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3〕1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3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基本情况

二、建设成效

三、主要问题

四、有利条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四、建设布局

第三章 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二、建设内容

第四章 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一、潜力分析

二、建设分区

三、任务安排

四、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

第五章 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强化质量管理

二、统一上图入库

三、规范竣工验收

四、加强后续管护

五、严格保护利用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八章 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三、强化资金保障

四、加大科技支撑

五、严格监督考核


前 


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221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问题,要居安思危,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李克强总理对发展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巴南区扎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的同时,减少了农村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8月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0224月重庆市政府批复《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国、市均要求加快推进区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据此编制了《重庆市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十二五以来巴南区实践为基础,衔接《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巴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研究编制。《规划》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后期管护、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指导巴南区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十二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扎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通过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体系、整合建设力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我区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基本情况

巴南区地处北纬29°2745- 29°4623"东经106°2589- 106°5958"之间,巴南区边境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70公里,幅员面积1822.85平方公里。属重庆主城核心九区之一,东与涪陵、南川接壤,南与綦江相连,西与江津、九龙坡、大渡口毗邻,北与南岸、江北、渝北、长寿交界。巴南区管辖14个镇、9个街道。区政府驻地龙州湾,距市政府驻地21公里,距重庆火车站22公里,距重庆港口23公里,距重庆机场45公里。

截止2020年底,巴南区下辖共23个镇街,其中9个街道:鱼洞街道、莲花街道、李家沱街道,龙洲湾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南彭街道、惠民街道、一品街道,14个镇:界石镇、安澜镇、圣灯山镇、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丰盛镇、二圣镇、东温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滩镇、石龙镇。全区共198个村民委员会,1874个村民小组,农村户数为17.28万户。全区总人口为92.4万,其中乡村人口为43.32万人,占总人口的46.88%,乡村劳动力资源为28.79万人。

(一)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海拔

巴南区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质地貌形态多样。从西向东形成有石马向斜、南温泉背斜、樵坪向斜、龙岗向斜、石油沟背斜、明月峡背斜、太和向斜、姜家背斜、清和向斜、丰盛背斜10个向斜和背斜。区境内出露的地层多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第四纪3个纪14个组(层)。境中地势南高北低,起伏甚大,北部边缘的麻柳嘴镇华光村冉家湾海拔154m,为全区最低点,东南边境的石滩镇方斗山海拔1132.60m,为全区最高点。海拔500-1000米之间为低山地貌,依其构造分为背斜低山和向斜低山;海拔200-500米之间为丘陵地貌,广泛分布于境内各个向、背斜,分为低丘、中丘和高丘3类;海拔200米以下为河谷地貌,除河床外,其地貌组合主要有江心岛与沙洲、湿地和河漫滩3种类型。

2.气候条件

巴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绵雨,冬季多云雾,霜雪甚少,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年日均气温18.7℃,极值气温-1℃-40.8℃;总降水量10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7;雾期60-90天,日照1100-1300小时;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二)社会经济情况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4.4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5亿元,增长2.2%

2020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占地比为44.155.9。全区粮食总产量21.7万吨,增长0.9%。农业总产值69.8亿元,水稻、红苕、油菜籽、蔬菜、水果、家禽出栏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巴南区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上前景广阔,另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农业资源情况

1.全区耕地情况

耕地数量情况:依据巴南区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统计:巴南区全区土地总面积2734281.93亩,耕地面积654020.04亩,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3.92%。其中耕地中水田321016.57亩,占耕地总面积比值为49.08%;水浇地932.46亩,占耕地总面积比值为0.14%;旱地332071.01亩,占耕地总面积比值为50.78%

耕地坡度情况:依据巴南区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统计:坡度为0°~2°耕地面积为29076.51亩,坡度为2°~6°耕地面积为59623.85亩,坡度为6°~15°耕地面积为298213.64亩,坡度为15°~25°耕地面积为161357.28亩,坡度级别大于25°面积为105748.76亩。

耕地质量情况:依据巴南区2020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全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4.7等。

