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发布>统计公报

2011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12年2月20日)

2011,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缩小三个差距,推进“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8.6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1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635元,同比增加7504元,按现行汇率(1:6.2939)折算为6774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8.6:53.8:37.6调整为2011年的8.6:55.3:36.1。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0.5%和36.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5、10.2和6.1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11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81万人,比2010年49.17万人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4万人,比2010年13.78万人下降1.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30万人,比2010年20.88万人增长2.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87万人,比2010年14.51万人增长2.5%。

二、农村经济

2011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达到20.6:79.4。全区粮食总产量36.1万吨,同比下降2.1%。农业总产值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见下表)。

农 业 总 产值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500314

6.1

1.农业

万元

331215

18.1

2.林业

万元

6769

14.7

3.牧业

万元

129459

-18.2

4.渔业

万元

21786

18.7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11085

15.5

2011年,农业生产呈下降趋势,除玉米、蔬菜、茶叶、水果和禽蛋产量略有增长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下表)。

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360580

-2.1

1、小春粮食

20751

-0.9

其中:小麦

6404

-12.6

2、大春粮食

339829

-2.2

水稻

174595

-7.0

其中:中稻

172636

-7.0

再生稻

1959

-5.6

玉米

86720

6.9

红苕

70751

-0.9

二、油料产量

2092

-2.4

其中:油菜籽

1527

-2.7

三、蔬菜产量

507121

9.0

四、茶叶产量

3562

19.0

五、水果产量

34664

4.4

六、蚕茧

553

-23.0

七、肉类总产量

51201

-9.4

其中:猪肉

40649

-10.9

八、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30.89

-19.6

九、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55.01

-11.5

十、家禽产量

万只

591.48

-8.7

十一、禽蛋产量

18323

1.1

十二、水产品产量

16064

18.4

都市休闲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围绕大力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城乡经济一体繁荣、城乡设施一体建设、城乡社会一体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同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三化”战略举措。利用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进新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在我区发展休闲农业,新增休闲农业基地4000亩。利用休闲农业基地,先后举办了二圣镇采梨节、鱼洞街道乌皮樱桃节、接龙镇高山葡萄采摘节等农业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的举办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新增流转面积7.28万亩,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4.24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达到186个。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55公顷,新建农村人行便道300公里,农村沼气2000口,太阳能1000户,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3.79万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是丰岩水库工程一期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征地移民完成,正在进行土石方的建设;二是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外河坪段堤防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绿化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的70%。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历年退耕还林工程15.23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70万株。全区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5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3065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56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29.03亿元,同比增长42.1%;总产值531.45亿元,同比增长61.3%;营业收入598.04亿元,同比增长94.2%;利润总额28.75亿元,同比增长48.8%;实交税金14.58亿元,同比增长39.1%。民营企业实现产值832.93亿元,增加值217.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5.6%;营业收入927.45亿元,增长32.7%,利润总额49.01亿元,增长22.0%,实交税金26.54亿元,同比增长4.8%。中小企业实现产值569.08亿元,增加值16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19.4%。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3.24亿元,同比增长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3.4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实现工业总产值666.4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428.3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52.9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28.0亿元,同比增长3.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摩托车、成品钢材、水泥和硫酸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工 业 主 要产 品 产 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1、汽车

219889

9.9

2、摩托车

1878052

-8.7

3、水轮发电机组

千瓦

742771

36.4

4、蓄电池

千伏安时

1025736

70.7

5、数控机床

819

8.9

6、金属切削机床

2272

7.9

7、成品钢材

127347

-4.0

8、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4355740

44.4

9、水泥

297362

-11.2

10、硫酸

98468

-38.0

11、纸制品

107396

10.8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8.8亿元,同比增长20.6%;主营业务收入565.8亿元,同比增长17.7%,产品销售率97.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0.5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21.8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1%,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1.6亿元,同比下降0.9%;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同比增长21.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房屋竣工面积5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成为投资增长的热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7亿元,同比增长26.9%。建设与改造投资232.9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同比增长48.4%,房地产开发105.5亿元,同比增长18.9%。

