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四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和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防治要求 

(一)提升隐患识别能力,全面开展调查评价 

(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深入推进智能监测 

(三)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四)严格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工作 

(五)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全力推动全民防灾 

(六)防治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资金保障 

(四)人才保障 

(五)社会保障

前  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结合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重庆市巴南区全域(含23个镇街,面积1825km²)。

规划对象: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质灾害。

规划内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等。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南部、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质地貌形态多样,地表水系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岩土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形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条件,是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

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22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0.28%;危岩崩塌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8.66%;地面塌陷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06%。共威胁1384户40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3.26亿元。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面对我区地质灾害防治严峻形势,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镇街党委、政府认真履行属地防治责任,区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组织,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专栏1  “十三五”规划及完成工作情况对照表

序号

类型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占比(%)

1

工程治理

34处

68处

200

2

群测群防

679处

679处

100

3

搬迁避让

预计完成1111人

完成搬迁1617人

145.5

4

地质灾害

调查

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对提出申请的销号点进行调查

严格开展年度三查和销号工作,完成了库区危岩、高位山体的调查


5

应急处置

每年预计两处

处置272次,紧急避险转移508人


6

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每年对“四重”网格化人员进行防灾知识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全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完成年度地灾知识培训,区级每年开展1次的综合应急演练或地质灾害专项演练,各地灾点进行了单点应急演练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84起,开展应急处置272次,紧急避险撤离转移人员508人。因处置及时有效,未造成人员伤亡。“十三五”期间,实施工程治理68处,避险搬迁1617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414处,减少受威胁群众7164人,成效显著。

筑牢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重点将片区负责人周报和群测群防员监测信息上报率、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情况、单点简易避险演练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等方面纳入区减灾委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全面落实镇街地质灾害防治“属地”责任,规划自然资源、应急、气象、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属事”责任,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部门协作、地勘支撑、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

持续开展巡排查,查清风险隐患。按照群专结合工作机制,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三查”、新生地质灾害风险点排查以及旅游景区、学校、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排查。开展重大基础地质灾害调查;完成我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运用InSAR技术、光学遥感技术,全区地质灾害InSAR综合遥感早期识别工作实现全覆盖;实施了3处高位地质灾害调勘查。对调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落实防范措施。

多层级开展监测预警,健全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体系,落实376名“四重”网格员(基准年2020年数据)做好群测群防工作,累计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3800余份、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明白卡19500余份。会同气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十三五”期间累计发布预警信息120余次10万余条。构建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度,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三五”期间,对2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专业监测,对392处(基准年2020年数据)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了群测群防。

多层级、多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努力提升防灾避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期间,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20余次;印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宣传册等3万余份;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6·25”全国土地日等活动为契机,会同区级相关部门、驻守地质队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

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757.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18.9万元(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项资金818.9万元),市级财政资金838.45万元。区财政资金投入5500余万元。“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7200余万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更高、更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对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作出重要指示。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市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综合防治体系,明显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全力持续推进地灾搬迁和工程治理”。这为我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落实这些要求,需进一步加强地质隐患风险调查排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提升风险全面管控水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效实施紧急避险撤离,全力确保人员安全。

2.地质灾害仍呈高发频发态势。

我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暴雨、连阴雨、旱涝急转交替等灾害性天气多,且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在我区独特山地丘陵地貌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成灾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增多,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大。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区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有短板,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受技术手段、方法和认知能力所限,难以提前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我区城市建设、山区道路沿线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较为突出。部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装备配置不足,部分“四重”网格员防灾责任意识不强,部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高,安全意识和身心健康保护意识不强,基层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区仍以隐患点管控为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深度不够,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措施不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贯彻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部署,紧紧围绕全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以提升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部署“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我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巴南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以及平安巴南建设提供坚实的地质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我区地质灾害防治短板和重点防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合理部署,有效防范重大地质灾害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早期识别,加强监测预警,推进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加强宣传培训及避险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积极推进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属地”、“属事”原则、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严格履行地方党政领导责任制规定,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其他成员直接领导防灾主体责任。区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城市管理、农业农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对行业地质灾害的统筹监管责任和各领域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专项监管责任。

依法防灾、科技减灾。持续加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宣传贯彻力度,在源头上管控不当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风险。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实施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努力提高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区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综合防治体系,明显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健康环境影响显著减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巴南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隐患识别取得新突破。利用市级综合遥感成果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完成全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有序实施重点区域和重要隐患点的调勘查工作,查明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夯实防灾基础。

监测预警迈上新台阶。强化群测群防员的业务培训,一对一精准监测,提升监测预警业务技能。通过改善群测群防员工作条件、提供各类保障等手段提高工作积极性,使触角更加灵敏,监测更加有效。

