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1〕19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期,是贯彻落实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突破期,是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攻关期。根据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围绕巴南区“一区五城”建设和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4.《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发改高技〔2016〕440号)
5.《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渝府发〔2021〕6号)
6.《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渝府办〔2021〕18号)
7.《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
8.《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发〔2021〕11号)
9.《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巴南府发〔2021〕5号)
10.《重庆市巴南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巴南府办发〔2021〕44号)
(二)规划范围
规划空间范围是重庆市巴南区行政辖区。
(三)规划年限
短期:2021年-2025年
长期:2026年-2035年
二、“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巴南工业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总任务,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特色日益明显。
1.工业质效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91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13.9亿元。全区规模企业254家,完成产值716亿元,规模工业利润增长44.2%。战新制造业规模达到24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68倍。“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93个、协议投资879亿元;培育规上企业123家,基本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轻工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83.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平板显示和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市地位不断强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建成市级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建设基地。
2.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三五”末,全区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119家,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1%、300%。建成4个国家级和67个市级企业创新主体、3个市级工信重点实验室、18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创新型100强企业和51个市级重大新产品,80家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拥有专利授权9732件,含发明专利授权148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044件;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3129件、中国驰名商标1个、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15个,获评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7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家市级“隐形冠军”企业、2家市级“小巨人”企业。
3.园区平台支撑有力。巴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9.49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末扩大1.67倍;新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1万平米安置房和86万平米公租房,投运6个水、电、气站(厂)和35公里水、电、气、通讯管网;新建标准厂房项目5个、新增面积140万平米,累计建成标准厂房9个、面积244.5万平方米;二次招商入驻企业467户,使用面积167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工业企业544户、总产值达到598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0.6%、21.2%。新建成巴南智慧园区平台和平板显示、生物医药2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国际生物城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
4.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连续三届参展智博会、承办国际无人机竞速赛和“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累计引进“芯屏器核网”等制造项目58个、协议投资426亿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建成3家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8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规模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2%以上。新建5G基站1928个,建成1个运输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14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以及9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
5.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产业绿色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100家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全区规模工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为0.071tce/万元,较“十二五”末下降7.5%。实施水效提升工程,推进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改造,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值达到90%以上。着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3家重点企业绿色集成转型,建成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6个,市级生态文明企业5个,节水示范标杆企业10个,市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11个。绿色发展任务和示范标杆创建进入全市“双十”名单,其中绿色示范标杆创建获全市第一。
6.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部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用电、用气报装办理时限缩短80%以上。建成投用9座变电站和160公里输电线路、2座燃气站和1014公里燃气管线,新增变电容量191万千伏安,23个镇街天然气全覆盖。设立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增信融资贷款101笔5.87亿元,为企业提供转贷应急周转资金167笔10.25亿元,3家企业上市、51家企业场外市场挂牌融资。持续开展服务园区、服务镇街、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打造“服务企业周”活动品牌,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形成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
表1“十三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中期调整目标 |
2020年完成值 | |
综合实力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1600 |
920 |
912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400 |
- |
213.9 | |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产值(ICT) |
450 |
- |
225.1 | |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 |
200 |
- |
6.5 | |
汽车产业产值 |
350 |
- |
70.2 | |
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含摩托车) |
350 |
- |
188.7 | |
轻工服装产业产值 |
250 |
- |
105.4 | |
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 |
50 |
- |
0 | |
结构调整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 |
40 |
25 |
33.5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
40 |
25 |
34.2 | |
战新企业R&D投入年均增长(%) |
20以上 |
- |
22 | |
百亿级企业(个) |
5以上 |
- |
2个 | |
技术创新 |
规上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 |
2.5 |
- |
2.4 |
新产品贡献率(%) |
30 |
- |
35 | |
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
2以上 |
- |
4 | |
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
10以上 |
- |
18 | |
两化融合 |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75 |
- |
75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55 |
- |
55 | |
质量效益 绿色发展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35 |
- |
28.4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
18 |
- |
26 | |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85 |
- |
85 |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巴南府发〔2019〕14号)
*2015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855亿元,十三五全区工业发展目标为实现产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3.4,高于全市年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速度、总量的指标较多,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较少;反映发展水平的指标较多,体现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指标较少;反映传统发展方式路径的指标较多,体现新发展方式路径的指标较少。
2.创新生态有待优化。创新驱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偏少尤其是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较少;优质高校和高端科研院所资源的集聚效应不明显,且未有效利用;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未建立,在区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业的衔接机制不够畅通。
3.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主导产业“集”而不“群”问题较突出,产品链、价值链的长度、深度、高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领军企业带动性不够,龙头产品竞争力不强,集聚配套企业的能力不足,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很大压力。
4.产业更新亟需加快。全区支柱行业单一,生物、互联网、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规模总量较小,其支撑作用尚未显现。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增强。
