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223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2428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巴南区谱写高品质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健康巴南、推进体育强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巴南区“一区五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按照《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关于制定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总体部署,结合“十四五”时期巴南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态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体育工作部署,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对体育工作要求,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品牌赛事体系为抓手,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体育强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体育组织作用发挥,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余人,25个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规范发展。强化全民健身活动保障,开展了各级各类大型群众品牌赛事活动60余场次,成功举办重庆马拉松、环中国公路自行车赛、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区第四届运动会、市民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强化重点人群体育工作,结合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农民等群体特点,举办了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50余万人。我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50.18%,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1%,位于全市前列。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组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荣获奖牌600余枚,其中金牌236枚;成功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冰壶公开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重庆国际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竞技赛事近80余场次。培训教练员、裁判员260人。新增一级运动员56人,二级运动员189人。

青少年后备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构建了以业余体校为龙头,特色学校建设为重点,中小学为支撑,俱乐部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有市级后备人才单项基地7个、青少年俱乐部27个、青少年户外营地2个,布局了射击、足球、羽毛球、轮滑等12个重点项目,与区教委联合举办了青少年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锦标赛,向市级以上专业队及体校输送了运动员40余名。先后举办了青少年赛事活动37项(次),近万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华熙集团、远洋集团、迪卡侬体育用品等知名企业体育项目落户巴南区。其中,引进的华熙集团投资39亿元建成的华熙体育文化中心,成为全国体育综合体样板,目前,华熙文体中心已形成了以运动为核心,娱乐、时尚消费为一体的消费市场,并日趋成熟,成为了体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欧麓融创青少年足球基地、天盟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和龙泉谷、佛影峡等漂流项目发展势头良好。体育彩票销售屡创新高,近年累计实现体育彩票销售7.72亿元,筹集公益金达4000余万元。全区规模以上体育企业6家,体育产业实现年产值超12亿元。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基础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成社区健身站点44个,农体健工程198套,全民健身路径110条,社区体育文化公园25个,镇街健身广场11个,10公里自行车道,融创体育公园、远洋体育公园等,全区公共体育设施达4064处,面积达244.31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各项数据均超全市平均水平。


专栏1十三五”巴南体育发展指标统计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

全民健身


1

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

2000余人

2

规范发展单项体育运动协会

25

3

举办各级各类大型群众品牌赛事活动

60余场

4

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1000余场

5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50.18%

6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94.1%

竞技体育


7

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荣获奖牌数

600余枚

8

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荣获金牌

236

9

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竞技赛事

80余场

10

培训教练员、裁判员

260

11

新增一级运动员

56

12

新增二级运动员

189

后备人才


13

建设市级后备人才单项基地

7

14

青少年俱乐部

27

15

青少年户外营地

2

16

布局重点项目

12

17

向市级以上专业队及体校输送运动员

40余名

18

举办青少年赛事活动

37项(次)

体育产业


19

引进重点项目

华熙集团、远洋集团、迪卡侬体育用品等知名企业体育项目

20

体育彩票销售

7.72亿元

21

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

4000余万元

22

全区规模以上体育企业

6

23

体育产业年产值

12亿元

体育设施


24

社区健身站点

44

25

农体健工程

198

26

全民健身路径

110

27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25

28

镇街健身广场

11

29

自行车道

10公里

30

体育设施建设面积

244.31万㎡

31

人均场地面积

2.0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看,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域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虽然逐年增加,但区域之间、镇街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体育公共服务基础性均等化有待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级较低,体育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及体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引导;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体教结合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项目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多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三、“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更加有利。“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期体育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体育作为高校办学、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普及冰雪运动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的活力,体育事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几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开展体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9年,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市,奋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巴南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显著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和健康的渴望更加迫切和强烈,全民健身渐成主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为巴南体育提供了发展动力。

体育产业加速壮大。当前,体育产业已进入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被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我国力争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体育运动衍生的产业板块越来越多,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已经从公共服务领域向个性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方式也逐步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规模将加速提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区。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标《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部署要求,充分考虑体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围绕重庆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体育强区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与发展思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全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体育为了人民、发展体育依靠人民、体育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全面提升人民科学健身素养和身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体育与健康、养老、医疗等领域良性互动,引导全体人民增强健身意识、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实现人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体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全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统筹思维。坚持立足体育,服务全局,将体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一盘棋发展;坚持全面做好区域体育发展,积极融入全市体育工作的一盘棋发展;坚持做好城乡之间体育工作的一盘棋发展,统筹满足多层面、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注重体育与健康、养老、医疗、金融、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各方积极性,注重防范重大风险挑战,整体性推进体育发展,实现体育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市和全区“十四五”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步伐,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发展水平保持全市先进行列。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营地、社会足球场等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优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继续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1.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4.5%,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名。