2.水资源情况

巴南区河流众多,主要河道自南向北有长江巴南区边境段、一品河、花溪河、五布河、双河河、鱼藏溪。长江巴南段河长约60 km,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448亿m3,是城区及沿江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一品河主河源为綦江区天台山北麓龙洞湾,流域面积367.12km2,其中区内流域面积332.49km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73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5.49m3/s。花溪河为巴南区内河流,主河源为南彭街道碑垭,流域面积268.46km2。干流全长63.62km。中、下游有多条小支流汇入。多年平均径流量1.31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16m3/s。五布河主河源为万盛经开区金子山,流域面积860.43km2,其中区内流域面积774.03km2。干流全长84.4km,其中区内69.45km,多年平均径流量4.37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13.87m3/s。双河河主河源于丰盛镇梅子沟,流域面积66.4 km2,经双河口至木洞镇长田坎入长江,全长13.75km。多年平均径流量0.34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1.09m3/s。鱼藏溪主河源于双河口太平桥,流域面积50.69km2。经麻柳嘴镇汇入长江,全长15.2km。多年平均径流量0.263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0.83 m3/s

3.农业产业

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市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产品生产能力保持稳步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6万亩以上;蔬菜播栽面积达27.02万亩,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6.01万亩;茶园面积3.14万亩,名优茶占80%以上;生态渔业淡水养殖面积3.58万亩。2020年底,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9.79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3.01亿元;农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56元,经济成效持续凸显,获市政府督查激励。

(四)农业基础设施

1.水利基础设施

全区已建水库工程98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92座,总库容25470m3。塘坝4522处,总库容2258.6m3;窖池352处,总库容3.9m3。全区建成城乡供水工程共12670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47处,分散供水工程12423处,总供水能力1.18亿m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7%,初步形成以大中型为骨干、小型为辅助,蓄、引、提水相结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人均蓄引提水能力378m3。全区耕地654020.04亩,发展规模以上灌区21处,累计建成渠道396.1km,现状有效灌溉面积30.26万亩。但跨区域骨干供水工程少,网络化程度低,调配能力弱,大中型水库可供水量仅占蓄水工程可供水量的27.6%,部分水库灌溉、生态供水长期被城镇供水挤占,尚未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的供水水源保障体系,因此部分地区供水安全风险尚处于偏高状态。

2.道路基础设施

截至2021年底,我区公路里程已达4690.2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8公里、国道122.896公里、省道235.38公里、县道238.3公里、乡道310.2公里、村道3575.5公里,实现了农村公路通镇通畅率、通村通达率的双百目标。

、建设成效

(一)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59万亩。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为稳定和提高我区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助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通过集中连片平整土地、配套路沟凼池等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改善了耕地碎片化、农田不宜机、灌排不完善、生态不友好等问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通过田块整治、沟渠配套、节水灌溉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节水、节电、节肥、节药效果明显,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发展更加明确,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得到明显提高。开展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二、三产业,同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平等、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吸纳原承包户的剩余劳动力,并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为当地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主要问题

(一)高标准农田基础及配套设施薄弱

全区耕地仍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等问题,需要加紧建设。尤其是灌排设施,超过50%的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溉面积中灌排设施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中小型灌区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干旱时供水不足,易导致大面积受灾,遇到强降雨又容易造成农田滞涝和河流沿岸农田损坏。另一方面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中仍有一半以上由于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地力下降等原因,难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加紧改造提升。

(二)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

一是近几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资金投入在1020-1750元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导致有些地方采取集中资金打造一些核心区域的办法,辐射范围不足,到了推广区域往往仅建设一条排水沟、一条耕作道等,从而使得推广区域基础配套不足,最终未能建设成为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而且,经过多年建设,自然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地块比较平整、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已实施过项目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地块建设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亟需提高建设投入标准。二是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多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仅为土地平整区域低配了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在局部区域铺设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管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后期管护是重点。因缺少后期管护经费,部分镇街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未能有效落实管护责任,缺少可执行的工程管护具体方案,同时管护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管护人员、技术措施及资金保障制度,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日常管护不到位,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

