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重庆市巴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4年4月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巴南地处重庆中心城区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重庆东部生态城建设的主战场,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地位特殊、角色重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巴南区高质量发展,按照《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22〕161号)的要求,编制《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立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巴南区战略定位,统筹安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5大重点任务、7类重点工程和21个重点项目,推进山清水秀美丽巴南建设。

《规划》是巴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 

第一节 本底条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第三节 生态问题诊断 

第四节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第五节 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第四节 规划目标 

第三章 修复策略与主要任务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 

第二节 强化水域岸线管控,构建生态水网体系 

第三节 保护江心绿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第四节 培育大美田园,构建美田弥望的城郊沃野

第五节 优化城市蓝绿网络,塑造宜居生态环境

第四章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第五章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第一节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 

第二节 重要山体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第三节 碧水廊道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第四节 江心岛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第五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第六节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第七节 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第六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落实组织体系 

第二节 加强技术支撑 

第三节 严格评估监管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第一章 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

第一节 本底条件

区位概况。巴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三峡库区上游,幅员面积1823平方千米,辖9个街道、14个镇,是重庆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质量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

地质构造。巴南区地质构造分属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南延部分,出露地层多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北东-西南走向山脉依次并行排列。

地形地貌。巴南区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湿地、河谷皆具,主要以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为主。

山水格局。长江贯穿境内北部长达59千米,五布河、一品河、花溪河等7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构成了“一江七河”为主的水网体系。铜锣山、明月山、东温泉山等6条山脉呈“梳齿状”平行排列,樵坪山、云篆山、圣灯山等7座重要山体分散排布,“山水一脉,与城共兴”的大山大水格局显著。

主要资源。林地面积890.50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8.84%,森林覆盖率位居中心城区首位。耕地总面积436.66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01.09平方千米,是中心城区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莲花中坝岛、木洞中坝岛、桃花岛、南坪坝岛四岛成链,是长江重要的生态节点。区内温泉资源丰富,分布有东温泉、南温泉、桥口坝温泉,泉水总储量、年可开采量、日可开采量等指标位居重庆第一。


第二节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2015年至2021年,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铜锣山、明月山等“四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全区生态系统极重要区域面积达818.5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东温泉山、茶坪山、偏岩山和南部的圣灯山、天台山等山区。

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巴南区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较高,恢复力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1528.8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巴南区东部和南部地区。2015年至2021年,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保持稳定,铜锣山、明月山等“四山”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明显。

生态系统退化评价。巴南区生态系统整体向好,局部区域存在退化的现象。全区生态系统退化面积103.2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铜锣山等石漠化发生区域。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2015年至2021年,巴南区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显著。质量较高及以上区域面积632.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境内山区。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核算。巴南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较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核算,全域每公顷固碳能力约为2.45吨,高于全国每公顷固碳1.16吨的平均水平。


第三节 生态问题诊断

历史遗留关闭矿山较多,局部生态功能退化。截至2020年,巴南区历史遗留关闭矿山规模254公顷,主要分布在铜锣山等区域,主要为石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等矿种。矿山开挖形成的坡面、高低不平的宕底、堆料场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局部生态功能退化。

部分区域岸线被侵占、河道淤塞萎缩,水生态环境差。花溪河、一品河、二圣河、黄溪河、鱼溪河等局部区域河道内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生态流量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全区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尚未全面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农村水脏、水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江心岛局部区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林相单一等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莲花中坝岛是巴南区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其消落区顺坡耕作现象突出,且缺乏生态缓冲带,有面源污染的风险。桃花岛约0.89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到工程性破坏,使得土壤剥离,原生植被丧失,增加水土流失风险。南坪坝和木洞中坝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以灌丛、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生态功能发挥不佳。

农村局部区域存在水土流失、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535.52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的29.38%,其中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69.30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3.04%,呈现出沿铜锣山、明月山、桃子荡山、东温泉山等山脉条状分布的特点。部分区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足,局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存在短板,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巴南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长江上游(巴南段)和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巴南建设成效显著。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消除花溪河、一品河、黄溪河城市黑臭水体,长江干流(巴南段)及主要次级河流平均水质达到水域功能要求,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无重污染天气,完成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地块27块,32家危险废物重点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处置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初步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

