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22-00094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府发〔2022〕19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2-03-15
  • [ 发布日期 ]
  • 2022-03-28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219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2315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2




目 录


第一章 充分立足发展基础与态势- 5 -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 5 -

二、“十四五”面临发展环境- 11 -

第二章 明确把握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14 -

一、指导思想- 14 -

二、发展原则- 15 -

三、发展目标- 16 -

第三章 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18 -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9 -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20 -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4 -

四、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27 -

五、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8 -

第四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施巴南文旅品牌工程- 33 -

一、大力实施文旅品牌建设工程- 33 -

二、以点连线带面,形成“四区四线”文旅发展格局- 37 -

三、提档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与产业要素- 41 -

四、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44 -

第五章 塑造高品质生活,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45 -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46 -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 48 -

三、加强文旅融合宣传营销推广- 50 -

第六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52 -

一、加强组织领导- 52 -

二、加强政策支持- 53 -

三、加强市场监管- 54 -

四、加强人才建设- 55 -

五、加强督查考核- 55 -

附表: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规划表- 57 -






十四五”时期是巴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巴南推进“一区五城”建设发展、提升巴南发展战略地位和区域发展能级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面临复杂变化,但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相关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立足巴南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与态势,根据《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明确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阐明重点工作任务,是未来五年巴南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充分立足发展基础与态势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举措,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提升相关服务、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依托,持续递进地满足了区内外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成效显著。

(一)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文艺创作斩获佳绩

十三五”期间,巴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辖

区内镇街、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  496.7㎡,人均纸质文献资源0.79册,数字文化资源300T。巴南公共文化服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国家媒体报道30余次。图书馆、文化馆推行总分馆制,并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区广播电视台成功创建一级台,区文化艺术中心、华熙文化体育中心、区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区图书馆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为“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国家图书馆授予全国“有声阅读示范基地”,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文明单位”称号。深化公共文化互联互通机制,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年均“菜单式”配送文化服务进基层1000场。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推出巴南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全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9%以上。切实加强广播电视行政监管,尤其是重保期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获国庆70周年广播电视行业安全保障工作全市先进集体。构建休闲旅游智慧体系,实现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重点旅游区域和三星级及以上酒店免费Wi-Fi全覆盖,云林天乡、丰盛古镇及羊鹿山景区荣获重庆市首批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推动旅游厕所建设,获得“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区”称号。龙洲湾旅游集散中心成功申报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创建单位。全区旅游交通导视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坚持实施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扶持,组织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创作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心声、适应新时代群众新的审美与文化需求的文艺作品1000余件,出版文艺专著60余部,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4个,市级一等奖30个。专场非遗舞台艺术展演“巴歌渝调”在全市群星剧场成功上演,舞蹈《闺绣》、表演唱《唱起歌来上大梁》先后入围两届全国“群星奖”,相声《乡音乡情》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牡丹奖,书法作品《大西南赋》获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谐剧《让我看你一眼》荣获重庆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

(二)文物保护力度加大,文遗传承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积极推动木洞、丰盛传统风貌街区建设,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泉抗战旧址群(孔园、听泉楼、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修缮及展陈并对外开放,荣获重庆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奖;完成木洞福音堂、丁雪松旧居、朱家大院、二圣戏楼、鱼洞老街建筑群、鹿角日本战俘营、林森浴室、杨氏碉楼等重点文物修缮及排危,解放重庆历史陈列馆建成开放。开展巴文化研究,举办巴文化与文化遗产2019年度巴文化研讨会,巴渝文化研究基地落户,编制出版《重庆巴南彭氏民居修缮与保护研究》、《重庆巴南朱家大院修缮与保护研究》等文化遗产专著,为文物考古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区博物馆藏品达到3500

十三五”期间,全区非遗项目达到65个,依托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召开巴南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讨会,积极探索“互联网+巴南传统工艺”新业态,研发系列非遗项目衍生产品,2件非遗项目衍生产品获“重庆好礼”大赛铜奖。积极开展非遗“进高校、进社区、进广场”等交流宣传展示活动,成功举办“我在重庆学非遗”“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我教老外学制茶”等主题活动,先后与日本、匈牙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编辑出版《巴文化研究-巴南历史与文化研究文集》,为研究巴南历史文化提供重要史料。

(三)地方志“两全”目标全面完成,名镇名村志实现零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地方志“一纳入、八到位”工作机制,编纂出版《巴南区志(19952011)》,《巴南年鉴》坚持一年一鉴公开发行。全面推进镇街部门编修,全区已完成验收出版部门志38部、镇街志16部。《巴南中学校志》作为全区第一部特色志书公开发行。《荷花村志》入选第二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木洞镇志》入选第五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丛书。编纂出版《巴南图集》《巴南记疫》专刊,记录了重大历史成绩和重大突发事件。每年赠送《巴南年鉴》600余册。累计赠送《巴南区志》(上下册)800余套。在巴南区图书馆巴渝文化文献馆建成巴南地情展示室,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地方志文化服务。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区委办区政府办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等政策文件,成功引进华熙文化体育中心、汉海海洋公园、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等文旅产业龙头项目,引进迎龙峡影视拍摄基地、昊宇航空房车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引进重庆奇石文化城、华熙国际美术馆、凤凰大剧院等现代文化服务业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产业业态。高标准编制《巴南全域旅游整合发展与运营策划》,完成全区文旅资源普查。新增丰盛古镇、羊鹿山景区、汉海海洋公园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圣镇集体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二圣镇获评重庆市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丰盛镇获评“重庆市乡村文明旅游示范乡镇(街道)”,安澜镇顶山村获评“重庆市乡村文明旅游示范村”,丰盛镇油房村被评为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五斗丘小院等6家民宿获评“重庆市最美旅游民宿”。华熙文化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西流沱小镇获得“第二届文旅新地标”“重庆文旅新地标网络人气奖”。2020年,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约25.09%,文旅在建项目完成固定投资约32亿元,同比增长约220%,“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全区旅游综合收入127.73亿元,累计接待游客3227.45万人次,分别同比下降10.35%3.96%(由于疫情影响),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分别增长64.6%29.8%

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机游巴南”智慧文旅平台,打造了“巴南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乐享四季·生态巴南”旅游形象突显,唱响了“老巴县、最重庆”“游巴地、赏巴景、住巴居、品巴味”推广语,塑造了“巴巴虎”文旅IP品牌,文化和旅游业稳步发展,获评“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成功入选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全市“晒文化·晒风景”活动中,获得“最佳传播奖”,成功举办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重庆文化旅游消费季巴南简单生活节、“醉美是家乡”镇街文旅推介活动等,极大地聚集了旅游人气。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带动农副产品量价齐升,开创旅游带动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东温泉镇扶贫干部梁正勇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1巴南区现状旅游项目布局图

