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假期总是短暂的,十一假期结束后上班、上学,你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头痛、恶心、失眠、焦虑……这可能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
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状态的戏称,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学习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调整好身心状态,元气满满回归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呢?本期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作篇
1.放松心情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假期结束时出现的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否认或者回避这些情绪,只有承认并接纳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去调整。尽早收心,调整身心,轻松上班。
2.总结假期
假期结束的当下,回顾我们假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整理一下假期的照片,整理回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长假结束的现实,将我们拉回日常生活中。
3.合理膳食
不要暴饮暴食,应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同时注意清淡饮食,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和蔬菜。
4.调整作息
长假中的我们通常会有作息的改变,中午起床,夜里活动,因此,突然间需要回归规律作息,会变得非常疲惫。可以逐渐改变不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和上网时间,帮助身体过渡,减轻失眠和疲乏。
5.制定计划
假期结束时,制定一个关于节后工作和学习的计划,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我们获得生活的掌控感,不至于被节后繁杂的工作任务所击垮。当我们对未来一些事情拥有掌控感的时候,有助于减轻焦虑感。当然,这个计划中也需要有一些令人轻松愉快的安排,不至于让这个计划看上去那么令人压力山大。
6.适当运动
当你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去缓解心情的时候,那就去锻炼吧!锻炼对于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十分有帮助。当然运动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减轻假期胡吃海塞所带来的罪恶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伸展、慢跑等,让身体动起来。
7.社交互动
出现工作前情绪问题的人不止你一人,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感受,吐槽一下工作,可以帮助你减轻压力,让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人理解自己,和自己承受一样的压力,能够让人平静下来,更有勇气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8.寻求帮助
如果你感到极度焦虑、沮丧或者通过一些放松方法均无法做到自我调整,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了,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建议,帮助你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以上方法并不是自我调整的全部,如果你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去应用,同时可以分享给周围人。总之,长假结束,调整心态是一个重要任务,它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调整方法,顺利回归日常生活。
关键词:学习篇
收假关键在收心,收心首先要用心。虽说人都有心理惯性,但懂得提前收心的孩子,往往就在学习上比别人先跑了一段距离。这里整理了4个“时间锦囊”,希望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开启下一阶段学习之旅。
生活时间:
调整作息,规律饮食
假期中,许多孩子的生活作息都是紊乱的。假期结束,如果不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孩子们上课就容易犯困,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赶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状态。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对作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孩子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作息、学习和活动,让孩子慢慢回到学校的节奏。
除了调整生物钟,也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假期时的大吃大喝,倡导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减轻肠胃负担。
劳逸时间:
减少娱乐,增加学习
长假期间,跟着父母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孩子们应该是玩高兴了。长假结束,一些孩子对娱乐活动意犹未尽,家长要督促孩子减少娱乐时间,比如缩减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帮助孩子从一种兴奋、浮躁的状态中平静下来。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娱乐时间表,劳逸结合,让孩子意识到长假已经远离,该开始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摩拳擦掌了!
作为学生,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家长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总结时间:
一看作业,再看收获和遗憾
总结也是收心的一种方式。家长要引导孩子对假期生活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及时反思,还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阶段学习的到来。
总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假期作业进行检查和总结;二是总结下这个长假有哪些收获,比如读了几本书,去了哪些地方,学到了哪些新知识等;三是看看这个假期有哪些遗憾,比如有哪些假期计划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假期进行总结复盘,孩子才不会糊里糊涂地匆匆结束假期,又匆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孩子是带着思考向前走的。
陪伴时间:
理解情绪,给予积极暗示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在陪伴中做到真诚与耐心,孩子才会拥有安全感。
假期结束,一些孩子容易患上开学综合征,情绪低落、心慌意乱、紧张焦虑,甚至出现失眠、嗜睡等症状。家长不要只对孩子说一句“你要收收心了”就觉得可以了,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会陪伴他们的。
家长要尝试去读懂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多鼓励,多沟通。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积极心理暗示。比如可以引导孩子回忆校园发生的趣事,唤醒孩子对老师同学、校园生活的想念,让孩子重新燃起对学校生活的憧憬,从心理上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