打造更具优势和竞争力的竞技体育。保持和提升田径、篮球、轮滑、跆拳道、橄榄球、空手道、射击等优势项目竞争力,力争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潜优势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体育项目发展。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50枚以上。

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建成区游泳馆,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多种模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升,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建设更加多元融合的智慧体育。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探索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

形成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体育产业。形成符合巴南区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的体育产业布局,以运动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取得突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全市前列。

专栏2 “十四五”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50.18

51

预期性

2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94.1

94.5

预期性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07

2.3

约束性

4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2.8

预期性

5

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数(枚)

236

>250

预期性

6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12

25

预期性


第三章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牢牢把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方针,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将全民健身全面融入健康巴南建设,打造“体育设施在家门口、科学健身指导在身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建立体育、教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实施“全民健身惠民计划”,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扶助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专栏3 全民健身惠民计划

1.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体育设施向市民公益性开放,鼓励场馆进一步扩大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全民健身。

2.加大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力度。推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每年开展社区(行政村)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30次。

3.组织公益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覆盖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少100场次。

二、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

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补齐市民身边健身设施短板,重点建设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营地、社会足球场等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优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完善老旧小区、人才公寓、学校、民宿等体育设施功能,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建成区游泳馆,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多种模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专栏4 体育设施提升工程

1.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健身器材维护更新,优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废旧工厂、边角地带,进一步完善和更新配套体育设施。

2.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

3.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一批健身广场、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体育设施系统。

4.加大新建力度。整合土地资源和群众需求,结合实际,加大大型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新建力度。


专栏5 体育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地点

建设规模

区游泳馆

莲花街道

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拥有4000座位,设置50米长的10条泳道,能满足国际性单项赛事的承办要求。

城市

体育公园

国际

生物城

占地面积约40亩,是集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生态休闲体育公园。

石龙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石龙镇

占地约20亩,内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设置。

健身步道

全区范围

50公里。

三、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积极发展体育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力争区级单项协会达到28个以上,鼓励各街镇建立体育联合会,推进街镇单项体育协会和中心村健身站点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人以上;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使用、考核、奖励等配套政策和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发挥其在群众体育中的指导作用。

专栏6 区级单项体育协会

1.老年人体育协会2.钓鱼协会3.篮球协会

4.国际象棋协会5.网球协会6.乒乓球协会

7.武术协会8.太极拳运动协会9.足球协会

10.跆拳道协会11.羽毛球协会12.登山协会

13.田径协会14.空手道协会15.游泳协会

16.信鸽协会17.航空运动协会18.瑜伽协会

19.围棋协会20.轮滑协会21.象棋协会

22.社体指导员协会23.自行车协会24.橄榄球协会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逐步实现项目化、制度化、经常化。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动供需匹配,促进职工体育、幼儿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农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全面发展,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选择多样、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全民健身,增强身体素质。精心打造一批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项目,扶持发展一镇(街)一品特色体育赛事活动,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策划举办丰富多元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蔚然成风的体育健身生活常态。

五、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加强科学健身方法和适宜项目的推广和交流,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内容,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指导群众科学进行健身活动。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科普活动。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加强科学健身宣传,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专栏7 科学健身普及重点工作

1.社体指导员健身指导站点。因地制宜选择社区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建设一批社体指导员健身指导站点,推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常态化、体系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惠及身边群众。

2.科学健身惠民普及活动。通过开办科学健身讲座、发放科学健身书籍、开展科学健身知识竞赛、举办科学健身示范活动等多样化形式,传播科学健身知识,提升科学健身意识。

3.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为健身群众开具运动处方,促进科学健身,提升身体素质。

4.宣推广平台。传建设科学健身普及宣传平台,通过线上课堂、专题专栏、教学视频、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广科学健身知识,营造科学健身氛围。

六、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推动农民、妇女、职工、残疾人等人群健身活动的开展。


第四章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深入实施体教融合,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拓展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输送机制,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创造佳绩,取得更大突破。

一、推动体教融合深化实施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把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各学段、各项目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升学转学、注册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服务,积极推进传统优秀体育项目进校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二、合理布局竞技运动项目