5.融合发展有待深化。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功能配套不足。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仍存在融合度不足的现象,物流业水平较现代物流的要求仍有差距,在成本、效率等方面难以形成对工业的有力支撑,全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准也亟待加强。同时,参与一区两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分工程度不深,块状经济内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一是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变革。国际体系与世界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新升老降”趋势明显,“卡脖子”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制度基础和技术基础发生深刻变化。二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链式突破和交叉融合,并加速向制造业领域深度渗透,引发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变革,“制造”正在向“智造”转变。三是全球经济正面临百年未遇的困局。当前,全球经济增速踏入工业化进程以来的第三个“超级谷底”,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较低增速,这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四是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推动全球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链布局、全球治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从全国看: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将更有利于重庆及巴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实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二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有利于巴南集聚社会各类资源,推动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巴南实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新”目标指明了方向。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力构建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增强双循环产业支撑作用、培育双循环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双循环中政府的作用,为巴南制造业指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从重庆及巴南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重庆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绿色化、区域化转型发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巴南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核心,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且地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重要节点,正在加速汇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战略机遇和内陆开放优势。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一区五城”战略重点和“工业强区”发展方针,以推动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区工业经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区域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创新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2.坚持集群发展。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五大主导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精准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联动”的集聚集群发展态势。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从简单集合向产业链充分聚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3.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与城融合,放大融合发展效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各园区向产与城融合联动的融合发展转变。
4.坚持开放引领。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作,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开放水平,促使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迭代升级,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5.坚持内育外引。对现有龙头企业及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薄弱环节,积极有效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新兴产业国际合作。
6.坚持绿色发展。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推进低碳节能应用,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形成生物医药大健康、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数智”经济和生态创新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先进制造基地和配套完善的技术服务高地。到2025年,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工业质效加快提升、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支撑有力、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工业发展整体水平全市领先,建设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业综合质效显著增强。新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并为“十五五”储备10个以上百亿级规模的产业项目,构建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及市级特色产业基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奋斗目标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工业利润150亿以上,规模企业超过400家。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新制造业占比大幅上升,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质量品牌双提升。到2025年,规模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3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20%。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大幅提升,战略新兴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端创新要素汇聚的产业生态,建成区域性的产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8%,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0%以上,高技术制造企业达到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1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0个,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0个。
——绿色智能发展不断深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初步形成。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制造过程和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达到15家,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数量达到45家,争创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0个以上,力争创建全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全球灯塔工厂。
到2035年,全区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造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全面实现。
表2 巴南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 |
指标属性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幅 | |
质量效益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预期性 |
912 |
1500 |
10.5%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预期性 |
213.9 |
400 |
13.3% |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24.7 |
33 |
6.0% | |
规模工业产值(亿元) |
预期性 |
715.9 |
1400 |
14.4% | |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
预期性 |
33.5 |
53 |
9.6% | |
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预期性 |
28.4 |
40 |
7.1% | |
规模工业增加值率(%) |
预期性 |
23.5 |
28.6 |
4.0% | |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预期性 |
7.9 |
10 |
4.8% | |
创新能力 |
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
预期性 |
2.4 |
3 |
4.5% |
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企业数量占比(%) |
预期性 |
16.5 |
60 |
29.5% | |
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企业数量占比(%) |
预期性 |
29.8 |
65 |
16.9% | |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个) |
预期性 |
17 |
120 |
49.0% |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
预期性 |
2 |
5 |
20.1% | |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
预期性 |
49 |
90 |
12.9% | |
两化 融合 |
规模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预期性 |
72 |
86.7 |
3.8% |
规模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预期性 |
53 |
66 |
4.5% | |
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个) |
预期性 |
9 |
15 |
10.8% | |
市级智能工厂(个) |
预期性 |
7 |
15 |
16.5% | |
市级数字化车间(个) |
预期性 |
11 |
55 |
38% | |
绿色 发展 |
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
5.6 |
【-16%】 |
- |
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约束性 |
- |
【-20%】 |
- | |
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约束性 |
- |
上级下达 |
- | |
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 |
约束性 |
61.2 |
85%以上 |
- | |
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数量(个) |
约束性 |
15 |
45 |
24.6% |
1.“-”表示“十三五”期间未进行考核统计,无现状数据。
2.单位能耗下降率、单位水耗下降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等由市级考核的约束性指标以市级下达数为准。
3.带【】为五年累计数。
四、发展重点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重庆市制造业整体布局及发展重点,立足巴南区制造业在全市的地位,以及现有主导产业结构优势和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基础,“十四五”期间,巴南区制造业发展重点确定为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2大新兴产业,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3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形成“231”产业发展新态势,推进全区制造业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
(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生物医药产业
