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原籍湖北孝感县,曾祖一代由湖北迁居到巴县木洞,后来又先后迁到重庆近郊石马河、重庆城内夫子池洪家院子,邹容即出生在洪家院子,而邹氏族人至今仍居住在木洞。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在日本,他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成为公认的革命分子,引起了清廷的震怒,被迫离日回国。1903年在拒俄运动中,邹容积极参与张园集会和拒俄运动队的操练。同年完成《革命军》并在上海出版,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成为辛亥革命前发行量最大的革命书籍。不久,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投捕房,以与同志共患难,后在狱中病逝。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评价邹容“惟蜀有材,奇瑰磊落”,追认为“陆军大将军”。毛泽东称他是青年革命家,第一个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简单纲领。
杨沧白(1881—1942)出生于木洞镇三窍湾,名庶堪,号邠斋、天隐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1903年创立四川第一个民主革命组织公强会,1906年该会改组为中国同盟会重庆支部,任主盟人。1911年杨沧白率众推翻清朝川东政权,成立重庆蜀军政府,谦任高等顾问。袁世凯窃权,杨沧白在重庆组建讨袁军失利后,于1913年底赴日本,旋觐见孙中山并为其器重而引为肱股。自此便全力协助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先后任四川省长、财政部长、大元帅府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候补监委、广东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拒绝汪伪政权利诱,抛妻别子,转归重庆参加抗战。终因不满蒋氏独裁而归隐。“开国有诗人,沧白杨夫子。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以晚清秀才之质,顺乎时而应乎势,拥戴孙中山之革命理念,在重庆办新学、创新刊,传播进步思想,因其德才兼备,“蜀中贤豪长者、文人学士,皆与公投分结纳,服其雅度”。不仅是卓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学贯东西,其诗词、文章、书法、文物鉴赏,均可自成一家。有《天隐阁诗集》《邠斋文存》及英文著作《译雅》传世。逝世后举国哀悼,按国葬礼仪,张群等显要乘舟泊木洞后亲送其灵柩于重庆东温泉安葬。1943年7月19日,国民政府在杨沧白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以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何敬平(1918—1949)出生于木洞镇栋青乡(今栋青村)道宗庙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家乡参加重庆学生救国联合活动。初中毕业即因家境贫困辍学,到重庆市公共汽车公司当工人。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汽车公司“救国会”小组成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他赴延安中途受挫,与党失去联系,先后在重庆安康钱庄、重庆电力公司工作。在1945年规模空前的“胡世合运动”中,何敬平与工友们一起,积极投身这场斗争,与刘德惠共同草拟《为惨杀重庆电力公司工友胡世合事件向各界同胞控诉书》。他又以公司职工的名义撰写挽联:“特务横行何处去,民主自由几时来”,还将胡世合灵堂的其他挽联选抄一部分送《新华日报》发表。他利用“怒吼剧社”与群众广泛接触的机会,大力宣传事件真相,声讨特务罪行,推动了反特抗暴运动的发展,并在剧社中起到带头和骨干作用。通过这场斗争的考验,何敬平再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常为党员和进步人士秘密传送《挺进报》,给职工俱乐部选购进步书刊等。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团代表王若飞在沧白堂召开的民众大会上发表演讲,何敬平不顾危险,跳上讲台,用身体挡住了国民党特务掷向王若飞的石块、杂物,保护了王若飞的安全。1946年上半年,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成立,何敬平任组织委员。1947年5月,重庆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游行示威,何敬平与刘德惠在公司中募捐支持,买果品慰劳游行队伍,并在电力公司三楼窗口挂出“向同学们致敬!”的巨幅标语。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何敬平被捕入狱,先关押在石板坡第二模范监狱,后移送渣滓洞。他备受酷刑,坚贞不屈。1948年秋,何敬平与难友们一起分析形势,共享胜利前夕的喜悦。他饱含革命激情,用几天时间,在一片小纸上写下题为《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一诗。后经同牢房的周光复、胡春圃等人更名为《把牢底坐穿》。1949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被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志士趁“放风”之机,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春节联欢会”。就在这时,有20多位革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悄悄溜进楼上的一号牢房,席地而坐,举行“铁窗诗社”成立大会。会上,曾任中共下川东地委委员的杨虞裳首先朗诵了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接着,何雪松朗读了自己创作的《灵魂诵》,大家争相发言。突然,何敬平站起来朗读了《把牢底坐穿》,并谱上曲子在难友中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1949年11月27日,这位年仅31岁的革命诗人和其他同志,一道集体殉难于狱中。红岩英烈陈列馆评论:为了革命,他从没停止过战斗。