市场监管不断加强,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十三五”期间,成立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全区旅游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文旅市场监管体系,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互联网+政务”工作机制,按照权力清单依法行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清理整顿,定期开展旅游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好“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对辖区内旅行社及门市部进行全覆盖专项检查,净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游客满意度不断攀升。狠抓旅游安全工作,制定旅游安全相关文件,以新兴涉旅项目为重点开展行业监管,定期分析研判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风险隐患。针对重点景区、重点时节,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在景区景点和巴南文旅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开展文明风景区(点)、文明星级饭店、文明游客、文明旅游等宣传活动,切实提升行业素质。

二、“十四五”面临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全球局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突出,新冠肺炎疫情更给世界旅游业发展造成重大而长远的影响,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发展机遇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对巴南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利好。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文旅市场复苏。加之以重庆跨境公路班车为重点的东盟、中亚国际贸易不断加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程不断提速,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巴南文化和旅游进一步提升对外沟通交流带来重大机遇。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文旅市场,共同推动两地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川渝地区“一卡通”服务工程有利于推动两地文旅互动、联动发展,推进两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布局,因地制宜引导主城都市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巴南幅员面积大、地理区位优、历史底蕴深、生态条件好,是重庆中心城区建设“南部人文之城、东部生态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林、泉、湖、岛等生态资源丰富,有着千年名邑巴县历史文脉、众多的历史遗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革命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是巴渝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地之一,在重庆打造文化强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下,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好巴南的优势,为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潜能。

巴南全力建设一区五城”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南部新城、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职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大江科创城一区五城,有利于推动巴南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培育繁荣文旅市场,丰富文旅业态,提供人才支撑为打造文旅精品助力添彩。

文旅市场发展新常态的时代机遇。经济内循环、消费回流利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向好。在内循环明显增强的新形势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培育繁荣国内旅游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低密度+高质量”的品质旅行和“大众化+高频次”的休闲式旅行将成为新常态,本地游、周边游等“轻度旅游”模式快速崛起。尤其是当今文化体验游、康养游、大众休闲度假游、回归自然游、自驾游和文化创意、户外运动与野外探险等旅游需求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旅游消费层次的分化,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发展,将为巴南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更好地为文旅赋能、为生活添彩。

(二)面临的困难

当前,巴南文化和旅游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缺乏支柱性文化和旅游产业,缺少聚集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和核心景区、度假区;消费不足,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消费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存在短板;抓文旅发展的合力不够,相关部门、园区的力量整合不够。


第二章 明确把握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贯彻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巴南“一区五城”及“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不断推动巴南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提高巴南文化软实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型城乡统筹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创建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田园综合体等精品文旅景区,以品牌为引领,创意产品内容,优化场景设计,完善体验体系,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好运营,追求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溪河保护规划,加强穿越区域内溪河的文化挖掘、生态保护,支持和引导城市溪河空间的提档升级。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挥旅游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走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道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与医药、农业、商业、体育、工业、康养、教育、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渗透融合、协同并进,以深度融合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等,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推进“智慧+”、数字文化等重大战略,催生更多的文旅消费场景,刺激文旅消费。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的作用,以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壮大文旅企业,加快文旅项目开发与建设,以项目带动文旅融合,调动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激发文旅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开放引领。注重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互鉴,提高文化和旅游的开放水平, 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推动巴南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提升巴南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重庆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打造“南部人文之城、东部生态之城”、巴南加快建设“一区五城”、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生态和文化为核心,突出做好大健康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康养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把巴南建成文化强区和“老巴县、最重庆”品质生活休闲目的地,成为重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争到2025年,巴南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旅、医旅、农旅融合发展,“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大品牌效应显现,文旅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展望2035年,我区基本建成文化强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2 巴南区“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基础值

2025年目标值

建设文化强区

1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496.7

800

2

年均文化活动

1400

1500

3

年均创作市级及以上优秀文艺作品

30

40

4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15

5

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率

%

50

70

6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5

8.5

7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9.5

8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24

54

建设品质生活休闲目的地

9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

2.4

3.1

1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27

245

11

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

5

7

12

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

1

2

13

等级景区智慧化率

%

100

14

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3

5


第三章 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充分发挥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作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不断提高巴南文化软实力。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区人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

(二)加强对巴渝特色文化的发掘研究和阐释

加强巴渝文化展示和发掘研究,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开展专业讲座、培训。鼓励区内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与高校等机构开展专业合作,建立理论研究合作共享平台,合力推动全区巴渝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挖掘一批凸显巴渝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

(三)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

持续开展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扶志、扶智。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贯彻落实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公益行动。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四)促进移风易俗

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发扬志愿精神。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传承优秀巴渝特色文化,引导巴渝文化融入长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加大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力度,创新文物展示方式、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彰显巴南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形象。

(一)强化文物基础保护利用工作

推进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大力实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程,重点实施保护修缮一批、开发利用一批、抢险排危一批文物项目和民居大院,全面推进南温泉抗战旧址群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对木洞、丰盛古镇传统风貌街区的文物修缮保护利用,推进社会资本实施天星寺廖家大院、石龙覃家大院、杨氏碉楼、周恒顺故居、彭家院子等传统民居大院的修缮保护利用。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传承革命文化,着力推进全区12处革命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利用。完善做好文物登录工作,全面划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全区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争取新增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重视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需要,严格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在坚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鼓励、支持村(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依法依规保护管理使用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

(二)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

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着力推进木洞山歌、接龙吹打等项目品牌化发展。依托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推动鱼洞乱针绣、周氏传统木作技艺、四合胡豆等项目发展,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建立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制度,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一批文创商品,推进刺绣、木雕、树叶画制作、茶叶制作、石雕、竹器、酿造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发展。继续加强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保护,持续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十四五期间,力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80个以上。多渠道宣传展示,继续开展好“老外@Chongqing等系列活动,支持发展乡村传习队伍,发动乡村开展传统歌舞、戏曲、庙会等民俗活动,持续推动非遗项目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增强巴南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

(三)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

全面提升巴南博物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研究水平,使巴南博物馆成为展示巴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窗口。加强文物征集,建立健全能够体现巴南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藏品体系,夯实藏品管理。深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服务,加快智慧博物馆发展,全面提升陈列展示水平。对文物库房及展柜进行系统性改造,全面提升预防性保护文物收藏能力,实施杨沧白故居等分馆安防系统建设。加大对文物博物馆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开发出一批精品,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

