧转角圆雕可能为力士。龛上部崖壁有己酉年二月“涨水碑记”题刻,应为乾隆五十三年洪水次年所题,刻画工整,是木洞现存最完好的水文题刻。第8龛方形,题材为三教融合,圆雕释迦牟尼、孔子、老子,龛外右侧造像服饰类似宋代文官礼服。其余龛内供奉药王菩萨、川祖、土地、眼光、城隍、文殊、普贤等像。西端凿有一崖洞,两米见方,四面坡顶,应为禅修窟。狮子崖上有巨石形如狮子头,故名,有洞出神木的传说,民间认为木洞由此得名。摩崖石刻规模较大、题材丰富,至今仍有当地群众前往朝拜。第二、三次文物普查均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乱葬坑摩崖石刻位于土地垴村,中坝大桥南桥头东侧一处灰褐色砂岩上。石刻为长方形,宽1米,高1.4米,占地面积1.4平方米,楷书阴刻“上水至右桥滩三里” ,应与航运有关,字形朴拙古雅、生趣盎然。第二、三次文物普查均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乱葬坑修路碑位于土地垴村,中坝大桥南桥头岩壁上。宽0.45米,高0.55米,字径0.04米,阴刻楷体72字,主要记录捐资修筑道路人姓名,大部分因风化不能辨识,落款为“道光二十三年”。第二、三次文物普查均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海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中坝岛中部。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四周有夯土围墙。现存部分校舍,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面阔7间28米,进深8米带前廊,北侧1间为偏厦,南侧配2间。夯土墙平房,墙皮抹白灰,小青瓦歇山顶。1938年,原设在福建马尾的海军军官学校先后内迁至湖南湘潭和贵州桐梓,在桐梓坚持办学的同时,部分又迁至中坝,海军学校附设海军修械所和弹药库等,“楚观”“楚同”号军舰停泊在长江中坝岛水域,供学员实习,同时防备日寇空袭。海军学校在中坝办学期间共培训三批学员,毕业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有学员曾赴英国、美国和苏联海军受训并参战,至今海峡两岸尚有学员健在。1947年6月,设在红观庙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海军学校随即迁往山东青岛。1950年李华飞利用中坝海军学校校址兴办巴县师范学校实验初中班(今木洞中学前身)。
中坝防空洞出口位于中坝岛东端。为海军修械所防御工事组成部分,其内部通道已被封堵,出口用青砂石砌筑成拱形,门洞内空长0.85米,宽1.1米,高1.75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红观庙位于中坝岛中部。抗战时期海军军官学校附属弹药库曾设于此处,建筑毁于弹药库爆炸,现存部分台基和一对石狮,下承须弥座,雕饰精美、栩栩如生。
中国中学遗址位于中坝岛西部。周慎修、杨安仁等于1933年在上海创办中国中学。抗战时期,迁至中坝岛上办学,有初高中各3个班,学生300余人,多为流亡来渝的失学青年,为战时教育作出贡献。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1958年利用中国中学校址兴办木洞镇民办中学,招收初中2个班,1960年增办高中4个班,直至1966年停课、1969年撤销。现存院落和新中国成立后建筑。
菜望石石梁桥位于中坝岛东端至一社区菜坝,跨长江中坝段内浩。八墩九孔石梁桥,北段桥面多已缺失、以预制板临时连接,桥墩迎水面为三角形或圆弧形、背面为阶梯状,南北向横跨长江中坝岛内浩,两端岩体上凿有台阶,连接中坝岛与木洞镇,海拔约160米,三峡工程蓄水后淹没,仅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失去交通功能。
观音阁位于中坝岛东端。仅存一殿,坐西向东、面临长江,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木洞榨菜厂旧址位于中坝岛中部。现存多栋砖混结构建筑,硬山顶或平顶,三层或四层,为木洞少有的工业遗产。据《巴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木洞工商史话》记载,1924年陈兴发的“味厚长”商号生产榨菜,是为木洞腌制榨菜最早的商业化生产。随后吕荣森的“荣记”、包瀛洲的“义顺和”、蒋锡光的“聚义长”、王汝成的“益心”相继建厂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厂停办,榨菜生产集中到木洞榨菜厂,生产迅猛发展,产量逐年提高,最高年产量达700多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