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我区举行“‘巴’方来才·‘南’得有你”——青年人才交流活动。记者 罗莎 摄
12月13日,“‘巴’方来才·‘南’得有你”——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巴南举行。活动搭建起青年人才之间交流学习平台,以参观、宣讲人才政策等方式共话发展。
截至目前,巴南区有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45个,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50余人,全区人才资源总数达23.7万人……
人才的力量,正在为巴南高质量发展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巴南区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持续优化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提升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全力构筑创新发展的全市重要人才高地。
拓宽渠道“引人才”
“研究院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与我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工作模式十分契合,加之巴南区人才政策实惠,很有吸引力。”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博士后,邱一果长期从事神经免疫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微信公众号,邱一果看到了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引进海外人才的信息。萌发回国想法的她,第一时间与研究院取得联系并了解详细情况,也对巴南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有了充分认识。今年6月,邱一果回国并加入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还入住了人才公寓。
“‘巴’方来才·‘南’得有你”。巴南区大力拓宽“外引、内聚、云集”等引才路径,引才品牌初显效应。
据介绍,当前,巴南区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双招双引”,1—11月累计对接洽谈人才项目300余个;举办博士渝行周·走进巴南专场活动,成功引进21名博士来区创新创业;全区有取得重庆人才服务卡A卡人才122人、B卡201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实践案例获评全市优秀案例;出台产才融合二十条政策,分别提高塔尖塔基人才奖励标准。
梯次培养“育人才”
多年前,怀抱着创造美、传播美的梦想,陈小丽入职重庆五一职业学院,开启了教书育人、深耕“美”的人生道路。
多年刻苦钻研,陈小丽先后在亚洲发型化妆大赛获化妆组冠军、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服务类一等奖,不仅成长为技术技能领军人才,还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形象设计人才,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也获得学校家长充分认可。
类似陈小丽这样扎根巴南、茁壮成长的优秀人才,不在少数。
近年来,巴南区多措并举,着力建立“高端引领、产业发展、创业创新”的多梯次育才体系,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巴南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创建市级“海智工作站”2个,评选区“菁英计划”人才252人,市高层次人才120人;建立院士创新中心,集聚创新人才360名,创新团队47个;全区孵化平台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入驻创新创业主体274个,实现产值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全区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需要,巴南区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开办淘宝大学西南学院、华为ICT实训基地、重庆财经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创建“巴渝厨匠”市级培训与劳务品牌,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024人次,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15.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2万人。
优化生态“留用人才”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仅人才要引得来、育得强,更要做到留得住、用得好。”巴南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对标一流,巴南区重磅出台好政策、搭建好平台、优化好服务,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确保人才“留得住”。
当前,巴南区迭代升级人才新政,加大人才新政二十条、星十条等政策宣传力度,构建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今年以来已兑现各类奖励504万元;先后培育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45个,表彰科技创新“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个,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全职人才服务专员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政府购买服务,建成人才服务港,提供旅游、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7133人次。
与此同时,畅通人才通道,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确保人才“用得好”。
如今,巴南区建起五大产业集群专家库,建立了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配套企业专项培育库;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国际知名的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鼓励退休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等双高人才下乡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在促进创新创业、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拉长服务链条,抓好亮点出新出彩,为全区创新驱动、人才强区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巴南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