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22-00002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府发〔2021〕25号
  • [ 主题分类 ]
  • 交通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1-12-31
  • [ 发布日期 ]
  • 2021-12-31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1〕25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综合交通运输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巴南区交通局

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02112


  

  

- 5 -

第一章发展基础- 6 -

第一节发展成就- 6 -

第二节发展差距- 12 -

第二章发展形势与需求预测- 18 -

第一节发展形势- 18 -

第二节发展阶段- 24 -

第三节需求预测- 26 -

第三章规划思路- 27 -

第一节指导思想- 27 -

第二节基本原则- 28 -

第三节发展战略- 29 -

第四节发展目标- 33 -

第四章重点任务- 40 -

第一节着眼新发展格局,建设南向国际化枢纽门户- 40 -

第二节着眼城市提升,建设一区五城骨架交通网络- 46 -

第三节着眼乡村振兴,建设强镇带村循环交通网络- 49 -

第四节着眼人民满意,建设便捷舒适客运体系- 53 -

第五节着眼降本增效,建设经济高效物流体系- 57 -

第六节着眼创新驱动,建设智能共享智慧交通- 61 -

第七节着眼双碳战略,建设低碳环保绿色交通- 66 -

第八节着眼平安巴南,建设安全可靠平安交通- 68 -

第九节着眼交通经济,建设多元融合交通产业- 71 -

第十节着眼深化改革,建设协同现代治理体系- 72 -

第五章投资匡算及实施效果- 75 -

第一节投资匡算- 75 -

第二节效果评价- 76 -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78 -

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 78 -

第二节环境影响对策- 80 -

第七章规划保障- 81 -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81 -

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 82 -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82 -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83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建设“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为积极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贯彻落实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巴南区委、区政府要求和工作安排,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巴南与放眼区域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规划体系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紧扣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未来五年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也是未来五年巴南区交通优化资源配置、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范围为巴南区区域范围。规划目标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巴南交通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要战略机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交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佳期,为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南部和周边区域交通物流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着力强规划,交通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明显提升

五年来,全区交通围绕南部新城建设为核心,始终把交通工作融入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了《巴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巴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交通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巴南区农旅融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等多项发展规划。紧紧抓住落实全市高速公路修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有利时机,全方位、宽领域争取交通运输部、市交通局等各个层面对交通发展的大力支持,渝湘高速复线、渝黔高速复线、南两高速公路(巴南段)、铁路枢纽东环线(巴南段)、渝湘高铁等一大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被纳入市级规划项目库,显著优化了全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引领带动全区经济产业布局,充分凸显了交通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着力稳投资,交通筹融资能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全区交通建设充分发挥消化产能过剩、拉动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服务民生的促进作用。始终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坚持把资金保障作为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积极通过多种渠道,集聚各方财力、汇聚各方资源,全力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努力满足交通发展需要。“十三五”期,巴南区综合交通总投资325亿元,是“十二五”60.5亿元投资的5倍。按资金渠道分,市级投资154亿元,区级投资171亿元(包含市政项目),分别为“十二五”的20倍、6.5倍;按交通方式分,公路完成投资约282亿元(包含市政项目),铁路完成投资35亿元,水运完成投资5亿元,枢纽建设投资约3亿元,“智慧公路”建设投入资金500万元。交通投资显著增加,对支撑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着力补短板,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铁路实现零的突破。铁路枢纽东环线巴南境内全长约33公里,设站南彭,作为首个区内铁路建设项目,串联中心城区水土、空港、龙盛、东港、茶园、南彭等组团,重点满足沿线工业企业物流运输需求,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积极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及七星场站建设,着力补齐域内铁路短板。

加速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区内绕城高速、沿江高速、渝湘高速、渝黔高速、南两高速及沿江高速长寿支线6条已通车高速公路交汇,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8公里,形成巴南“二环三射一联”高速路网,渝黔高速复线与渝湘高速复线加快建设,为巴南打造重庆南向综合交通枢纽形成良好支撑。

全面提升域内干线公路等级。推进实施普通干线公路项目35个,合计323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干线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国省县)总里程比72.0%,域内干线公路等级大幅提升。其中,瓦青路、碑二路(二圣段)、G210百合子至圣灯山段、S102黄金林至丰盛段、永兴至仁流段、东泉绕景路、东泉货运通道等工程已建成通车,极大完善升级了二圣天坪山、东温泉、丰盛等东部旅游区域路网等级;佛耳岩码头进港道路、龙洲湾隧道建成通车,公、水、铁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基本建成。

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项目监管平台数据建设,在全市率先建立“路长制”,建成区、镇(街道)、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以安澜镇、东泉镇、石滩镇为试点镇,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四好农村路”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431公里,实现了贫困村主要道路硬化率100%,1860个30户(1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村民小组通畅率达99.8%,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交通通畅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完善水运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航道网络体系,区内长江干线通航里程达56公里;港口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佛耳岩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港口通过能力达到362万吨、商品车16万辆、2.65万标准箱。水路货运量持续增长,港口对经济、产业及对外开放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20年完成水路运输货物运输量49.1万吨、货物运输周转8940万吨公里。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取得初步进展,长江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巴南麻柳LNG加注码建成投用,节能减排示范效果良好。

(四)着力优服务,交通客运运输更加便捷高效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建成投用龙洲湾交通换乘枢纽,客运便捷换乘水平和城市窗口形象有效提升。建成外河坪公交停车场、接龙公交站场、南彭百合佳园公租房首末站等公交站场28处,总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有力支撑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提升。

