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对于血压的控制,首先是要知晓血压,所以大家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才能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积极关注自身血压,学会科学测试方法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高血压可以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眼底改变。因此,大家要积极关注自己的血压。
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血压测量的正确打开方式: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对儿童或臂围过小的成年人应使用小规格袖带。
测量血压前30分钟受试者不要运动、喝咖啡和吸烟,排空膀胱。
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身体要坐直,手臂自然放在桌面上,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双脚平放,不要说话。
测量时排空袖带中的气体,缠于上臂中部,松紧以放入一指为宜,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
首次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 1 ~ 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依据诊室坐位血压测量结果,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者,虽然血压<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单位:mmHg)
近年来我国家庭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应用日益广泛。在应用符合计量标准的血压测量工具且测量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家庭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也可作为高血压诊断与疗效评估的依据。诊室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测量的诊断标准如表2。
表2 诊室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测量的诊断标准(单位:mmHg)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三大关键点
降压治疗的目的: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140/90 mmHg 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如有糖尿病、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除高血压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
如何实现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的作用肯定,主要措施包括:
1.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 < 6g,增加钾摄入;
2.合理膳食,平衡膳食;
3.控制体重,使 BMI< 24;腰围:男性 < 90 cm;女性 <85 cm
4.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不饮或限制饮酒;
6.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 220 -年龄]的60%~70%的运动。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药物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降压药;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 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