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主要载体,通过激发创新驱动、制造推动、全球链动、区域联动的“四动”战略,构建以生物药为核心支柱产业,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具为特色,以专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为支撑的特色“1+3+N”产业体系。
生物药要强化龙头企业引进,重点发展抗体药物、加速研发新型疫苗和细胞治疗产品,进一步提升生物药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化学药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见慢性疾病,重点引进和培育创新药、首仿药、难仿药等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化学药产品。现代中药要以全国知名中药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以及新剂型、新给药途径、新适应症的二次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经典名方、精制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打造特色现代中药产业。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疗设备、生物医学材料、体外诊断、康复辅具等细分领域,做大做优医疗器械产业。以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打造各类专业服务、公共服务载体和平台,强化载体和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一流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医药产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形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专栏一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抗体药物类项目。重点发展针对PD-1/PDL-1、CD20、HER2、VEGF、EGFR、TNF-α等成熟靶点的抗体药物,包括人源化单抗和全人源单抗、抗体偶联药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等抗体药物。引进发展临床布局广、研发进展快、产能规模领先,且近期有重磅抗体产品申报上市或进入临床后期的企业,并依托“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平台。
疫苗类项目。重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以及疫苗新型佐剂。积极引进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项目。
细胞治疗产品类项目。发展免疫细胞和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重点包括CAR-T、TCR-T疗法等。引进实验室研发、技术工艺、质量控制、生产效率、成本控制、渠道推广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并依托“细胞组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平台。
创新药类项目。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引进发展产品已开展临床试验且适应证对于市场空间大、竞品少的国内外生物科技企业,重点关注创新药独角兽企业。
改良型新药类项目。重点发展长效、缓控释、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静脉乳、微球、混悬剂等;以及提高患者顺应性的透皮制剂、吸入制剂、植入制剂等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物。在现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该领域,引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平台(新型给药/载药技术、长效技术)和具有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生物科技企业。
仿制药类项目。重点发展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抓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机遇,通过设立奖励资金形式,在全球和全国范围内引进仿制药大品种,重点引进产品线丰富、成本控制能力强、具有进口替代潜力的国内外仿制药企业。
医用装备类方面: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包括彩超、即时检验(POCT)、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监护仪、血凝透析、肿瘤治疗等诊断、监护、治疗设备,引进行业龙头生产企业及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实现医用装备集群发展并实现产能转移。
体外诊断类项目。重点关注引进上游原材料、测序仪、测序试剂和耗材类企业,以及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建立健全产业链条。
康复辅具类项目。重点引进康复行业上市龙头企业及细分领先企业,尤其是拥有完整产品线、前沿核心科技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重点关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脑卒中等)、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康复(截肢骨折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老年康复、儿童疾病康复、精神残疾康复类项目。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界石组团、云计算产业园为载体,以新型显示、5G、云计算、物联网为重点,重点抓研发创新和补链成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发展导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以惠科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推进新型显示器件关键材料、量子点光学材料、液晶显示背景光源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集新型显示上游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绑定、液晶显示模组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将巴南打造成为全市新型显示产业核心生产基地。围绕美利信等核心骨干企业,重点发展5G基站及网络、5G关键材料及元器件、5G融合创新等产业。依托腾龙5G产业园、联通南部数据枢纽楼等载体,引育发展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存储及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显化以及产业应用等大数据产业;以云教育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华为、紫光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推动传感器、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积极培育车联网、医疗物联网、家具物联网等物联网产业。抓住云计算、软件、硬件、安全等领域创新驱动行业机会,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引进关键底层技术、产品或出色终端服务的成长性企业,着力提升创新链、丰富产品链、构建产业链、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链。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专栏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新型显示产业强链补链项目。积极引进新型显示器件关键材料、量子点光学材料、液晶显示背景光源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形成集新型显示上游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绑定、液晶显示模组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及产业集群。
同城双活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腾龙5G产业公园,打造西部最大高等级数据中心集群,形成1.6万个机柜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建成并运营管理四大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人工智能研发基地、智慧城市研发基地、5G产业研发基地)及科技体验展示馆。
5G产业园项目。建设市级5G特色产业基地,引进5G基站及网络、5G关键材料及元器件、5G融合创新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5G产业生态链、创新链上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项目。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组建重庆5G产业联盟、协会和5G产业研究院,重点引进中国航天科工5G通信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5G实验室等。
软件和信息服务项目。引进华为、鹏博士、紫光股份、化胜天成等云计算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行业龙头企业或项目。引进互联网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设备托管服务和网络加速服务等互联网基础服务应用项目,加大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基础软件企业的引培力度,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三网融合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业。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引育基于自主软硬件适配测试的环境搭建、技术攻关、工具研发、问题库建设、测试认证和重点行业应用共性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加速健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
3.未来产业
聚焦对产业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前沿科技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好、生命周期长的新兴产业,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布局,加快搭建应用场景,积极培育若干具有引领作用的未来产业,抢占产业未来竞争制高点。
(1)集成电路。紧抓双循环战略机遇和国产替代趋势,以全市笔电、手机、平板显示、汽车电子、5G通讯等智能终端和物联网对集成电路的巨大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领域。重点发展中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加快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方案提供、产品开发制造企业,补链集成电路设计环节。通过引进、代工、共建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大尺寸、窄线宽晶圆制造环节,培育功率半导体制造能力,补链集成电路制造环节。
(2)人工智能。参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底层硬件、通用AI技术及平台、应用领域的三层分类方法,重点引育发展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应用型人工智能产业和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通用AI技术及平台相关产业,并在AI芯片产业、视觉传感器产业等底层硬件的引进和培育上做规划布局,力争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
(3)生命科学。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平台,加快体细胞重编程科学技术研发布局,开发功能细胞获取新技术,持续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加强针对重大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基因治疗新技术研发,促进基于基因编辑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培育合成生物产业链。
(4)前沿新材料。面向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迫切需求,积极探索先进有色合金、高端合成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业发展,并逐步构建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
(5)虚拟现实。紧抓5G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探索VR应用为抓手,重点发展VR眼镜、VR头盔等终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VR应用软件开发。
(6)卫星导航。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智慧城市、智能化社会服务的需要,重点发展芯片及OEM板、地图/电子导航地图、内嵌式车载导航终端、车载监控终端、便携式导航终端等基础类产品和终端产品,积极引育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项目,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北斗+”和“+北斗”应用,以政府应用带动社会应用,以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