城乡客运服务持续提升。围绕龙洲湾换乘枢纽,按照“全线归站,一点换乘”的原则,持续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区累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50余条,新增公交运力400余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约12.3辆,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完成二环外区域公交改革,实现全域公交全覆盖,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推广实施定制公交等新型运营模式,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稳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旅游直通车、定制客运。

(五)着力提效率,交通货运运输水平明显提升

货物运输总量持续增长。到十三五末期,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022.72万吨,同比增长7.6%;完成公路货物周转211604.2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8%;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49.1万吨。公路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能进一步提升,建设公路物流基地成为国际公路物流枢纽初具雏形。

物流服务深度广度取得进步。到十三五末期,巴南区有货运车辆6567辆,年运输能力5.5万吨。城市配送企业3家,年配送能力8万吨,甩挂运输企业3家,车辆300台。“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2019年巴南区道路货物运输量专项调查工作,督促2754个调查样本业户、6201台货运车辆积极配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

国际公路物流枢纽加速建成。主动融入全市出海出境大通道,以提升公路物流基地通道能力为抓手,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公路物流枢纽初具雏形。2016年开通重庆至东盟首条跨境公路运输线路,目前跨境公路运输线路已达9条(东盟班车东线、东复线、中线、西线、亚欧线、新加坡线线和乌兹别克斯坦线、哈萨克斯坦线、吉尔吉斯斯坦线),设立海外分拨中心30余个,实现中南半岛全覆盖,打通了重庆与中亚地区陆运通道的互联互通,构建起以跨境公路运输为主,公铁与陆海为辅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充分提升物流基地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载体,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内陆保税物流园区规模壮大。十三五期间,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累计进出区货值约101亿元,跨境班车发车2020年发车2824车次,增长126%,累计发班7596车次(2016年首发至2021年9月30日),形成覆盖东盟、辐射中亚及欧洲的跨境公路运输网络;东盟商品集采城已于2020年6月28日开业,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六)着力增动能,交通行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行业安全稳控能力持续增强。以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为主线,以“各类专项整治”为抓手,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建立了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保障队伍,筹资配备装载机、挖掘机、洒水冲洗车、压路机、应急救助艇、应急拖轮、人命救助渔船等应急救援设备,确保交通行业一旦发生各类应急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

依法治交促进交通事业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积极应对处置暴雨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已成功处置长冲隧道涌水、渝建路、渝道路、一陈路山体滑坡等各类应急事件,辖区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七)着力保安全,交通绿色智慧水平稳步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水平大幅提升。建设完成巴南区公路养护段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4座桥梁健康监测系统、2座隧道健康监测系统、5座桥梁视频监控系统、2个重要路段视频监控系统、21台车载监控GPS系统、7台车载移动视频监控、13个连续式交调设备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各类交通安全信息的采集上报、汇总统计和信息发布,大幅提升运行监测、安全应急和决策管理水平。

道路货运输监管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了货运车辆动态运行监测体系,建成巴南区营运车辆联网数据中心,建立了货运行业大数据监控平台,辖区1005余家货运业户5000余辆12吨以上货运车辆全部接入平台监管,加大了对超速、疲劳驾驶等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力度。通过大数据平台监管,辖区货运企业车辆GPS动态违章率成明显下降趋势,车辆上线率明显提升,提高了行业科学化监管水平,有效防控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客运车辆智能化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完成巴南区75台班线客运车辆及旅游包车全部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涵盖前方车辆碰撞报警等11种行为的自动报警提示,有力提升了客运车辆安全驾驶水平。

第二节  发展差距

尽管巴南“十三五”期发展成绩显著,但对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差距。

1.对外通道不畅通

对外运输方式单一。目前域内暂无铁路站场,铁路枢纽东环线(巴南段)、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仍处于建设阶段,现状仍以公路、水路两种运输方式为主,对外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优势无法发挥,制约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升。

干线高速常态化拥堵。巴南区地处中心城区南部,是中心城区南部门户枢纽节点城市,对周边的主城都市区新区具备辐射带动作用,但对外运输通道能力不足制约枢纽能力发挥,目前域内缺乏大容量、高效率的货运铁路,同时渝黔高速交通量接近其设计饱和能力45000pcu/日,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渝湘高速交通量增长迅猛,且面临常态化拥堵,不利于巴南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巴南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以及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制约其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枢纽地位。

1-1 渝黔、渝湘高速历年断面交通量(pcu/日)

高速名称

互通名称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年增长率

渝黔高速

巴南

35390

35283

40968

42455

41973

41847

3.4%

绕城互通

37061

37758

42015

42884

43307

45434

4.2%

一品

33589

34271

37346

39028

38930

41235

4.2%

渝湘高速

巴南

32117

38190

41354

42652

44944

47828

8.3%

绕城互通

29398

34773

38743

40155

47059

57437

14.3%

南彭

23729

25457

30010

35083

43867

54466

18.1%

接龙

21876

23299

27355

32125

37429

43436

14.7%

石龙

21443

22785

26811

31662

36885

42832

14.8%

水运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水路对外运输大通道存在瓶颈制约,受三峡船闸拥堵日益加剧、长江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尺度制约等因素影响,5000吨级满载货船及万吨级大型豪华游轮无法常年通行。港口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梅家梁、水子坝、李家沱码头改造转型为客运码头后,缺乏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码头。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佛耳岩作业区集疏运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铁路、公路集疏运专用通道,铁公水多式联运发展受到制约,影响港口功能进一步发挥。现有港口以装卸、仓储等传统业务为主,物流、商贸、交易等现代服务功能拓展不足,水运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