综合治理实现新成效。实施“有重点、分层次、多手段”的综合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威胁人口聚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减少受威胁人员约1022人。

基层能力得到新提升。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大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提升“四重”网格员防灾责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营造防灾减灾群测群防、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努力推动形成全民防灾新格局。

专栏2  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属性

说明

调查评价

1

地质灾害“三查”

5

约束性

覆盖全区


2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5

约束性

覆盖全区


3

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1

约束性

覆盖全区


4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1

约束性

覆盖全区


5

重点地质灾害点专项调勘查

12

预期性



6

高风险区调勘查和农村房屋周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1

预期性


监测预警

7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8

地质灾害二级专业监测

1

约束性



9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

259

约束性


综合防治

10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18

预期性

减少受威胁群众422人


11

地质灾害降险处置

60

预期性



12

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

600

预期性

其中高风险区145人

能力建设

13

专业队伍汛期驻守技术服务

镇街

23

约束性

覆盖全区


14

地质灾害避险演练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15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人次

18000

预期性


综合效益

16

减少受威胁人数

1022

预期性



17

地质灾害防治保护财产

万元

32600

预期性



18

社会满意度

%

≥95

预期性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和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划分方法。

根据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等四级。我区全域划分为16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2个中易发区、14个低易发区、2个非易发区。

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该区分布于麻柳嘴镇-木洞镇长江沿岸地段、双河口镇-丰盛镇丰盛背斜两翼、石龙镇北东侧山区、接龙镇-石滩镇北侧山区、环樵坪山、圣灯山镇北东侧山区以及安澜镇北侧、东南侧山区地带,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土质滑坡,在斜坡顶部陡崖发育有危岩崩塌以及沿江库岸,地层以泥岩、砂岩为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85.47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4.68%。

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该区分布于区内东侧麻柳嘴镇-东温泉镇-石滩镇大部分区域、中部惠民镇明月峡背斜两翼、安澜镇石油沟背斜两侧两翼、西部南泉街道-一品街道南温泉背斜两翼等广大山区地段,主要跨越南温泉背斜、石油沟背斜、明月峡背斜等构造,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土质滑坡,斜坡顶部陡崖发育有危岩崩塌,地层以泥岩、砂岩为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816.41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44.73%。

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该区分布于区内东南部石滩镇、中部双河口镇-姜家镇-接龙镇沿线一带、二圣镇-姜家镇沿线一带、中部南泉街道-南彭街道-一品街道沿线一带、南部圣灯山镇老鹰山向斜两翼、西部李家沱街道-一品街道沿线大部分区域,从西向东主要跨越金鳌寺向斜、南温泉背斜、老鹰山向斜、洛渍向斜、桃子荡背斜等构造,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斜坡顶部陡崖发育有危岩崩塌,地层以泥岩、砂岩、灰岩为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888.98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48.71%。

5.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该区分布于区内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建城区一带、龙洲湾街道-莲花街道建城区一带,跨越重庆向斜,地形平坦,地层以泥岩、砂岩为主。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面积34.14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87%。

专栏3  巴南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一览表

分区

面积(km²)

面积占比(%)

分区内地灾点(个)

地灾点个数占比(%)

同比(“十三五”时期)






面积(km²)

面积占比(%)

高易发区

85.47

4.68

95

33.45

-157.62

-8.63

中易发区

816.41

44.73

142

50.00

+41.53

+2.27

低易发区

888.98

48.71

47

16.55

+82.02

+4.49

非易发区

34.14

1.87

0

0.0

+34.14

+1.87

合  计

1825

100.00

284

100.00

(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FXPC/ZRZY B-01),对巴南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分区。根据评价结果,巴南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三级。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麻柳嘴镇、丰盛场镇、石龙镇和圣灯山镇,总面积62.96km²,占全区面积的3.45%,该区发育地质灾害34处,灾害点密度达54.00处/100km²。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安澜镇至木洞镇、石滩镇至麻柳嘴镇,总面积1078.11km²,占全区面积的59.07%,该区发育地质灾害208处,灾害点密度达19.29处/100km²。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鱼洞街道至李家沱街道、桃子荡背斜核部、大盛场向斜核部地区,总面积683.93km²,占全区面积的37.48%,该区发育地质灾害42处,灾害点密度为6.14处/100km²。

专栏4  巴南区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一览表

分区

面积(km²)

面积占比(%)

分区内地灾点(个)

地灾点个数占比

高风险区

62.96

3.45

34

11.97

中风险区

1078.11

59.07

208

73.24

低风险区

683.93

37.48

42

14.79

合  计

1825

100.00

284

100.00

(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1.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害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成灾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地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规划区均应进行重点防治。

综合考虑巴南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地质灾害发育面密度、地质灾害规模、危险性、危害程度,将我区全域划分为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9个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及1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2.防治区划。