结合我区运动项目的长期优势与特点,优先发展我区传统品牌项目,重点加强田径、篮球、轮滑、跆拳道、橄榄球、空手道、射击等项目,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积极扶持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潜优势项目;逐步打好棒垒球、击剑、散打、竞走等新增项目的基础。保持现有训练队伍和规模,在训运动员人数稳定在2000人以上,力争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600枚以上、金牌250枚以上。

专栏8 “十四五”竞技项目发展布局表

布局分类

项目名称

发展属性

传统优势项目

田径、篮球、轮滑、跆拳道、

橄榄球、空手道、射击

全市领先

潜优势项目

羽毛球、乒乓球、网球

实现新突破

新增项目

棒垒球、击剑、散打、

摔跤、竞走

打好基础

职业体育项目

足球、篮球、排球

推进发展


专栏9 “十四五”竞技体育备战规模及成绩预期

1.布局项目数量。在推进传统优势项目、潜优势发展的同时,结合奥运会、全运会、市运会项目设置,着力发展新兴项目,力争竞技备战项目达25个。

2.在训运动员人数。继续推进体校训练与重点布局学校相结合的运动员训练体系,在训运动员人数保持在2000人以上。

3.成绩预期。积极参加国际、全国及市级各类比赛,整体成绩稳中有升,力争获得奖牌600枚以上、金牌250枚以上。

三、构建多元化培养格局

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动业余体校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队建设。制定完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办法,畅通各类别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鼓励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重点项目和重点队伍实施政策倾斜和重点保障,扩大区级训练单位招生数量,争取向市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人数保持稳定增长。探索以体校为阵地、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四、深化优秀运动队共建模式

加强与市体育局及相关单位合作,继续加大市级高水平运动队的共建工作,在继续做好橄榄球、空手道队伍建设的同时,力争实现继续共建1-2支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积极与区教委协同合作,深化推进与区内各类中小学校共建重点项目后备人才集训队,推进中小学特色优势项目建设,形成科学化、持续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体系。

专栏10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布局表

项目名称

重点布局学校

足球(男)

清华中学

足球(女)

巴南中学

篮球(女)

市实验中学、鱼洞四小

篮球(男)

市实验中学、清华中学

田径

市实验中学、清华中学

乒乓球

鱼洞中学、渝南田家炳中学

羽毛球

鱼洞中学

网球

鱼洞中学

跆拳道

清华中学、鱼洞中学、区实验中学、道角中学

举重

接龙中学

橄榄球

鱼洞中学

击剑

鱼洞中学

射击

大江中学、星澜汇小学

空手道

巴南职教中心

散打

渝南田家炳中学

轮滑

鱼洞中学、区实验中学、鱼洞四小

棒垒球

渝南田家炳中学

五、完善竞赛体系与人才资源库

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改革,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建立U系列赛、公开赛、锦标赛和重庆市运动会相衔接的竞赛体系。以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冠军赛和学生体育联赛为主体,对重点运动员的信息、成绩进行及时记录,建立和完善巴南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库。

六、打造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

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教练员;培养一批年轻骨干教练员;对现有的教练员队伍进行知识结构更新,在岗所有教练员至少进行一轮新兴、前沿知识培训,鼓励教练员参与训练创新和科学研究,并纳入考核;健全优秀退役运动员人才的引进机制;推进人才协作和交流,对区内教练资源实施统筹、共享,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又精通科学训练的教练员队伍。

专栏11 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工程

1.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把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各学段、各项目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升学转学、注册管理等制度。

2.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进业余体校发展,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队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训练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提升后备人才竞技水平。

3.承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积极承办全国、市级青少年系列赛事,提高巴南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水平与氛围。

4.建立人才资源库。以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冠军赛和学生体育联赛为主体,对重点运动员的信息、成绩进行及时记录,建立和完善巴南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库。


第五章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扩大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巴南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依托我区山地、水体、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优先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加快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为主要引领的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交通、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影视动漫、广告会展、网络传媒、金融保险等产业深度融合。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市场规模。到2025年,本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5亿元。

专栏12 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重点

1.运动休闲产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建设,推进漂流、低空飞行等项目升级打造,开发运动休闲产品,策划举办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

2.体育服务业。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加快培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等业态,提升体育服务业质量与比重。

3.体育用品制造业。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体育制造业。

4.数字体育产业。打造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

5.体育融合产业。推进各类体育产业之间以及体育产业与文旅、娱乐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延长产业链条。

二、明确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巴南区一区五城的战略重点,着力构建功能清晰、重点突出、体系合理、聚集明显的体育产业新形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样板区。