2.内部网络改造难度大

路网结构不够完善。巴南境内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公路高等级旅游公路、产业公路较少,尚未形成合理的“金字塔”路网等级结构,等级公路占比87.2%,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95.0%),其中等外级公路共454公里,占中心城区等外级公路73.1%,与渝北、北碚差距较大。按照交通部对“十四五”期间省道以下普通公路的建设要求,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巴南区仍有天星寺1个乡镇未实现三级公路覆盖,且区内等外公路占比高,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指标偏低,后期升级改造工程量和难度大。

1-2 等级公路与周边区域对比表

地区

等级公路占比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等外级

公路总里程

中心城区

95.0%

445

996

1053

9223

621

12338

渝北区

100.0%

31

162

98

2967

0

3258

北碚区

97.5%

51

154

88

1333

42

1668

巴南区

87.2%

90

278

70

2637

454

3528

路网等级有待提升。部分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技术等级较低,不能实现高速公路与普通干线公路网的高效衔接;仍有东温泉、姜家等乡镇未实现高速覆盖;交通对旅游产业支撑不足,东温泉、云篆山、天坪山等3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外通道能力不足,圣灯山、五洲园、双寨山等新兴旅游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区内旅游环线道路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交通需求。

1-3 高速公路互通衔接情况

高速名称

互通名称

连接干线公路名称

路线编号

路面宽度

路段技术等级

渝黔高速

南泉互通

鹿角-南泉

X241

7.5

2

界石互通

石美大道



市政

一品互通

一赶路

S534

7

3

渝湘高速

南彭互通

渝道路

S103

7.5

2

接龙互通

石龙至小观

X767

7

3

石龙互通

石龙至花石

Y106

7

3

绕城高速

惠民互通

渝建路

S102

7

3

忠兴互通

武汉至大理

G348

5

4

物流园互通

黄角湾至二环下道

CP37

36

1

沿江高速

木洞互通

武汉至大理

G348

22

1

丰盛互通

三班砖房-曾家河

CH72

4.5

4

麻柳嘴互通

长万路

S207

11

2

3.客运服务品质待提升

缺乏一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枢纽东环线南彭站的公交、出租汽车、社会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紧密,与一体换乘、无缝衔接的现代客运枢纽差距较大。轨道公交一体化换乘水平有待提升,仍有部分轨道站点中与公交换乘距离超过100米。

高品质客运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交通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公交优先道设置率仅有2.3%。站场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交车辆实际进场率仅有45.6%,低于北碚区等区县。公交线网布局仍需优化,部分路段公交重复系数超过3,公交出行吸引力不够强、分担率不够高。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等多样化道路客运服务推进缓慢。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高,乡镇客运站设施不完善,站内缺乏物流、快递、餐饮等便民设施。

4.货运服务体系较单一

货运枢纽运输方式单一。公路物流基地运输方式以纯公路运输为主,存在多种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不畅等问题,与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枢纽间联动能力不足。公路运输受到公路的灵活均衡的特征影响,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目前,成都也已经开始启动东盟班车项目,并建立多个公路物流枢纽,对公路物流基地东盟班车项目冲击较大。

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亟待优化。目前,巴南区虽加速打造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成为重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运营基地,但还尚且存在与港口、铁路、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多式联运设施,以及大型产业园区的货运通道融合发展滞后的情况,对产业发展支撑度有限,一定程度制约了多式联运发展。同时,公路物流基地仍以单一公路运输为主,急需通过发展多式联运组织模式进一步强化其国际性枢纽地位。

5.智能化交通待深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监控覆盖不足。交通信息化与业务融合不足,系统平台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面不够、集约度不高,干线公路交通智能化设施监测覆盖率不足50%,营运车辆监控、公共交通客流监测、电子标识等交通感知设备有待进一步升级,覆盖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运输组织智能化水平偏低。现有公路货运场站设施、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尚无力承担多式联运的组织重任。缺乏规范化、数字化的物流配送站点,城市配送企业仍然各自为政,配送仓储零星、杂乱,配送车辆标准不一,配送模式落后,配送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亟待构建,新型物流发展模式尚未应用,发展潜力巨大。

6.受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影响,交通提质提速发展困难多、压力大

交通发展资金保障有待加强。部分高速公路为地方项目、国家没有补助,投资效益难以平衡,招商吸引力弱。沙石、水泥等原材料快速上涨,区财力较为薄弱,“四好农村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难以足额配套资金。

环境制约和繁琐审批有待破解。交通项目是线性工程,一些项目由于穿越自然保护区或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获得用地批复、通过环境评估越来越难,项目顺利开工的前置要件多、需要协调部门多,工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


第二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预测

第一节  发展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交通发展要放在国际大环境、全国大格局中思考谋划。

从国家和市级层面看,“十四五”期交通发展要把握“五个特征”:

一是“十四五”期是宏观形势变革下交通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的关键期。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交通发展要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机遇,通过支撑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着力扩大交通有效投资,着力拉动内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两中心两地”,打造全国交通“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市。重庆交通在“十四五”期将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多向联通、多式联运对外开放大通道,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是“十四五”期是交通由大规模建设向高质量供给的优化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交通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流、物流、产业流等要素流动,优化交通资源供给,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补齐设施短板,破除无效供给,提升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交通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形成交通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交通运输由追求速度规模、投资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三是“十四五”期是交通由单一发展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的加速期。“十四五”期,综合交通发展要打破各种交通方式独自发展的模式,推动交通运输从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融合发展转变,推动各种交通“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营同期”,促进通道共用、资源共享。铁路,要统筹考虑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公路,要考虑城市外部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快速的衔接,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资源优势,推动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转变为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水运,要持续推动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发展,构建支流转干流、陆港转水港的运输格局,提升组合效益。交通枢纽,要推动站城一体、多网合一,广泛推行TOD发展模式,实现高效换乘换装、无缝衔接联动。