(1)重点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共6个,主要分布于麻柳嘴镇人和桥、平桥村-望江村沿江岸坡地段、惠民街道胜天村周边陡斜坡地段、安澜镇小龙村附近、圣灯山镇石林村-接龙镇碑垭村一带、接龙镇春龙村一带,呈条带分布,总面积23.75km²,占比1.30%,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27处,其中:滑坡20处,崩塌7处。

(2)次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共19个,主要分布于南温泉背斜西翼李家沱街道-龙洲湾街道的南山山脉斜坡地带、一品街道、南泉街道、南彭街道、木洞镇、麻柳嘴镇、圣灯山镇、安澜镇南东部、天星寺镇、石滩镇以及石龙镇,总面积136.255km²,占比7.47%。该区发育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8处,崩塌14处。

(3)一般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共1个,主要分布于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区域,总面积1664.955km²,占比91.23%,该区发育地质灾害171处,其中:滑坡132处,崩塌36处,地面塌陷3处。

专栏5  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统计表

防治分区

面积

km²

面积占比

地灾点

地灾点占比

地灾点点密度

个/km²

重点防治区

23.750

1.30%

27

9.51%

1.14

次重点防治区

136.255

7.47%

86

30.3%

0.63

一般防治区

1664.995

91.23%

171

60.20%

0.10

合计

1825

100%

284

100%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防治要求

(一)提升隐患识别能力,全面开展调查评价

1.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

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充分利用市级提供的基于星载、航空、地面的空天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地质灾害数据,全面开展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遥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及动态变化情况,夯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控基础。

2.推进地质灾害详查及风险普查。

持续开展年度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和专项排查,按市级部署,全面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根据1:5万地质灾害详查成果,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风险专项调勘查及普查,对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开展专项调勘查,对地质灾害中、低风险区开展风险普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区域风险等级,针对性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措施。开展我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为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灾防灾等提供专业支撑。

3.开展危岩(崩塌)隐患专项排查。

对城镇、学校、医院、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周边、交通江河沿线、旅游景区周边等重点区域,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紧密结合专业队伍,组织开展危岩(崩塌)隐患专项排查工作,查明危岩(崩塌)隐患发育分布情况、影响范围及威胁对象,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原则,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要有效运用核查成果,将涉及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隐患情况及时函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属事”责任,落实好防范整治措施。

4.实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调勘查。

对巴南区12处危及5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专项调勘查,查明其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及孕灾地质体特征、查明灾害特征及成灾机理,稳定性和危害性,评估其风险,为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依据。加强人口聚集区重点地质灾害勘查,查明灾害特征及成灾机理,科学制定防治方案。

5.实施高易发区调勘查。

按市级部署,充分利用巴南1:5万地质灾害详查成果资料,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专项调勘查,摸清高易发区内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孕灾地质体的分布、威胁对象等,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建议,为规划建设、村镇建设、减灾防灾、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提供必要支撑。

(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深入推进智能监测

1.全面完成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

做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加强技防,继续开展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建设,推广普适型仪器设备应用,加快推进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加强监测设备维护,规范监测预警流程,深化预警模型研究,实现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工作全过程管理。

2.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预警。

运用物联网、现代传感器及InSAR等技术,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预警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专业监测预警。

专栏6  巴南区“十四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1.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运行。

完成259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项目建设运行。

2.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预警建设运行

继续完善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建设。

(三)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优先实施避险搬迁。

按照应搬尽搬原则,加大对乡村振兴帮扶力度,对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结合乡村振兴、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等优先实施避险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风险。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开展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十四五”期间,规划避险搬迁600人,其中高风险区145人。

2.强化紧急撤离避让。

遇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坚决按照“三个紧急撤离”的原则(即: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对涉危群众果断组织实施紧急避险撤离,全力确保人员安全,开展身心疏导和医疗救助。区财政局、区应急管理局和镇街要加强沟通协调,落实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临时过渡安置补助资金,采取投亲靠友、统一租房等措施,果断疏散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威胁人员。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应急管理局要加强沟通配合,制定防范应对地质灾害紧急避险撤离工作实施方案,指导督促镇街做好涉危人员紧急避险撤离工作,确保安全。

3.有序推进工程治理。

对威胁城集镇、学校、重要基础设施和人口聚集区且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开展工程治理。落实镇街属地责任,加大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优先对乡村振兴地区地质灾害开展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风险。对突发灾情严重、险情紧迫的地质灾害,及时实施应急工程治理。实施治理过程中责任主体单位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妥善保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会同镇街一起积极开展好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疏导。“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治理工程项目18处,减少受威胁人口约422人。

