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府发〔2020〕27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完成“一园一环一线多点”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巴南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上取得新进展。培育3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林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进环云篆山、天坪天乡、五彩丰盛等“三百”优势产区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30个。以绿色、优质、品牌为导向,全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稳定在300个,认证产量占全区农产品总产量30%以上,重庆品牌农产品达到2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粮经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全区粮经作物面积比优化到35∶65。
三、发挥山地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做强四大支柱产业
做优做强“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现代农业。以白象山、天坪山为核心区域,将茶叶产业打造成巴南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建设集中连片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做强特色水果产业。大力发展池塘生态养殖,建设垂钓等休闲渔业。粮食生产在保持面积稳定、产量稳定的基础上,优化特色粮油生产,实施“稻+N”复合种养模式。到2022年,建成优质茶业生产基地2万亩、精品果蔬6万亩、生态渔业4万亩、特色粮油5万亩。
(二)全面恢复生猪生产
进一步增强生猪稳产保供的责任感、紧迫感,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0年,全区生猪出栏达到25万头;2021年,全面恢复生猪生产,实现全区猪肉自给率达60%以上,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5%以上。
(三)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培育发展一批初加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初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大企业生产设施建设,引导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加强校企协作,策划建立茶叶深加工、粮油深加工、休闲食品等实训基地。加强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推进果蔬残次品、粮油加工皮糠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创建一批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单位。到2022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
(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充分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体验式农业、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建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3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与农产品销售、文化等产业融合,形成全产业链体系。
(五)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出台《重庆市巴南区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围绕我区优势产业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引进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试点农作物智能监测与预警。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区智慧农业技术发展试点。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示范,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显著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大力推广农业植保无人机等成熟智能农业装备。
(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服务业
培育电商运营主体,依托京东商城巴南馆、邮乐网巴南馆、巴食荟、巴南食尚、幼鲜通、邮乐小店等平台作用,扩大巴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网上销售比重。发挥益农信息社作用,依托全市统一的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实现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到2022年,建成1个区级电商物流分拨中心、15个镇级电商配送中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2亿元以上。
四、科学合理布局,实现联动发展
(一)强化城乡统筹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引导村域土地合理利用和有序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规划全覆盖工作。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搭建城乡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二)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
围绕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等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一园一环一线多点”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巴南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完成园区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明确园区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准确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功能,合理设置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科学规划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等发展内容。切实解决园区加工企业用地,促进园区内加工企业落地。
(三)发挥扶贫产业基石作用
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积极培育贫困村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加工、销售等企业与贫困村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深化与万州区对口帮扶,从农产品鲜销、深加工、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协同发展。
五、促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活力
(一)培育多元融合主体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做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认定工作。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种养大户发展。加快扶持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建设,按照“一镇一强社”布局,涉农镇街至少培育一个以上的有较大服务规模、有较完备的装备设施、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配齐农机技术骨干10人以上。到2022年各类正常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00家。
(二)开展农事节庆活动
大力开展营销推介,发挥农事节庆活动在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中的带动作用,利用西部农交会、山水茶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促进产销衔接。围绕休闲农事节庆,通过节庆营造好氛围,聚集好市场人气,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影响力,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三)畅通物流运输通道
打通农村地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快捷流通渠道,降低农村物流成本。促进农村物流运输网络互联互通,建立城乡通达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线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能力。实现农村物流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推进农村物流网络与城市物流网络有效衔接。
(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衔接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全面落实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各项政策,把农业产业发展的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
六、推进绿色兴农,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着力推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运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体系、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开展高品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和支撑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
(二)加快农业绿色生产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牢固树立绿色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配套设施率达到100%。做好水产健康养殖,开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推进农膜回收与再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实现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三)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扩大认证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心巴实”为主体,培育一批在全市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巴南区农产品品牌名目,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实行动态管理。到2022年,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认证数稳定在300个以上。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确保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稳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加大全区农产品抽检力度,全年抽检农产品不低于2500批次。开展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建设,将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
七、强化新技术推广,推动创新创业升级
(一)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鼓励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支持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提升自我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加大适合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加强农、林、畜、禽、水产等新品种选育以及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绿色防控等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我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支持建设农业科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共建农业科技小院,培育农村科技带头人,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公司。
(二)促进创新创业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3个村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范围,2020年新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17个。持续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实现涉农镇街全覆盖,培育“三社”融合发展示范社达到20个。开展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注重引导市场竞争力强、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农民群众能受益的项目实施股权化改革。
八、健全政策措施,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制度保障
(一)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用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创新乡村金融服务
深入开展农村信用村建设,对有能力发展、讲信誉、自愿参与并接受巴南区信用村贷款贴息有关管理规定的农户、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能繁母猪保险以及水稻、玉米种植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加大财政贴息贷款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三)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贷款贴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等途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四)落实用地保障政策
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规划引导力度,在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中充分考虑乡村产业用地布局。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一)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区农业农村委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指导服务
加强乡村振兴考核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强化区、镇(街)、村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乡村产业监测体系,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统计工作。
(三)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系统总结和宣传推广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