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全区累计创建8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镇、43个市级绿色示范村、122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完成274.67平方千米营造林建设,推进“两江四岸”“绿水清岸”“四山”生态治理,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6%,较2015年提高4.1%,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53平方千米,区域水土保持率达到70.62%,完成131.8公顷的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29平方千米,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在全市率先推行林长制试点,严格执行河湖长制,完成全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发布“三线一单”,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城乡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巴南大地主旋律。


第五节 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国家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大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伴随美丽中国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陆续在24个省份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重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2021年,重庆市印发《重庆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同年,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项目储备库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生态修复项目予以市级资金支持,为全市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2022年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的新要求。202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为生态修复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提供政策支撑。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巴南区加快推进“生态之城”建设。2021年,重庆市发布《重庆东部生态城规划》,规划提出东部生态城将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厚植生态基础、发挥服务功能、汇聚绿色动能,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价值新标杆、城乡融合新高地、绿色发展新引擎、低碳城市新示范和儿童友好型城市。东部生态城规划涉及29个(街)镇,面积1943平方千米,巴南区18个镇街纳入规划范围,占规划总面积的86%,是重庆东部生态城建设的主战场。重庆东部生态城建设为巴南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面临挑战

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度不断加大。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根据《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巴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约7%,人均GDP达到10.4万元。目前,巴南区“三线”已基本划定,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严峻、更严格的底线约束,尤其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的大背景下,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度将不断加大。

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矛盾依然存在。樵坪山、云篆山等郊野公园景观同质化,旅游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未来伴随人流量的增加,使得自然生态景观保护难度提升。“十四五”期间,随着城市扩张及路网体系的完善,明月山、铜锣山、樵坪山等生态源地将直面人类干扰活动,区域生态廊道面临阻断风险,生境破碎化风险加剧。

生态修复治理能力有待增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和模式单一,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激励措施有待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投融资、公众参与等保护修复制度不健全,一时之间难以形成政策合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监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巴南建设新格局。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挖掘巴南区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

——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聚焦重点流域、区域,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坚持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修复目标,针对性采取基于自然的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修复模式。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巴南区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机制创新,共同参与。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的实施保障机制,推动巴南区长效、绿色发展。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巴南区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1823平方千米,下辖9个街道、14个镇,即鱼洞街道、莲花街道、李家沱街道、龙洲湾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一品街道、南彭街道、惠民街道、界石镇、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丰盛镇、二圣镇、东温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滩镇、石龙镇、圣灯山镇、安澜镇。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


第四节 规划目标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服务巴南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的路径、方法等认知,全社会基本达成一致。系统化开展生态修复的机制初步建成。铜锣山历史遗留关闭矿山,明月山、桃子荡山、东温泉山的水土流失,长江重要支流水生态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内主要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到2035年,通过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深入实施,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能力显著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宜居,良好生态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显著增强。

指标体系。落实《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衔接《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巴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基于指标的可实现、可量化、可考核、可监管的要求,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构建8个指标。

表2-1 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目标表

序号

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属性

1

生态

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千米

184.6

142.4

142.4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318

≥320

≥330

约束性

3


森林覆盖率

%

47.6

47.6

47.6

约束性

4


天然林地保有量

平方千米

194.04

194.04

194.04

约束性

5


水土保持率

%

70.62

73.5

≥73.5

预期性

6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5.51

5.51

约束性

7

生态

修复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

公顷

131.8

[261]

[386]

约束性

8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93.1

95

约束性

注:[]为2021年到规划年份的累计值。

注: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天然林地保有量指标待上位规划审批后,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章 修复策略与主要任务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


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筑牢生态屏障

以划定的142.4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4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强化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以铜锣山、明月山等大型山脉为重点,加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建设,在核心区域关键地段建设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栖息地。