(四)绿色发展需进一步加强

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侧重产能提升而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等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加之因缺乏与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有利条件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产的出、供得上,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强调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规划布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建设,健全农田管护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更加规范高效

201810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机构改革方案》,将原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分别管理的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工作管理新体系,开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和资金、评价激励、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管理办法,构建完善了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管理新体制,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巴南区认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化农田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近些年的实践,建立了可靠的保障制度,技术措施不断提升完善,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并建成了一大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为高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十二五以来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项事关农业农村兴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乡村田园风貌、农村生态文明战略性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全民的德政工作,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等七化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种业基地为重点,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科学布局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鼓励支持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落实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建改并举、注重质量。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科学设计工程措施,创新施工工艺,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化建设和农田生态系统保育,建成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点及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划分建设区域,确定分区建设重点和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达到农田基础设施完备,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全面上图入库,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三、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围绕提升粮食产能,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满足人们对粮食和食品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确保全区到2025年累计建成3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3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累计建成34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8万亩高标准农田。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推广,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2-1 巴南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目标值

属性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

约束性

2025年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

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

2030年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

2

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2021—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

预期性

3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能提高100公斤左右

预期性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

4

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

10%以上

预期性

5

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四、建设布局

巴南地处重庆中心城区,区内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良,拥有广阔的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在一区两群战略格局下,结合全区一区五城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全区发展定位、地形地貌分区和流域分区,结合自然资源本底条件,科学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内容,构建一园一带两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布局。即: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江沿岸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带,粮油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优质蔬菜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见附图1)。


第三章 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落实全国及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综合考虑全区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因素,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围绕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溉能力、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宜机化水平、科技引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耕地质量提升能力等建设内容,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同步完善田间监测体系、同步实施农技农机推广,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使高产田持续稳产高产、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实现高标准农田作物产量、质量双提高。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DB50/T761)、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50/T795)和《重庆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四改技术要求》(试行)为依据开展建设。

结合巴南区近些年的建设实践和实际情况,明确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

二、建设内容

(一)田块整治

充分考虑水土光热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平坝区以修筑条、格田为主,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缓坡化改造或修筑梯田,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客土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重构犁底层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改善农田耕作层,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宜在20cm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宜在25cm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中低山区宜达到70%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

(二)土壤改良

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治理过沙或过黏土壤和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推广合理轮作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潜育型水稻土应采取开排水沟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结构;过沙或过黏土壤应通过掺黏或者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酸化土壤应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措施进行改良;有机质含量过低的低产土壤,应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进行培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退化土壤治理、障碍土层改良、土壤培肥等。建成后,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7.5,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石龙、接龙、二圣、南彭、东温泉、双河口、麻柳嘴、丰盛、木洞等10个镇街开展土壤酸化改良示范,重点在土壤酸化较严重的水稻、蔬菜等作物种植区实施酸化土壤改良示范1万亩,通过示范推广钙镁磷肥/土壤调理剂+配方肥+秸秆还田/有机肥等改良技术模式,到2025年,示范区酸化土壤pH值平均增加0.5个单位。

(三)灌溉和排水

按照旱、涝、渍综合治理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倡导建设生态型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田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四)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布置应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整修田间道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路,因地制宜确定道路密度、宽度等要求。机耕路宽度宜3~6m,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2m,路面材质宜采用泥结碎石、素土等材质。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倡导建设生态型田间道路,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建成后,在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坝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等,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安全,提升碳汇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以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建成后,区域内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六)农田输配电

对适宜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根据农田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输配电设施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和弱电工程。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科技服务

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推广免耕少耕、酸化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引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布设杀虫灯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积极开展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研究制定有关技术规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田监测网络基本完善,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高。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按照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我区到2030年累计建成监测点10个。

(八)管护利用

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国家标准,在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开展管护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运行管理和经常性检查维修养护,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及时修复损毁工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加强病媒生物管理,按要求开展监测,同时加强传染病监测,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第四章 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一、潜力分析