(四)着力巴渝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鼓励建设小型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村史馆、文化服务中心等,打造多层次巴渝文化传播空间。将巴渝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城市风貌、市政设施建设中展示巴渝文化元素,重点依托巴滨路、旅游集散中心、重要交通节点、传统风貌街区等,建设体现巴渝风格的雕塑(小品)、壁画(涂鸦)等城市文化艺术景观,彰显巴南人文精神和城市形象。激活巴渝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发展具乡情乡愁乡趣乡味的文旅业态。

(五)提升地方志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切实发挥好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强化地方志“官书”地位,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根据全国统一部署,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坚持《巴南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督促责任单位加快志书编修进度,实现镇街、部门志书全覆盖。继续推进符合条件的镇、村编修全国名镇(村)志;启动巴南区名院(医院)、名校(学校)志的编纂工作。完善巴南地情展示室建设,加强对乡镇村史志馆的指导。加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好巴南故事。

专栏1: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巴南历史人文本底梳理工程:系统梳理巴南人文本底和巴文化、巴渝文化脉络,挖掘巴南抗战文化、革命文化、温泉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

南温泉抗战旧址群保护利用项目:在南温泉实施抗战旧址群保护利用,对唯庐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修缮;完成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旧址地质灾害治理及修缮保护和陈列布展;对竹林别墅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对校长官邸旧址陈列布展并对外开放;完成南泉抗战旧址群防雷工程等修缮保护利用工程。

木洞传统风貌街区建设项目:对木洞古镇石宝街、解放路、水沟街、前进路4条主街和杨沧白旧居、丁雪松旧居、黄启璪旧居等6处文物建筑,李华飞故居、木洞公寓、徐家院子等7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整治保护。

丰盛古镇传统风貌街区建设项目:对丰盛古镇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加强一品殿等文物保护和古镇停车场、道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彭氏民居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开展彭氏民居古建筑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及二期陈列布展,打造书吧、文创、文化交流区等相关配套项目,将其建成一个集文化特区、艺术集市、论坛讲堂、近郊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

名特志编纂项目:完成《重庆市护士学校志》《重庆市清华中学校志》编修,积极推进《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志》编纂,启动名镇志《丰盛镇志》编纂。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全区公共文化阵地数字化、智能化进程,进一步缩短文化服务半径,切实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服务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加强区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建设环樵坪山片区和木洞片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支持鼓励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升级改造巴渝文化文献馆,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及24小时图书馆建设,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抓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强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抓好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村社级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及服务水平,提档升级10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辖区A级景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依托特色民宿打造图书驿站。推进区图书馆镇街分馆“智能图书馆柜”布点布局,到2025年实现镇街分馆24小时服务全覆盖。启动“1+23+N巴渝乡情艺术群落建设,即1个区级、23个镇街级、N个点状巴渝乡情艺术群落,打造系列精致而有特色的民俗村、艺术村。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常态化做好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免费向市民开放工作。融合推进文艺事业、巴渝文化繁荣发展,以巴渝文化为主题,打造系列音乐、戏剧曲艺、舞蹈、平面艺术等原创文艺精品,每年原创文艺精品不少于40件,力争打造出具有国家、市级影响力的原创作品。继续抓好全民艺术普及和“书香巴南”全民阅读服务,不断完善供书、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积极为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阅读等方面免费培训,开展好阵地培训辅导和基层培训辅导,鼓励社会组织开展阅读推广和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持续推进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阅览、送讲座、送辅导培训、送法规政策宣讲等活动。改革公共文化物联网配送机制,大力推动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慕课等文化服务进基层、进校园、进景区。完善巴南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平台,持续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阵地智能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继续深化推广“菜单式”服务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

(三)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完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发掘本地文化内涵,广泛开展好节庆、民俗、非遗传习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创办好“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打造成为巴南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坚持开展“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月”“国学体验季”“好书伴旅行”等节庆读书活动,持续开展“Hey!巴图”阅读品牌推广活动,做大做强以“巴图大讲堂”“小葵花公益课堂”等为基础的城市阅读品牌活动,继续开展系列经典阅读活动,提升科学文化艺术类讲座的质量,倡导新型亲子阅读方式,开展多层面的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演、赛事,大力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推介展示巴南良好形象,讲好巴南故事,扩大巴南文化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区文化惠民活动,着力办好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巴南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创新开展广场舞展演、“村晚”、群众歌咏比赛等活动。

专栏2: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环樵坪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木洞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推进重庆财经学院公共图书馆建设,支持鼓励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一批镇街、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莲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A级景区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景区分馆建设,在特色民宿打造图书驿站。推进巴渝文化文献馆建设。

公共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统筹建设综合数字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推进线上资源配送工作,丰富数字文化馆线下体验项目。推进区图书馆镇街分馆“智能图书馆柜”建设。

文旅融合--文艺活动进景区项目:改革公共文化物联网配送机制,大力推动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慕课等进景区,同时结合我区旅游资源,开展采风、慕课拍摄等工作,使巴南风光与慕课教学融为一体。

四、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精耕本地内容,强化本地服务和社交互动,建成本地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做强做实基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适应新传播环境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多样化要求,提升融合媒体舆论引导水平,实现主流舆论传播效能的最大化,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主题主线,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主题开展好主题宣传。

(二)深化智慧广电建设

深化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提质增效、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完好率达到100%。完成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惠民工程实效。完成播出机构综合频道高清播出和本地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快广电5G建设和宽带电视应用,推进有线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以“智慧广电”建设为抓手,推进融合媒体内容创新与媒体业态的创新融合,建立各种线上线下媒体服务深度融合的服务类节目创新示范平台。

(三)持续推动内容建设

以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巴渝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创作方向,打造广播电视优秀作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更多融媒体产品,拓展媒体的社会服务。加快建设全媒体内容供给体系,统筹考虑音频节目、短视频、竖屏节目等形式,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行业监管,全面落实安全播出。围绕安全播出目标,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事件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持续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工作。

专栏3:广播电视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巴南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巴南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将建设1个区级平台、23个镇街级平台、186个村级平台以及1430个点位(每个点位包括两个终端设备),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完好率达到100%

