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7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科技局《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渝科局发〔2022124号),着力建设“科技强区”,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重要任务落地落实。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加强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营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特色发展。围绕“一区五城”和五大产业集群,做强科技创新的优势和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构建主题鲜明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需求导向,创新发展。立足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深度协同,联动发展。完善市区会商、区内调度等联动机制,健全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丰富拓展科技合作方式。

(三)工作目标。2027年,创新平台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企业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协同更加高效、创新生态更具活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布局、领导力量、发展路径、财力保障全面加强,形成“一区定向、一城引领、多园支撑、一圈带动”的科技创新格局,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达到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

二、突出区域发展优势,优化创新版图

(四)突出“一城引领”,打造高端生物医药科技平台。围绕“一区一平台”“一区一特色”定位,擦亮重庆国际生物城城市功能新名片,聚力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以“总体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转移转化措施”三大政策为引导,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持续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和创新创业主阵地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以市区共建为抓手,推动“七联合”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载体,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平台。加快推动“智翔金泰抗体药物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疫苗孵化中心;提质建设生物城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美莱德模式动物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国际生物城公司)

(五)彰显“多园支撑”,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推进科技创新“承载区”建设。环樵坪山数智城,推动重庆数智经济产业园、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惠民智慧总部新城、鹿角新城等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园区、社区、街区、景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商贸物流新城”建设,打造成为全市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滨江人文城,结合“两江四岸”规划,在巴滨路与铜锣山沿线打造城市人文地标、街区、场景,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区。大江科创城,集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之城。重庆高职城,依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标准打造众创空间、软件园区,培养高素质现代技能人才,建成创新创业活力之城。(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大数据发展局、渝兴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巴州产发集团、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大江科创城公司)

(六)突显“一圈带动”,着力建设理工大创新生态圈。大力实施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辖区高校对接产业赋能行动计划、1+5+N”创新中心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和高效释放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和强劲动能,聚集专家团队、科研人才、设施设备、创投资本、专业服务等创新要素,深化校地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带动促进全区产业转型进程,构建“高校策源+就地转化+加速孵化+持续壮大”的循环创新生态链,推动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孵化培育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形成大学校园、创新孵化园、科技产业园“三园联动”,智城、创城、产城“三城融合”,实现“一圈带多圈”“一校带多校”作用。(责任单位:区教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协、渝兴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大江科创城公司、花溪街道)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七)聚力科创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方向,大力推进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的引进和建设,鼓励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支持重庆理工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鼓励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在区科研院所开展领域内基础研究。2027年,力争全区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超过135家。(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渝兴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大江科创城公司)

四、发挥企业核心作用,促进四链融合

(八)壮大科技企业集群。深入落实《重庆市巴南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导向,以构建全周期、梯次型培育体系为抓手坚持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并重、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并进,充分运用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加快“引”“育”“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招商投资局、区国资中心、各镇街、区属国有公司)

(九)加快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7年),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区提供强大动力支撑。聚集一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成果。服务和支撑我区重点产业发展,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得以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营顺畅、企业科技创新主动作为、高校院所技术供给充足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招商投资局、渝兴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大江科创城公司)

(十)强化场景应用。大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围绕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区和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服务科学与工程理论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创新应用,构建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应用场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科学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创新发展,围绕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普及。立足高水平建设“智慧名城”,拓展智慧政务、交通、旅游等智能化应用,积极打造“住业游乐购”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着眼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污染物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固碳碳汇等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摸清碳家底,科技赋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智能环保预警平台,有效提高全区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加速推进绿色发展。(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商务委、区交通局、区文化旅游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政务服务办、区公安分局)

五、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创活力

(十一)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融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力推进、积极承接各类国家级或市级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创新投入机制、科技企业税收优惠、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科技创新融资渠道等方面积极探索地方特色路径,复制推广“科创+产业”“研究院+产业园”等改革创新模式。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领域加快集聚,促进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市场、政府服务等高效结合,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市场监管局、区政务服务办、区税务局)

(十二)强化金融支撑。一是探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探索市区共建区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撬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直投类和偿(补)投类子基金,依法依规整合财金政策,扶小壮大、代偿(补)转投,探索VICVIP等模式落地。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发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贷款、巴实贷等贷款作用,依法依规增授信、减环节、可组合,最大限度撬动银行放贷投入科技创新。三是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不断更新上市企业培育库,健全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市区共联、市区共通、市区共育,“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属国有公司)