二、提升林地数量和质量,提高生态产品供给水平

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在龙洲湾、鱼洞、木洞等镇街,推进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建设,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在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等镇街,加强中幼龄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纯林改造,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持续优化圣灯山、桃子荡山等区域树种结构,向乡土树种、防火树种、高汇碳能力树种调整。增加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及监控系统建设。持续巩固丰盛彩色森林、五洲红枫园的建设成效,逐渐向全区推广,在樵坪山、云篆山等城中山体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产潜力,凸显森林景观,构建健康稳定、优质、季相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多场景的森林主题公园和康养旅游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提升生态康养相关功能。

三、修复废弃矿山,提升环境品质

以铜锣山为重点,全面开展历史遗留关闭矿山生态修复,以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风险、恢复破损山地生态功能为重点,围绕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的原则,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提升山体生态环境品质。针对山体破坏区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评估等,根据区域特征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


第二节 强化水域岸线管控,构建生态水网体系

一、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水质

以一品河、花溪河等长江重要支流为重点,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做好点源、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建设。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集中连片推进,实现水域、岸线并治。统筹考虑重点河流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做好水陆统筹,提高水环境纳污能力,修复河流生境,改善河流水质,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二、构建生态水网体系,推动河湖水系畅通

加强黄溪河、一品河、花溪河等重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的控制和建设,开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加强水域自然岸线管控,恢复河流自然形态,激活河流自净能力。实施五布河、鱼溪河等农村段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建立生态水网体系。

三、营建滨水生态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以长江巴南段等滨水岸线为重点,实施生态景观建设。采用近自然岸堤、生态混凝土、石笼护岸、栅栏护岸等技术对滨江(河)岸带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沿河生态湿地。在鱼洞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等区域结合滨河植被缓冲带建设,通过人工引种和自然恢复,逐渐培育水生生物带,净化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滨水生态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四、加强湖库分级管理,保护饮用水源地

以下涧口水库、南彭水库等水库为重点,协同推进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和常态化管理。划定水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实施严格管控,在范围区内禁止从事爆破、打井、采石等危及水库安全和影响运行的活动。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清理保护区内影响水源保护的设施和活动,新规划布局的建设用地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级别的要求进行退让,加大库区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力度,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确保水库安全长效运行。


第三节 保护江心绿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一、保护原有岛陆地貌,营造鸟类栖息地

在梓桐坝季节性江心岛、莲花中坝岛、麻柳嘴南坪坝岛划定岛陆生态保护区,禁止采石、挖沙等破坏性活动,保护原有脆弱岛陆地貌。以“轻介入”的方式对受到江水冲刷或破坏的地形进行修复整理,形成自然优美、植被丰富的岛陆生境。结合气候及水文条件,丛植适宜的本土植被,营造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觅食、庇护、繁殖场所。

二、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以桃花岛、木洞中坝岛为重点,协同岛屿生态保育与生境恢复。通过补植灌丛、建设生态驳岸、疏草补植、入侵植物防治、建设生态隔离缓冲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改善岛屿生态环境,提升岛屿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四节 培育大美田园,构建美田弥望的城郊沃野

以东温泉镇、二圣镇、安澜镇、石滩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龙镇、圣灯山镇等镇街乡野农田,南泉街道、莲花街道、龙洲湾街道等街道城郊农田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立足多功能定位、多模式实施、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改造、坡耕地改造等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整合产业、文化、生态、空间等特色资源,形成“山水相望、田林相嵌、丘城相融、四季相宜”的田园景观。


第五节 优化城市蓝绿网络,塑造宜居生态环境

以龙洲湾街道、花溪街道、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等街道为重点,打造城市内部小型栖所和自然联道,优化城市蓝绿网络。在保护修复方面注重场景营造,以城市生态网络的各级生态斑块为空间基础,结合城市更新,高效利用灰色设施和剩余空间,激活边角地、废弃地等,通过自然群落营造,营造城市绿境,形成小型栖所和生物踏脚石,提升绿地供给水平,以城市生态网络的绿道、水系为基础,开展城市公路边坡整治、河道综合治理等,建设城区组团绿色隔离带,实现蓝绿空间串联成网。


