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李家沱1937

2023-09-13
老巴县 最重庆
[大] [中] [小]

万里长江从巴南蜿蜒而过,阻于崖岸,江水倒流,形成西流沱、李家沱等回水沱,水流在此放缓,江面开阔。

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热衷于Citywalk(城市漫步)的人们,沿着绿意盎然的巴滨路,在娄溪沟灯塔前拍照打卡,经过茶花广场跳着碟子舞的人群,将目的地设置在了西流沱小镇,这是一条近年来兴起的热门线路。

巴滨路娄溪沟灯塔

老李家沱人的线路却不大一样。从三角碑到东南亚商场,路过重庆水轮机厂的旧厂房,再沿着都和广场或者百年广场附近转一转,总会遇到几个聊得来的老友,这段走过无数遍的路,全是满满的记忆。

从空中俯瞰,背靠铜锣山,长江和花溪河绕城而过,李家沱立体又灵动。

守候江面的青岩子摩崖石刻,充满山城特色的滨江建筑,光影斑驳的老厂房……拼出了百年李家沱的原貌。

青岩子摩崖石刻

百年前的李家沱,命运的齿轮因为一个“义”字开始转动。相传清道光年间,李氏兄弟在长江青岩子一带的回水沱捕鱼为生,他们急人之难,义务摆渡方便人们过江。人们感恩李氏兄弟的高尚义举,以李姓为此义渡冠名,称为李家沱渡口。

“从对岸的码头下岸,又开始爬坡。在一些穿斗夹壁青瓦粉墙高高低低的房子间穿行。坡爬到尽头,是一个水果市场。……

再往前走一刻钟,就到了马王坪。这一带都是抗战时搬过来的纺织厂,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有了几栋砖混结构的楼房。”

记者刘运刚在《从杨家坪走到李家沱》一文中描述了旧时从李家沱码头步行到马王坪的情形,文中提到的纺织厂,见证了李家沱的发展历程。

李家沱码头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民族工业企业历尽千辛万苦,从沦陷区内迁。李家沱因便利的水路和陆路交通网,成为内迁企业落户的重点地区。

据民国《巴县志》记载,李家沱附近有多条驿道通达各方。向北,可沿川黔古驿正南路老路通往苏家坝(铜元局)和黄葛渡,还有通达黄桷垭、海棠溪渡口的驿路。向南,有两条驿道向外延伸,一条直通鱼洞水驿,另一条连通百节驿,再南下交接綦江,通达贵州云南。

沙市纱厂(重庆第六棉纺织厂)、恒顺机器厂(重庆水轮机厂)、庆华颜料化学厂(重庆染料厂)和中国毛纺厂(重庆毛纺织染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先后迁入建厂投产,李家沱成为战时民族工业的一颗坚强种子。

从1937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李家沱聚集了水电、纺织、陶瓷和化工等行业的众多重点、大型企业,3.7万常住人口中,95%以上为工厂职工和家属。

在李家沱街道渝纱社区,至今还流传着几十年前沙市纱厂的故事。1930年,湖北沙市纱厂发起兴办,始名“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芦沟桥事变爆发后,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沙市纱厂被迫停产。

纱厂人胸怀实业报国之志,决定将工厂内迁,以免落入敌手。11月底,工厂组织人员不分昼夜抢拆机器零件,共分装14艘木(铁)驳船,后又在宜昌转运100余只木船到达奉节。一路历经日机轰炸与三峡之险,沙市纱厂损失巨大,1939年底从奉节再迁重庆时,又遇水枯滩多,沉船10余只。

来到李家沱,纱厂人搬石挖基,艰苦创业,在露天坝吃饭,在棉花堆睡觉。好在工厂用地提前得到保障,奋斗数月总算修起简陋的厂房,1941年5月,纱市纱厂终于在李家沱恢复了生产。1942年,安装4400锭,实开达到10800锭,成为重庆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

临江的旧厂房

民族工业企业内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武汉沦陷等时局影响,经巴县、江北县等地多方商议并制定内迁工厂征地办法,内迁企业才将目的地从武汉三镇改为重庆及四川,最终落户到巴县李家沱、江北猫儿石等地。

回望国难当头的岁月,先辈们硬是齐心协力艰难内迁,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民族工业的薪火,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时代篇章。正是由于大批工业企业的内迁,工业生产能力才得到了基本的保存,有力地支持了战时国民经济和前线物资需求。

“李家沱到了,到了,下船了。”长江二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通车前,长江轮渡是李家沱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寄托着无数人的回忆。

在李家沱客渡码头,每天都能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喧嚣繁忙的工作和温暖舒适的生活中往来于长江两岸。码头边铺陈着一段长约400米的石板路,爬坡上坎后才能进入马王坪正街。

这段路,恒顺机器厂的老板周仲宣也曾走了多年。1905年恒顺机器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抽水机和第一台卷扬机,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到1936年,已经发展成为抗战前湖北最大的民营机器厂。

1938年,恒顺机器厂内迁至巴县李家沱,在此期间,周仲宣与民生公司的卢作孚密切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将恒顺机器厂改名为“恒顺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厂主要为民生公司修船造船,还为地处李家沱的“中国毛纺厂”生产了100多台蒸汽机、抽水机及蒸汽压缩机,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落户李家沱后,周仲宣带领恒顺机器厂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1939年以来,从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水轮机开始,高水头冲击式、混流式、低水头贯流式水轮机,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先后为国内外2000余座水力发电座(站)提供了5000多套水轮发电机组。

西流沱小镇

从1937穿越历史的纵深而来,多少民族工业人与李家沱结下不解之缘,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街道边一栋栋透着斑驳光影的老厂房,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老一辈工业人实业报国的壮志豪情,那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仍历历在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