充分结合五城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战略重点。在南部新城,依托重庆南部数据中心,发展全民健身大数据产业,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在重庆国际生物城,依托大健康产业人才、技术支撑,着力推进体育科研与成果转化;在重庆高职城,着力突出产教融合,打造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惠民智慧总部新城,着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体育智能化产业;在大江科创城,着力发展体育表演业,打造体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专栏13 巴南区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图


三、优化功能定位

紧扣中心城区东部生态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建设方向,集合各区域体育资源特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专栏14“十四五”体育产业功能定位规划表

区 域

范围

特 征

重点项目与方向

滨江江湾片区


铜锣山以西的龙洲湾、李家沱、鱼洞、莲花、花溪等街道,包括大江科创城、重庆高职城。

加快聚集体育表演业、体育会展业、体育健身及培训、体育消费业等多元化产业形态;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着力打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以华熙LIVE·鱼洞为核心载体,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发展以围棋、蹦床、台球、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等为内容的体育培训、健身服务、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休闲、体育文创等多种类型的城市体育消费业态。

南部新城片区

铜锣山以东、明月山以西的南泉、界石、一品3个街镇全域和南彭、惠民、安澜、圣灯山4个街镇部分环樵坪山区域,包括南部新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

结合山水风景、人文风情,融入体育项目,打造康养体育聚集地

重点发展以佛影峡、如来谷、龙浒峡为代表的综合性体育旅游项目,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项目品质,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效能;依托智慧总部新城优势,推动发展体育智能化产业。

国际生物城片区

木洞、麻柳嘴、双河口等镇,包括重庆国际生物城。

推动体医融合,着力发展以体育锻炼、运动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

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投入与发展,积极推进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着力发展以体育为载体的大健康产业。

生态休闲康养区

在“三片”以外的广大镇街地区,包括接龙、东温泉、石龙、姜家、二圣、丰盛、石滩、天星寺等镇街的全部及南彭、惠民、安澜、圣灯山、木洞、麻柳嘴、双河口等镇街的部分。

结合“山、水、林、泉、湖、岛、洞”特色,发展户外运动体验项目、山水避暑运动休闲项目、乡村山地运动康养项目

支持以昊宇、天盟、香巴拉、南山南等为代表的5-6低空飞行项目提质发展;支持和鼓励各市场主体开发和经营漂流、露营、垂钓、汽车越野、皮划艇等体育休闲项目。

四、培育市场主体

引导体育企业和体育项目落户巴南,扶持、培育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着力引进知名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企业、体育科技企业和综合性体育服务企业。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体育企业和专精特新体育小微企业发展,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搭建体育产业交流平台,推动产业资源对外合作。

五、挖掘消费潜力

充分结合我区加快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提升特色体育消费,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充分挖掘我区两泉、两岛、五山自然资源,开发沿江、沿山的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推广登山、攀岩等山地运动,发展游泳、漂流等水上运动,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等林地运动。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参与度。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增加市民闲暇时段的体育服务供给,发展节假日和夜间赛事经济、体育经济,进一步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等消费新空间。


专栏15 “十四五”体育消费特色重点项目统计表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所在区域

漂流类

佛影峡漂流

圣灯山镇

如来谷漂流

圣灯山镇

龙浒峡漂流

安澜镇

龙泉谷漂流

接龙镇

低空飞行类

昊宇低空飞行基地

安澜镇

天盟航天俱乐部

麻柳嘴镇

云篆山滑翔基地

鱼洞街道

南山南滑翔俱乐部

二圣镇

香巴拉滑翔俱乐部

南彭街道

户外类

越展户外越野摩托车

石龙镇

渝岛户外越野摩托车

麻柳嘴镇

狂欢乐园沙滩越野车

接龙镇

野骑越野摩托车

麻柳嘴镇

迎龙峡野摩托车、卡丁车

南泉街道

旋风越野卡丁车

二圣镇

休闲运动类

重庆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龙洲湾街道

奥泽蹦床

龙洲湾街道

新维度蹦床

龙洲湾街道

十一度空间台球俱乐部

李家沱街道

体育培训类

巴南区青少年围棋俱乐部

龙洲湾街道

毕博尔篮球培训

龙洲湾街道

乐足足球培训

鱼洞街道

南源武术馆

南泉街道

群英跆拳道

龙洲湾街道

月之海跆拳道

李家沱街道

蚂蚁跆拳道

花溪街道

兴星建豪跆拳道

李家沱街道

强源跆拳道培训

龙洲湾街道

六、健全扶持体系

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对体育产业的金融服务政策。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推动民办体育大繁荣大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