(一)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分析情况

1.市级下发潜力

202010月份,市农委下发了巴南区高标准农田规划潜力图层,包括潜力分区、已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其他潜力图层三个矢量图层:潜力分区包括优先建设区40344个图斑、面积310461.89亩;有条件建设区43944个图斑、面积138062.86亩;改造提升区5318个图斑,面积25120.52亩;已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11658个图斑,面积89434.13亩,其他潜力14795个图斑,面积134936.24亩。

2.现状潜力

以巴南区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收集资料进行空间分析,测算出可实施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潜力值。具体操作方法为提取巴南区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的耕地图斑区域,首先将巴南区已验收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进行排除,其次扣除不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包含扣除耕地坡度级别大于25度、巴南区14-19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区域及2020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调整版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性处理后规划建设用地、城市预留发展区域、现阶段城镇开发边界、零星碎小图斑等)。共计扣除耕地面积461147.94亩,即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耕地潜力规模192872.10亩。

3.拟可实施高标准农田潜力

套合市级下发巴南区高标准理论潜力值分析得出,巴南区实际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规模为172719.15亩。其中优先建设区规模134322.25亩、有条件建设区规模33152.49 亩,其他潜力5244.41亩。

改造提升规模为81316.22亩,即2011年到2020年已建高标准农田区域的耕地图斑共67835.32和其周围辐射区域的耕地图斑13480.90亩。

、建设分区

(一)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

主要包括惠民街道、二圣镇、天星寺镇、木洞镇、东温泉镇等镇街。该区域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和规模效益,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管理的机械化、智能化为主。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优化调整农田布局,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二)长江沿岸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带

主要包括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莲花街道、双河口镇、麻柳嘴镇等镇街。该区域主要实施绿色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探索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生态田园建设模式为主。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的保育以及退化农田的改良修复,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5等以上。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生物修复、化学治理、改变轮作制度等措施,控制治理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含量,农田灌溉水质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减少面源污染,推进有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比重,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近郊区位优势,拓展高标准农田+”功能,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培育乡村生态民宿文化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

(三)高标准农田两区

——粮油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主要包括石龙镇、石滩镇、接龙镇、姜家镇、东温泉镇、丰盛镇等镇街。该区地势较为平坦,是全区优质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该区域以巩固提升全区口粮安全为目标,以提高田间设施配置密度和规格、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和耕地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整治,推进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优质蔬菜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主要涉及莲花、南彭、界石片区,木洞、麻柳嘴、丰盛片区,石龙、接龙片区。该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为主攻方向,提高机械化率,在提升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基础上,建设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将现代农业开发充分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传承相融合,开展多功能导向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任务安排

根据巴南区一园一带两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结合全区耕地现状、各镇街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增产潜力、发展定位,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水土资源条件等因素,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等因素,将市级确定全区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任务、改造提升任务与高效节水灌溉任务落实到各镇街。

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变化情况,可按程序对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行动态调整。

4-1 巴南区各镇街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表

单位:万亩

行政区名称

2021-2025年新建面积

2026-2030年新建面积

合计

鱼洞街道

0.20

0.00

0.20

南泉街道

0.00

0.20

0.20

南彭街道

0.00

1.20

1.20

惠民街道

0.58

0.00

0.58

界石镇

0.15

0.00

0.15

安澜镇

1.30

0.00

1.30

圣灯山镇

0.00

1.50

1.50

双河口镇

0.30

0.00

0.30

麻柳嘴镇

0.80

0.00

0.80

丰盛镇

0.80

0.00

0.80

二圣镇

0.15

0.00

0.15

东温泉镇

1.30

0.00

1.30

姜家镇

1.65

0.00

1.65

天星寺镇

0.62

0.00

0.62

接龙镇

2.00

1.00

3.00

石滩镇

0.00

0.20

0.20

石龙镇

1.60

0.00

1.60

合计

11.45

4.10

15.55

4-2 巴南区各镇街2021-2030年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任务表

单位:万亩

行政区名称

2021-2025年新建面积

2026-2030年新建面积

合计

惠民街道

0.00

0.30

0.30

安澜镇

1.00

0.00

1.00

木洞镇

0.69

0.00

0.69

双河口镇

0.00

0.40

0.40

麻柳嘴镇

0.00

0.30

0.30

丰盛镇

0.00

0.30

0.30

二圣镇

0.00

0.70

0.70

东温泉镇

1.20

0.00

1.20

接龙镇

0.00

1.00

1.00

石滩镇

0.00

1.00

1.00

石龙镇

0.23

1.00

1.23

合计

3.12

5.00

8.12

同时,根据2021-2030年各镇街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规划期内优先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拟实施项目17个,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9个,改造提升项目8(详情见附表1)。

