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解读>文字解读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2021-11-17
巴南区经信委
[大] [中] [小]

2021年10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现作如下解读。

一、起草背景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和强区之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开展“一区五城”和“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全面繁荣。通过努力,我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的氛围更加浓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期,是贯彻落实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突破期,也是我区制造业跨关口、培优势、上台阶的攻关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合力。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好谋划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基本框架

《规划》包括七大部分:一是总则;二是“十三五”发展回顾;三是发展思路和目标;四是发展重点;五是空间布局;六是主要任务;七是保障措施。附件为“十四五”巴南工业布局图、“十四五”巴南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路径和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明确了规划的产业范围、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其中短期规划到2025年、长期规划展望至2035年。

第二部分客观评价了全区工业“十三五”时期取得的6大成绩以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归纳出我区制造业发展存在的5大问题,并从全球、全国、全市及全区层面多维度分析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第三部分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驱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引领、内育外引、绿色发展6大原则,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十四五”目标任务及2035年发展愿景。

第四部分明确“十四五”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2大新兴产业,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3大优势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发展体系,推进全区制造业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

第五部分明确了空间布局,以“一圈”为驱动、“三点”为支撑、“五组团”为载体,形成“一圈三点五组团”层次分明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第六部分提出实施集群发展工程、创新发展工程、融合发展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协同发展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主要任务。

第七部分从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管理、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资推介等作了具体部署,着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附件部分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十四五”巴南重点产业发展路径,明确各产业的推进路径,并对环保角度对发展产业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三、专业名词解释

专精特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必须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规定。

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载体,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网络互联为支撑,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等,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双循环:一般指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指扩大内需,注重中国国内市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中国以外市场,同时保持对外开放。

一区五城: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南部新城、国际生物城、重庆高职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大江科创城。

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数智”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创新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021年5月1日,国家标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GB/T39117-2020)实施,通过对人员、技术、资源、制造四方面能力要素的18项能力子域进行评分,根据得分直接判断出成熟度,分别为:一级(规划级,0.8≤S<1.8)、二级(规范级,1.8≤S<2.8)、三级(集成集,2.8≤S<3.8)、四级(优化级,3.8≤S<4.8)、五级(引领级,4.8≤S≤5)。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分类》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将其分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其中,前4大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第5大类产业数字化部分,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该部分涵盖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体现了数字技术已经并将进一步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