四是“十四五”期是交通由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期。“十四五”时期,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综合交通发展要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交通运输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实施一批智慧高速、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枢纽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交通行业数字经济、无人驾驶、交通智能车船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是“十四五”期是交通由注重建设向更加注重管养、运输质量的转型期。受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等因素制约,未来交通建设大体量、大投入发展趋势将逐步下滑,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相对完善后,迫切需要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加精细的管理和养护,要持续推进行业改革,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提升路网通行保障能力。同时,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要求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区级层面看,“十四五”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巴南面临发展的机遇之多,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交通发展要抢抓“四大机遇”:

一是抢抓国家多重战略机遇,要求巴南交通加快构建多向对外大通道,主动融入大交通。“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巴南位于中心城区南部门户,区位优势明显,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公路交通大通道的起点,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战场之一,综合交通发展要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立足“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建设,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契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战略机遇,立足生态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强通道、强枢纽、强网络,加快构建多向对外大通道,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大通道、大平台,强化重庆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不断提升巴南带动渝南、辐射西部的能力。同时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以重庆跨境公路班车为重点的东盟国际贸易不断加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程不断提速,加之由我国和东盟十国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达成,为巴南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带来重大机遇。

二是抢抓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遇,要求巴南交通强化区域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南部门户城市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巴南区是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南部门户,是成渝双核的重要节点,被赋予了“突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的新定位和建成“建成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的新要求,巴南交通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遵循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东部生态之城、南部人文之城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幅员面积大、生态条件好、发展纵深位居中心城区之首的优势,加快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直连直通,提升巴南发展战略地位和区域发展能级,强化巴南对重庆南部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巴南深入落实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形成重庆南部新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抢抓建设“一区五城”战略发展机遇,要求巴南交通织密区内交通网络,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区委、区政府立足市委赋予巴南的新定位、新要求,明确“全面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南部新城、重庆高职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和大江科创城”的“一区五城”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数智”经济、生态创新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东盟国际贸易能级。巴南交通发展要紧扣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政策红利,加快巴南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全面融入全市快速网,构建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等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的交通出行需求,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四是抢抓综合交通提质增效机遇,要求巴南交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到交通发展各个方面,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交通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交通治理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有力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有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从宏观环境看,“十四五”时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深层次影响正在加深,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交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国际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建设重庆南向国际枢纽门户和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面临挑战。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加上全球贸易低迷和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巴南区对外开放的外部挑战更加错综复杂,国际经济物流需求将存在不确定性,巴南建设重庆南向国际枢纽门户,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大通道,打造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存在,维护交通安全稳定面临挑战。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国际地区疫情仍在蔓延,国内部分地区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将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要持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交通发展各项工作,注重强化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在特殊时期交通运输应急响应、保畅保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三是发展要素制约加剧,提速交通建设面临挑战。“十四五”交通运输部车购税资金紧张,用于地方公路的资金总规模较“十三五”将有所下降,地方公路建设由中央主导转变为地方主导,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增大,或会出现资金缺口。

第二节  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时期,是全市疫情防控巩固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全区交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

1.设施完善的交汇期。当前,巴南区“七横八纵九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完善,两环三射高速路网基本形成,铁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但仍存在对外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带动南部区县辐射网络仍需强化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期,巴南交通将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区两群”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2.协调发展的融合期。当前,巴南区正大力推进服务渝南、辐射西部、面向东盟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是“一区两群”发展的重点。巴南将立足中心城区南部、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坚持一体化规划、协同性建设,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的融合,统筹交通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融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3.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十四五”期,巴南交通发展要抢抓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交通发展效率、质量。同时,统筹考虑行业治理效能提升,深化交通行业改革,构建高效、科学的建设管理平台,为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高品质服务的提质期。“十四五”期,巴南交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运输服务需求为根本目的,全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统筹交通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需求预测

“十四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区两群”战略深入实施,巴南区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巴南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

1.客运方面。随着高速铁路、都市快轨等网络逐渐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频次提高,预计到2025年全区营运性客运总量将有一定幅度提升,旅客运输量达到1701.6万人次,为2020年的1.2倍,客运年均增速为3.7%左右。客运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铁路随着渝湘高铁建成通车,将补充区内铁路客运站的空白,占比将达到10%;高速公路继续发挥区域内主导运输方式,同时更多地服务城镇化客流,占比将达到90%。对外出行中,随着同城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南川、万盛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同时,随着渝湘、渝昆高铁联络线的建设,巴南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客流将明显增长

2.货运方面。随着巴南区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加快,加速融入“一带一路”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十四五”巴南将加快构建服务渝南、辐射西部、面向东盟的综合交通体系,货运需求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区货物发送量达到5917.5万吨,为2020年的1.5倍,货运年均增速为8.4%左右。基于铁路集疏运、水运航道等网络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巴南货运仍将以公路为主,但铁路、水运货运量将明显提升,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将以铁路、水运为主导,高速公路货运重点辐射周边毗邻地区。货运需求中,贵州、广西、云南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仍是对外货运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不断建设,巴南至成都地区、渝东北地区的货运量将有所提升。