七、培养产业运营人才

通过培养、引进、奖励等方式统筹推进体育管理、体育营销、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场馆运营维护等领域的人才布局工程。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经济类专业,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支持退役优秀运动员在我区开办企业,完成退役转型再就业。鼓励社会各界体育创业人才汇聚巴南创业空间或孵化器,给予优惠政策。


专栏16 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1.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丰富棒垒球、橄榄球、击剑等小众精品体育运动类项目;鼓励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

2.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拉动体育产业链条,促生新业态、新模式。

3.培养领军型体育企业。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更加规范专业、运行高效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体育资源汇集。

八、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

抓住北京冬奥会契机,进一步激发冰雪运动产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通过鼓励和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本,丰富市场主体,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多元化冰雪运动产品,满足各类人群的分层、分级冰雪运动需求。同时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冰雪运动产业持续进行政策、资金、税费、用地、人才等方面扶持,继续完善冰雪运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价值创新为动力,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依托华熙文化体育中心建设标准冰场兴办冰雪学校、俱乐部、训练营,培养冰雪运动人才,推动国内冰雪运动比赛落地重庆,带动区域内冰雪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增加巴南区冰雪运动培训就业。


第六章打造完善品牌赛事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各类体育赛事,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和区域特色赛事。以赛事为引领,提升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拉动体育消费服务,推动体育赋能城市、振兴乡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举办大型国际、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

积极承办国际、全国、成渝及市级品牌赛事活动,构建相对稳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系。高水平办好世界举重锦标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重庆马拉松赛,重庆半程马拉松赛、全国跆拳道俱乐部联赛、重庆市体育舞蹈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加强赛事影响力综合评估,持续提升赛事专业度、关注度、贡献度。积极挖掘品牌赛事的平台价值,持续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发挥赛事对餐饮、住宿、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领域的拉动作用。

二、全面打造巴南品牌赛事活动体系

打造具有巴南特色的赛事活动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独具特色和亮点的巴南品牌。持续办好区运会、市民运动会,大力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传统运动项目赛事,鼓励举办橄榄球、空手道、街舞、漂流、轮滑、定向、滑翔伞等时尚项目赛事。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不少于200场次。

专栏17 品牌赛事项目分类

1.传统项目。路跑、徒步、登山、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自行车、棋类、瑜伽、武术、太极拳、健身操、游泳、跆拳道等。

2.时尚项目。橄榄球、空手道、街舞、漂流、轮滑、定向、极限运动、滑翔伞、电子竞技等。

三、推动区域特色赛事打造

充分依托巴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体育旅游融合类特色赛事活动体系。在继续办好圣灯山佛影峡国际漂流赛、重庆市山地自行车赛、成渝双城象棋交流赛、石龙爱情主题跑等区域特色赛事的同时,着力发展群众性户外运动赛事、极限赛事及滨江夜跑、越野定向、龙舟赛、乡村特色运动会等,形成“一镇(街)一品”为特色的区域性赛事活动体系。

专栏18 “十四五”巴南区品牌赛事活动规划表

赛事级别/属性

赛事名称

国际赛事

世界举重锦标赛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

全国赛事

重庆马拉松

全国跆拳道俱乐部联赛

成渝赛事

领跑成渝·重庆坐标”城市定向赛

成渝双城象棋交流赛

市级赛事

重庆半程马拉松赛

重庆市山地自行车赛

重庆市体育舞蹈公开赛

区级赛事

区运会

市民运动会

青少年系列赛

特色赛事

佛影峡国际漂流赛

石龙爱情主题跑

体旅融合·乡村振兴”系列赛

四、完善赛事活动品质标准

加快推进体育赛事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标准体系,开展体育赛事运营、评价、保障等标准研究,构建体育赛事从组织筹办到效果评估全过程的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鼓励和协助单项体育协会制定公布体育赛事规范标准和办赛指南,加强行业指导、服务和监督,引导办赛机构提升体育赛事的品质。鼓励办赛机构定期开展体育赛事满意度测评,有针对性地改进体育赛事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七章深化体育融合发展


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融合发展道路,拓展融合发展业态,全面推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有效形成体育发展新动能。

一、完善融合发展机制

树立“体育+和“+体育”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就体育抓体育”的藩篱,增强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善于运用体育的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的新规则。