丁雪松(1918—2011)出生在木洞镇石宝街,父母以杂货店维持生计。原名丁孝芝,六岁时到英国圣公会于1890年创办的教会学校福音堂小学读书,改名丁正兰。先后在重庆文德女中、四川省重庆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在重庆平民银行工作期间,丁雪松参加进步人士举办的读书会,认识了革命人士《新蜀报》主笔、留日学生漆鲁鱼。从此走向革命道路。1936年6月,参加中共领导的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到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并任抗大女生队队长和女大校友会副主席,走向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41年她和在延安从事革命工作的朝鲜籍音乐家郑律成结为夫妻。1945年日本投降后,郑律成按中共中央决定回北朝鲜工作,丁雪松亦经中共中央同意随行,先后任朝鲜劳动党中央侨务委员会秘书长,北朝鲜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等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丁雪松于9月奉调回国。1953年4月任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8年任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组组长、秘书长。后调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副会长。1979年2月任驻荷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1982年5月又出使丹麦。
黄启璪(1933——2000)1944年随母回乡转入木洞镇小学读书,1946年考入树人中学。1949年,在 “反内战、反独裁、争温饱、争生存” 的“四二一”学生运动中,黄启璪加入地下党外围组织“地下社”, 同时担任了罢课委员会执委。1950年,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任校学生会主席、青年团总支书记。1951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重庆市学联副主席、重庆市妇联执委,并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重庆市学联专职副主席,共青团重庆市委少年部长,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1979年,黄启璪先后调任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为教育文化战线的400多名知识分子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83年调任四川省委常委,1989年调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直接推动并亲自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起草与实施。她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读中国妇女运动史,借鉴国际妇女运动成果和经验,在中央党校作了“新时代妇女运动理论和实践”的演讲,获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1995年9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黄启璪作为大会组织者之一出席。黄启璪病逝后,前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评价说:“回顾我国妇女运动这十年所走过的路程,我们不会忘记六届、七届书记处和启璪同志为之付出的心血。”“勤政为民生平愿,爱心无价铸丰碑。巾帼伟业寄俊秀,待到春天信息归。”张爱萍将军在祭奠黄启璪的英灵时,写出了上面的诗句。
李华飞(1914—1998)生于木洞镇三窍湾。笔名巴城,民盟成员。1937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1939年回国,曾任《春云文艺》、《诗报》、《新蜀报》副刊主编,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50年后历任重庆巴县师范学校校长,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组长,《凉山文艺》副主编,四川《文史杂志》编委,重庆出版社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编审,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编审。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五届代表,四川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列席代表。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渡洪江》、《雨空》、《山城在轰炸中屹立》、《弹筝老人》,大型川剧剧本《望娘滩》(合作),散文集《孔雀,孔雀》等。
沈福存(1935—2021)出生于木洞镇黄泥沟(今属景星村),1948年入“厉家班”老班主厉彦芝门下,成为“厉家班五虎双福”之一,入班后初学老生,后习青衣,兼攻小生,一生执着求艺,融梅、尚、程、荀、张等流派以及川剧艺术精华而自成风格。主演剧目累计达到60余出,除成功饰演过李玉和、李闯王、少剑波、阿坚伯等角色外,独树一帜的是其旦角表演艺术,他的《凤还巢》、《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捡柴》等戏被业界称为“沈氏三出半”,有“四川梅兰芳”“山城张君秋”之誉。第一批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9年获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类个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