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2〕7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2126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

  

  

  

  

  

  

  

  

202112

  

  

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巴南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健康中国巴南行动(2019—2030)》《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我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千米。辖区9个街道、14个镇、198个行政村、10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20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17.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71%。“十三五”末,全区人均期望寿命78.44岁,婴儿死亡率1.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4‰,孕产妇死亡率0/10万,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22.42/10万,“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

截至2020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751个,其中公立医院10个,民营医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镇(中心)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238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447个,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5个。全区共有三级甲等医院1个,二级医院5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3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7078张,卫生技术人员75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40人,注册护士3616人。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6.00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0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3.00人,区内就诊率达73%。全区各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589.98万人次,其中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354.58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数比60.10%。平均病床使用率70.09%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78天。

“十三五”期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实现由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

(二)面临的主要卫生健康问题

1.现有卫生资源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矛盾突出。我区现有的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总量与我区的区域优势地位不相匹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到2020年底,区内只有一所三甲医院,由于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等卫生资源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在疾控体系建设上存在短板,“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我区疾控体系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3.基层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队伍学历低、职称低、执业医师比例低、服务能力低、年龄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基层机构人才引进难,镇(中心)卫生院公招流岗率较高。区办公立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弱化,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不足。

4.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融合不够,公立医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分级诊疗体系仍需完善,价格和医保支付机制的引导作用不强。

5.公立医院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仍然需要深化。医疗机构追求床位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仍然存在。

6.社会办医发展有待加强。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仍显不足,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运营效率不高。

(三)形势和挑战

1.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一区两群”发展战略、西部医学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城市化、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需求。2020年,我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71%,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也日趋严重。全区常住人口60岁以上比例达21.83%,65岁以上比例达16.61%。据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重庆调查结果,全市居民两周患病率37.61%、两周就诊率22.40%、住院率15.1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

3.全面深化医改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新任务。当前医改处于系统配套,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紧紧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在统筹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扩容等方面主动作为。

4.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公共卫生体系除了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外,仍然面临着重大传染病的威胁。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疾控体系应急处置能力。

5.基层卫生服务面临新形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不断减少,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资源利用率相对降低,而新建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相对滞后,机构、人员和床位不能满足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

6.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利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和新手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适应和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扶持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发展,大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切实促进系统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逐步建立符合我区城市地位与功能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堵点难点痛点,提升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2.坚持统筹协调,公平可及。结合全区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既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

3.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补强短板、夯实基础、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功能及布局。

4.坚持平疫结合,急慢并重。着眼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提高机构、设施、空间等的平疫结合和快速转化能力,有效应对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围绕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以及妇幼、老年、康复护理等群众最急迫、最需解决的问题,补齐服务短板。

5.坚持整合路径,分工协作。创新服务模式,统筹不同类型、层级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促进医防深度融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多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

6.坚持优质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合理提高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提升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作密切、运行高效,与我区经济社会地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1“十四五”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指标

  

维度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44

≥79.30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47

0.86

预期性

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人)

0.077

0.18

预期性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

100

预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5

每万人口急救车数量(辆)

-

1.0

预期性

6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

100

约束性

7

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比例(%)

-

100

约束性

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8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00

8.00

预期性

其中:公立医院床位数(张)

2.60

4.50

预期性

每千人口康复床位(张)

0.40

0.42

预期性

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

-

0.5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73

0.85

预期性

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张)

-

0.06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06

3.60

约束性

1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07

4.70

约束性

11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

0.7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3.00

4.00

约束性

13

医护比

1:1.23

1:1.30

预期性

14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22

1:1.60

预期性

15

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78

≤8.0

预期性

中医药

服务

16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8

0.80

预期性

17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

95

预期性

18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比例(%)

-

100

约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

19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4.5

约束性

其中:普惠托位

-

≥2.7

预期性

20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0

预期性

21

每十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6

约束性

22

每千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0.87

约束性

三、资源配置

(一)体系构成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各机构按照层级梯度配置,形成城乡覆盖、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机构设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

(二)床位配置

根据我区未来人口规划、辐射范围和目前现状统筹考虑,到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00张,其中公立医院4.5张,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康复编制床位0.42张、精神科编制床位0.5张、公立中医类医院编制床位0.85张,每万人口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0.6张。优化床位结构,床位增量主要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