二、拓展融合发展业态

通过推行“体育+和“+体育”模式,引领体育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打开现代体育发展新空间,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金融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着力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以体育为载体,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实施“体育+乡村振兴”,通过举办一系列赛事活动和体验性体育项目的植入,吸引人流导入,带动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赋能。

专栏19 体育融合发展重点业态

1.体育+文化。加强体育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以体育为载体,拓展文化事业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促生更多新的以体育为题材和内容的文化精品,提升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传播力、影响力。

2.体育+旅游。以体育为推动手段和载体,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参与度;以体育为内容,结合旅游资源,打造出更多的体育旅游融合类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刺激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发展。

3.体育+商贸。以体育文化产品为延伸方向,结合体育健康市场的日益增长,拓展商贸产业的宽度,加强融合趋势,为商贸发展带来新动能。

4.体育+金融。加强跨界融合,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健康、运动、生活、消费等应用场景,构建场景化金融生态,拓展客群外延,促进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围绕体育产业,拓展金融行业的多元化新业务形态,带动金融行业的新发展。

5.体育+乡村振兴。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和体验性项目的植入,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流量导入,带动产业兴旺。

三、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区内旅游、文化等资源,着力打好人文牌”“温泉牌”“乡村牌”“都市牌,加强体育与文旅的有机融合,把体育元素和赛事资源植入景区,增强文旅产品的丰富性,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依托辖区内山地、水体,开展飞行器、皮划艇等低空、水上项目,丰富赛事种类。充分依托地形地貌和乡村资源,适时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徒步绿道、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策划举办高水平自行车赛、马拉松赛、户外越野赛等相关赛事,以体育为载体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以世界举重锦标赛、重庆国际半程马拉赛等品牌赛事及系列重大活动为纽带,加快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实现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四、促进康体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大体育、大健康理念,引导体育精神回归本质,促进体育与健康、医疗等良性互动。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康体产业。发挥传统医学在运动康复、体质提升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


第八章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体育故事,传播好体育文化,提升巴南体育形象,厚植体育强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一、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深化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使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结合巴南体育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顺应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体育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思想内涵,打造体育文化符号和巴南体育印记。

二、培育体育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开发区域体育文化品牌项目,发展一街(镇)一品、一校一品、一企一品运动特色。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大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体现巴南人文、地理优势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将体育活动与科技节、旅游节、音乐节相配套,凸显巴南体育文化内涵,让优秀体育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通过体育文化传播,增强群众对巴南的认同度,彰显与巴南特质相互的体育特征。

三、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巴南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依托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巴南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体育历史博物馆、体育文化墙、体育文化长廊等,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收藏、管理、研究工作。结合重点旅游资源,深入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特色消费产品等。

四、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适应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深刻变化的态势,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体育事业公众形象为目的,以健全完善宣传工作机制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建立网络、手机应用、出版物等多类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巴南体育故事、传播巴南体育声音、树好巴南体育形象。


第九章实施成渝双城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对外合作、融合发展,形成交流借鉴、取长补短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深度融入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体育协同合作

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巴南区与成都市温江区以及成渝区域内相关城市体育的协同发展,构建体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促进在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方面的良性互动,推动两地在体育健身圈建设、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专栏20 成渝双城(巴南 温江)体育协同合作计划

1.联办赛事活动。结合两地特色,联合举办定向赛、象棋赛、足球赛等系列双城赛事活动,加强交流,互促提高。

2.体育资源共享。促进两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探索体育场所“一卡通”。

3.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加强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的交流与共建,组建两地体育产业发展联盟。

4.开展人才交流。推动项目合作,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和体育管理运营人才的交流培养。

二、全面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

加大巴南体育的国际、国内交流力度,增强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产业经营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意识。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优秀体育队伍参加国内外相匹配的体育赛事及展示活动,展示巴南体育形象和风采,扩大巴南体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组织人员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积极学习体育发展先进地区优秀经验,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推动巴南区体育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十章强化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公安、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事、住房城乡建设、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明确细化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进规划的分类分步实施。切实把体育发展作为加快本区社会事业均衡化、品牌化、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分解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街镇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进程,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

二、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和产业领域。

三、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

积极与市级部门对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巴南区分区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工作。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

四、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

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依托科技力量提升反兴奋剂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

五、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

制定全区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巴南体育发展要求的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和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健全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六、创新实施机制和加强监督实施

分解本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工作督查制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附录:相关名词解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建设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指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体育组织:是指体育社团(包括项目和人群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包括健身活动站点、团队、网络组织等)等以发展群众体育为目的非营利性组织。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类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分为公益和职业两类。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部门解读: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重庆市巴南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