(二)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传统优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和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工业主攻方向,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并举,主攻产业链薄弱环节,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1.汽车摩托车产业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
推动汽车整车产品及零部件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发展,大力调整汽车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汽车增值服务业,完善汽车产业链体系。
发展壮大传统燃油乘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和工程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挂车制造等相关产业,推动铃耀汽车重回百亿级规模,打造重庆最大特种车、工程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与技术攻关,推动现有整车企业开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纯电动汽车,鼓励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开展车路协同技术攻关和验证,推动行业规模发展。紧跟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通讯娱乐系统、车身电子系统、导航系统、汽车信息系统等相关汽车电子产品。以传统汽车“三大件”、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主,布局上游发展势头较好的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提升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
到2025年,实现汽车整车产能25万辆,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量10万辆以上。
(2)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
巩固提升传统摩托车产业,以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拓展新能源、电动摩托、大排量摩托车等产品及市场服务,推动摩托车企业有序向高端化、新能源化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新产品开发,形成多品种、宽系列的摩托车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电动摩托车、越野摩托车、赛车、休闲摩托车等特色产品,支持开展新能源摩托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推动现有摩托车企业深化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强化大排量发动机(≥250cc)及冷却系统、供油系统等技术研发和储备,加速个性化新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培育新增长点。构建摩托车原材料生产、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下游市场服务和平台建设等产业链整链发展模式,力争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到2025年,实现摩托车产量100万辆,摩托车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专栏三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依托兵装集团,以铃耀汽车为基础,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合作项目或新车型,建立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智造基地。 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充分发挥铃耀汽车“链主”企业的作用,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减震、皮带传动、智能锁具、电子产品等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专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建设专用车生产基地,重点引进环保专用车、专用客厢车、专用货车、专用作业车、特种作业车、消防车等专用车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网络货运平台等项目。 特种车生产基地项目。引育特种车辆零部件生产项目,包括各类特种车辆传动、转向、行动等总成(零)部件及备件研发制造,打造“现代化、目视化、柔性自动化、绿色环保”的规模型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生产基地。 大排量摩托车项目。引进国内行业知名企业,设立大排量摩托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制造基地,主要生产中、大排量摩托车、大功率电动摩托车、全地形车(ATV\UTV)及后市场用品等,年产大排量摩托车10万辆。 |
2.装备制造产业
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力度,丰富主机装备种类,加快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和模具、铸锻件、齿轮和轴承等装备基础件发展水平,形成“特色带动、多点迸发”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实施“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行动,巩固智慧农机、气动工具、仪器仪表、电气设备等通用装备和武器装备的优势地位,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补齐关键产品短板,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发展壮大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引进,推动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技术的研发进程。聚焦装备基础件领域,引育模具、铸锻件、齿轮和轴承、密封件、气动元件、紧固件、液压件等紧缺关键基础件项目,健全产业生态。积极探索引进工业系统互联和工业系统软件开发业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对各类生产设备系统进行全面联网,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到2025年,实现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专栏四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兵装创新研究院项目。立足兵器装备集团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国内知名大学等社会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特种车辆研究院/中心、轻型无人化装备研究中心、面向生产过程的通用安全风险智能监控技术及产业化。
特种车辆合作项目。以大江智防为基础,立足现有反恐处突、城市作战等轮式装甲车产品,与行业先进厂家开展技术、资本合作,引进联勤保障装备、应急保障、环境监测、特种物资运输、抢险救援、生活垃圾处置等装备。
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建立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研发生产大载重、长航时、通用型等多款垂直起降无人机,广泛用于遥感航测、环境监测、农业气象、军事侦察等领域。
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依托中建材等央企,建设轻工、农机、新型铝材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产品涵盖轻工装备、农机设备、新型铝材料等。
智慧农机项目。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相关技术,立足宗申农业机械,加大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合作,建设集计算机、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一体的智慧农机项目,打造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
工程塑料项目。依托广东国立,借助大江国立营销平台,建立工程塑料生产制造基地,为汽车注塑企业和军用弹箱领域的工程塑料配套。
3.消费品工业
面向消费升级需求,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拓展营销渠道,加强设计创意植入,深化消费品产业与文旅、商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建立C2M(反向定制)产业基地,打造集创意设计、产业孵化、智造基地、产业联盟、网红营销、体验街区、节会活动、贸易中心为一体全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区。
积极引入国际高端设计资源,促进特色轻纺向潮流、精致、个性化方向转型,推动现有成衣企业加强设计能力建设、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系建设、新面料应用和智能化技术植入渗透,加快智能服装产品开发,提升“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反应)”水平,建设重要的轻纺服装订单生产基地。推动食品向营养、健康、方便方向发展,壮大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规模,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类、调味品类等美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探索建立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模式。围绕新消费需求,借助重大活动赛事和第三方平台资源,加大日化美妆、智能家具、适老化智能产品等新兴领域企业引育力度,不断丰富特色轻工产品种类,孵化一批“优、精、美”新生代巴南品牌。强化新营销赋能,打造消费品直播基地,推动消费品工业与互联网营销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强化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举办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美食工业博览会,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消费品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
到2025年,实现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专栏五 消费品工业重点项目
智能家居项目。以“功能多样、智能互联”为方向,利用智能产业发展释放技术红利,引导家居行业与智能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发展以智能家居和消费类电子为代表的智能消费品。
特色轻工项目。依托百亚、恒安等龙头企业,优化纸制品结构,发展多品种多功能纸制品,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区域品牌。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项目。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品牌服装产业基础,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个性化高端定制业务,科学合理发展功能性服装、交通用品、医疗用品等产业用纺织品。
农副食品项目。强化绿色优质粮食供给,积极开发米面主食深加工产品,烘焙食品、营养健康粮油食品。促进特色调味品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创新平台项目。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举办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大赛、美食工业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深化与互联网营销平台合作,强化新兴和传统营销渠道对消费品工业产品推广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消费品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
(三)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巴南区制造业主导产业,积极构建研发设计、虚拟制造、市场销售、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覆盖全区七个产业链的专业服务体系,在健全制造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研发设计服务。依托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及龙头企业,针对主导产业积极搭建研发设计中心,从事工业设计、高端综合设计服务等,提升主导产业的前沿技术水平及附加值水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备设施共享,向链上企业或制造业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科技服务。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行业性中试基地,打造集科技成果挖掘、转化、运营、投资、孵化全链条于一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公共制造服务。积极发展虚拟制造技术,对制造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仿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一体化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扩大自身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软件和信息服务。构建以工业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软件企业面向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领域,加强行业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加快服务化、平台化软件产品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加大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基础软件企业的引培和国产化替代力度。