2  2025年巴南区床位配置标准

单位:张

地域

总编制床位数

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全 区

7078

10000

6.00

8.00

(三)人员配置

按照床人(卫生人员)比1:1.6和医护比1:1.3的标准,以及床护比、床医比分别不低于1:0.58和1:0.45的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6人、注册护士4.7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0.8人、药师(士)0.54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6人、康复医师8人,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0.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4.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公共卫生医师不少于1人。

3 2025年巴南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单位:人

执业(助理)医师数

注册护士数

执业(助理)医师数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

注册护士数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940

4500

3.06

3.60

3616

5875

3.07

4.7

(四)设备配置

统筹全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布局,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

4 巴南区2025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控制数

单位:台

名称

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

手术机器人(不含骨科)

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64排以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

年份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全区配置数/计划数

0

1

0

2

5

6

14

5

4

9

名称

伽玛刀(包括用于头部、体部和全身)

直线加速器(含X刀)

质子放射治疗系统

血管造影系统DSA

直线加速器LA

年份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全区配置数/计划数

0

1

0

1

0

1

3

4

2

2

(五)技术配置

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强化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到2025年,全区市级重点专科数由现有的12个增加至29个,新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7个;区级重点专科由现有的16个增加到40个,新增24个;区级特色专科由现有的30个增加至56个。

(六)信息资源配置

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卫生应急、公共卫生、综合监督、医疗保险等方面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区域平台、实现共享应用和统一监管。构建权威统一、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完善全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共享互认。

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功能定位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承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调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2.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监测预警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巩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

3.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主要包括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任务,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4.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以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为主体,防控、救治、康复有效衔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发挥独特作用。

(二)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区级以上公立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村级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疾控工作网格化管理职责。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明确统筹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置预防保健科室并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相应的责任清单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

2.加强疾控能力建设推进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区疾控中心整体迁建项目,新建医疗救援与疾病防控实训基地,建立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15个功能实验室,完成一个网络实验室和一家“哨点”医院建设,探索区疾控中心与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相关检验检测服务,实行集约化运作。支持区疾控中心申请“三甲”疾控中心工作。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开展食品、营养等健康危害因素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预警和溯源能力,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将监测防线前置到社区、企事业单位。

3.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2025年,每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1.8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到2025年,所有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上岗前均经过规范化培训。

(三)提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

1.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

突出平急转换,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加强我区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全面提高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医疗救治能力。

依托区人民医院,建设完成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工程,提高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按不低于100张设计预留。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配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2—10间,2—20张床位)和至少1间负压手术室。加强区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响应处置需求。

开展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肠道门诊(诊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镇(中心)卫生院规范设置发热诊室,其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置发热筛查点,设置平疫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重大疾病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

2.优化急救网络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市七院等医疗机构建立急救网络,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城区地面急救网络站点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不超过12分钟,在镇村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完善急诊科设置。镇(中心)卫生院设置急诊科或急诊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病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

3.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完善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布局,根据我区地理区域、交通状况和灾害事故特点等情况,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快速反应小分队,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的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

(四)提升中医药应急防治能力

1.推进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

推进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充实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力量,推动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提升中医疫病防治能力

依托区中医院,布局建设全区中医疫病防治中心,加强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加强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中医专家库和中医卫生应急队伍,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到2025年,力争区中医院建成市级中医急诊急救服务能力示范单位。

(五)创新社会动员

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依托,建立健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社会动员体系,创新社会健康治理,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

1.强化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建设

加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爱国卫生工作网络,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明确专(兼)职的爱国卫生工作人员,推动爱国卫生各项工作落实到城乡基层。

2.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利用爱国卫生各类活动,大力开展公共卫生知识科普。依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治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

五、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健康、皮肤性病防治等传统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老年健康、普惠托幼等新型服务机构,纳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普惠托育机构

承担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2.妇幼保健机构

以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出生缺陷防治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提供妇幼健康服务,承担辖区妇幼健康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3.老年健康服务机构

以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性医院和老年医院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承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老年健康服务。

4.职业健康机构

依托具备职业病诊断救治条件的综合医院和负有职业病诊断职责的区疾控中心,承担我区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承担区内的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

5.健康教育机构

承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闻宣传等职责,负责我区医疗卫生、机关、学校等机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等职能。

6.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机构

承担精神心理卫生技术管理和指导职能,负责精神疾病医疗、预防、医学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和防治技术培训、指导、管理,以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

