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彭氏民居,穿越201年而来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今年中秋,皓月当空。2023“巴风渝韵”重庆中秋诵读会,在著名的巴南区南温泉景区一个老院子里举行。
以诗歌为媒,祝克非、张民、田桑、陈慧等重庆朗诵艺术家与近百名诗词爱好者共赴诗约。10多万名诗词爱好者通过网络直播欣赏了这场视听盛宴。更让观众称奇的,是这次诗会的举办地,一座充满盎然诗意、沧桑历史的巴县老院子,彭氏民居。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院子呢?有人说,在巴南现存有100多处巴县老院子,如果只去看一个,那就去彭氏民居。
至今已201年的彭氏民居,是巴县老院子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重庆中心城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也是重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抗战遗址,2013年,彭家民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庆清末最大的盐商富绅彭瑞川,带着一大批当时巴渝最为著名的工匠,来到位于一个叫白鹤林的地方(今巴南南泉街道白鹤村),那里是他祖宅所在地,他准备光宗耀祖,启动祖宅新建。
祖上是值得他骄傲的。彭氏是老巴县望族,金榜题名,让彭氏宗系得以改变命运。据彭氏家谱记载,彭氏祖籍江西,远祖曾是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恩科状元,后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朝廷重臣。入渝始祖彭启荣登黄甲进士,后任重庆府兵备道。在“湖广填四川”时期,彭系家族随之迁徙入老巴县彭家场(今巴南南彭街道等),至今仍有数万之众。
他自己也值得骄傲。彭瑞川小名“彭氏龟子”,是彭启荣第三代孙。此时的他已继承家业,专营盐业,近销巴县、永川、合川、涪陵,远销成都、广元、泸州、贵州、云南等地,几乎覆盖整个大西南。他甚至还在贵州等地开办了煤厂、治铁厂等。
事业如日中天的彭瑞川,广置良田,掌握族权,富甲一方,已在巴渝地区建有多个大院,仅在彭家场附近的界石、鹿角等就已有四处(其中有的后来成为关押日俘的战俘营,另两座已消失)。
这里是风水师的精心选址。位于称为龙脊的铜锣山,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寻龙、觅砂、点穴、观水”,背靠森林茂盛的樵坪山土丘,前俯花溪河环形半岛,前面地势平坦开阔,风景秀丽的花溪河从门前环抱,被人称为吉祥的“玉带缠腰”,风水极佳。
更实用的是,这里坐落在宽阔的古巴綦大道旁,是重庆到贵州的必经之路,当时重庆5条官道之一。从这里出发,非常方便就抵达彭瑞川西南各省市设置的驿站、仓储,便于大规模的运载车队、马夫队伍出行。
二
一场浩大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大院历时8年建成,耗白银3万余两(折黄谷960万斤),倾注了彭瑞川的大量心血,他把大院当作自己一生的杰作打造。
彭氏民居继承了前堂后寝中天井的江南庭院风格。采用围合形态,坐东向西,建在缓坡土台上,中轴线对称结构,为单檐硬山式穿斗木结构,占地面积达5320㎡,建筑面积4782㎡,一共有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形成“器”字形的正方形四合院。建筑屋面相连,宛若棋盘,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既有对外的开放空间,又有内堂的私密空间,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体现了明清巴渝地区的商人宗规礼制。
整个建筑因地制宜,上中下三厅正房及大门,逐级升高,均采用6米左右的大条石,形成三层台基梯级踏道,双履回廊式厢房,与过厅一样由阶梯踏道、廊檐连成一体,通达任何房间。院还有戏台戏楼、后花园、书院等,功能齐全。四周用高达5-7米的砖石围墙和风火墙维护,屋面小青瓦,青石铺地,院内多为二层楼房,通风采光极其合理。排水系统分为两层,雨停水散,出水直通花溪河,从未有过积水。
大院雕刻精细美观,门窗美观大方,撑弓、雀替、驼峰、窗花,分别为镂空、深浅浮雕等组成,有人物、兽头、花鸟、龙凤、花草、回字纹、几何纹等饰,很多是木雕镏金,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耕读渔樵无处不在,一种书香气扑面而来。后厅天井的两侧有两个大石缸,上面雕刻着各种行船图,既是风水布局,更象征着主人盐商的身份。
整个大院天人合一,布置严谨,高低错落,质朴典雅,成为巴渝地方民居美学的集中展示之地。
三
大宅落成后,车进马出,盛极一时。
春风得意的彭瑞川站在院中,不时细细欣赏每一处细节,心中一定踌躇满志,幻想着子孙们将这杰作永续传递。他可能不会想到往后百年的风云变幻,是教育,让豪院留存于世。
1840年鸦片战争后,重庆风雨飘摇。彭瑞川的盐业不久陷入困境,加之社会矛盾复杂和家族内斗争激烈,彭瑞川一蹶不振,关门闭户,以鸦片度日,不久便撒手人寰,大院变成了众多人家的民居。
清末,重臣张之洞在湖北首创存古学堂,一时全国纷纷举办。1911年,傅汝贤在彭氏民居也办起了存古学堂并任校长,由刘希陶担任教务长,设有经学、史学、词章等3门课。
1938年-1939年,陈兆麟创办立人中学并任校长,在此设高中部。
1939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南温泉被划为迁建区,大量学校迁入此地。彭氏民居,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的研究部,下设了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地政、新闻、哲学、文学、史学9个研究所,主任为政治学家萨孟武。抗战时期全国一半以上的县长曾是中央政治大学的学生,马鹤凌(马英九父亲)、金庸等都在此就读。大院天井里2棵依旧有长势茂盛、满庭飘香的金银桂花树,据说是蒋经国所植。
1946年,中共南方局董必武、张有渔在彭氏民居创建西南学院本部,由邹明初任校长,九三学社吴藻溪、民盟马哲民任教务长,民革李文钊任训导长,学院聚集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民主人士如聂绀弩、郭则沉等,还有江竹筠、罗广斌等进步学生,成为共产党人和民主党派最为活跃的地方。1948年学校被查封改为陪都工商学校。1949年,在解放南温泉的战斗中,师生们冒着枪林弹雨配合解放军,彭立人、周鸿均等多人牺牲。
重庆解放后,1950年4月,我党成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彭氏民居成为第四分校,1952年建立荣誉军人学校分校,主要培训军转民干部。
1953年,重庆二十七中在此开办初中。1973年增加高中。1982年开始改办职中。1993年与香港彩雄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办蓉泉高级女子职业中学。1998年改为南泉高级职业中学。2002年,彭氏民居成为重庆正大软件学院(今重庆工程学院)的行政办公大院。
2008年,彭氏民居正式移交巴南区文管所进行保护。2017年9月,巴南区全面启动修缮。在多位文物工作者艰辛努力下,彭氏民居修缮成为重庆文物修缮的典范。现已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参观打卡地和影视拍摄、历史研究的重要场所,多次举办巴渝老建筑展、吴藻溪生平事迹陈列展等活动。
彭氏民居,穿越201年的悠久岁月,依然人潮涌动,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步履坚定的奔向未来。作为巴渝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地之一,这里体现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尊师重教、自强不息等理念依然闪耀着动人光辉,定会一代代永续下去,吟诵出更加动人的美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