五、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高水平文化需求。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充分发挥巴南作为重庆最大的中心城区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及“一区五城”建设目标,合理布局发展文化产业业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镇带村”工程,以非遗传承利用、民间艺术发展、乡村艺术创作为依托,大力推进实施“一镇一特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围绕南部人文之城及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着力开展滨江文旅商业休闲带建设,联动重庆高职城、大江科创城,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创艺产业、文化演艺产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文化教育产业等,着力引入直播、动漫、游戏、电竞、演艺二次元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南部新城及惠民智慧总部新城,重点引入和推进文化装备制造业、数字文化产业类新兴科技型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教育、影视产业园等建设。在重庆国际生物城,重点引入和推进创艺设计、专业设计类新兴创意型文化产业项目。

(二)推动优势文化产业聚集发展

支持数字文化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提高网络音乐、网络视听等原创能力,大力培育数字阅读、数字影音、VR/AR游戏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创新数字化消费场景。以正大动漫游戏基地、区科技文化微企孵化园、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重庆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发展动漫游戏设计研发、游戏运营、专业设计等产业,构建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动漫网游教育科研、产业孵化、产品展示等中心,积极引进动漫衍生品研发生产企业。布局特色文化用品和文化科技设备生产制造。依托区内经济园区等平台资源,布局和争取乐器、灯饰、游乐游艺设备、节庆用品等市级特色文化用品设计生产基地落户巴南;布局和争取全媒体制播、高清影像、特效影院、场景化舞台、智能音箱、家用视听、智能可穿戴、沉浸式体验等文化科技设备研发制造项目落户巴南。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依托相关园区和街区,大力发展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与计算机等方面的创意人群,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创意设计文化企业。推动演艺产业和娱乐业发展。推动华熙文化体育中心、星光剧场、西流沱文旅小镇等构建城市演艺集聚区。盘活剧场资源,推动与“重庆演出院线”的合作发展。推动娱乐场所标准化建设和连锁品牌化发展,规划和支持线上K歌等新型歌舞娱乐业,促进电子竞技与游戏业融合发展。鼓励影视产业发展。发挥巴南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资源的取景取材优势,支持巴南微电影创业园、迎龙峡影视拍摄基地发展,依托物流基地,鼓励电影工厂、外景基地、摄影棚建设,引导影视企业来巴南合作拍摄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尚的影视佳作。支持城市影院、社区影院、乡镇影院和惠民电影室内放映厅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观影需求。

(三)大力培育优质文化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引进一批优质文化市场主体,以华熙文化体育中心、道角1979文创园区等为载体,推进国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创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十四五”期间,创建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个以上,培育规上文化企业54家以上。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建设,鼓励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大力孵化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有序进入巴南区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和培育大型文旅企业,重点培育3家有实力的大中型文化产业集团,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引导文化领域众创、众包、众扶,培育大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动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对符合规划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一事一议”。鼓励文化企业加快创建现代企业模式,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巴南千亿级“数智”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新基建,支持面向行业通用需求,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将巴南的特色巴文化、温泉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与现代科技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化文化体验。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建设。深刻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加强原创能力建设,推动“巴巴虎”IP、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等充分融入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依托南部新城、重庆国际生物城、大江科创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重庆高职城等,加快推进巴南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创建重庆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支持文物、非遗文化等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文化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

专栏4: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长江创艺中心:联动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美术半岛等,依托李家沱水轮机厂老厂房等,深挖工业文化历史,招商引资打造文创园区,打造形成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化休闲消费体验地。

环华熙文创产业园:以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为重点,着力增强音乐演艺、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直播基地、工艺美术等产业聚集性,打造市级文创产业园,增强产业园孵化和服务功能,培育具有巴渝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不断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

巴巴虎文创项目:建立巴巴虎IP形象文创产品研发体系,开办巴巴虎文创店,推进巴巴虎乐园建设,利用媒体和节会活动做好巴巴虎IP形象宣传推广。

道角1979文创园区项目:对位于道角三村的重庆机床配件一厂进行改造,占地面积约40亩,拟投资打造吃、喝、玩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第四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施巴南文旅

品牌工程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紧紧扭住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滨江、温泉、山水、岛湖、林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巴渝文化、温泉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巴南文旅品牌。

一、大力实施文旅品牌建设工程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重点,推动医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大品牌,以点连线带面,做响做靓巴南文旅品牌。

(一)打好“古镇牌”

突出建设木洞古镇和丰盛古镇,突出展现巴渝水陆联运历史的古镇商业文化。着力建设木洞“一镇两岛”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长江生命湾区,着力推进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桃花岛长江生态植物岛、自然科学生态岛、中坝岛自然人文科学岛等项目,联动重庆国际生物城,打造高品质滨江民宿等业态,形成长江生态岛链。融合发展古镇人文、滨江休闲、生态岛屿等业态,推进木洞传统风貌区建设,推进林家大院、苏家大院等乡土建筑保护修缮,管护利用好杨沧白、丁雪松、黄启璪、李华飞等名人故居,打造文化新地标;做强木洞非遗文创平台,突出做好木洞山歌节、戏曲艺术馆、美食工艺坊等,着力提高“木洞四宝”知名度等,形成重庆非遗展演的重要窗口;建设木洞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带动东温泉、丰盛、二圣等区域发展。开发长江水上游线,建设游船码头,融入重庆两江游、三峡游水上线路,推出朝天门-木洞-涪陵中短途重庆滨江休闲水上新游线。打造丰盛古镇古商业文化展示地。对丰盛古镇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重点推进丰盛传统风貌区建设,突出古镇碉楼等巴渝乡土建筑特色,加强一品殿等文物保护;推进“墨海”区域水街和市集广场建设;推进古镇停车场、道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景观风貌;研发设计文创伴手礼,优化发展古镇茶馆、地方小吃、乡土工艺品销售等业态;结合文艺作品创作,加速景区与文化演艺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开发。

专栏5:古镇品牌重点项目

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建设木洞“一镇两岛”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长江生命湾区,着力打造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桃花岛长江生态植物岛、自然科学生态岛、中坝岛自然人文科学岛等项目。

丰盛古镇古商业文化展示地:突出古镇商业文化特色小镇发展,提升景观风貌,优化发展茶馆、地方小吃、乡土工艺品销售等业态,着力推进“墨海”区域水街和市集广场建设,打造乡土文化体验地。研发设计文创伴手礼,策划传统大院民宿群建设。

(二)打好“温泉牌”