4.及时开展降险处置。

针对每年汛期暴雨和持续降雨等不利天气造成部分地灾点排水不畅、局部滑塌等情况,各镇街会同驻守地质队,组织开展排查、核查,筛选出地质条件简单且通过简易手段(如截排水、清方或支撑处理等)、防治资金可控的灾害隐患点开展降险处置工作,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5.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

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受损或安全储备不足的及时采取重建、加固、维修、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

6.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有序实施三峡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程治理项目,确保长江航运安全。

(四)严格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工作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六条“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解除已采取的有关措施,并予以公告”的规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是指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生突发地质灾害点,通过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措施已消除安全隐患,或地质灾害已经发生,经过工程勘查认定原地质灾害点现已经处于稳定状态,需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中注销的管理行为。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负责销号报告的审查、审核。各镇街、区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负责本辖区、本行业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排查、监测和销号申报工作。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的原则、程序以及已销号地灾点后期管理等具体工作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管理暂行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13〕38号)规定执行。

(五)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全力推动全民防灾

1.加强风险管控体制机制建设。

明确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责任主体,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在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机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变化,及时开展风险等级控制效果反馈与修正。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机制,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2.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及技术支撑队伍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配置,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

采用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培训演练和宣传。继续推进“地质灾害你我共防”宣传活动,以院坝会、集中授课等方式,分层级、分批次组织对“四重”网格员和受威胁群众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辅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身心健康相关演练和辅导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生动形象的宣传画册和宣传短片,特别是要加大对《地灾避险随身书》的发放和宣传,通过网络、微信、广播、电视、自媒体等媒体和平台,对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普及基层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简易避险演练,有计划组织开展高风险区简易避险演练,切实提升紧急情况下受威胁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4.压实责任,提高地质灾害风险全面管控水平。

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各镇街落实属地职责,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级各行业部门落实属事职责,负责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将防治责任压实压紧、层层分解,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研判,落地落细各项举措,力保“点”上防得住、“线”上找得准、“面”上控得稳,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区减灾办负责牵头抓总,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明查暗访、警示曝光工作制度,确保风险管控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区级相关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区经济信息委负责安全监管职责范围内工业企业周边地质灾害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全区在建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因施工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交通局负责监管职责范围内公路和长江干线以外航道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城市管理局负责已建成移交并投入使用的城市道路及相应市政设施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及管理保护范围内、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高切坡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文化旅游委负责指导做好旅游景区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教委负责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管控工作。

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依法开展执法检查,加强全区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督促项目业主和建设施工单位加大施工现场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检查力度,坚决避免由于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人员不在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已排查确定的人为地质灾害隐患,可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做到应治尽治;可通过搬迁避让解除威胁的,制定搬迁计划、有步骤地搬迁避让;对难以实施工程治理或通过搬迁避让解除威胁的隐患,落实监测人员,配备监测设备,做到隐患点实时监测。

专栏7  巴南区“十四五”地质灾害能力建设工作部署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对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研究总结形成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和技术标准,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机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变化,及时开展风险等级控制效果反馈与修正。

2.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及技术支撑队伍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配置。

3.加强群测群防监测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群测群防队伍,选择身体健康、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熟悉当地环境的群众或村社干部担任群测群防员。强化群测群防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监测预警、识灾报灾、防灾避险、临灾处置等业务技能。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识灾避险等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隐患点简易避险演练全覆盖,有计划组织开展高风险区简易避险演练。

5.完善防范体系机制

建立完善以“防风险”为核心,把风险隐患清单和责任清单作为关键抓手,强化部门横向和各级纵向协同,围绕风险走势研判、预测预警预报、应急举措落实和闭环管控等关键环节,构建全流程“人防、物防、技防+工程防御”体系,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消解风险于未然、化解隐患于灾前。进一步落实临灾预警“叫应”、预警响应联动等工作机制,确保人员提前转移、力量提前预配、设施提前部署。建立健全“熔断”机制,遇重大险情要果断停学、停工、停业、停运、停游等,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

(六)防治要求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规划和用途管控,高易发区内确因建设需要无法避让的,应当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人承担治理及费用;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各级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做好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应急部门要编制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区规划自然资源部门要编制巴南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镇街要编制本行政区域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检查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体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根本保证。继续夯实“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部门协作、地勘支撑、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完善多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合法权益,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与稳定提供根本保障。完善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研究制定避险搬迁新政策新办法,确保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设单位要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严格落实防灾主体责任。

(三)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区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财政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各项防治工作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及镇街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各镇街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要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四)人才保障

建立完善地灾防治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将地灾防治人才培养纳入全区人才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促进地灾防治干部人才横向交流。建设一批高素质、梯队化专业地灾防治服务团队,激发人才科技创新生机和活力,为巴南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社会保障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搭建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切实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难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普及地质灾害防灾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及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部门解读:

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丨巴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