第四章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安全格局

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联通性,充分发挥山脉、河流、湖库等自然要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优化“八屏八带多廊多点”多层次、成网络、结构和功能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

“八屏”为铜锣山、明月山、东温泉山、圣灯山、方斗山、樵坪山、天坪山、桃子荡山等八大山系构成的区内生态屏障。

“八带”为依托长江及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等7条一级支流构建的生态涵养带。

“多廊”为境内芦沟河、二圣河等次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生态廊网。

“多点”为以自然本底为依托,包含南坪坝、莲花中坝、木洞中坝、桃花岛等江心岛,云篆山等独立山体,观景口水库、丰岩水库、龙岗水库、南彭水库、高洞子水库、下涧口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各类自然保护地等组成的多点式生态区域。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自然流域为基础,衔接《重庆市巴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及“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结合资源本底,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功能和突出生态问题,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分区,包括滨江高品质生态宜居区、铜锣山-明月山绿色生态屏障区、环樵坪山生态创新协调区、国际生物城生态绿色发展区、东南岭谷生态休闲康养区。

一、滨江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区域现状。该区域位于巴南区西部,涉及莲花街道、一品街道、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李家沱街道共7个镇街,总面积127.45平方千米。区域属于典型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强烈,承担人居保障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长江,水系发达,花溪河、一品河、黄溪河贯穿全区,分布云篆松林、云山湖等自然景观20余处。该区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不足,是水污染、内涝和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的易发区域,存在城市蓝绿设施不足、防护绿地不够完善等生态问题。

主攻方向。以协调人地关系、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区为导向,重点突出滨江岸线景观、城市边坡治理、河流水系保护与修复。强化对长江干流及花溪河、一品河等主要支流水系脉络的保护,提升河流水质,修复受损岸线,提升城中山体、滨江公园整体品质,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等,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二、铜锣山-明月山绿色生态屏障区

区域现状。该区域位于巴南区西部,涉及安澜镇、一品街道、龙洲湾街道、界石镇、花溪街道、南泉街道、李家沱街道共7个镇街,总面积131.6平方千米。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分布有桥口坝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地热资源突出,分布南温泉、桥口坝温泉,其中,南温泉为硫酸钙镁钠型热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5-42℃。立足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发挥中心城区生态屏障作用。当前主要存在森林生境扰动、森林质量有待提升,铜锣山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分布广等生态问题。

主攻方向。以保持自然山体形态,持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为导向,重点突出生态保护、森林提质、历史遗留和废弃矿山治理、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保护修复工作。保护铜锣山、明月山两条平行山脉,协同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强化山体屏障和森林氧吧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营造野生动物生活、栖息的自然生境,建立珍稀濒危物种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温泉、森林等优质生态资源,积极培育生态休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环樵坪山生态创新协调区

区域现状。该区域位于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平行岭谷地区,涉及安澜镇、圣灯山镇、一品街道、南彭街道、界石镇、南泉街道、惠民街道共7个镇街,总面积206.07平方千米。区域是未来城市副中心,承担保障人居生态品质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内河流水系发达,花溪河、鱼溪河、一品河、苦溪河贯穿全域,分布有樵坪山等重要城中山体。当前主要存在地质安全隐患、蓝绿设施不足等生态问题。

主攻方向。以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夯实绿色发展基底,助力建设生态创新协调区导向,重点突出樵坪山城市绿心功能,持续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加强对花溪河、鱼溪河等城市河流的保护修复,促进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助力生态经济、国际商贸物流、国际交往、智造创新等产业发展。