充分发挥巴南温泉资源富集以及西部第一个“中国温泉之乡”品牌优势,围绕东温泉、南温泉、桥口坝温泉等,建设成为重庆“世界温泉之都”的核心组成部分,积极创建东温泉、南温泉国家温泉旅游名镇,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培育东温泉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引进品牌温泉酒店和温泉民宿,东温泉依托温泉、热洞等核心资源和乡村田园风情,重点发展乡村温泉康养度假产业,南温泉深度挖掘文化内核,打造人文温泉、创意温泉和艺术温泉等多元的温泉产品。实施“温泉+”战略。推进温泉泡浴保健养生与中医药、理疗、茶道等传统养生文化,以及瑜伽、抗衰技术等国际养生理念相融合,加快温泉康养产品、业态、技术研发及服务创新,大力发展“温泉+医疗”“温泉+康复”“温泉+美护”“温泉+水乐”“温泉+文创”等系列产品和业态。加强区域协作互动与推广。推进温泉旅游与周边区域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民俗游等产品融合,形成多业态互动发展格局。积极融入重庆市温泉旅游推广体系,加强与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等国内外组织合作。

专栏6:温泉品牌重点项目

东温泉乡村旅游集聚区项目:推动市级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进国际品牌温泉度假酒店,策划打造“温泉+医疗”“温泉+康养”集群。将温泉资源与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地方物产等进行融合,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设计建设温泉主题景观,形成“温泉”“田园”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

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项目:突出南温泉“记忆”主题,展现“温泉+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南温泉深厚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南温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旧址群,引进国际品牌温泉度假酒店,开发温泉文创艺术类产品,探索夜游体验,丰富半边街商业业态,盘活南温泉景区商业业态与温泉酒店度假。形成“温泉”“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

(三)打好“巴县老院子牌”

利用巴南传统民居大院较多的优势,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传统民居大院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等服务业,着力塑造“巴县老院子”民宿品牌。大力推进以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推动天星寺廖家大院、石龙覃家大院、南温泉曾公馆、木洞林家大院、黄家大院等历名文化建筑修缮保护;重点突出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探索民宿、养老、展陈、文化展演等文旅业态与传统民居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模式,形成民宿、博物陈列、乡村艺术工作室、老匠工坊、非遗展示等系列产品,依托天坪山、南温泉、石龙、木洞、丰盛等传统民居大院集中地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康养民宿,形成“天坪院子”“巴山风情”“巴地原乡”三大民宿聚集区。

专栏7:“巴县老院子”品牌重点项目

巴县老院子”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木洞、丰盛、天星寺、南温泉等重点区域文物大院保护建设,统筹推进石龙覃家大院、天星寺廖家大院、南温泉曾公馆、木洞林家大院、黄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大院的修缮。在确保传统民居大院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等服务业。

(四)打好“美丽乡村牌”

以乡村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天坪山乡村旅游示范带为重点,实施“强镇带村”,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扩大乡村旅游品牌影响;按照“一镇一品,一城多品”原则,推进南部片区、东部片区等镇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完善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推进木洞—东温泉—丰盛、二圣—天星寺—南彭等精品乡村游线。推进乡村优品工程。推动乡村土特产品、特色食品、文创手工艺品等品牌化、旅游化包装,支持鼓励开发伴手礼、后备箱农产品。着力塑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做精做优“二圣梨”“巴南银针”“樵坪贡米”“接龙蜜柚”“乌皮樱桃”等农业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镇街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两品一标”认证。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专栏8:美丽乡村品牌重点项目

云林天乡提档升级项目:打造养生养老养心、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景区,达到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花果天坪山的效果。将重点进行景区提档升级,包含民宿改造、乡村酒店建设及景区游乐项目、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美化等建设。

乡村优品工程:推动乡村土特产品、特色食品、文创手工艺品等品牌化、旅游化包装,鼓励开发伴手礼、后备箱农产品。着力塑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做精做优“二圣梨”“巴南银针”“樵坪贡米”“接龙蜜柚”“乌皮樱桃”等区域农业品牌。

二、以点连线带面,形成“四区四线”文旅发展格局

紧扣重庆中心城区东部生态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建设方向,对接城市更新行动、“两江四岸”总体规划、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及铜锣山、明月山保护提升内容,优化全区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以“四区四线”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点连线带面形成城市片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巴南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示意图


(一)城市片区——时尚都市休闲线

紧扣重庆中心城区南部人文之城建设,落实“两江四岸”、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整体规划,突出“生态+滨水”和巴文化特质,坚持“主客共享、景城同建”理念,重点建设巴滨路文化旅游商业带,着力打造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推动环华熙文化体育中心品质提升,推进樵坪山国际运动小镇和智慧总部新城生命健康小镇等项目建设,形成巴滨路—云篆山—红炉—南温泉时尚都市休闲线路。联动龙洲湾、鱼洞、莲花、李家沱、花溪、南泉、界石等镇街发展,打造人文生态特色的重庆时尚都市悦动活力新会客厅,展现现代时尚的巴文化特征赋能城市“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成为重庆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的重要内容,形成城市时尚休闲示范

(二)东部片区——人文生态体验线

依托重庆东部生态之城建设重点建设木洞“一镇两岛”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联动打造东温泉旅游度假区,推动丰盛古镇、羊鹿山等景区不断提升完善,形成木洞—东温泉—丰盛人文生态体验线。联动东温泉、木洞、麻柳嘴、丰盛、双河口等镇街,着力建设巴南东部核心旅游目的地,形成 “古镇+医药+温泉+乡村”康养旅游示范。

(三)中部片区——乡村旅游示范线

围绕天坪山、白象山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天坪山乡村旅游示范带为重点,着力建设天坪山精品民宿带,推进云林天乡、定心茶园、都市原乡艺术小镇等项目提档升级,形成二圣—天星寺—南彭乡村旅游示范线。以二圣镇为核心,联动南彭、惠民、姜家、天星寺等镇街,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天坪山农文旅融合型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建设成重庆乃至西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

(四)南部片区——康养度假避暑线

围绕圣灯山和双寨山,以消夏避暑休闲为基础,主打康养牌,汇集与健康、自然相关的美好休闲生活业态和产业元素,着力推进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双寨山国际养生源等项目建设,形成安澜—圣灯山—石滩康养度假避暑线。联动一品、接龙、圣灯山、安澜、石龙、石滩等镇街发展,立足避暑、做大康养,建设山地休闲康养度假目的地,形成山地度假休闲示范。



三、提档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与产业要素

(一)加快旅游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加强与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外部交通高速化、区内干线快速化、城乡交通一体化、通景道路景观化,构建高效、便捷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着力打造旅游风景道。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健康步道、特色步道、交通驿站、慢行系统等公共交通休闲体系建设。重点打造木洞—东温泉—丰盛、巴滨路—云篆山—红炉—自由、二圣—天星寺—南彭、圣灯山环线四大主题旅游风景道,建设铜锣山、云篆山、明月山等百里休闲登山步道,改善沿线林相景观,在重要节点建设观景摄影平台、自驾车露营基地、特色购物点和相关服务配套等设施。加快推进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建设。按照“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要求,重点打通景区与城区、景区与高速、景区之间及景区内部的交通联线,逐年完善新建通景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在重点旅游区开设旅游观光巴士、共享交通等特色旅游交通方式。

