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发布>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南调查队

(2016年2月20日)

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困难和风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一城、一极、一区”目标定位和“四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扎实推进“五化一体”建设,全区呈现经济稳定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2.0亿元,同比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1.3亿元,同比增长11.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423元,同比增加5037元,按现行汇率(1:6.489)折算为884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4年的8.2:43.7:48.1调整为2015年的7.9:46.1:46.0。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1.5%和45.9%,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3、5.8和5.2个百分点。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图

就业情况:2015年全区从业人员为51.8万人,比2014年51.3万人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6万人,比2014年13.1万人下降11.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4.0万人,比2014年22.4万人增长7.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2万人,比2014年15.8万人增长2.5%。

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发展稳定,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调整到18.02:81.98。全区粮食总产量32.45万吨,同比下降2.7%。农业总产值6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0%(见下表)。

农 业 总 产 值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672779

4.0

1.农业

万元

466940

5.9

2.林业

万元

10249

7.8

3.牧业

万元

136311

-3.5

4.渔业

万元

43113

7.4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16166

4.8


在农业生产中,再生稻、玉米、油菜籽、蔬菜、水果及水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324475

-2.7

1.小春粮食

17653

-0.5

其中:小麦

3258

-13.7

2.大春粮食

306822

-2.9

水稻

166151

-0.4

其中:中稻

164693

-0.4

再生稻

1458

6.1

玉米

76439

1.6

红苕

58635

-13.2

二、油料产量

2252

3.3

其中:油菜籽

1802

4.4

三、蔬菜产量

615455

8.9

四、茶叶产量

3823

-0.6

五、水果产量

49557

1.8

六、蚕茧

166

-42.0

七、肉类总产量

44128

-7.5

其中:猪肉

35831

-8.5

八、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25.9

-1.9

九、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48.6

-8.4

十、家禽出栏

万只

496.5

-2.1

十一、禽蛋产量

19241

-1.4

十二、水产品产量

22927

6.8


特色农业发展良好。2015年,巴南区紧紧围绕“三线二片”农业布局,全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推动现代示范农业、科技农业、消费主导型农业发展。采摘、观赏、垂钓等体验式休闲常年可享,打造天心寺禅茶文化农业生态园、跳石“五洲红枫园”等知名休闲农业项目近20个,举办各类农业节庆活动10余次。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耕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扶持举办梨花节、采茶节、采梨节、格桑花文化节等特色农业节庆活动;通过惠农政策予以重点倾斜,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32个;新增专业大户208户,全区种养大户共1108户;新认定家庭农场79家,全区认定的家庭农场共170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61个,总数达到471个,成员9.18万户,带动农户8.27万户;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个,全区农业企业达283家。

扶贫攻坚工作成效突出。全区整合筹集脱贫攻坚资金1.3亿元,2015年,全面完成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3761户12075名贫困人口“越线”脱贫。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创建粮食高产面积4万亩,建设大豆高产示范面积1万亩硬化农村人行便道和村社便道500公里新建沼气池500口;建成24处集中式供水工程,整治山坪塘640口,“红层找水”打井2411口水利设施建设顺利推进高洞子水库正式开工建设,龙岗水库灌区工程一标段、丰岩二期工程均已进场施工,圣灯山水厂供水工程、樵坪水厂供水工程及丰岩水厂至接龙供水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5%;一品污水处理厂、东温泉污水处理厂均已开工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龙洲湾滨江片区、鹿角片区、环樵坪经济区等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增强了对周边镇街经济辐射能力;丰盛镇、东温泉镇及木洞镇3个全国重点镇获得支持较大,建设成效显著;跳石镇滩子口村、天星寺镇芙蓉村2个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成功申报;全区已建18个幸福农庄,均已形成《新建幸福农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新建幸福农庄建设管理;完成宅基地复垦1540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7天,PM2.5年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6.9%;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8.7平方公里,覆盖率达93%;危废处置率达到100%;建成二、三级管网近200公里,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巩固2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面完成一品、南彭、接龙等8个镇街共34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1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4372万千瓦时,化肥使用量1.62万吨(折纯)。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2015年,全区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185.8亿元,增加值28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和18.1%;营业收入1356.7亿元,同比增长20.8%,利润总额74.3亿元,同比增长20.7%;实交税金49.2亿元,同比增长5.0%。中小微企业实现产值979.4亿元,增加值26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2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传统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工业增加值192.1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实现工业总产值855.0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12.3亿元,同比增长15.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水轮发电机组、显示器、商品混凝土产量有所增长外,其余产品产量均有所下降(见下表)

