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一品场的白寨子

2024-04-15
老巴县 最重庆
[大] [中] [小]

因为一条路,诞生了一品场。

这条路是川黔古道正南路,曾是重庆到贵州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先民们筚路蓝缕,一路艰辛,曲折向南。行至燕尾山和箭滩河上中游处,那里有三个滩口,石牛滩、牵牛滩和响水滩,人们称为三口滩。不少行人在此驻足,于是有了幺店子,有了桥,形成了集市场口。

一天,一位读书人从这里经过,脑里灵光一闪,“三口,不就是一品吗”?从此,这里唤作一品场。

一品河上的古桥

在一品场,有一处古遗址,名叫白寨子。

这是一个庞大而坚固的城寨,位于场东500多米高的一个山顶上,当地人每天一抬头都能看到。山虽不是最高的,却因这是唯一而独特的读书山寨,最为引人注目。

200年多前的嘉庆初年,秀才陈立山顺着这条路,回到一品的家。立山的老父亲长年在一品场务农兼经商,家境富裕,建起了一座二进四合院的巴渝民居大院,建筑面积达1838平方米,雀替浮雕,单檐悬山,青瓦铺顶。

这个大院变成了立山的学堂。秀才名声在外,一时学子如云。立山将院子名叫“山巍庄”,门外路叫“学府路”,还特地在门楣上写下了“居仁由义”四个大字。

嘉庆年间的老巴县,狼烟四起,因多次受到白莲教袭击,各地纷纷筑寨自卫。

如何保住学堂?立山抬起头,盯上了场东一座400米多处的山顶。他联合姻亲赵家和几位开明乡绅,决定在那里为一品的读书人打造一座能抵御乱匪的城寨。

一场浩大的造寨工程在高山之巅开始了。烧窑开石,造墙垒寨,昔日荒凉的山坡上,一片繁忙。城寨占地22.5亩,坡度很大。有4个拱形寨门,寨内有书馆、寺庙、水池、炮台等一系列设施,依山而筑。最为宏伟的是那高高的城墙,沿陡峭的山脊而建,用数万块巨大白条石砌成,长约3800米,高约6米,宽2-6米,把一个陡峭的山头,密不透风的包了个严严实实。

嘉庆11年(1806年),这座庞大的古城寨终于落成。寨子的东门上,立山刻下“步云书馆”四个苍劲大字,与山下山巍庄的“居仁由义”,遥遥相对。

白色的城墙在一片绿野中显得格外耀眼,当地人都称之“白寨子”。从此,山巅上传来的诵读声,成为一品的日常。

“白寨子”东门上“步云书馆”门刻

白寨子,成为学子们坚固的“读书堡垒”,也让尊师重教、礼义仁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润着这南来北往的一品场。

那敬天惜字的字库塔,曾经成为一品最神圣的崇拜。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一群群人背着竹篓,提着火钳,沿河街拾一片片字纸于篓中,背到字库塔前,一片一片的把纸屑放到字库塔里,一边静静焚烧,一边默默祈福。

“字库塔”又称“惜字宫”“敬字亭”“文风塔”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笃信文字是“圣贤心迹”,字纸来之不易,是最好信物,不敢亵渎。一品场字库塔曾遍布各处,现有三处保存完好,分别是燕云字库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四桥字库塔(建于1802年即清嘉庆七年),乐遥字库塔(建于1837年即清朝道光十七年),塔高约10米左右,五级楼阁,刻有“安流资砥柱,文运启波澜”等字,成为行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追寻着白寨子,一位云南晋宁的读书人也来了。

他叫何彤云(1811—1859),著有《天音集》、《赓缦堂诗集》,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后赐翰林院侍讲学士,当幼时咸丰的老师。后来他任职重庆东川书院,多次到学风浓厚的一品,甚至置办田产,准备颐养天年。

何彤云后任户部右待郎,逝后朝廷按正一品厚葬,并敕封其妻为一品诰命夫人。这位尊贵的夫人,终把一品作了教子传家之地,逝后葬在一品,墓地至今还有两只巨大石狮守候。这让一品场的来历,从此有了另一个版本。

“居仁由义”的白寨子,为一品带来良好民风。1862年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经此向西,见乡人尚演戏,市集如故,遂呼之“真乃仁义场也”(《巴县志》载)。在白寨子下,刀光剑影,因仁义而化为无形。

古韵悠长的一品老街,历经风雨的千秋桥、万安桥、跳礅桥等古桥,默默等候的字库塔,见证着千万学子的求学之路,守望着尊重文化的众生,将一品逐渐带向繁华,把这里的仁义传向了四方。

左为燕云字库塔,右为四桥字库塔

陈立山筑白寨子的100余年后,另一位从一品场走出的读书人,在重庆筑起了更加宏伟的“白寨子”。

他叫沈懋德,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自小聪慧的沈懋德,1894年生于一品乐遥村金银湾,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1906年,12岁的他考入重庆府中学堂,受教杨沧白、张培爵、向楚等名师。后因成绩优秀,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并留校任教,发明了天体仪,绘制恒星运转图,在国际学界名声鹊起。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他负责东京分会,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深受先生“学者,国之本也”教诲。

左为重庆大学内沈懋德雕像,右为重庆大学首批

常务委员名单(含沈懋德)

1923年,沈懋德踏上回国路,践行教育救国梦想。他先在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任教,1926年回渝任巴县中学校长(今重庆市实验中学)。1927年,受校长张澜之邀,任成都大学理科学长兼物理系主任。1927年5月15日夜,沈懋德与吕子芳、吴芳吉、彭用仪等教授形成共识,在重庆办一所大学。

“辞聘返渝,服务桑梓,贡献微薄之力”,沈懋德等回渝,四下活动,与李公度、朱之洪、温少鹤、李奎安、汪云松“重庆五老”一拍即合,1927年7月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沈懋德后得到刘湘支持,也说服沈氏家族,投入大量银两筹建。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正式组建,刘湘为首任校长,沈懋德成为首任教务长,暂借菜园坝杨家花园办学。

“头依浮屠,面临嘉陵,环山带水,风景极佳”,1930年初,沈懋德四处奔波,苦苦寻觅,终于为学校永久选址沙坪坝,并亲自设计了“第一教学楼”原理学院楼。

既是教务长,又是一线老师,沈懋德为学子付出了无数心血。1932年,37岁的他辛劳成疾早逝,安葬家乡一品。1979年10月,重庆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位创始人,将新建环校公路命为“懋德路”。

由沈懋德亲自设计的重庆大学理学楼

作为全国“双一流”的重庆大学,近百年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学子向往的“白寨子”。

今天的一品,成为了宜居宜游之地。那里的“华清第二汤”桥口坝温泉、森林公园、云燕花语、矿坑花海等景区,以及泡椒小肠、一品豆花、酸菜鱼头等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

当然,更有数不清的背包客,走向那山顶的白寨子遗址……在清风中,去细细耹听,历史的回响。

远眺一品场

链接:清末设一品乡。民国元年(1912年),属巴县界石第三区。1935年初,国民政府建成川黔公路(现210国道),一品场成了重庆城南大门,人气渐旺,房铺渐增。194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一品设立了统一检查所,新中国成立后,一品乡属巴县第十区,并为区公所驻地。1985年3月,一品乡改为一品镇,2009年5月,撤一品镇建巴南区一品街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