四、国际生物城生态绿色发展区

区域现状。该区域位于巴南区北部,涉及惠民街道、二圣镇、木洞镇、东泉镇、双河口镇5个镇街,总面积109.25平方千米。该区域是国际生物城所在地,是巴南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先行区,承担人居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本底较好,分布有天坪山、长坪山2座山体,二圣河、五布河等3条河流,以及木洞中坝岛、桃花岛2处江心岛。当前主要存在耕地坡度较大且破碎化、江心岛生态环境局部受损、次级河流水质污染等问题。

主攻方向。以保护重要生态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生态绿色发展区为导向,重点突出跨流域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保护修复工作。加强对中坝岛、桃花岛岛屿岸线、消落区、生态损毁区的保护修复,恢复岛屿生境功能。强化对天坪山、五布河等重要山水资源的保护,强化管控措施,降低人为干扰强度。统筹木洞古镇、桃花岛、中坝岛,促进“产、城、景”互融共生,建立绿色发展的生物智造高地。

五、东南岭谷生态休闲康养区

区域现状。该区域位于巴南区东南部,涉及安澜镇、南彭街道、圣灯山镇、惠民街道、木洞镇、丰盛镇、二圣镇、东泉镇等15个镇街,总面积1157.24平方千米。区域是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集中区,承担农产品供给、人居保障、水土保持等重要功能。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精品果蔬、品牌茶叶等产业群,以及二圣梨、巴南银针等特色品牌;地热资源突出,东温泉储量45亿立方米,占重庆主城温泉总储量(139亿立方米)的三分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有东温泉、圣灯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河流湖库众多,分布五布河、一品河等河流,下涧口、南彭等中型水库,南坪坝岛江心岛。当前主要存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坡耕地分布广泛、农田质量不高等生态问题。

主攻方向。以强化耕地保护,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助力建设岭谷康养区为导向,重点突出农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水环境治理、江心岛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生态修复工作。开展高标准农田连片建设,加强农田生态保育,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理及生态用地修复,构建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提高农业废物回收利用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长江干流、五布河等重要支流及相关影响区为重点,持续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东温泉山、圣灯山等重要山体保护,开展低效林改造,持续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区域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培育和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撑文旅康养、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


第五章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复”理念,按照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整治失序低效空间、修复损毁退化空间的原则,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跨区域的协同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统筹部署7类重点工程、21个重点项目。


第一节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位于长江沿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处河岸1000米左右)范围内,涉及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莲花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一品街道、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等镇街。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实施江河岸线近绿亲水生态修复措施,推进区域森林数量和质量提升,自然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林相季相变化多彩,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专栏1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莲花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一品街道、木洞镇、双河口镇、麻柳嘴镇等镇街。实施时序:2021-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在沿江城镇建设区,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开展城镇及各类园区绿化、零星间隙地植树和林相提升改造,实施江河岸线近绿亲水生态修复措施,提升沿江(河)生态绿化品质和生态屏障功能;在乡村地区,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林业产业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在重要节点区域,围绕森林季相变化,实施林相改造,提升沿江景观品质。


第二节 重要山体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位于明月山、铜锣山、樵坪山、东温泉山等重要山体,涉及南泉街道、一品街道等8个镇街。工程建设以恢复山体自然形态、提升山体生态屏障功能为主要目标,协同保护保育,在铜锣山等废弃矿山集中分布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主要开展植被恢复、废石渣清理、采坑回填、地质灾害防治等,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在东温泉山、明月山等区域,主要开展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以及生物栖息地恢复等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加大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和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建设;在云篆山、樵坪山等区域,主要开展山体边坡治理,恢复边坡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在桃子荡山等石漠化区域,按照石漠化发育程度和恢复力强度,分类实施封山育林、坡改梯、水土保持等工程。

专栏2  重要山体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一品街道共3个街道。实施时序:2021-2027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历史遗留及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修复,加强植被恢复和森林抚育等,恢复受影响耕地、林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以桥口坝国家森林公园、东温泉市级森林公园、木洞明月山市级森林公园、南泉市级森林公园、圣灯山市级森林公园为基础支撑,全面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实施时序:2021-2035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加大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和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建设。