——工业信息网络。以提高企业合作共享为发展方向,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引育力度,加快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信息服务集成模块及工业APP(应用程序)等产品开发。积极搭建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推动巴南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五、空间布局
以“一圈”为驱动、“三点”为支撑、“五组团”为载体,形成“一圈三点五组团”层次分明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一圈”驱动
——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空间分布: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为轴心,花溪河两岸和红光大道沿线,涵盖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依托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在区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研发机构,利用巴南区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契机,将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为以国际化高等教育为引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知识驱动全区产业转型,重点布局科研教育、创新产业、综合服务等产业,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二)“三点”支撑
1.公路物流基地
空间分布:位于渝湘高速、渝黔高速、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相交的黄金三角地带,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重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东盟商品集散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打造综合物流集群、专业市场集群、电子商务集群、国际贸易集群,积极建设加工贸易型工业区等物流相关产业载体,发展高效快捷、服务多样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东盟服务贸易总部基地。
2.重庆高职城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龙洲湾新区,以箭滩河为界分为云教育产业园(虚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园(实体教育)两大板块,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联动、富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高职城,着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打造西部新技能人才、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高地,西部大数据人才产教融合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
3.智慧总部新城
空间分布:位于主城东部槽谷南部,处在南彭龙井隧道以北,南岸区迎龙、茶园以南,樵坪山以东,明月山以西槽谷地带,包括惠民、南彭、南泉、天星寺4个镇街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69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建设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城市典范,围绕“创新+”“文化+”“生态+”,打造绿色产业科技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现代智慧总部基地,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战场、生态创新的示范地、文旅休闲的先锋地,为全区先进制造业提供创新支撑和服务保障。
(三)“五组团”联动
1.界石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铜锣山以东、明月山以西的东部槽谷,毗邻智慧总部城和公路物流基地,东靠樵坪山、南临武新村、西临渝黔高速、北至南泉和平村,包括界石镇、南彭街道和公路物流基地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以新型显示、大数据、5G、集成电路为核心,打造“数智”经济产业集聚区;以智能环卫装备、特种装备、精密仪器仪表、机器人为核心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以特色轻工、智能家居、高端饰品为核心打造消费品工业集聚区。
2.花溪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花溪街道境内,包括民主村、建新村、新屋村、先锋村和王家坝社区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摩托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下游市场服务和平台建设为核心,打造汽车摩托车产业集聚区;以武器装备、特种装备、通用动力、智慧农机、专用工具为核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3.鱼洞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云篆山北侧和东侧,东至箭滩河、南至鱼洞街道金竹村、西至莲花街道中坝村、北至长江,包括鱼洞街道和莲花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整合资源,引进新产业,形成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乘用车、专用车和特种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培育汽车后市场服务;重点发展公共安全、特种装备,打造特色主题小镇,建成集制度创新、技术引领、军民协同于一体,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新城。
4.木洞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木洞镇辖区内,东至五布河、南至木洞镇栋青村、西至明月山、北至长江,包括松子村、钱家湾村、水口寺村和栋青村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加快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细分产业的集聚发展,积极引进科研院所、高校、专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机构或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
5.麻柳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麻柳嘴镇辖区内,东至麻柳嘴镇梓桐村、南至麻柳嘴镇平桥村、西与北均至长江,包括梓桐村和平桥村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打造西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生产基地。提高原料药行业的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存量企业提档升级。
六、主要任务
(一)集群发展工程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优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和消费品工业5大主导产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智”经济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数据智能化赋能,运用“四新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促进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动由“巴南制造”到“巴南智造”的根本性转变。推进“链长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做好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汽车、大排量摩托车、高端装备、消费品工业、软件及信息服务7个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构建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链升级。
专栏六 集群发展工程 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智能化诊断,实施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滚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0个以上。 特色产业基地工程。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园区集聚,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到2025年,打造3-5个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支撑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能力强的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做强一批优势重点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打造5-10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产业链提升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谋划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补链”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核心,集中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配套,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及关键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延展产业链的吸附效应,逐步形成大配套产业集群。 |
(二)创新发展工程
优化创新生态,增加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品研发、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产品产业化,建设研发平台/中心、生产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建立一批市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有力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高标准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规模化创新载体、孵化载体,以及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或机构,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格局,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支持7个行业的链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共享技术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标准优势。构建完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生态。
专栏七 创新发展工程 研发平台建设工程。聚焦5大主导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校、院所以及同行业上下游的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政策支持,强化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坚持研发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构建全流程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综合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独立的技术转化平台,引进专业代理机构以及人力、金融等要素服务平台。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或并购国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创业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产业联盟。 |
