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以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巴南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市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决策部署,依托辖区优势产业集群和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力提速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搭建实践创新平台
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压力传感器……走进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各类汽车零部件目不暇接,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善各类汽车装置。
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于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服务产业专业群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强有力的举措,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卓越的规模化新能源汽车专门人才,助力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该学院还与赛力斯、长安汽车等1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深层次参与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产、学、研、转、创、用协同育人机制落地,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为学校建成重庆市首个地方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该学院还创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工场,现已入驻14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构建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融创”新格局,引领“科研创新+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我们学院长期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1个现代产业学院+X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1+X’办学模式,现拥有2个教育部和5个重庆市的科研平台,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蒋成约告诉记者,该学院通过制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课程教材资源,共建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校内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践基地18个,有力支撑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学院有专兼职教师180余人,每年聘用近30名企业兼职博士参与实践教学。
为更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19年,巴南区、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五年建设,在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市级创新平台49个、孵化企业104家、入库科技型企业58家,实现产值26600余万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9项、转化金额1.4亿元。
重庆理工大学是巴南区全力推动产教融合的一个生动范例。据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娟介绍,近年来,巴南聚焦生物医药、数智经济、高端装备、智慧康养等重点领域,推动培养产教融合试点企业、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目前,全区拥有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300余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全市共2个;2家企业(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重庆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位于巴南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暨老年养护中心预计年底竣工投用。
“产教融合”精准疏通供需脉络
“为保障车辆行车安全,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需要对车辆的制动系统进行安全性和功能性检查……”在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汽修部的学生们正在重庆涵泰汽修厂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汽车维护实训。
“学生需要实训机会,企业需要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双赢’。”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王英告诉记者,该校通过与企业探索实行“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经营和实训方式,有力提升了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目前,这里已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现场基地,并通过构建以“校办工厂”为核心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创新之路。
王英还告诉记者,近几年,该校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了重庆首个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幼教集团——南风幼教集团,目前,已开办幼儿园1所,提供300个保教保育实习岗位、100个就业岗位,让更多学生实现“就近实习”“就近就业”“就近成才”。此外,该校烹饪专业与乡村基、徐鼎盛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创建订单培养模式;与50余家大型企业在校外成立了10余个产教融合项目,产教融合专业覆盖率达100%。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招工用工的长期规划,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能有效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赵娟告诉记者,近年来,巴南实施产教融合重点人才集聚行动,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涵盖54个岗位、引进人才500余人,新增“双师型”教师100名,开展“渝能人”“机械技师”“巴渝厨匠”3大市级培训与劳务品牌培训9924人次。巴南职教中心成功揭榜2024年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揭榜挂帅”项目——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网联方向)。
大力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生物医药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方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巴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2024年8月27日,重庆首个自研1类生物创新药、由重庆国际生物城企业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获批上市。
赛立奇单抗注射液主要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治疗,其正式获批上市,不仅打破了抗IL-17A单抗外资药企垄断的局面,更填补了国产银屑病生物制剂领域空白,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是一款由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IL-17A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血清中的IL-17A细胞因子,阻断IL-17A与IL-17RA的结合,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对IL-17A过表达的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达到治疗效果。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谱写了巴南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聚集平台的新发展故事。作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重庆国际生物城扎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领衔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抗体药物研发中心等为核心的“1院5中心10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全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四张“国家名片”的生物医药龙头园区,集聚项目超120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目前有在研创新药物57个、进入临床23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巴南区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联合60余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重庆市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2个项目入围2024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支撑项目立项名单。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成功揭榜市级生物医药重大专项“自身免疫病多发性硬化症耐受原疫苗”榜单。
赵娟说,今年,巴南将持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带动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深入参与产教融合,继续围绕构建以生物医药、数智经济、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为龙头的产教融合体系,进一步实施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培育行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行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行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等产教融合行动,推动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成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标杆行业、企业和院校,打造试点城市“巴南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