工 业 主 要 产 品 产 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1、汽车

140632

-17.0

2、摩托车

1420743

-16.4

3、水轮发电机组

4、蓄电池

5、显示器

千瓦

千伏安时

975868

12484

5458243

17.9

-76.7

188.3

6、成品钢材

75824

-34.9

7、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7526871

38.4

8、水泥

75570

-14.5

9、硫酸

3179

-21.2

10、纸制品

311345

-7.8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在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深层次矛盾影响下规模工业换挡减速,增速缓中趋稳,规模工业总产值701.8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市增速3.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94.35亿元,同比增长32.3%;产品销售率96.8%,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稳中有进,主营业务收入618.7亿元,同比增长10.7%;利税总额71.0亿元,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4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6.1%,同比提高22.3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建筑业呈快速增长之势。2015年,实现在地建筑业总产值365.2亿元,同比增长25.6%。实现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5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5%;房屋竣工面积8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5亿元,同比增长19.0%。建设与改造投资477.2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工业投资183.1亿元,同比增长24.4%,房地产开发256.3亿元,同比增长15.6%。

投资渠道得到拓宽,国有投资占比下降。2015年,国有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31%、民间投资占56.6%、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占12.4%。国有投资占比下降1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提高7.4个百分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提高6.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产业间结构更加合理。全区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40.4亿元、183.1亿元和510.0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为5.5%、25.0%和69.5%。房地产开发投资稳中略增,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是拉动全区投资增长的主动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略有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下降。

城市建设投资趋于平稳。我区海洋公园开工建设、电力、水利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有序推进。各项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共计实现160.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9%。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15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3.0平方公里,全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2875.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城市住宅使用面积160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2%。新建4G基站1300余个,实现主城核心区和所有建乡镇(场)4G网络全覆盖光纤入户改造约12万户;投运和新开工9座变电站,完成2.5公里天然气主管线建设,新建雨污管网55公里。建成公租房227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3125套。

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全年新实施桥隧检测36座,加固整治1座,新整治道路43.27万平方米,新建公厕20座,新改建路灯3180盏,灯饰7项,新增安全隔离栏11公里;完成城区主干道沿线约60万平方米土坡菜地整治,完成27条道路精细化整治和63条约40万平方米的次主干道综合改造,查处违章停车74610起,清退全部人力三轮,严管严控机动三轮;完成11公里道路隔离设施建设,优化11处停车港;新建龙洲大道、渝南分流道人行天桥2座;新增停车位10954个,其中室内9650个,室外1304个。2015年,巴南区累计新增城市绿地121万平方米,完成了18个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其中城市公园3个,社区公园3个,城市广场4个,完成社会单位配套类绿化项目48个。初步测算,2015年建成区覆盖率达到41.9%,人均城市绿地面积22.9平方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560万人,同比下降11.1%;货物运输量3282万吨,同比增长8.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7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2154公里(县道及以上公路里程777公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高压线下地工程已完工;铁路东环线已确定在南彭设站,即将开工建设;佛耳岩码头二期工程已开建;惠(民)天(星寺)路、东泉快捷通道、碑二路(南彭段)拓宽改造工程顺利推进;龙洲湾换乘枢纽市政道路建设有序推进;“生命防护栏”工程建设加快,完成15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防护栏安装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31个客运文化招呼站、85个招呼点建设工作,增开3条线路区间车,新增开8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10条线路开收班时间、班次,优化更换3条线路公交车型40余辆,新增13条线路公交运力62辆。

邮政、电信业趋于稳定。2015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8179万元,同比增长2.9%。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2万户,同比下降2.3%;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7.4万户,净增2.7万户,同比增长2.9%。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消费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1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城市市场仍然是消费的主战场,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1亿元,占全区社零额的94.9%,同比增长13.7%,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占全区社零额的5.1%,同比增长13.2%。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较快,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627.7亿元,同比增长14.3%;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5.8%。

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9%,其中住宅18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1%。商品房销售额145.7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住宅108.0亿元,同比增长7.5%。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经外贸和实际利用内资稳步增长。2015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36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实际利用内资566.6亿元,同比增长21.8%。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8.0亿美元,同比增长3.9%。

旅游业亮点纷呈。2015年,全区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6座,旅游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8000余人,日最高阅读量近10万人次,实施旅游+互联网之2015年智慧旅游建设“八大行动”。成功申报东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入选“重庆十大都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巴南二日游”被评为全市游客最喜爱的十条乡村旅游线路;南温泉景区旧貌换新颜,琵琶洞景区揭开神秘面纱,丰盛生态文化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全区紧扣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主线和打造“智慧旅游休闲大区”主题,围绕“一城三带”旅游发展战略,扎实建精品、创品牌、提品位,全面提升巴南旅游形象。全年接待游客2487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23.5%。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支稳定增长。2015年全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15.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2.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教育支出12.0亿元,同比增长2.2%,医疗卫生支出6.9亿元,同比增长19.7%。