(三)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发展智能制造,培育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单一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共生、协同发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谋划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企业,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转化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支持军工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做好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能源、生活等城市配套一体化融合发展,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专栏八 融合发展工程 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持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工业数据集成互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行业共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培育推广“小而精、精而准”的行业级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支持优势骨干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资源,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工程。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服务衍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 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强化顶层设计,城市功能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发展定位“同步”,优化园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转型升级产能落后的工业园区,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精准“产业链招商”,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建设一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引入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推进园区与所在地的城镇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
(四)绿色发展工程
探索重点行业碳中和路径,控制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引导相关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提升企业节能、节水、降碳、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三线一单”等产业准入法规和制度,实现产业准入源头管控。严控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项目,逐步降低两高项目的行业占比。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节能低碳化、污染物治理、清洁化、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工业节水等绿色改造项目,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深化试点示范效应,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节水型企业、能效水效领跑、清洁化企业等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市区绿色制造体系评价。逐步布局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探索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九 绿色发展工程 绿色化技术改造工程。推进一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一批清洁化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清洁化技术改造项目;推广一批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实施一批节水项目;支持工业领域污染物治理超低排放,引导一批企业实施自愿性减排;支持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处置,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集中处理水平;支持实施一批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推广运用。 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国家、市区相衔接的绿色制造体系,分行业储备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到2025年建成区级以上绿色示范工厂5-10家,绿色示范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1-2家,绿色设计产品10-20个,节水型企业10家,能效水效领跑10家,清洁化企业20家。 绿色环保产业引育工程。引进布局一批新能源(汽车制造、氢能源储运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水处理药剂等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技术装备,对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相关产品进行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 |
(五)协同发展工程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促进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发展。依托区内各国有平台资源,进一步细化住宅、工业、商贸、生产性服务及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域布局,重点围绕产业集聚、产业链锻造和产业生态圈培育,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发展战略,支持我区矿山开采、资源消耗和特色轻工类配套企业向“两群”地区转移,联动发展农副产品、特色轻工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导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实现产业优化分工和联动发展。推进川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合作,深化与成都市温江区的战略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接,抢抓RECP签署机遇,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专栏十 协同发展工程 国际协同发展工程。做好国际协同,依托公路物流基地,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物流服务、加工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 国内协同发展工程。依托惠科、大江、光宇等龙头企业,为国内知名笔电、手机、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等合作交流,在生物医药研发、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携手打造两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市内协同发展工程。强化五大主导产业与市内兄弟区县的产业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化与丰都县“一区两群”战略协作,加快与南岸毗邻地区共建一体化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区内协同发展工程。加强界石组团、鱼洞组团、花溪组团、木洞组团、麻柳组团与公路物流基地、智慧总部基地、重庆高职城的产业协同。 |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管理
一是加强统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作用,统筹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指导与监督,研究审议有关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区经济信息委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各项具体工作推进力度,指导各园区加快推动本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督促区级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划涉及任务。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做好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能源发展规划、水安全保障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结合各组团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落实结构性规划和规划环评,加强用水、用能、用地等规划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前瞻性指导,简化项目阶段规划、环评的程序和内容。加强对工业用地利用和转让情况的动态管理,以及工业用地用途管制和产业准入管理,服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各部门、园区和镇街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准产业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细化落实。区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认识,强化服务意识,主动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二)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
一是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用地供给模式。建立工业用地项目供需对接机制,统筹安排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保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用地。灵活确定产业项目供地方式,积极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共有产权等产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二是完善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强化工业园区供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燃气、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公交、地铁、超市、商场等生活设施配套,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建设。三是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区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推进政银企信息对接和产融合作,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快推动优势科技型企业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创新保险服务形式,支持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是用足用好西部大开发、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各项现行政策机遇,积极向上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争取国家和市级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支持,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修订完善区级产业扶持政策,有效整合区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围绕产业生态安排和制定针对性强的扶持或补助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壮大、产业链主培养、新兴产业引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改造、“两化”深度融合、自主品牌建设、低碳绿色发展、服务平台建设等。三是围绕重点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抓好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人才等专项协同,并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完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体系,建立政策动态调整和实时退出机制,提高政策的实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审慎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新设市场准入类负面清单,除现行有效市场准入类负面清单外,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可”原则,为工业企业进入市场开辟公平高效的快速通道。二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大力推行“一窗综办”,对现场办理事项统一受理、一次办结,持续开展窗口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政务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日常跟踪督查,重点对区级部门、有关单位和镇街、园区政策落实情况、窗口运行情况及宣传培训情况等开展督查督办,推动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落实所得税减免、技改专项扶持、首台套首批次装备应用、节能电机补贴、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专项政策,除对全区工业具有带动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外,不提倡“一事一议”,尽可能保证新引进企业和存量企业新建项目享受同等政策。
