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南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的政策解读
问:《工作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一是中央有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市里有要求。2022年11月4日,市科技局印发了《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渝科局发〔2022〕124号),指出:“各区县政府是实施主体,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三是发展有需要。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出台相关支持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问:《工作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7年,创新平台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企业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协同更加高效、创新生态更具活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布局、领导力量、发展路径、财力保障全面加强,形成“一区定向、一城引领、多园支撑、一圈带动”的科技创新格局,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达到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
问:《工作方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工作方案》针对全面促进我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4方面的支持措施:一是突出区域发展优势,优化创新版图;二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发挥企业核心作用,促进四链融合;四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创活力。
名词解释:“一区定向、一城引领、多园支撑、一圈带动”
“一区定向”,即:大力推进“科技强区”建设。“一城引领”,即:围绕“一区一平台”“一区一特色”定位,擦亮重庆国际生物城城市功能新名片,聚力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多园支撑”,即:围绕环樵坪山数智城、滨江人文城、大江科创城、重庆高职城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建设。“一圈带动”,即:高质量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一圈带多圈”“一校带多校”。
问:《工作方案》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哪些目标和举措?
答:大力推进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的引进和建设,鼓励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支持重庆理工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鼓励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在区科研院所开展领域内基础研究。到2027年,力争全区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超过135家。
问:《工作方案》如何保障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
答:一是壮大科技企业集群,深入落实《重庆市巴南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实施方案(2023—2027年)》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加快“引”“育”“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二是加快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7年),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场景应用。大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围绕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区和示范应用场景。
举例:《重庆市巴南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7000家;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500家和9000家,将大大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问:《工作方案》在优化全区科技创新生态方面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一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融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力推进、积极承接各类国家级或市级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探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平台作用,不断增强线上线下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四是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广招紧缺人才、广揽柔性引才、广育返乡人才。五是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推进行动,围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等国家市级战略,加强与温江区、丰都县的科技创新合作,健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六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探索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七是提高赛事活动层级、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多层次宣传机制、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营造浓厚优质的科技创新氛围。
举例:人才是第一资源,《工作方案》明确到2027年,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力争引进高端人才100名、力争培育10名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0名市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将为我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问:《工作方案》有哪些保障措施?
答: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组,强化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园区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抓科技创新“一盘棋”“一根绳”“一股劲”格局。二是开展多元支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激发全社会投入科技创新,多渠道多方式争取上级资金助推科技创新,探索园区设立独立部门抓科技创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三是统筹工作落实。建立“部门—园区—镇街”全覆盖走访服务体系,项目化、清单化管理,设立专班开展创新高分报表、五色图、赛马比拼等工作,完善创新监测评价体系,积极争取市级科技创新成效督查激励,强化成果运用,确保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