第三章  规划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全市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全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枢纽以及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4极”之一为契机,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加快支撑建设交通强市为统领,贯彻落实重庆南部新的重要增长极发展战略目标,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实现“三个变革”,突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新定位,聚焦“一区五城”建设和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强通道、强枢纽、强网络、强产业、强治理,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建设重庆南向国际枢纽门户打下坚实基础,有力助推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巴南发展战略地位和区域发展能级。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一域,着眼全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扣“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区两群等重大战略,加快构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打造区域间、城乡间不同空间尺度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推动交通与城镇、旅游、产业等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人为本,服务升级。牢牢把握交通运输的服务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的客货运输服务,增强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提供更加规范、更有效率的行业管理服务。

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扣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智慧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方式,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防治交通污染,实现交通畅与生态美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是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发展战略

积极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强国、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一区五城”发展战略,聚焦“强通道,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强枢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强网络,提升协调联动发展水平;强产业,推动交通多元融合发展;强治理,全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发展要求,立足重庆南部新的重要增长极、全市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运营基地总体定位,把巴南打造成为重庆南向国际枢纽门户,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构建四大体系、打造五个交通圈,推动巴南高水平、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

实施外循环畅通工程。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长江航道等通道构建多向对外大通道,高水平打造集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充分发挥巴南拥有长江干线、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等突出优势,统筹铁公水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围绕“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提高枢纽节点间的转换效率,提升枢纽能级,深化巴南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南城镇群交通联系,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交通联系,充分发挥巴南南向开放战略节点优势,推动巴南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大战略,助推巴南打造南向开放高地,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实施内循环成网工程。紧扣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东部新城、西部老城间轨道交通、穿山隧道等骨干通道建设,实现东西贯通、快速转换;加快完善区内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强化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快推动建设精品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和绕镇路,强化交通对产业、城镇、景区的支撑,实现交产城景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建设美丽乡村公路,有力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施客运服务提质工程。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的理念,优化客运线网,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一体化、多元化”的客运服务体系,构建舒适宜游的交旅融合体系,全面推动交旅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提升巴南城市品质,助推人文之城建设。

实施物流体系增效工程。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长江航道、国际公路运输,运用通道优势、平台优势,打造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开放水平高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促进产业要素高效合理流动,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巴南对外开放能级。依托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通道,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智能高效智慧体系。紧扣重庆“智慧名城”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坚定不移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加强5G、自动驾驶、北斗、物联网、车路协同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构建互联共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形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智慧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发展由单点信息化向场景智能化、全面智慧化转变。

构建节能环保绿色体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持续加强交通节能低碳和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绿色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综合交通发展更加生态美丽、更加高效集约、更加节能环保,有力助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巴南。

构建坚实可靠平安体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贯穿交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厘清行业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交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格实施安全隐患治理,创新企业管理新模式,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构建现代规范治理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发展贯穿交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平安交通建设,全面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深化行业改革,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持续推进重大领域改革,建立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交通政策与法规体系,深化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

打造五个交通圈。依托高铁、城际、高速公路等骨干网络,加快实现“半小时两江四岸核心区、1小时两群、2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出海”交通圈,提升巴南对外、区域、内部的互联互通水平,强化巴南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巴南高效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中长期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建成“7纵9横多联线,10铁11高多节点”交通格局和现代化运输体系全面建成,南向国际枢纽门户的定位与作用充分发挥,“123出行交通圈”(“1小时两群、2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目标全面实现,综合交通对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巴南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全面建成内陆南向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巴南。

——7纵。纵1线:快速路三纵线-鱼洞长江大桥至云篆山隧道,纵2线:快速路四纵线-李家沱大桥至马桑溪大桥,纵3线:快速路五纵线-渝南大道-渝赤叙高速公路(渝赤高速支线),纵4线:内环快速(南泉南环段)-渝黔高速,纵5线:东城大道-主城至綦江快速路,纵6线:绕城高速,纵7线:沿江高速及长寿支线(二期)-巴南丰盛至接龙高速-渝黔高速复线。

——9横。横1线:快速路六横线-两江新区涪陵区快速通道(巴南段),横2线:南两高速公路,横3线:沿江高速,横4线:迎龙至涪陵梓里高速公路(主城-武隆高速),横5线:快速路四横线-茶惠大道,横6线:快速路八横线-黄桷枰大桥至鹿角隧道-渝湘高速复线-中心城区到南川同城化通道,横7线:快速路七横线-白居寺大桥至渝黔内外环连接道,横8线:内环快速(李家沱南环段)-渝湘高速,横9线:快速路五横线-云篆山隧道-龙洲湾隧道西至第二正兴机场至永川。

——多联线。1联线:琵高路-丰羊路-丰黄路-碾石路-大寨路-双寨路,2联线:G210(南涪路-惠南路-圣灯大道-一陈路),3联线:S207(木隆路),4联线:南新路-柴坝至圣灯山连接道-砖圣路-跳李路,5联线:S433-黄金大道及连接线-碑二路-太平至天星寺,6联线:茶惠大道-S102(渝建路),7联线:S103(渝道路),8联线:S104(渝习路),9联线:S534(一赶路)-X770,⑩联线:云篆山下山路-干百路,11联线:五台高速连接道,12联线:渝湘高铁七星场连接道,13联线:安龙路-龙大路,14联线:自红路-桥盘路,15联线:东温泉货运通道-菩萨滩至东泉大道,16联线:公平大道,17联线:南湖大道。18联线:惠南大道,19联线:樵坪山东侧连接道,20联线:明月山西侧连接道。在十三五期九联线基础上,增加11条高速快速联接道与城市主干道等联线道路,共20联线。

——10铁。布局5212铁路网,即“5高铁2普铁1城际2市域”。渝湘高铁、渝万高铁、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渝贵高铁、渝桂广高铁等5条高速铁路;枢纽东环线、沿江铁路等2条普速铁路;巴南至铜仁1条城际铁路;南彭-綦江线、南川线等2条市域铁路。