(五)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是健全人才引育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创新资源”意识,建立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招商人才、技能人才服务巴南发展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育和配套机制,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平台。二是完善各类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探索各类人才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等要素的价值释放,让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收益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匹配。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注重“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引育导向,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一流创业团队来区发展。优化本土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队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做好住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工作,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六)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资推介
一是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区“231”产业布局,重点聚焦“芯屏器核网”、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环节制造企业,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组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专班,实施全流程跟踪推进服务,并注重招商引资的后续配套的跟进。分行业、分类别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商计划,策划推动一批高端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招商项目。二是大力拓展招商渠道。鼓励区内现有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来巴南投资,鼓励企业家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以商招商”。与国内外知名招商团队或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专业招商”,引进产业链上“核、关、重”及急需补链项目,帮助巴南工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兑现招商中对企业的各项承诺,打造守信专业高效务实的巴南形象。
附件:1.巴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2.“十四五”巴南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路径
附件1
巴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附件2
“十四五”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生物药 |
智睿生物、博唯生物 |
产业投资和布局规模有待扩大。 |
扶持培育:博唯生物、智翔金泰、宸安生物、智睿生物等。 | |
强链补链:百泰生物、百奥泰、信达生物、海正药业、齐鲁制药、丽珠单抗、沃森生物、康泰生物、科济生物、斯丹赛、西比曼等。 | ||||
化学药 |
惠源医药、参天科瑞制药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惠源医药、参天科瑞制药等。 | |
强链补链: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贝达药业、康弘药业、丽珠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齐鲁制药、海正药业等。 | ||||
现代中药 |
植恩现代中药、伍舒芳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植恩现代中药、伍舒芳等。 | |
强链补链:一方制药、北京康仁堂、华润三九、培力药业、天士力、步长制药、青峰药业、以岭药业、丽珠集团、东阿阿胶、太极集团、步长制药等。 | ||||
医疗器械 |
钱璟康复、早柒天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钱璟康复、早柒天、玖誉医疗、楷泽南芯。 | |
强链补链:上海联影、深圳迈瑞、通用及西门子、宝莱特、科瑞康、强生、史塞克、美墩力、大博医疗、山东威高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 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研发平台、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重庆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玖誉医疗器械3D打印技术应用转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CMO、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平台、技术应用转化平台缺乏,产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
都创药物研发服务平台 |
建设化学药CRO(合同研发)和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平台。 | |
美莱德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繁育中心和P3实验室 |
建设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繁育中心,养殖、繁育、驯养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建设集临床检测、机制研究和疫苗评价于一体的P3实验室。 | |||
构建西部领先的创新平台体系 |
构建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研发平台、重庆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实验平台等为核心的“5平台3中心”。形成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的研发功能强大、相互衔接紧密的生物医药研发技术链。 | |||
推进 路径 |
1.加快成立生物城管委会。体制优势是参与竞争的重要优势,成立重庆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能有效整合相关行政资源,缩短行政审批流程,提升园区建设效率。 2.错位发展融入西部科学城。明确重庆国际生物城融入西部科学城的路径措施,改变当前的无序竞争局面,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理清园区的发展边界,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布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3.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人才问题是制约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结合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市级情况,出台吸引行业人才的梯次政策。 4.加快完善外部交通设施。重点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轨道交通、城市干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纳入主城一体化规划;支持渝万高铁在木洞设立生物城高铁站,开通公交化列车。尽快解决重庆国际生物城入驻企业物流成本及人员来往开支偏高问题。 5.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重点推动对园区道路、公用工程、标准厂房等“重资产”的专项扶持,通过基金、银行等融资渠道,推动专利技术、临床批件等知识产权融资。 6.加快推进产城融合。高标准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中心、滨江国际社区建设工作,加快园区商住地开发工作,打造国际化产业综合体和全市生物产业配套地标,建设高品质国际生态新城,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
“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新型显示 |
惠科金渝、爱思科、智睿生物 |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不完整,亟需培育新兴增长点。 |
扶持培育:惠科金渝、颖扬新材料、爱思科、智睿生物等 | |
强链补链:友达光电、群创广电、深天马、信利国际、德国默克、美国康宁、康得新、天马、清华亚王、致茂电子、东捷科技、光线传媒、探路者、大华股份、步步高、小米等 | ||||
5G |
大江美利信、思睿创 |
产业链条短,产业规模小,急需完善产业链,5G融合应用不足,协同发展需加强。 |
扶持培育:大江美利信、思睿创、惠扬五金、京东海嘉、桴之科等。 | |
强链补链:华为、爱立信、通宇通讯、京信通信、邦讯科技、中讯通讯、烽火通信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市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新型显示产业专利导航中心、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 |
载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梳理偏少、集群化水平有待提高,数据中心建设有待强化,5G技术研究平台缺失。 |
加强载体建设 |
重点建设巴南经济园区、大江科创城等。 | |
数据中心集群 |
加快建设腾龙5G产业公园。打造西部最大高等级数据中心集群,形成8000个机柜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建成并运营管理四大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人工智能研发基地、智慧城市研发基地、5G产业研发基地)及科技体验展示馆。 | |||
产业联盟 |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组建重庆5G产业联盟、协会,设立5G产业研究院。 | |||
5G技术研究平台 |
引进中国航天科工5G通信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5G实验室、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等。 | |||
推进 路径 |
1.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速网络改造升级,打造网络全覆盖,强化通信网运行安全保障。 2.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推动产业聚集效应,建设5G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以数据与数据应用为核心的超大型产业生态集群。 3.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引进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校,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共同打造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 4.以大数据智能化快速推进传统制造企业优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水平。 5.鼓励“军转民”合作研发“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在城市规划、交通模拟、应急指挥等城市全要素数字化模拟的应用。 |
“十四五”巴南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汽车整车 |
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企业产品主要为中低端车型;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
扶持培育:铃耀汽车、耐德新明和、耐德山花等 | |
强链补链:宁德时代新能源、比亚迪、广汽新能源、上汽荣威、北汽新能源、同捷汽车、吉利等新能源整车制造商。 | ||||
汽车零部件 |
大江工业、光宇瀚文、耐德新明和、耐德山花、大江信达、大江国立、建设汽车系统、建设翰昂、大江杰信、定普工贸、大江亚普、大江车桥。 |
产品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
扶持培育:大江工业、建设翰昂、建设汽车等 | |
强链补链:友达光电、群创广电、深天马、信利国际、德国默克、美国康宁、康得新、天马、清华亚王、致茂电子、东捷科技、光线传媒、探路者、大华股份等 | ||||
汽车电子 |
桴之科 |
产业链存在短板,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不足,汽车产品电子化率有待提高。 |
扶持培育:桴之科、宏普盛等 | |
强链补链:安洁科技、得润电子、东风科技、风华高科、光弘科技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长安汽车研究院铃耀分院、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缺失,高标准产业基地较少。 |
