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巴南>乡村振兴>乡村风采

二圣镇集体村:美“梨”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甜蜜力量”

2024-12-02
区融媒体中心
[大] [中] [小]

11月29日,初冬的暖阳洒进二圣镇集体村白鹭源山庄的小院。院里停满了各地游客的车辆,店内干净整洁,农家乐主人郑义正招呼客人,泡茶、上菜,忙得不亦乐乎。

几年前,二圣镇集体村村民凡有出路,必是外出务工,村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但如今,集体村已成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村已有超六成村民返乡创业,依靠村里的梨产业,过上了“梨”想的幸福生活,村民郑义就是其中一个幸福的“吃”梨人。

村民外出村子成“空心村”

今年36岁的郑义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人,会种梨、懂经营,还做得一手好饭菜。然而,以前他也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因为村里发展滞后,难以忍受贫困生活,选择外出谋生。

近几年,随着集体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春日的赏花节、夏日的采梨节、秋日的格桑花海、冬日的红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也让家有闲置农房的郑义,毅然结束了13年的打工生活,带着一家人回到村里,开启了创业生活。

“现在,我每年营业额大约90万,纯收入40万左右。”郑义高兴地说,回乡创业,没有房租,人工支出也小,一家人齐心协力干一件事,生活越来越好了。

二圣镇集体村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自然条件优越,以前村里的村民也种梨树,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可梨子销路并不好,大部分不是烂到土里,就是被村民拿来喂猪。年轻人在村里种地挣不到钱,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种地的大多是50后、60后的中老年人,集体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对症下“药”一梨“甜”四季

如何破除梨子种植发展困局?如何把小梨果做成大产业?这成了集体村首先面对的难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为了借“梨”发力,巴南区精准施策,启动了“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产前从灌溉、施肥等方面进行管理;产中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为村民提供统一技术培训等服务保障;产后建立精包装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拓宽销路,免除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通过梨园的智能化改造和科学化种植,梨子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圣梨”以其独特的生长习性,爽脆甜蜜的口感,不仅征服了当地农户,还带着集体村村民走出了一条飘满“甜味”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在,“二圣梨”早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集体村梨子的规模已扩种到近万亩,梨子的亩产量也提高到2000斤,单价从2元涨到了8元,果子年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集体村还新建了一座梨子分级分选的冷链加工车间,引进了两条生产线,将鲜果加工成梨膏,不仅丰富了梨产品,还提升了附加值。

随着“二圣梨”名气越来越大,集体村“趁热打铁”,以梨为“媒”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做好“融合”文章,逐步发展起梨、茶、花特色产业,带动采摘农业、生态工业、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在梨产业的带动下,二圣镇已形成“四季有花赏,四季有果尝”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借“梨”发力全村超六成村民返乡

梨产业风生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更吸引了外乡创客入驻。

在外务工的潘仁胜一家回来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还喂养了几十头山羊,一家人年收入将近30万元;重庆山语溢香茶业有限公司来了,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约30个就业岗位;重庆天宫之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来了,企业在村里经营滑翔伞、露天火锅等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

“现在返乡就业创业的村民有500多人,占到全村常住人口的六成多。”二圣镇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说,2021年,为了帮助村里的企业发展,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富裕,村里还成立了巴南区首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对接、法律服务等相关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郑孝前告诉记者,目前,集体村已注册企业40多家,农家乐、民宿等近30家。今年1-11月,全村接待游客量80万余人次,收入了1.6亿元。集体村已从只有一条狭窄山路到拥有5条旅游观光环线,形成了1000亩以上的高山梨、花卉苗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0000元提高到36000元,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家庭有了小汽车,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暖阳照耀下,清风微微拂过集体村山岭,似乎提前带来了春天的消息。郑孝前不时到梨园走走看看,村口传来的孩童欢笑声,每每让郑孝前的脸上挂满幸福的微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