——11高。布局“二环八射二联线”高速公路网,“二环”内环快速、绕城高速;“八射”渝黔高速、渝黔高速复线、渝湘高速、渝湘高速复线、渝赤叙高速、沿江高速、石渝高速(沿江高速复线)、迎龙至涪陵梓里高速(主城-武隆高速);“二联线”南两高速、巴南丰盛至接龙高速。

——多节点。布局26个交通节点,南彭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南站)、渝湘高铁七星场站、渝万铁路国际生物城站、主城南川市域铁路(惠民站、二圣站、东温泉站)、主城綦江市域铁路(南彭基地站、跳石站、圣灯山站)、渝铜城际铁路(接龙站)等10个铁路站场,龙洲湾、外河坪、鱼洞、松林湾、鹿角、惠民、界石后子冲、国际生物城、南彭、木洞等10个大型公交枢纽,东温泉、天坪山、丰盛、圣灯山等4个旅游集散中心,佛耳岩、麻柳2个作业区,共26节点。

二、十四五期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支撑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南向国际枢纽门户、城乡融合交通服务示范区,推动形成“高铁双通道、航道高等级、镇镇联高速、村村双车道、组组硬化路”的交通格局。有力支撑巴南建设重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城乡融合示范区,成为重庆南部新的重要增长极。

(二)具体目标

建成便捷顺畅的多向对外大通道。中心城区南向对外出口通道数量由21个增加到30个,加快实现“半小时两江四岸核心区、1小时两群、2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出海”。铁路,加快补齐铁路短板,建成枢纽东环线、渝湘高铁“1普铁1高铁”等铁路,建设渝万、渝昆枢纽联络线等2高铁,十四五末铁路里程达到73公里,全面融入全市“米”字型高铁网,构建中心城区南部联接滇中、黔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铁路大通道。高速公路,加密高速通道建设,形成“南向东盟3通道,周边区域双通道”,建成渝湘等高速扩能,初步形成“二环八射二联线”的高速公路网,十四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3公里。水运,积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1江2港”重要节点,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枢纽,推进四网融合,高标准建设南彭客运枢纽,推进七星场、木洞2个高铁站建设,建成3个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布局1个旅游集散中心,形成“2站场3枢纽4中心”高品质站城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体系;深化发展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加快推进重庆东站高铁快运基地建设,形成东盟贸易国际走廊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运输战略节点,实现货运物流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建成便捷高效的城乡联通内循环。形成完善的“7纵9横多联线”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为主骨架的干线网,建成城乡联通、通村达组广泛的基础网络,高质量打造“两环两线”精品旅游公路。十四五期,实施国省道升级和路面改造258.9公里,县乡道升级和路面改造396.9公里,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绕镇路,重要民生路、四好农村路。实现国道二级路比例达到92%,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100%。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顺畅,与城市主干道实现高等级公路100%连接、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高等级公路覆盖率达100%、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100%高等级公路连接。

实施高质便捷的客运服务工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二环外公交100%覆盖。推动交旅融合发展,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新增旅游直达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达到13辆/万人,开行3条水上观光旅游航线,城市品质有效提升,综合客运枢纽内交通方式间旅客平均换乘距离≦500米,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多元开放的货运物流工程。推进“公路+铁路”2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构建“公水铁联运”东盟国际贸易交通网络。构建“1+2”综合货运枢纽节点体系、“1+3”城市配送节点体系、“1+13+20”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建制村通班车率、通邮比例均达到100%,形成集约高效的城乡双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的智慧交通工程。基本建成巴南区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形成“1中心、5大系统”,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客运枢纽站“电子客票”应用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与“两客一危”车辆、12吨以上普通货车GPS或北斗安装率100%。干线公路每10公里感知监测设施覆盖率达到80%。

实施生态集约的绿色交通工程。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船,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LNG加注泊位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污染治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率达到100%。推动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再生利用、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先进技术。

实施高效可靠的现代治理工程。健全完善区交通应急预案,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形成完善的交通安全责任体系与预防控制体系。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60公里,完善安全应急救援设施设备配置。大力推广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3-1 巴南“十四五”交通发展目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外联工程

对外出口通道数量

21

30

预期性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0

73

预期性

货运铁路场站个数(个)

0

1

预期性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0

36

预期性

高铁客运站场个数(个)

0

2

预期性

综合客运枢纽个数(个)

2

3

预期性

旅游集散中心个数(个)

0

3

预期性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79

243

约束性

内畅工程

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83.4

92

约束性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92.8

100

预期性

城市干道、高等级公路衔接率(%)

90

100

预期性

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高等级公路覆盖率(%)

95

100

预期性

重要景区通三级率(%)

40

100

预期性

客运提质工程

客运枢纽旅客平均换乘距离(米)

>500

≦500

预期性

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98

100

预期性

公交车辆万人保有量(标台)

12.3

13

预期性

客运车辆中高级车辆占比(%)

90

100

预期性

公交车辆进场率(%)

45.6

80

预期性

旅游直达公交(条)

3

10

预期性

物流增效工程

乡镇物流节点覆盖率(%)

——

60

预期性

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

0、1.3

7、3

预期性

行政村通邮率(%)

——

100

预期性

智慧交通体系

客运枢纽站“电子客票”应用率(%)

——

100

预期性

干线公路每10公里感知监测设施覆盖率(%)

50

80

预期性

交通营运车辆主动式预警监测安装率(%)

——

90

预期性

危险货物道路电子运单企业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重点营运车辆GPS监控率(%)