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汽车零部件配套网络平台,打造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
国内第一汽车共享智能制造平台 |
加快推进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打造国内第一的汽车共享智能制造平台,促进在长安持续投入新车型并达产达效。 | |||
重庆汽车电子元件生产基地 |
以“大三电”“小三电”为主导方向,以车载液晶电视为突破口,发展车载电子装置,加强在ECU(电子控制单元)的研发和产品创新,打造重庆汽车电子元件生产基地。 | |||
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
加快建设打造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 |||
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
主要目的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于汽车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功能是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科技公共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管理以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 | |||
推进 路径 |
1.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升级基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整车产品;依托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A0及A00级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轻卡/微卡物流车、多功能皮卡等车型。 2.紧抓国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重要机遇,加强宗申等本地企业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引进氢燃料电池装机量龙头企业,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3.重点布局现有发动机及关键部件、车身注塑件、金属部件及模具、车身内外饰、汽车测试及维修设备五大细分产品领域;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研发布局节能减排、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技术,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 4.依托公路物流基地的重庆协信汽车公园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建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模式最新的现代化汽摩展示交易、仓储物流中心平台。巩固和提升重庆市最大的商用车专业市场发展能力。 5.构筑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配套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产业体系,带动工业控制、汽车等领域应用级专用芯片和充电桩等发展。 |
“十四五”巴南摩托车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摩托车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摩托车整车 |
宗申集团、航天巴山等 |
摩托车整车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有待提升,需向中高档转型升级。 |
扶持培育:宗申集团、航天巴山等。 | |
强链补链:引进大长江、本田、广州大运、爱玛、欧派、新日、小刀等。 | ||||
摩托车零部件 |
宗申、耐德、吉力芸峰、豪威、川渝精工等 |
处于低端,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急需转向中高端部件制造和研发。 |
扶持培育:宗申、航天巴山、双狮摩托、光宇、吉力芸峰、川渝精工等 | |
强链补链:大长江、隆鑫、广州大运等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爱玛、欧派、新日、小刀、CATL、松下、比亚迪等电动摩托企业。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宗申集团摩托车创新设计中心、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缺失,高标准产业基地较少。 |
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摩托车零部件配套网络平台,打造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
建立摩托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
以节能、环保及创新技术为导向,打造高附加值的摩托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 |||
重庆特色产业(摩托车)示范基地 |
加快打造重庆特色产业(摩托车)示范基地 | |||
摩托车产业研究院 |
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摩托车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功能是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科技公共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管理以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 | |||
组建重庆摩托车产业联盟 |
为摩托车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一个平台,鼓励摩托车企业通过联合研发的形式突破核心技术,保持市场竞争力。 | |||
推进 路径 |
1.以摩托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努力拓展新能源、电动摩托等产品,积极开展新能源摩托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 2.建设汽摩及配件仓储式物流展示交易区、汽摩主题运动公园、汽摩教育培训基地等功能区,打造以汽摩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覆盖汽摩市场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产业集群。 |
“十四五”巴南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通用航空设备 |
宗申通用动力、山河机械、联合机器、平山矿山、宗申巴贝锐、帝勒金驰、宗申航空、众恒电气等 |
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强,产业链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
扶持培育:宗申动力、建设工业、宗申航发、耐德山花、大江车桥等 | |
强链补链:威海广泰、晨曦航空、爱飞客等 | ||||
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仪器 |
大江工业、界石仪表、布莱迪仪表等 |
机器人产业处于低端,需要向中高端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布局发展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机);传统仪器仪表的测量精确度和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需要提升。 |
扶持培育:大江工业、耐德工业、界石仪表、布莱迪仪表、祥明仪表、山城电器、众恒电器等 | |
强链补链:库卡、川崎机器人、爱普生、新松、科沃斯、三星、纳恩博、Titan Medical(加拿大)、ABB(瑞典)等。 | ||||
特种装备制造 |
建设工业、吉力芸峰、能研理工、塞北股份、大江智防 |
规模小、市占率低 |
强链补链:柳工集团、瑞典HIGHLAND、瑞士DGM公司、美国天合公司、库博标准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化及应用转化平台、数字化平台缺乏 |
产业化及示范应用平台 |
推进增材制造装备、机器人等高端技术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 |
装备制造业基础信息资源平台 |
建立文字、图表、标准规范、2D和3D图形、音像视频、仿真动画、实验测试等跨媒体形态的装备制造业信息资源库。 | |||
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现代设计理论、TRIZ创新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先进测试技术于一体,面向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服务。 | |||
推进 路径 |
1.围绕重庆推动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成熟的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机身材料、无人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等航空关键设备及技术。 2.同步引进军工企业开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成套解决方案,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依托现有重型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安全(应急)装备、医疗器械等装备,重点拓展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环保装备等新兴高端制造产品,着力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大智能装备应用,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
“十四五”巴南区消费品工业实施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食品制造 |
新希望、光大乳业、桥头火锅、二圣茶业等 |
质量有待提升 |
扶持培育:新希望、光大乳业、二圣茶叶、南泉食品、康舒食品、重茶集团、桥头食品、慧优源食品等 | |
强链引进:海天味业、佳隆食品、星湖科技、安记食品、德庄、小天鹅等 | ||||
纺织服装 |
立泰、尚佳等 |
企业小而散、自主设计能力不强、市场营销能力弱等 |
扶持培育:立泰、尚佳、沁元康虹、神羽服饰等 | |
强链引进:巴贝集团、恒丰、华孚时尚、海思堡 | ||||
特色轻工 |
恒安心相印、恒安生活用纸、蓝月亮、百亚股份 |
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向中高端升级发展 |
扶持培育:恒安纸业、百亚卫生、国丰印务、兴康纸业等 | |
强链引进:汇泰龙五金、伊可夫等 | ||||
协禾包装制品、品智家具等 |
产业链需要完善,家具行业的集聚发展度不高。 |
扶持培育:家具制造(协禾包装制品、品智家具等) | ||
强链引进:家具制造(林氏木业、红苹果家具、南兴木工等) | ||||
玛格家居 |
智能化水平不高 |
扶持培育:智能家居(玛格家居) | ||
强链引进:智能家居(东鹏、帝欧家居等) | ||||
精致高端消费品 |
中金 |
精密制造水平需要提升 |
强链引进:恒升、周大福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 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锦晖日用陶瓷工业设计中心、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消费品直播基地、忽米工业设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集聚优势不足,品牌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 |
建设高端消费品产业载体 |
建设高端消费品产业载体 | |
创新品牌推广平台 |
加快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示范区、消费品品牌建设工程。 | |||
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 |
推进行业内领先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 | |||
创优发展环境平台 |
重点建设消费品工业展示体验中心,搭建重庆消费品创意创新智库云平台,成立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产业联盟,创优消费品工业发展环境。 | |||
推进 路径 |
1.高水平发展消费品工业,提升壮大农副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展会、赛事、眼球经济等新兴消费产业。积极推进与优势互联网平台合作,针对巴南区消费品工业发展短板,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促进形成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体系。 2.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和转型升级。引导本地企业在现有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大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化模块、智能化车间的投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3.加强联合市内主流电视媒体,整合网络等渠道资源,深入挖掘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价值,通过提供优惠广告资源、录播品牌故事和提供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对品牌产品的复购率。围绕“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的新一代消费品牌建设基础,帮助企业宣传品牌、营销产品。 4.推进军供保障体系建设,以军粮及相关后勤保障为平台,加强与巴南区食品物资保供企业合作,加大成品粮油、副食品、生鲜果蔬冷藏冷冻库和纺织服装等运送设施设备建设力度,保障军供生活物资供应。 |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