7.皮肤病性病防治机构

承担全区麻风病、皮肤病性病防治工作,负责皮肤病性病方面的医疗、预防、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8.康复医疗服务机构

以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等为基础,以康复需求为服务对象,运用治疗手段,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二)完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

托育服务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综合托育中心、托育服务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托班、社区托育点、单位托育点等。完善全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满足家庭科学育养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托育机构规范发展,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创建示范托育服务机构,完成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工程。支持托幼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达到2.7个。

(三)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夯实全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1.改善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条件

加强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能力建设,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建工程,实施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起到全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技术指导中心的龙头作用。到2025年,建成2-3个市级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和1-2个妇幼科研培育项目。

2.巩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

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依托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人民医院、市七院等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2-3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3.强化儿童健康服务网络

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实现每个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2025 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人,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2.5张。

(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网络

以老年医学和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性医院为主体,以疾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构建全区老年健康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服务。

1.提高老年医疗多病共治能力

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含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康复科或治未病科。到2025年,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60%。

2.提升老年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水平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规划建设一批社区(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为社区(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或“呼叫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中心、站),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

3.优化资源布局

认真落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行政审批的相关政策,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融合发展,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二级以上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患病康复期老人、临终关怀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养服务设施。

(五)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

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强化职业病的危害源头治理和前期预防。加强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检查等机构的能力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全面实施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依托具备职业病诊断救治条件的综合医院和负有职业病诊断职责的区疾控中心,承担我区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鼓励尘肺病等职业患者数量多的镇(街道),依托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救治能力,开展职业病患者康复工作。

(六)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建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一批健康教育服务基地,鼓励各级各类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全媒体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七)优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1.健全精神疾病防治网络

以区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统筹优化精神专科医疗资源规划与布局,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改扩建工程,依托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全区精神卫生工作培训基地,负责全区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支持区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三级精神病医院。每个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级镇(中心)卫生院至少具备1名精神科执业医师。

2.完善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每个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至少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到2025年,每个镇(街道)每8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至少拥有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3.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加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到2025年,50%以上的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等单位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或工作站;村(社区)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心理服务场所建成率达到30%以上。85%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100%的精神卫生中心和6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

(八)健全皮肤病性病防治网络

以区皮肤病防治院和综合医院皮肤科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疾控中心为补充,优化完善全区麻风病、皮肤病性病诊治服务网络。设置区皮肤病防治院,主要承担全区麻风病、皮肤病性病防治工作,负责皮肤病性病方面的医疗、预防、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加强皮肤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按照皮肤病防治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全市麻风病定点医疗任务,确定机构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九)发展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1.优化康复医疗功能定位

以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等为基础,建立健全全区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为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康复医学服务,承担全区康复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研究成果推广等任务,发挥引领辐射和帮扶带动作用。二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2.增加康复医疗资源供给

鼓励二级以上区办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支持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床位。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范化、连续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十四五”期间增设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重庆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培训基地暨老年养护中心、东温泉镇康复(养)医院等康复医疗机构。

六、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1.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救治服务能力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医疗服务体系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强化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维护公益性,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区办医院主要向我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根据需要对病情稳定、已过急性期患者及时进行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科研等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较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科室,主要提供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研发等服务。

(二)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诊疗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标准化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达到3.50人。形成“一镇(街)一院(中心),一村一室”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培育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重点打造3-5个区域医疗次中心,推进2-3个城市社区医院建设。

2.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网络

按照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目标,优化完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布局,提高服务供给可及性。“十四五”期间将4家区级医院管理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剥离,独立开办。到2025年,在每个建制街道有1所由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期间,在居民聚集的莲花街道、花溪街道新屋社区、李家沱街道融汇社区、鱼洞街道新市街社区等地区按照每10万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达到甲级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2-3个社区医院。“十四五”期间,在李家沱、龙洲湾、花溪、鱼洞街道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力争完成区中西医结合眼科医院业务配套用房改扩建、南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综合楼建设、南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工程建设任务。

3.完善乡村医疗卫生网络

适度集聚中心镇医疗卫生资源,建设3-5个区域医疗次中心。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1个行政村只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低于800人或服务半径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在2500人以上或服务半径较大的行政村可适当增设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室。到2025年,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2名合格乡村医生执业。继续加强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区中西医结合眼科医院业务配套用房改扩建工程,石滩镇卫生院、二圣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天星寺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接龙镇、圣灯山镇等卫生院迁建工程,石龙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工程,安澜镇卫生院配套用房建设工程,界石镇中心卫生院配套用房建设工程。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标准。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按每千人口1.7张进行规划调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较大的镇(中心)卫生院应当适当调减床位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50-100张床位数进行规划,增设有养老服务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适当增加康复床位数50张左右。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床位,开设家庭病床。