金融存款增长,贷款下降。201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36.6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其中:个人储蓄余额404.5亿元,比年初增长12.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2.0亿元,比年初下降2.0%。

保险业稳步健康发展。保险机构积极拓宽业务,不断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全区实现保费收入16.1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4.9亿元,寿险收入11.2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2015年,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12项,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132项、新认定重庆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区现有国家高新企业53家;全年申请各类专利9451件,授权各类专利2444件,分别增长了86.0%和59.2%。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5年,建成典雅小学、世贸小学等7所学校,德普外国语学校开学。清华中学、李家沱小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获1金2银2铜的好成绩。中小学招生秩序规范,27所城区学校定点接收流动人口子女18205人,城乡学生平等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区属4所市级重点高中7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全区各学校,免试录取2170名学生。全区高考上线5269人,总上线率为94.8%。其中本科上线2046人,重点本科上线683人;新增市级示范中职学校1所;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新增市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新增与区域经济紧密契合专业4个,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各级各类“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213个;全区中职招生8131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对口率87%,稳定率88%,就业满意度达到93%。获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6项大奖、市级获奖52项。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15年,新建成25个社区标准文化室和77个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户户通直播卫星工程18900套;电子书屋初步实现与党建红云、教育白云两大平台链接和资源共享。实行免费服务,让阵地开到位,区图书馆年服务人数达40万人次,区文化馆年服务人数达20万人次,镇街文化站年服务人数达12万人次。丰富文化产品,创作文艺作品300余件,开展100场丰富多彩的街头演艺,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87场,为基层群众配送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文化服务802场。精心打造“一镇街一品牌”特色文化品牌,培育镇街特色文化品牌19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15年,我区举办了4场国际级、5场国家级和5场市级、50场区级赛事活动。其中重庆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届的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三届佛影峡国际漂流赛、第六届二圣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等赛事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巴南区城市形象。加快大型体育建设项目落地,樵坪山生态体育公园已建成运营,金竹健身运动城项目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融创欧麓花园城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已开工建设,巴南区体育中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正在筹备。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体系,定期开展各类体育运动会,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7.5%建成花溪民主新村农民健身广场,安装配送社区健身路径6条,配送农体健工程30套,累计建成农民健身中心11个、社区健身路径631条、农体健工程257套。

卫生医疗事业不断改善。加大医疗机构建设投资,2015年启动了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完成市七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推动4家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改造项目,完成18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医改红利惠及民生,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两所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直接让利群众2664万元;新建成中医馆12家,镇街医疗单位及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新增规模以上医疗机构13家;继续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各类卫生应急演练39次,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

2015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47个,其中,医院43家、卫生监督所1家、卫生疾控防治中心1家、妇女保健机构1家、中等护士学校1家;共有编制床位6548张,卫生机构在岗职工6676人,卫生技术人员5350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人数1908人,其他技术人员203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06247人,同比增长0.5%,其中男性460833人,女性445414人,男女性别比为103.5:100;非农业人口409909人,同比增长3.4%,占总人口的45.2%;农业人口为496338,同比下降1.8%,占总人口的54.8%;按户籍人口计算,年内出生人口9737人,出生率为10.7‰;死亡人口6359人,死亡率为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全区2015年常住人口100.58万人,城镇化率为78.28%。

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加强。2015年,全区单独审批1327对,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95%以上;全年清理核查交换流动人口信息3万余条,流动人口信息提交率、反馈率均为100%,为流入人口开展免费生殖健康检查近3万人次。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1297人,其中无孩妇女20363人,占13.5%,一孩妇女105079人,占69.4%,二孩妇女24001人,占15.9%,多孩妇女1854人,占1.2%,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6.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9元,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78元,同比增长10.6%。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5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68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7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举办各类招聘会123场,发布招聘信息2596条,提供岗位17873个,成功介绍9310人就业;共开展就业培训5908人,新增创业8990人。推进失业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接收及审核整理档案3108个,查阅、提取失业职工档案938个,完成失业人员历史档案扫描整理归档工作3600册,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7100册。回引农民工4131人,回引返乡创业户11550户,吸纳65617人就业;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新市民培训工作,共开展培训21期,培训人员达2100人。2015年,全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2.28万人,参保率95.0%,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0.26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0.01万人。

社会福利保障建设取得新进展。2015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6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62人。全年城乡医疗救助群众100406人次,实施临时困难救助2180人次;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55个,床位7000张。2015年末,全区有198个村、93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