云篆山小环线边坡整治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鱼洞街道、莲花街道等街镇。实施时序:2021-2024年。主要建设内容:结合公路滑坡路段边坡治理,采用植树、种草等措施,减缓水土流失,恢复边坡生态环境。

4. 桃子荡山综合治理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一品街道、姜家镇、接龙镇等街镇。实施时序:2023-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改良草地、人工种草等方式,恢复石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碧水廊道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位于黄溪河、一品河、花溪河等重要河流以及南彭、下涧口、丰岩水库等湖库,涉及双河口镇、南彭街道等街镇。工程建设以恢复河流水生态与水岸环境、提升长江沿岸国土绿化率为主要目标。规划期内,在黄溪河、一品河、五布河等部分河段,开展水生态修复及水岸环境营造,建设湿地景观、滨水栈道等,提升岸线生态功能。在南彭、下涧口、丰岩、龙岗、新民、青年湖、乌烧丘等湖库,采取清漂、清淤、杂草清除、补种植物等措施,对湖库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专栏3 碧水廊道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 黄溪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鱼洞街道、莲花街道。实施时序:2023-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水岸线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修复、生态缓冲带建设等。

2. 一品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一品街道、安澜镇、鱼洞街道、龙洲湾街道等镇街。实施时序:2024-2027年。主要包含“清水绿岸”治理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等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河道清淤疏浚、生态缓冲带、生态岸线、修建生态调节坝、河道岸堤等。

3. 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南彭街道、界石镇、南泉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等镇街。实施时序:2024-2030年。主要包含花溪河源头生态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等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河道清淤、人工浮岛建设、岸坡整治、水源涵养带、河岸绿化等。

4. 鱼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惠民街道。实施时序:2025-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改善(河道清淤、生态湿地、入河沟渠水体净化等)、河道护岸建设等。

5. 五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接龙镇、姜家镇、东温泉镇、二圣镇、木洞镇等镇街。实施时序:2025-2029年。包含二圣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等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疏浚清淤、防洪护岸、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

6. 双河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双河口镇等。实施时序:2029-2031年。主要建设内容:河道岸堤建设、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河岸绿化、水生态修复等。

7. 重要湖库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南彭、下涧口、丰岩、响水湖、龙岗、新民、青年湖、乌烧丘等湖库涉及的南彭街道、石龙镇、丰盛镇、安澜镇、木洞镇、莲花街道等镇街。实施时序:2021-2027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清漂、清淤、杂草清除、植物种植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第四节 江心岛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位于木洞中坝岛、桃花岛2个重要江心岛,涉及木洞镇。工程建设以稳固消落带岸线、保护湿地及河漫滩、加强植被覆盖为主要目标,以辅助修复为主,通过对江心岛屿的保护修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岸坡失稳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岛屿生态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

专栏4  江心岛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木洞中坝岛保护修复重点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木洞镇。实施时序:2021-2028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木洞中坝岛江河湿地以及河漫滩生态保护,为野生鸟禽提供栖息地,保护万寿宫等文化遗存。

2.桃花岛保护修复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木洞镇。实施时序:2021-2028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岸线植被覆盖、优化林相结构、治理水土流失、修复动植物生境、打造“自然博物岛”等。


第五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涉及位于耕地分布集中、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镇街,主要涉及接龙镇、东温泉镇、二圣镇、安澜镇、石滩镇等镇街。向市局积极申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推进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农村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在提升耕地质量、补充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用地等,推动乡村振兴。

专栏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项目涉及安澜镇、接龙镇、二圣镇、东温泉镇、石滩镇等街镇。实施时序:2024-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提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和集约化利用水平;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与安排,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整体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景观,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历史文脉。

第六节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主要涉及长江滨江岸线、城市边坡等区域,涉及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鱼洞街道等街道。工程建设以修复滨江岸线、建设城市绿地、修复城市公路边坡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人工修复为主,规划期内,在花溪、李家沱街道等区域,推进城市公园建设,补充城市绿地,串联生态斑块。在龙洲湾街道等区域,开展城市边坡综合整治,采取绿化护坡、加固坡脚、挡墙等方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在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鱼洞街道,开展岸线修复、消落带综合治理,建设滨河植被缓冲带,通过人工引种和自然修复,逐渐培育水生生物带,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