(二)有序推进旅游集散导览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巴南重点旅游资源及交通枢纽,构建“区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休闲驿站)”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实现旅游咨询、投诉、换乘、自助游、团队游、购物、休憩、导览、活动推介等复合功能。结合城市、高铁、码头等建设,着力推进木洞、龙洲湾、惠民七星站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开行“景区直通车”;开通朝天门至鱼洞、李家沱、木洞古镇水上观光旅游航线。完善南温泉、丰盛古镇、天坪山、圣灯山等区域建设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完善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在主要旅游干线完善全域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导览图、外部交通图、到点牌、温馨提示等标识标牌布置。

(三)推进旅游要素产业提档升级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着力推进景区精品化、住宿舒适化、交通便捷化、餐饮特色化、服务精细化,打造巴南旅游业“升级版”。提升景区景点品质。着力提升丰盛古镇、东温泉、汉海海洋公园、南温泉、西流沱小镇、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云篆山、巴滨路、云林天乡、多彩植物园等景区品质,着力提升打造圣灯山、东温泉等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提档住宿接待体系。重点打造一批星级酒店、旅游民宿、高端度假酒店、商务经济型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等中高端住宿体系,打响“巴县老院子”民宿品牌,支持发展自驾车露营基地、悬崖景观酒店、原生态度假木屋、主题化旅居驿站、散居式民宿院落、集装箱青年旅舍等特色住宿类型,形成“高端+大众+特色主题”的住宿体系。做特美食餐饮体系。在巴滨路、木洞古镇等推进建设巴蜀美食集中展示地,挖掘重庆江湖菜、木洞豆花、刘家四合胡豆等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培育打造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万达金街、旭辉乐活城、西流沱小镇、鱼洞老街等特色美食街区,推出风味小店、特色小吃、巴南老店系列美食榜单,推进形成“好吃街区、特色餐饮店、个性餐饮点”相互补充、层次鲜明的餐饮体系。布局旅游购物体系。依托旅游商业街、游客服务中心、重要景区()及重要交通节点等,布局一批管理规范的特色购物区、购物点。丰富旅游娱乐活动。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开发一批非遗展演与体验项目融入旅游,培育一批知名旅游节庆品牌,丰富四季旅游节庆活动。加强重点旅游镇街特色旅游街区、小型剧场、主题游乐园、乡村文化乐园等项目建设。

专栏9: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旅游集散导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龙洲湾、木洞、惠民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强周边城市往返巴南的交通接驳。二圣、丰盛、圣灯山等重点旅游镇设置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开通朝天门至李家沱、鱼洞、木洞等水上观光旅游航线。逐年完善新建通景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

旅游风景道建设:重点打造木洞—丰盛—东温泉、天坪山—天星寺—南彭、云篆山—自由—红炉—盘龙—金田、圣灯山环线四大主题旅游风景道,提升巴滨路景区道路建设。建设铜锣山、云篆山、明月山等百里休闲登山步道。

四、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结合重庆市智慧旅游建设,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一)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5G网络全域覆盖,全面推进景区、星级酒店、文博场所、文旅消费集聚区、游客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等免费Wi-Fi全覆盖。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进一步规范及完善巴南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

(二)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与“线上智慧巴南馆”、“一机游巴南”平台充分联动,完善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板块建设,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实时监管要求。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持续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智慧民宿等建设。支持旅游景区、文化场馆运用数字技术展示特色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体验,彰显文化价值。

(三)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与监管模式

有效整合旅游和文化、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在云平台上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节事活动等信息。深化完善“一机游巴南”服务,整合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目的地小交通、餐饮、娱乐表演、旅游纪念品等消费项目,为游客旅游前、中、后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体验。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方案,为各类游客消费提供便利。五建立健全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投诉快速处理能力。

专栏10:智慧旅游建设重点

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全域覆盖,全面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文博场所、文旅消费集聚区、游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免费Wi-Fi全覆盖。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整合资源,建设区级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深化完善“一机游巴南”服务,提升旅游项目智慧化管理水平,完善现有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新打造巴滨路、南温泉、丰盛古镇等3-5个市级智慧旅游景区,新打造一批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


第五章 塑造高品质生活,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服务融合、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大力推进“文旅+跨界融合。

(一)深入推进理念融合

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深入挖掘巴南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注重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广泛传播地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

(二)大力推进服务融合

强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服务的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由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主导转变,充分激活市场功能和调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推动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在旅游设施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推进文化场馆向游客开放、旅游化包装,推进景区及民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内涵。推进文化服务与旅游发展融合。完善公共文化物联网建设,持续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培训、创作采风等文化活动进景区。

(三)鼓励支持业态融合

创新推进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融合。支持木洞山歌、接龙吹打等重点非遗项目创作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符合市场口味的重点演出剧目,融入百姓生活、走进景区景点,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探索鱼洞乱针绣、长江观赏石等传统民间工艺市场化发展,创意设计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融合。推出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具有原创力、生命力的小型文化演艺节目,将文化演艺与景区紧密结合,活跃艺术团、旅游景区、民俗大院等驻场演艺。探索文化场馆与旅游融合。推动文博场馆向文创旅游基地延伸,打造主题艺术餐厅、“巴巴虎”IP品牌文创店、智慧互动展陈、艺术会展节庆、室内外实景演艺等新兴文博场馆业态。推进动漫影视与旅游融合。发挥革命遗址遗迹、古镇古街古寨以及相关景区取景取材优势,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环节为突破口,带动一批巴南旅游景区景点提升知名度。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要素的融合。着重发展文化餐饮、文化主题民宿、民俗文旅节会、手工艺体验坊等融合业态,培育引导文创孵化中心、文创产业园区、文旅创客基地等,争创市级文创园区、乡村文化乐园等,不断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四)积极引导产品融合

重点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及旅游休闲街区,重点推动巴滨路、东温泉—南温泉旅游度假区、木洞古镇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旅融合亮点,重点推进“巴巴虎”文创项目、丰盛古镇古商业文化街区、“巴县老院子”民宿等特色项目建设。依托万达广场、华熙文化体育中心、西流沱文旅小镇、龙湖城市综合体、东邦小悦湾商业体、融汇商业综合体等商业中心,进一步提升时尚购物、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业态,提升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休闲街区,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品牌旅游线路,重点培育华熙文化体育中心—南温泉—巴滨路、木洞古镇—羊鹿山景区—丰盛古镇—东温泉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好重点文旅融合节会品牌。持续办好菊花展、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巴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论坛等,培育华熙文化体育中心电竞赛事等做大做强。