、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注重与千年良田项目标准衔接、项目衔接,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粮油种植大户、重点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利用,筑牢我市粮食生产基础。规划在木洞镇、东温泉镇、石龙镇、接龙镇、安澜镇、姜家镇、二圣镇、天星寺镇、双河口镇等区域,到2025年累计改造提升3万亩,到2030年累计改造提升8万亩。

——“千年良田工程。根据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需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集中连片的农田为重点,实施耕地宜耕性能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改造提升工程和田埂生态防护工程等,推进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融合和多项目、多业态、多功能集成发展,突出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机装备现代化、农民组织现代化,注重农耕文明传承、信息化建设、机制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牢牢守住、建好、用好优质农田,提升粮食(油料、蔬菜)生产能力,全力保障优质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按照建设一批、改造一批、保护一批的方式,规划以石龙镇、石滩镇、接龙镇、姜家镇、东温泉镇等特色粮油产区为建设重点,累计建成千年良田2万亩。

——“七化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着眼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集中连片、集约高效、种养循环、综合立体、农旅融合、共建共管的开发方式,突出粮油等优势主导产业,以七化即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目标,在特色粮油产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基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着力打造农田建设、美丽乡村与增收致富的永续工程,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路径。规划在石龙镇、石滩镇、接龙镇、姜家镇、东温泉镇、二圣镇、天星寺镇、南泉镇、惠民街道、南彭街道等建成一个区县级七化项目。


第五章 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强化质量管理

(一)严控建设质量

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布局,科学设计建设内容,统一组织项目实施。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公示制,规范项目变更管理,建立健全定期调度机制、过程巡查检查制度,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设计评审和工程建设标准,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

(二)开展质量评价

利用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田间基础设施运行情况、高标准农田基础地力变化情况、高标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国家标准,在建设前后分别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变更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水平,逐步实现建设一片、调查一片、评价一片

(三)加强社会监督

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宣传,引导群众参与项目申报、建设和后期土地利用。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及时将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立项年度、建设区域、投资规模等信息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因地制宜推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二、统一上图入库

(一)衔接信息平台

及时查清并掌握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管护等各个阶段信息,及时做好与全国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平台、重庆市新增耕地核查监测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的衔接和共享,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做好信息报备

严格执行信息报备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将各环节信息填报至全国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平台,纳入国家统一监管。制定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完成情况报备考核制度,以每年1231日为考核检查日期,确保每年1231日前录入监管平台资料全面、可靠。

(三)加强动态监管

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和产出能力变化。应定期组织对巴南区各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和规划实施评估,督促各区域规范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同时,定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建设进展、完成情况、工作质量等检查、竣工验收要对高标准农田的利用、产出效益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评价。

(四)强化信息共享

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完善与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为农田建设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三、规范竣工验收

(一)明确验收程序

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区农业农村委根据现行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区级初步验收,验收结果逐级上报,由市级指导单位组织开展市级验收。

(二)规范项目归档

区农业农村委作为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全过程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项目竣工验收后,按照高标准农田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工作。

(三)做好工程移交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交付利用手续,做好登记造册,明确工程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需要变更权属的,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发证,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权属清晰。

四、加强后续管护

(一)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和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项目竣工后,区农业农村委与项目区所在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签订管护移交协议(责任书),明确相关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鼓励探索以协议的方式,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设施使用权移交到村或实际经营主体,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二)健全管护机制

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区级相关部门要做好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管护的衔接,确保管护机制落实到位。调动村级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的积极性,探索实行田保姆建用管三同步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

(三)落实管护资金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区级财政每年应根据工程设施的管护情况安排管护资金。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探索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筹措后期管护资金。