专栏6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1.城市公路边坡整治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共2个街道。实施时序:2021-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结合城市公路边坡整治,因地制宜,选择硬化浆砌护坡或混凝土、绿化护坡、加固坡脚、挡墙等方式,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2.“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鱼洞街道。实施时序:2021-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岸线修复、消落带综合治理,建设滨河植被缓冲带,通过人工引种和自然修复,逐渐培育水生生物带,起到净化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完善绿地形态,构建连续的滨江绿带和向内侧辐射的纵向绿楔,打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

3.公园街道打造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等镇街。实施时序:2022-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外河坪公园、四块田公园、燕尾山休闲公园等城市公园的建设,串联生态斑块,补充城市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鹿角湿地公园建设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南泉街道。实施时序:2022-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消落带绿化修复与建设,补充城市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桥下、高压线路防护绿地生态修复。项目主要涉及区域:花溪街道、莲花街道、鱼洞街道等镇街。实施时序:2022-2025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城市桥下空间、高压线路下等灰空间的生态绿化修复,优化植物种类,建设休闲绿地。


第七节 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该重点工程主要以镇村为对象,通过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等措施,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规划期内,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农村排水工程建设,对农家乐、民宿等业态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推广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污水处理工程技术,强化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厕所运行维护、监测评估、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保护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乡村农田小微湿地,实施水体连通和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河畅、水清、村美。

专栏7 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涉及区域:各相关镇街。实施时序:2021-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开展成片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整治,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相关工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第六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通过开展重要山体景观风貌综合整治,治理历史遗留关闭矿山254公顷,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提升巴南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预计每年可新增森林碳汇量1.45万吨。实施坡耕地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岭谷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实施江心岛生态修复,提升长江岛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岸线综合整治,水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提升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以森林公园、生物廊道等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将丰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使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品质逐年提升。通过开展城市公路生态护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长江滨江生态景观品质。开展“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打造公园街道,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丰富林相色彩,区域生态环境品质逐渐提升。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助力生态休闲康养产业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巴南区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为生态旅游提供更为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休闲康养产业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绿色产业建设。

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经济增长。通过实施碧水廊道保护修复、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实施中可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后通过优化城镇生产、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带动城镇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建设形成的生态资本和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可以满足人们对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消费需求,预计可提供800个就业岗位。在生态投资、绿色消费的双重驱动下,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助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同时,带动城市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促进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将会有更充分的认识。逐步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念,建立生态责任和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己任,形成绿色消费意识,自觉重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承载力,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意识普遍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全社会动员,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落实组织体系

本规划作为巴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的专项规划,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是巴南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和区级各部门应深刻认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形成区政府统一领导,各街道、乡镇、园区分级实施,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良性互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同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和考评“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


第二节 加强技术支撑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数据库。结合工作实际,依托国家、市级已有技术要求,将各部门生态修复相关的项目纳入数据库平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适用于巴南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技术要求与管理办法。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鼓励开展生态修复科学技术研究,大力支持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生态修复专业人才,夯实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基础。


第三节 严格评估监管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测、评估、管控、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探索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多种科学方法对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期勘测、中期实施、后期效益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和评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整个规划实施期间,做好前期调研、中期评估和后期总结,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根据评估反馈进行优化和完善,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目标的整体实现。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依据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强化资金管理制度保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深化跨区域、全域化“打包”治理方式,多形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整合使用各级财政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优先布局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区域,形成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强大合力。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出台鼓励性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项目有序开展。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广泛开展《规划》宣传普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参与意识,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强基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宣教能力建设,建立全民监督机制。发挥专家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听取专业意见,促进《规划》有效实施,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镇街人民政府、区级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完善促进公众参与的政策、规范性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建设,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部门解读:

关于《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丨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