(五)大力推进“文旅+”跨界融合

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促进旅游与一二产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商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依托博物馆、南温泉抗战旧址群、非遗传习所等发展研学旅游,拓展文化旅游新市场。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

以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为重点,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培育新型消费业态,积极创建市级、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一)加快培育新型文旅消费

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引导购物中心、特色商街、宾馆饭店、体育设施等引入影视、游乐、书店、工艺品等文化企业,支持旅游景区增设文化消费项目。鼓励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文创小店、特色书店、小剧场、小型文化娱乐场所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持续办好巴南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推出文化旅游惠民措施。以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为核心,举办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内容。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鼓励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

(二)着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培育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六夜”特色业态,依托万达广场、华熙文化体育中心、西流沱小镇、鱼洞老街等休闲商圈,打造集美食、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鼓励城区主题公园和主要景区开发夜间观光、夜间骑行等体验旅游产品,举办灯光节、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节庆活动。优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放时间,新增建设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室。

(三)加快“巴南游礼”旅游商品开发

大力推进“巴巴虎”系列文创商品的研发与推广,开办巴巴虎文创店。品牌化包装农特产品。做大做强二圣茶叶、丰盛四合胡豆、姜家“十黑”等旅游商品,促进蜜柚、梨子、猕猴桃等快速形成拳头商品和网商俏货。开发一批具有巴南特色的文创工艺品。依托巴南乱针绣、树叶画、周氏传统木作技艺、长江赏石艺术等非遗项目,推进文创产品研发。用好巴南“云上文旅馆”,形成系列化、规模化、规范化旅游展销网络。

三、加强文旅融合宣传营销推广

(一)打响“老巴县,最重庆”文旅品牌形象

紧扣“老巴县,最重庆”文旅品牌形象,以巴山、巴茶、巴泉、巴居、巴味、巴歌为素材,大力推广游客到巴南做七件事:品一壶巴南清茶、住一晚乡野民宿、赶一场原乡市集、摘一篮田园瓜果、爽一把乘风破浪、泡一回康养温泉、嗨一场文体活动,突出巴南作为巴渝乡愁千年守望地的特色“巴南生活”旅游体验地,展示巴南城市特质,助推“老巴县,最重庆”的品质生活休闲目的地建设。

(二)做强“巴巴虎”文旅IP品牌

建立“巴巴虎”IP形象文创产品研发体系,开办巴巴虎文创店,推进巴巴虎乐园谋划建设,利用媒体和节会活动做好巴巴虎IP形象宣传推广,让巴巴虎进景区、文娱场所、商场、酒店等,走入老百姓的生活。

(三)搭建媒体立体宣传营销网络

积极融入全市整体形象宣传,在中央媒体海内外平台展示巴南。加强与市级主流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合作力度,多渠道传播特色生活文化。在区内市政设施、户外广告、酒店餐饮、旅游商品等融入旅游宣传元素,整合区内旅游宣传平台,搭建部门、镇街、企业三级联动宣传营销网络。

(四)构建巴南文旅主题节会品牌体系

围绕“乐享四季·生态巴南”品牌形象,以菊花展、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为引领,开展丰富多样的彰显“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泡泉”四季主题的文旅节会活动。统筹办好梨花节、采茶节、漂流季、采果节、丰收节、乡村文艺汇演、老外@Chongqing等各种节会活动。策划举办“音乐节+市集”“户外运动比赛+市集”“电竞比赛+市集”“艺术创意展+市集”等市集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会议会展,办好巴渝文旅融合发展论坛,策划举办“巴县老院子”民宿大会。

(五)促进文旅对外交流合作

重点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参与成渝一体化整体宣传,加大与成都市温江区交流合作,扩大双向营销推广,争取推动客源市场互换,重点推介亲子游、研学游、文化游、民宿游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市内外各类大型推介、展销活动。依托公路物流基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起点的区位优势,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积极参加文旅产业项目国际推介活动,充分展示巴南文化旅游的魅力,提升巴南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互动,进一步健全联络沟通机制。


第六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积极探索文旅发展新机制

围绕全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推动形成“党政领导强力牵头、部门单位齐抓共管、镇街园区同步发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文旅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头作用,充分整合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交通局、区体育局等部门协同作战优势,充分发挥巴洲文旅集团、渝兴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经济园区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等园区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各镇街文旅产业发展,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目标管理制、责任交办制、督办问责制、绩效考评制,及时协调解决文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 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

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区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建立规划实施动态通报制度。

二、加强政策支持

(一)完善文旅空间布局

将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促进文化、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文化和旅游网络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统筹全区农业农村、交通等相关专项资金打捆使用,服务文旅重点片区、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支持,保障每年区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项目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加大对文旅宣传营销、人才培训、智慧文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1. 拓展多元旅游融资渠道

探索设立文旅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不断拓宽国有、外资、合资、股份制、个体经营等多种投资渠道。积极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商增资并重互促,支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并加强对外合作。

三、加强市场监管

(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创新监管方式,营造企业办事便利环境。结合行政权力清单,推进文旅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市场主体分类管理,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及时更新区级审批服务清单,开展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公共服务办理类等6+1事项“减跑动”服务,压缩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理时限,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即办件比例,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IV级)程度,营造文化和旅游良好营商环境。

(二)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检查巡查

督促文化和旅游场所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依法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常态化治理,开展“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景区环境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

(三)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全面落实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监管。落实文物等重点文旅单位安全监管,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制定文旅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督导文旅经营场所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旅游场所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加强安全监管执法,防止重特大涉文、涉旅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人才建设

(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探索建立符合巴南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引才激励政策,积极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建立高端全面的文旅人才培育机制

鼓励管理部门和文旅企业开展与国内、市内著名旅游院校合作,建立“文旅人才培训基地”试点基地。设立“文旅课堂”,加强政府、企业与学院的人才联合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善文旅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全面优化文旅产业人才队伍。

(三)发挥专业人才的力量

依托巴南高职城教育园区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高教专业、规划设计、艺术创作等专业资源,立足专业力量开发文旅项目。进一步充实文旅专家库人才,为文旅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

五、加强督查考核

严格督查考核,完善考核机制。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对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指导解决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区委对相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全面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巴南文旅发展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完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为加快巴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附表