(十三)增强服务能力。一是深入开展线下服务。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服务水平,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助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充分使用服务优、口碑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型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根据企业发展和培育阶段,依法依规严选质优价低的第三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全生命发展壮大的咨询服务。二是加快完善线上服务。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平台作用,突显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成效,完善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构建全面精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综合大平台。汇聚更多工商、税务及线下镇街、园区、第三方走访等数据,强化底层数据基座;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健全各类标签、模型库,扩大分析范围,实时更新准科技型企业、准高新技术企业两大培育库;由“企业找”转为“主动推”,减环节、减流程,直通企业痛点、难点,提供解决方案。探索“创新券”“积分制”运用模式,激活试点平台各方活力。挂牌成立“办巴实”协会,依法依规优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并作为试点接券机构。公布培育库,“揭榜挂帅”企业需求,吸引更多第三方专业机构聚集开展专业服务。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内外循环市场机制。(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税务局)

(十四)加强人才引育。一是广发人才榜。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广招紧缺人才、广揽柔性引才、广育返乡人才,到2027年,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力争引进高端人才100名。二是擦亮金招牌。持续打造“巴”方来才“南”得有你人才工程,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方式,持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到2027年,力争培育10名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0名市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三是提升服务力。落实好《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巴南区“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为科技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科协)

(十五)对外开放合作。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推进行动,健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举办全国免疫新技术交流会、免疫前沿高峰论坛、人类免疫力前沿论坛等国内外科技交流大会。完善与丰都县“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开展“机构共建”“人才协作”等多种形式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开展校地院地合作,以四方新材绿色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实施为纽带,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政府外办、渝兴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大江科创城公司)

(十六)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牵头建立独立法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以“研究院+产业园区”模式,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用好“巴N条”“星十条”“人才新政”等系列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探索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鼓励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单位率先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形成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提质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引育创建优质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技术开发、转让、转化、服务等作用,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科技服务市场,依法依规加大政府购买科技服务力度,拓展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空间,推动科技中介新业态发展。用好巴南易智网,立足技术成果“摆渡人”、创新创业“孵化人”和科技创新 “服务人”,设立技术经纪人培养和培训基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发挥重庆市大数据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用,持续促进大数据科技成果在巴南落地转化。(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渝兴公司、国际生物城公司、公路物流基地公司、数智产业园公司、大江科创城公司

(十七)营造优质氛围。一是提高赛事活动层级。联合温江区举办国创新创业挑战赛成渝专题赛暨第三届巴南—温江“赋能杯”科技创新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赛事活动,持续促进创新氛围不断升温。二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平台和广大一线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的典型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多层次宣传机制。统筹协调科技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利用好国家、市、区媒体平台和各类宣传载体,多形式多角度展示我区科技创新生动实践。大力宣传总结我区科技创新成效,推广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宣传一批优秀案例。四是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布局创建一批特色鲜明、适应需求的国家级或市级科普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科普活动品牌,探索发展科普产业,出台科普工作实施方案,构建联系机制,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形成“大科普”格局。(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科协)

六、保障措施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制度,确定议事规则,规范议事程序,统筹谋划实施科技创新重大政策、改革、项目、工程。二是组建专家智库。建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推进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深化上下联动。强化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园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完善会商、例会、赛马比拼、创新高分报表等制度机制,加强协同创新,形成抓科技创新“一盘棋”“一根绳”“一股劲”格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区级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

(十九)开展多元支持加强政府引导,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稳增财政投入,激发全社会投入科技创新;深化上下联动,多渠道多方式争取上级资金助推科技创新;探索园区设立独立部门抓科技创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属国有公司)

(二十)统筹工作落实建立“部门—园区—镇街”全覆盖走访服务体系,项目化、清单化管理,设立专班开展创新高分报表、五色图、赛马比拼等工作,完善创新监测评价体系,积极争取市级科技创新成效督查激励强化成果运用,确保成效。责任单位:区委督查办、区科技局、区国资中心,各镇街、区属国有公司

部门解读:

关于《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关于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