投资渠道多元化,国有投资仍保持主体地位,民间投资在房地产调控中呈下降趋势。2011年,国有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51.3%、民间投资占39.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占8.7%。国有投资占比提高1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8.3个百分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下降3.3个百分点。在房地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为67.1%。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间结构得到调整。全区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6亿元、100.8亿元和229.3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为2.8%、29.7%和67.5%,特别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大、增速快,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工业投资占比为29.6%,房地产投资占比31.1%,房地产投资在国家调控政策下得到抑制,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各占三成,使我区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民生保障不断加大。轻轨2号线、3号线延伸及其配套、沿江高速路、滨江路、渝南分流道等均在有序推进中。各项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共计实现115.6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投资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了34%。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53.4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7.1万平方米,全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984.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城市住宅使用面积1028.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巴南滨江路全部完成;渝南分流道二期工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巴南立交改造工程和南温泉立交工程经过两次招标后已顺利举行开工仪式,进入施工阶段;东城大道工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渝南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即将完成;巴文化公园一期工程景观建设基本完成,文化内涵部分完成招投标,二期景观工程正在进行土石方平整;龙洲湾商业步行街已完成;李家沱滨江广场公园开工建设;南温泉音乐广场一期工程已开工;巴南居住区综合整治工程江滨路全部完工;花溪街道民主新村廉租住房完成并入住;新华片区公租房开工建设。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加大市政设施投入。2011年改造城区人行道15.36万平方米、车行道13.12万平方米;建设三级管网37公里,取缔、整治排污口16个;新建、改造公厕16座;新增停车位5050个,其中室内3974个、室外631个、占道停车位445个;新建、改造路灯414盏,消灭了城市“无灯区”。整治主城区店招店牌3947块、2万平方米,全面拆除街面游走LED显示屏313块,拆除居住小区广告1327块。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加大了对滨江路茶摊、城区烧烤摊的专项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摊位50多个。切实加强扬尘污染整治力度,积极协助和指导李家沱、花溪、南泉、一品等创建扬尘示范街道4个。2011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9.59%,绿化覆盖率53.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2平方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235.6万人,同比增长20.4%;货物运输量2763万吨,同比增长20.0%。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6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737公里(县道及以上公路里程)。全面推进农村客运发展。2011年新开行忠兴至惠民、樵坪至界石、金竹至百节、一品至郭家店和李家沱至鹿角等5条线路;报废更新农村到期班线车辆60余辆,辖区80%的车辆已更换为新车;及时补充鹿角、东泉、石岗等地区运力30余辆,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对木洞、一品等片区的运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了全区通镇通客车率达100%,通村通客车率达80%。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201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3400万元,同比增长12.0%。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8万户,同比下降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9.14万户,净增6.9万户,同比增长11.2%。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强势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亿元,同比增长28.6%,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28.4%,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32.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339.3亿元,同比增长38.2%;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8.0%。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60.5亿元,同比增长26.5%,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房地产市场得到复苏,增长迅速。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7%,其中住宅25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商品房销售额137.0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住宅129.5亿元,同比增长26.6%。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11年,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较快。全区实际利用外资57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3.0%;实际利用内资229.1亿元,增长73.4%。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45386万美元,同比增长116.0%,其中出口212705万美元,同比增长147.1%。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打造南温泉、东温泉、桥口坝等精品温泉旅游项目,加快樵坪山、圣灯山、云篆山生态旅游开发,推进以东温泉热洞为核心的温泉喀斯特旅游区建设,促进木洞桃花岛、浪琴游艇俱乐部等大项目建设,结合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620.37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19.6%。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50.0%(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58.0亿元,同比增长41.2%。其中教育支出9.1亿元,同比增长2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亿元,同比增长56.6%。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1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8.2亿元,比年初增长1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9亿元,比年初增长23.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10.2亿元,比年初增长15.3%。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全区保费收入7.6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科技事业成果丰硕。一年来,全区申报批准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88项,区级科技项目32项,创建技术创新中心13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5项;共组织申报专利1605件;专利授权1004件,分别增长了26.1%和69.6%。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两基得到巩固。2011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4%,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16%。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8.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84.4%,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达到551人,比去年增加22人,2人上北大、清华预录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稳步发展。2011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384人,在校学生达到13447人。完善了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区(鱼洞、龙洲湾、李家沱和花溪等)指定了18所小学和9所初中安排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50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24.4%。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先后举办迎新春联欢文艺晚会、元宵节民间特色文艺汇演等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余场;举办“党旗飘飘”巴南区书画摄影作品展、文艺精品镇街巡演等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了5737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任务,初步建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完成数字化电影放映6000余场,放映场次比去年递增50%;继续巩固和保持一村(社区)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观影率达100%。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11年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共举办了跳绳、登山各类群体活动及赛事568次,其中500人以上规模赛事70次。加大了体校建设,引进教练员6名,选派教练员10人、管理人员2人、裁判员12人参加了市级以上培训,开展体教结合,向市优秀运动队和市级体校以及各类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7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累计达到1195名。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累计达到284个;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个,累计达到5个。建设完成社区健身路径100条,累计达到437条;建设完成登山步道1条,累计达到5条。同时,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积极向社会开放。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11年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已积极和多家市级三甲医院商谈;区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改造装修工程项目主体已经完工,装修进入概算评审阶段、妇儿分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已完成内部精装修;东温泉镇卫生院已投入使用,二圣、惠民卫生院的标准化改造已完成主体建设,均在进行装饰工程;2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已全部动工。全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78万人,参保率为96.76%;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11.59万人,参保率为98.09%。全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40个,其中,医院35家、卫生监督所 1家、卫生疾控防治中心1家、妇女保健机构1家、中等护士学校1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家。共有病床3961张,卫生机构人员数5084人,卫生技术人员4351,其中:医生1597人,其他技术人员141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61181人,其中无孩妇女9835人,占6.1%,一孩妇女125993人,占78.2%,二孩妇女24325人,占15.1%,多孩妇女1028人,占0.6%。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7.1%。

城乡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同比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8251元,同比增长22.4%。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395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156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9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将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微小企业老板、职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共举办了130余场“政府促进就业”社区院坝招聘会,帮助9千余人实现了就业,同时,还输送4182人到市信息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就业,“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达标率分别达95%和61%。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11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5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077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43个,床位4126张。2011年末,全区有198个村、81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