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花溪河畔的水木清华

2024-01-25
老巴县 最重庆
[大] [中] [小]

“蜀山苍苍,江水荡荡,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全民战里,经始方将。清华园内,源远流长。精神一贯传四方,精神一贯传四方。大家努力慎莫忘,行健不息须自强。”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在巴南的花溪河畔时时响起。这是重庆清华中学校歌,歌词作者,是中国的哲学泰斗、教育大家冯友兰先生,曲谱和北京清华大学校歌相同。

自强不息,是重庆清华中学校训。这个来自《易经》的古老词语,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精神,不仅是清华的写照,也是学子们一生铭记。这种智慧和精神,不仅让老巴县这块土地不断枝繁叶茂,更是中华文明永续的密码之一。

重庆清华中学的工字堂

重庆清华中学成立于抗战纷飞的岁月,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开始就在这里熠熠闪亮。

近代中国,列强蹂躏,风雨飘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11年,“清华学堂”在北平清华园开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重庆作为陪都和抗战大后方,大量人口涌入,各地高校纷纷内迁。为振兴民族,抗战救国,各地也随之兴办了一些战时中学,重庆就有清华中学、南开中学、复旦中学等。

重庆清华中学建于1938年。发起人大多为在渝清华大学校友,他们以振兴教育、抗战救国为己任,邀请社会领袖人士吕超、翁文灏、缪秋杰、郭有守等,发起筹建私立重庆清华中学。清华大学校友、时任中共重庆江北县委书记罗清同志(地下党员,又名郝威)根据中共长江局领导董必武“办一所我们党领导的中学”的指示,积极参与清华中学的筹建工作。

1938年9月初,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来渝,积极参与筹建。梅贻琦代表清华大学捐资4000银元并出任私立重庆清华中学校董,他在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董事会上做动员:凡我校友,自宜尽力协助,使其日臻发达。唯是教育事业,应十分慎重,清华荣誉,尤宜共同珍爱。同时举荐其秘书傅任敢担任重庆清华中学首任校长。校名“重庆清华”(今东校门石刻)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

私立清华中学董事会合影

自强不息的精神种子,让水木清华在花溪河畔,开始顽强成长。

重庆清华中学建校之初,校址在江北胡家湾,校舍狭小,经师生民主讨论后,决定迁校。1941年,梅贻琦和傅任敢,来到位于江南的花溪土桥(今巴南区花溪街道)新校址察看,认为“新校址夹临小溪,上有瀑布,高可三丈左右,形势颇好,面积约三四百亩,似可敷用,须俟测量绘图”。

1942年秋,自强不息的建校迁校开始了。在傅任敢带头下,边上课边建校。梅贻琦汇来两万元为建校基金,校董、师生踊跃募款,捐薪金,捐工钱,甚至捐御寒衣。一切都自己动手,成立工程处构图形、制模型、迁坟地、构建材、筑地基、修跑道、平操场、建水堰……

水木清华果然名不虚传。短短几年工夫,一片荒丘,成为飞阁流丹的优美校园,一大批教学楼拔地而起。“月涵堂”为纪念梅贻琦(字月涵),作初中教室;“詠霓堂”纪念翁文灏(字詠霓),作高中教室;“汉群堂”纪念吕超(字汉群),作实验室;还有“群力楼”“乐成楼”、“工字堂”、“丽声堂”、“青芝馆”、“困学斋”等。“工字堂”仿照清华大学“工字厅”建成,门额“工字堂”由梅贻琦亲题,“困学斋”是傅校长办公居住地,为冯友兰题写门楹,“困学”出自《论语•季氏》“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重庆清华中学困学斋

学校最灵动的景,是那一潭碧波荡漾的“愚公池”。这里原是校内一大水沟,傅任敢和师生们动手挖池,历经夏冬,终筑成堤,沿堤遍植柳树,名为“愚公池”,其美堪比清华大学近春园。愚公池潋滟的波光之上,有一小亭“方泽亭”,由作家魏巍题名,为纪念学子李方泽。1948年国统区谷米歉收,米价大涨,学校自治会管理伙食的高二学生李方泽,与几位同学一起,为降成本回家乡泸州买米,船触礁倾覆,李方泽不幸遇难。师生修建了“方泽亭”纪念,他牺牲的11月20日,被定为师生服务节。

图为愚公池和方泽亭

“学校教育家庭化”,是校长傅任敢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他视学生如已出,重视营养和健康,开设丰富体育课,定期防疫筛查和校园消毒。教师多来自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学子,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自觉性。

重庆清华中学,迅速迭变为西南名校。学校设有“名人演讲”,聘请梅贻琦、闻一多、吴晗、潘光旦、曹禺、冰心等来校作报告,与师生纵论天下。学校还订购了大量进步报刊书籍,让同学们自由阅读,共同探讨。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思想活跃、独立思考、兼收并蓄的精神。

虽在国民党统治区,清华中学从未成立过国民党党部,却成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血案,清华中学地下党组织迅速成立“四一后援会”予以声援。4月9日,全校300多名学生整装列队,徒步40里到达沙磁区,参加了在重大的团结广场举行的死难同学追悼大会。校长还亲自来到沙磁区慰问师生,关心他们的安全。

重庆清华中学旧址

以自强不息为勉,以民族复兴为任,成为清华学子心中不忘的信念。

校园里有一面“英烈墙”,上面镌刻着毛锡霖、孟昭和、龚伯平、张义书、成守义、刘子西和陈蜀楼等英烈名字。他们牺牲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每年学校要祭奠和告慰。

校园还有一面“院士墙”,记录着7位从重庆清华中学走出的院士:

朱光亚:重庆清华中学一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国防科技战线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卢佩章:重庆清华中学四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分析化学与色谱学家,在推动色谱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色谱之父”;

戴乾圜:重庆清华中学七级校友,中国著名环境化学家,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在致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创立和阐明致癌机理“双区理论”和“转录基因”致癌学说;

刘业翔:重庆清华中学十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冶金工业电化学专家,率先在国内外开展高温熔盐电解电催化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

李朝义:重庆清华中学十二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主要从事视觉认知脑机制研究,在国际神经科学界享誉颇高;

张仁和:重庆清华中学十四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水声物理学家,从事浅海与深海水声物理规律研究,获“竺可桢、饶毓泰、光华、何梁何利”等奖项;

侯朝焕:重庆清华中学十四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为解决国家海洋国防急需、抢占科技前沿,作出开拓性的贡献。

……

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代代重庆清华人,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自强不息,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清清的花溪河畔,不断繁衍,不断成长,不断永续。

清华学生与自强不息校训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