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

性质

建设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牵头

单位

责任单位

建设年限

1










文旅品牌工程项目



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

续建

木洞镇

建设木洞“一镇两岛”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长江生命湾区,着力打造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桃花岛长江生态植物岛、自然科学生态岛、中坝岛自然人文科学岛等项目。

巴洲文旅集团

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木洞镇、麻柳嘴镇

2021-2025

2

丰盛古镇古商业文化展示地

续建

丰盛镇

突出古镇商业文化特色小镇发展,提升景观风貌,优化发展茶馆、地方小吃、乡土工艺品销售等业态,着力推进“墨海”区域水街和市集广场建设,打造乡土文化体验地。研发设计文创伴手礼,策划传统大院民宿群建设。

巴洲文旅集团

区文化旅游委、丰盛镇

2021-2025

3

东温泉乡村旅游集聚区项目

续建

东温泉镇

推动市级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进国际品牌温泉度假酒店,策划打造“温泉+医疗”“温泉+康养”集群。将温泉资源与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地方物产等进行融合,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设计建设温泉主题景观,形成“温泉”“田园”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

巴洲文旅集团、

区文化旅游委、区招商投资局、东温泉镇

2021-2025

4

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项目

续建

南泉

街道

突出南温泉“记忆”主题,展现“温泉+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南温泉深厚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南温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旧址群,引进国际品牌温泉度假酒店,开发温泉文创艺术类产品,探索夜游体验,丰富半边街商业业态,盘活南温泉景区商业业态与温泉酒店度假。形成“温泉”“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

区南温泉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区文化旅游委、巴洲文旅集团、南泉街道

2021-2025

5

巴县老院子建设项目

新建

相关镇街

着力推进木洞、丰盛、天星寺、南温泉等重点区域文物大院保护建设,统筹推进石龙覃家大院、天星寺廖家大院、南温泉曾公馆、木洞林家大院、黄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大院的修缮。在确保传统民居大院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等服务业。

区文化旅游委

巴洲文旅集团、相关镇街

2021-2025


6


云林天乡提档升级项目

续建

二圣镇

打造养生养老养心、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景区,达到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花果天坪山的效果。将重点进行景区提档升级,包含民宿改造、乡村酒店建设及景区游乐项目、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美化等建设。

二圣镇

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区交通局、巴洲文旅集团

2021-2025

7

乡村优品工程

续建

相关镇街

推动乡村土特产品、特色食品、文创手工艺品等品牌化、旅游化包装,鼓励开发伴手礼、后备箱农产品。着力塑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做精做优“二圣梨”“巴南银针”“樵坪贡米”“接龙蜜柚”“乌皮樱桃”等区域农业品牌。

区农业农村委

区文化旅游委,相关镇街

2021-2025

8










其他重点项目






长江创艺中心

新建

李家沱街道

依托水轮机厂老厂房基础及相关商业设施,深挖工业文化历史,招商引资打造文创园区,打造形成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化休闲消费体验地。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区招商投资局、渝兴公司、李家沱街道

2021-2025

9

道角1979文创产业园项目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对位于道角三村的重庆机床配件一厂进行改造,占地面积约40亩,投资打造吃、喝、玩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区文化旅游委

渝兴公司

2021-2022

10

环华熙文创产业园项目

续建

莲花街道

以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为重点,着力增强音乐演艺、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直播基地、工艺美术等产业聚集性,打造市级文创产业园,增强产业园孵化和服务功能,培育具有巴渝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不断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

区渝兴公司

区文化旅游委、区体育局、莲花街道

2021-2025

11

巴巴虎”文创项目

新建

——

建立巴巴虎IP形象文创产品研发体系;开办巴巴虎文创店;推进巴巴虎乐园谋划建设,利用媒体和节会活动做好巴巴虎IP形象宣传推广。

区文化旅游委

巴洲文旅集团

2021-2025

12

名特志编纂项目

——

——

完成《重庆市护士学校志》《重庆市清华中学校志》编修,积极推进《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志》编纂,启动名镇志《丰盛镇志》编纂。

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重庆市护士学校、重庆市清华中学、重庆市实验中学、丰盛镇

2021-2025

13

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续建

全区

建设1个区级平台、23个镇街级平台、186个村级平台以及1430个点位。

区文化旅游委

区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2021-2022

14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

全区

建设环樵坪山片区文化艺术中心、木洞片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推进重庆财经学院公共图书馆建设,提档升级一批镇街、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莲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A级景区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景区分馆建设,在特色民宿打造图书驿站。推进巴渝文化文献馆建设。

区文化旅游委

区文化旅游委、渝兴公司、经济园区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相关镇街

2021-2025

15

公共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

续建

全区

统筹建设综合数字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推进线上资源配送工作,丰富数字文化馆线下体验项目。推进区图书馆镇街分馆“智能图书馆柜”建设。

区文化旅游委

区文化旅游委、相关镇街

2021-2025

16

旅游集散导览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

全区

逐年完善新建通景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龙洲湾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开行至丰盛古镇、东温泉、云篆山、圣灯山“景区直通车”,开行至南泉街道、东温泉镇旅游直达公交;加强周边城市往返巴南的交通接驳。木洞、二圣、圣灯山等重点旅游镇设置区域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开通朝天门至李家沱、鱼洞、木洞水上观光旅游航线。

区交通局

区文化旅游委、巴洲文旅集团、相关镇街

2021-2025

17

旅游交通体系建设

新建

全区

重点打造木洞-丰盛-东温泉东部旅游环线、天坪山-二圣-天星寺-南彭、自由—红炉—盘龙—金田、圣灯山双环线四大主题旅游风景道。加快推进丰盛互通—丰盛—东温泉、天星寺—天井坪、陈家-柴坝-接龙等一批旅游通景公路提升改造,启动圣灯山-接龙旅游连接线建设,推进圣灯山环线、云篆山环线景观大道建成通车,美化改造安澜-仁流-跳石道路景观,着力打通李家沱、花溪、鱼洞等城区断头路,推进自红路、月华路及丰增路升级改造。

区交通局

巴洲文旅集团、相关镇街、区文化旅游委

2021-2025

18

智慧旅游建设项目

续建

全区

加快推进5G网络全域覆盖,全面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文博场所、文旅消费集聚区、游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免费Wi-Fi全覆盖。整合资源,深化完善“一机游巴南”服务,提升旅游项目智慧化管理水平。打造3-5个市级智慧旅游景区(点)。

区文化旅游委

区大数据发展局

2021-20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