(三)推动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1.推进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统筹全区医疗资源,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争取建设1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带动我区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建设若干市域领先、特色突出的重点专科,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实现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同质化疑难病症、危急重症和专科医疗服务,实现一般大病、疑难重症不出区。

2.完善公立医院布局

“十四五”期间,设置市办三级专科医院1所(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应急医院)。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8所区属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第三人民医院(国际生物城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皮肤病防治院建设,形成功能比较健全的区属公立医院体系。

设置其他公立医院6所,包括:市民政局下设机构举办的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福康医院、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颐康医院、市儿童福利院儿康医

院;市人社局下设机构举办的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培训基地暨老年养护中心;市总工会南温泉疗养院。

3.全面提升区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大力支持区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内涵建设,积极支持区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力争市第七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区二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三级精神卫生中心。依托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整体规划建设研究型、平台型三级医院(国际生物城医院)。建设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资源的需求。组建以区办医院为龙头的4个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实现“医通、人通、财通”

(四)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2025年,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区、镇、村三级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推进区中医院三甲中医医院创建工作,加快区中医院道角分院的建设,增加医院规模,力争做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双达标。到2025年,力争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推进中医馆提档升级。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

2.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以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为引领,强化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到2025年打造10个基层医疗机构的精品中医馆,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中医诊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全国名中医和重庆市名中医,开展第五批“巴南区名中医”评选活动。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组织开展好国家、市、区级“师带徒”工作,提升师承教育水平。推进市区两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中医药学术传承团队。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实施中医管理、中医临床骨干、基层中医人员等专项人才培训工作。开展中医古典医籍的整理保护和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启动巴南中医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

(五)深入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1.全面推开美丽医院建设

以美丽医院建设为统领,围绕“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实施美丽医院提升工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我区至少有2所公立医院和三分之一的镇(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美丽医院。

2.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院业务用房升级改造。加大院内环境整治和绿化,加强医疗废水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能耗监测。

3.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推动区级医院优质发展,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强专科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健全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措施,创新多学科联合会诊、日间手术等诊疗方式。争取1-2所区属医院进入重庆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100名。

4.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

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注重医院文化建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六)促进社会办医协调发展

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实现医疗资源优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方面医疗机构,简化社会办医疗机构准入流程和前置条件,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均向社会力量开放。“十四五”期间,新增社会办综合医院或社区医院1家,规划设置的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医院、东温泉镇康复(养)医院可由社会力量来举办,新增社会办门诊部10个,推进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试行备案制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临床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十四五”期间,新增社会办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各两个,新增健康体检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各1个。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临床、护理、药学、公共卫生、中医等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临床药师、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人员等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补齐我区卫生人才资源不足的短板,充实卫生人才队伍。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卫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卫生人才队伍。

(二)拓宽人才引育途径

积极申报各类高层人才项目,搭建高水平人才工作平台,依托“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菁英计划”等人才项目营造良好竞争氛围,带动医学学科发展。依托知名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选派医、护、技、管人员进修学习新技术新项目和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快引进紧缺优秀公共卫生人才,强化公共卫生人才评价激励,落实卫生健康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支持区人民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承担临床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推进重庆市护士学校整体搬迁工程,重视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优化人才聚集平台

加强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高层次人才聚集搭建科研平台。创办“市级专家工作室”,吸引市内名医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四)提升基层人才素质

实施巴南区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遴选培养区级骨干人才20-30名,遴选培养基层优秀人才20名。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确保基层医院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力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增设正高级岗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

八、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政府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二)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责任,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对中医医院、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比例。按国家和重庆市的部署,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原则,落实公立医院运行管理自主权。加强医院运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增强运营管理决策能力。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三)明确部门职责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编办、医保、教育、科技、大数据等部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执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统筹推进医疗机构设置、主要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编制安排、用地保障、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推动规划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四)严格规划实施

区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应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床位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依据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审查备案和公示制度,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

(五)加强监督评价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审批、医疗卫生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实施期末,对规划期内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

  

部门解读: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重庆市巴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