(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按照改大、改水、改路、改土的建设理念,因地制宜修建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从农业用水计量方面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五、严格保护利用

(一)强化用途管制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进出平衡。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确保长期发挥效益。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农田保护

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确保可持续利用。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抓好土壤培肥改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防止地力下降。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存放到农田。

(三)确保良田粮用

坚持良田粮用原则,积极引导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在综合考虑工程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同步推进的要求、不同地区投入状况差异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情况下,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要求,要逐步将投资达到每亩3000元。因此,巴南区2021-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所需投资按照1700-1800元计算,2026-2028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所需投资按照2250元计算,2029-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所需投资按照3000元计算;改造提升项目每亩所需投资按照4240元进行测算,预估总投资需64091万元。

6-1 巴南区分年度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年度

新建高标准农田投资

改造提升投资

合计

1

2021年度

6321

0

6321

2

2022年度

3600

4240

7840

3

2023年度

5400

4240

9640

4

2024年度

2700

4240

6940

5

2025-2026年度

1800

4240

6040

6

2026-2027年度

2700

4240

6940

7

2027-2028年度

3150

4240

7390

8

2028-2030年度

4500

8480

12980

合计

30171

33920

64091


二、资金筹措

(一)稳定提升财政投入

要立足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各级财政、承包经营高标准农田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共同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支出责任。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和市级补助资金,足额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有序投入,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统筹及合理使用整合资金

一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核定、交易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二是要统筹整合财政、发展改革、水利、规资等部门的农田建设资金,按照规划目标,将任务和资金落实到地块,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有序投入,确保规划期内完成建设任务。

6-2 巴南区分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筹措表

单位:万元

年度

投资估算

资金筹措

中央、市级资金

区县资金

2021年度

6321

4488

1833

2022年度

7840

6640

1200

2023年度

9640

7840

1800

2024年度

6940

6040

900

2025-2026年度

6040

5440

600

2026-2027年度

6940

6040

900

2027-2028年度

7390

6340

1050

2028-2030年度

12980

11480

1500

合计

64091

54308

9783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00公斤左右、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80公斤左右,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效果显著,亩均每年增收节支约500元。

二、社会效益

增强全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能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生态效益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亩均节水率10%以上,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可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潜育化和水土流失,保持耕地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增加林木蓄积量,优化农村田园景观,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


第八章 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抓好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保障。

(二)压实部门责任

区农业农村委要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落实好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制定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作配合,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强化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队伍建设

健全区级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农田整治机构的研究咨询、政策建议、技术服务和实施监管作用。加大农田整治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健全从业人员上岗认证和机构资质认证制度,提升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一)严格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实施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必须符合高标准农田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市级下达建设任务及规划情况进行落实,明确实施时序安排。

(二)加强规划衔接

本规划编制充分做好与巴南区乡村振兴、国土空间、土地整治、农业、水利、电力、交通道路等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衔接,避免出现规划冲突和投资浪费。综合考虑资源承载力、城镇化进程等因素,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明确建设的重点区域。

(三)抓好评估督导

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日常监督指导,规划实施中期采用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对规划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评价规划实施进展,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剖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完善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三、强化资金保障

(一)整合财政资金

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和目标任务,坚持以统筹使用支农资金为手段,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支农投入的重点,不断加大各涉农资金主管部门间资金统筹协调力度,形成有效合力,支持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

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同时,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加强与信贷担保等政策衔接。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用好新增耕地指标收益

加强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核定、交易、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加大科技支撑

(一)加强技术创新

针对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保护全过程的卡脖子难题,加强科技研发前瞻布局,加大对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农田信息化监管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力度。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开展科技示范

大力引进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工程与装备技术,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开展生态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和土壤酸化、退化及工程性缺水等专项建设示范,引领相同类型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

五、严格监督考核

(一)强化激励考核

按照市政府督查激励措施要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定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评价激励工作,强化评价激励结果运用,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予以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予以问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二)动员群众参与

构建群众监督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生产经营者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风险防控

树立良好作风,强化廉政建设,严肃工作纪律,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加强对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加强工作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件下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doc

部门解读: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重庆市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