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巴南古道怎么走
“巴以水名。”
万里长江舟来船往,老巴县沿江设铜罐驿、鱼洞、朝天门、木洞四大水驿,兴盛繁华。唐代诗人王维顺江而下,感叹于两岸的风土人情,作诗《晓行巴峡》:“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除了长江水道,民国《巴县志》记载:“铺递,则自城内底铺外,分路五。”
说明老巴县主要有五条官道连通外界,分别是东路次冲、南路次冲、西路次冲、西北路次冲、东南僻路。每一条官道又有若干支路相连,与水路互通形成交通网络。其中南路次冲(渝黔古道巴县段,通往綦江方向)和东南僻路(通往南川方向)主要在现巴南区境内。
秋高气爽,到巴南来一次山野间的古道之旅,探寻南路次冲上南泉彭氏民居、孔园、听泉楼,或者沿着东南僻路,在木洞老街走一走,去丰盛古镇赶次场,到东温泉看一看双星古桥,尽情体验古道上古镇、老街、古桥、巴县老院子所带来的别样风情。
一
古道犹如大地的筋脉,在崇山峻岭中顽强生长。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所承载的,更是一部部蕴藏着风土人情与文明交往的人类跋涉史。
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有人的地方总会有路,于崇山峻岭间开凿一条道路,即便是咫尺间的鸟道羊肠,也体现着前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时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无论是南路次冲、东南僻路这样的官道,还是天星寺镇“夕阳古道”这样的山间支路。这些由青石块垒砌的古朴小道上,让人仿佛可以触摸到它们所历经的雄厚苍凉与风雨剥蚀,看见一个个饱含风霜艰难跋涉的身影。
夕阳古道及题刻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生活在老巴县大山中的人们,必须戮力同心调石铺路,越过一段段狭险典折的山路才能走出大山。他们翻山越岭,跨过县域、翻越省界,离开家乡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这一条条根植于广袤大地的古道,是前人涉水过滩、翻山越岭走出来的军事之路、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不断淬炼出满是闯劲、韧劲和干劲的拼搏和奋斗精神,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时过境迁,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很多古道都随时间没落了,它们曾经拥有的交通、军事、行政、商贸等功能逐渐弱化。在这些林荫遮日的小径上,虽然已不见商人的脚步匆匆,没有了车船往来的繁忙,但它们所承载的一切,不该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二
古道之古,在于岁月刻下的痕迹。每一块被脚步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仿佛都诉说着流传千百年的故事,南来北往的盐茶马帮驼铃声声,美如画卷的田园风光抚慰人心。
《古道歇棚记》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人们爱古道,因为这条线串联着古往今来行人的喜怒哀乐。
近代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曾于1880年12月至1881年10月在重庆领事馆工作,是第二任英国驻重庆代表。
在重庆任职期间,庄延龄多次对川渝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察,撰写了一系列游记和考察报告。《North Kwei Chou(黔北)》一文详细记录了他亲身驴行渝黔古道,从海棠溪沿陆路至贵州松坎镇再沿水路返回的见闻,涉及沿途的交通、物产、商业、民俗、地理等信息,是清中叶渝黔古道改走黄葛垭后重庆路段最早也是最详细的考察纪行。
行至界石(Kai-Shib Ch'ang),一行人短暂歇息。“界石有两条主街,一条通往南川县(Nan-ch'an Hien),另一条则通往綦江县(K'i-kiang Hien)。”这也证实了界石儿歌的说法:“界石场,弯又长,界碑立在岔路旁;左上南川通湖广,右下綦江到贵阳。”
“经过雁滩桥(Nan-t'an K'iao),这是一座非常精美的三拱桥,……似乎哪怕仅仅是水坑一样的小溪,也值得修建一座漂亮的石桥。”“在公平场(Kung-p'ing Ch'ang),大路从栈房穿街而过。”与轻轨穿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来到蒋家坪(Chiang-chia P'ing),“站在山脊上远眺,山下如同罗马竞技场一般美妙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这样的乡村景色有点类似西北铁路穿过的英格兰北部的威斯特摩兰郡的风景。”
蒋家坪梯田 图片来自重庆考古
看来,古今中外,人们对古道有着相同的眷念。古道就像是一首首联通古今的诗,久久静寂,却幽长无尽。行走其上,就像在跟古人对话,感受从脚下滋长起来的宽厚博大的人文精神。
三
景致绝妙是古道的特色。沐浴着秋日暖阳,人们踏上一条条青石板路铺就的古道,在乡野之间寻觅着城市中难得的田园风情,享受久违的诗意时光。
官道就像古代的“高速公路”,是古时人们往来各地的主要通道。而盘旋山间连接官道的条条支路,更显狭窄逼仄、蜿蜒曲折。在巴南区天星寺镇,完整的保存着一段大约起源于明代的“夕阳古道”,这是渝黔古道的一支。
今天的天星寺镇便是昔日的太和场,这里因路兴市,在康熙年间就形成了太和场期。
廖氏民居群就修建于“夕阳古道”旁,整个建筑群建于清代末年,主要以清代、民国川东民居风格为主。民居群有石坝屋基、别花山房、廖氏宗堂、桂香村、坝子、花房子、芙蓉庄等庄院。
别花山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廖氏先祖随湖广填四川大潮至太和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廖家后人廖尧勋为正五品文职散官“诰授奉政大夫”,廖尧勋和儿子廖春瀛、廖春溶共同捐资两修渝黔古道起点的过江义渡。因廖春瀛字海山、廖春溶字棠溪,为表彰善举,渡口遂取两人表字命名“海棠溪义渡”。望龙门一巷内还有“重庆市廖氏捐助教养事业资产保管委员会”遗迹。
世事沉浮,廖氏家族的这些老宅院,虽然旧貌不全,但其风格独具可见一斑,昔日高房大院的格局与气派犹存。除了沿途的巴县老院子,石雕石刻、关隘、凉亭、古桥、古井等等,都是古道上最美的点缀。
紧邻长江,水系发达,桥也是巴南古道上最常见的,顺着古道行走,总会遇上几座漂亮的石桥。
双星古桥 图片来自网络
巴南区东温泉镇的双星古桥便是古道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观景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座有150余年历史,长达48米的清代同治年间石拱桥,已经整体搬迁保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代马致远笔下的小桥,勾起多少游子对家乡的记忆。秋雨微凉,若巧遇细雨踏上石拱桥,更是能清楚听到溪水潺潺中,水流哗哗作响。
青山依旧,古道悠悠。那些寄存在青山碧水间的故事,铭刻在时光中的珍贵文化印记,等待着更多的人用脚步去叩响,用心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