——

100

预期性

班线客车、公交汽车车载视频监控设备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绿色交通体系

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率(%)

90

100

预期性

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

——

80

预期性

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58.5

60

预期性

内河岸线使用合规合法率(%)

——

100

预期性

安全保障体系

公路安保工程安装里程(公里)

——

160

约束性

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

——

80

预期性

普通国道MQI优良路率(%)

——

80

预期性

普通省道MQI优良路率(%)

——

75

预期性

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

——

95

预期性

四、五类桥梁(隧道)的加固改造率(%)

——

100

预期性

高风险船舶实时监管率(%)

——

100

预期性


第四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  着眼新发展格局,建设南向国际化枢纽门户

面向国内国际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世界级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面向区域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连接西部、面向东盟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成渝区域合作典范;面向市域突出中心城区南向门户地位,强化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渝东北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十四五期围绕强通道、强枢纽,以进一步完善面向东盟的枢纽通道为重点,突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铁路建设,补齐区域铁路短板,加密南向高速公路大通道,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打造公铁水联运模式,以多向联通、互联互通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带动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着力实施“1245”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建设“1枢纽1基地1联运”“2站场2港区2通道”“4铁路5高速”,高效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世界级城市群,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撑巴南打造重庆南向国际化枢纽门户。

一、实施“1枢纽1基地1联运”工程

——高标准建设南彭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巴南对外开放能级。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南彭货运站场,引入沿江铁路,规划研究渝桂广货运铁路,并通过枢纽东环线衔接川黔铁路、渝贵铁路等南向通道,提级南彭站货运功能,增加铁路口岸功能,充分发挥南彭物流基地作为全市四个大型物流枢纽之一的定位,探索发展枢纽经济,提升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对外开放能级,建设南彭公铁物流基地为内陆型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开放平台,形成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公铁水联运枢纽,巩固重庆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打造面向东盟、区域联动、功能完备重庆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强一体化客运枢纽建设,适度强化南彭站客运职能,推动“四铁融合”发展,积极引入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渝桂广高铁、渝铜城际、沿江铁路、南彭至綦江市域铁路、城轨快线28号线等6条铁路线,高水平打造南彭综合客运站,承接中心城区东、南向县际公路客运,逐步承接二环内南向对外长途客运,积极争取重庆南站名称赋予“南彭站”。

——大力推进高铁快运试点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在南彭站建设重庆高铁快运基地,依托枢纽东环线串联重庆江北机场快件集散中心,积极开展快件集散陆空联运试点示范工程,为承接周边主要省市,辐射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快件集散提供支撑保障;依托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探索开行直达东盟的国际快件列车,进一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强化南彭综合交通枢纽南向门户枢纽地位,支撑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打造,推进物流运输高效低碳发展。

——积极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发挥巴南南向开放战略节点优势。构建东盟国际贸易交通“公水铁”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全面提升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对外开放能级,推进枢纽东环线南彭站与佛耳岩港口无缝衔接。以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为轴点,通过龙洲湾隧道、佛耳岩码头将东盟贸易国际走廊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接,融入通江达海长江水运网络;加快推进佛耳岩作业区二期拓展堆场及云篆山隧道等集疏运通道建设,与渝黔高速复线和渝湘、渝黔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东盟贸易国际走廊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运输战略节点;实现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拓展与中亚、欧洲的通道建设,进一步发挥重庆南向开放战略节点优势,提升巴南对外开放水平。

二、实施“2站场2港区2通道”工程

——推进2大高铁客运站场建设,支撑巴南打造南向综合型枢纽。加快建成渝湘高铁七星场站,打造公交化列车与道路运输衔接一体化的高铁客运站场,提升巴南对南部区县辐射能力;推动建设渝万铁路国际生物城站,支撑重庆国际生物城片区发展。实施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同步优化与枢纽相配套的轨道、长途、公交设施,打造立体分层无缝衔接体系,提升换乘效率,推进“四网融合”发展。

——建设2大高能级港口作业区,充分融入东向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佛耳岩、麻柳两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货运港口作业区能级提升。建设佛耳岩作业区二期拓展堆场工程,全面提升佛耳岩专业化港口能级,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支撑巴南区打造“中国西部木材贸易港”,打造成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支撑“一区两群”临港经济发展。加快推动麻柳作业区规划建设,打造以件杂货、散货为主的现代化码头,服务国际生物城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对沿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木洞剑村码头、麻柳复建码头两大通用散货码头布局,适时进行提档升级,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打造2大对外物流南向通道,强化巴南面向东盟门户枢纽地位。推进“公路+铁路”2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形成2大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东盟国际公路物流通道,提档升级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国际走廊,做优跨境公路物流通道,加快增线扩能,进一步提升跨境公路运输便利化水平,加密重庆至东盟公路班车,推动重庆—中亚公路班车常态化运行,争取设立更多海外分拨仓和物流节点,大力开展国际跨境道路运输和国际经贸合作,打造国际公路通道新名片;挖掘南彭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始发地战略价值,利用GMS直通车牌照开通到澜湄国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车,进一步开拓中亚线路,实现辐射覆盖中亚五国,以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为轴点,打造辐射渝南、服务西南、联通东盟、辐射中亚的公路国际物流通道。东盟国际铁路物流通道,依托铁路枢纽东环线南彭站,探索研究始发开行东盟班列的可行性,争取南彭引入为广涪柳铁路联络线并向东盟国家延伸;适时研究论证南彭至昆明货运专列,并实现与泛亚铁路连接,以跨境公路班车为基础探索形成公铁联运、公海联运等方式继续开拓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线路,形成巴南南向的出海大通道,建立公铁联运体系,构建串联成渝双城经济圈、东盟十国、长江黄金水道沿线的城市与国家的“公水铁联运”东盟国际铁路物流通道,逐步打造为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实现从中南半岛全覆盖到整个东盟全覆盖,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撑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三、实施“4铁路5高速”工程

——着重推进4条铁路建设,助推巴南高效融入世界级城市群。补齐域内铁路短板,推动四网融合发展,有效融入全市普速铁路网,加速形成高铁3通道,实现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南黔北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效衔接。一是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有效串联襄渝铁路、渝怀铁路、川黔铁路等对外普铁物流大通道,实现与西部现代物流园、空港物流园、鱼复现代物流园、南彭贸易物流基地的有效衔接,支撑巴南全面融入重庆市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渝湘高铁建设,新增巴南东南向高速客运大通道,形成巴南至长沙、上海、广州等地的便捷高铁通道,高效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三是积极推进渝万高铁建设,畅通北上通道,形成巴南至郑州、北京、天津等地的便捷高铁通道,快速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四是开工建设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形成巴南西南向至川南、昆明等地的便捷高铁通道,高效融入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东盟地区。五是积极推动渝桂广高铁、渝贵高铁、沿江铁路、巴南至铜仁城际铁路、南彭-綦江线市域铁路、南川线市域铁路等一批铁路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密完善域内铁路网络;研究南彭—东盟班列,依托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探索开行直达东盟的国际快件列车,争取谋划论证南彭—涪柳铁路联络线,畅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陆路国际运输通道,提升南彭向东盟国家延伸、连接泛亚铁路的货运能力,构建东盟国际贸易交通网络体系。

——扩容加密5条高速公路,进一步强化巴南公路南向门户枢纽地位。加快优化新增南向高速公路大通道,扩容提升原有通道服务能力,加密完善与周边区县的高速公路通道,形成“南向东盟3通道,周边区域双通道”,全面提升南向高速公路通道服务水平和主城都市区南部区县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巩固巴南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公路枢纽起点地位。一是加快建成推进渝湘高速复线,全面提升巴南对南川及渝东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推进渝黔高速复线建设,新增巴南南下遵义、贵阳、南宁及越南、老挝等东盟地区的快速通道。三是加快推进渝赤叙高速公路建设,新增巴南南下昭通、昆明及缅甸、老挝等东盟地区的快速通道。四是启动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建设,衔接长寿支线一期,形成巴南至长寿又一高速公路通道,全面提升巴南对长寿及渝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加快推进渝黔高速公路原路加宽前期工作,提升渝黔高速通行能力,缓解渝黔高速常态化拥堵问题,畅通巴南南向出行通道。六是推进巴南丰盛至接龙、迎龙至涪陵梓里高速公路(主城-武隆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论证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密完善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对周边区县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1:“十四五”期对外交通建设重点

十四五期重点实施“1245”任务

1枢纽1基地1联运:高标准建设南彭综合交通枢纽;积极争取在南彭站建设重庆高铁快运基地;串联域内枢纽东环线南彭站、公路物流基地、佛耳岩码头,打造衔接高效的公铁水联运体系。

2站场2港区2通道:“2站场”建成渝湘高铁七星场站,推进渝万高铁国际生物城站建设;“2港区”加快推进佛耳岩作业区二期拓展堆场工程,加快推动麻柳作业区规划建设;“2通道”提档升级东盟班车国际公路物流通道,积极谋划东盟班列国际铁路物流通道。

4铁路5高速:“4铁路”建成枢纽东环线、渝湘高铁,开工建设渝万高铁、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5高速”建成渝黔高速复线,开工建设渝赤叙高速公路项目,续建渝湘高速复线,推进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前期工作,推进渝黔高速公路原路加宽前期工作。

  

第二节  着眼城市提升,建设一区五城骨架交通网络

按照构建“完善的干线网”的基本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核心,以加快建设南部新城、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职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和大江科创城为重点,突出“强网络,提升协调联动发展水平”,着力推进“7纵9横多联线”骨架干线网建设,集约化推进穿山、跨江通道工程,提升巴南区与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等中心城区及周边其他区域的直连直通,全面助推巴南构建产城深度融合的空间体系,加快融入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加快提质普通干线公路通道,全面支撑巴南“一区五城”国土空间战略实施。

一、加快建成高品质城市道路网络

——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建设。推进东部槽谷轨道交通建设加密提速,积极争取将轨道线路从迎龙向木洞、兰花路向李家沱等延伸,切实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作用。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24号线,争取将轨道交通24号线延伸线纳入重庆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加快推进轨道交通27号线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生物城交通可达性。推动轨道交通12号线、20号线前期工作,争取将轨道交通8号线、25号线、28号线支线、29号线等线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早开展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不断提升城市道路服务能力。一是加快推进鹿角隧道、鹿角隧道东延伸段、新燕尾山隧道、云篆山隧道、金竹隧道、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白居寺长江大桥、黄桷坪长江大桥、茶惠大道等项目建设,积极启动南湖大道、公平大道、惠南大道等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麻柳长江大桥、佛耳岩长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快速路争取工作并推动前期研究,争取中心城区到南川同城化通道、綦江-万盛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尽早完成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巴南东向大通道,强化对渝南城镇群辐射能力,支撑主城都市区与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两江新区-涪陵区快速通道前期研究工作,推动沿线麻柳嘴长江大桥、东温泉山隧道建设;适时开展渝南大道至江津快速路、公路物流基地至江津综保区快速路、大江科创城至东站快速路、物流基地-东港快速路、物流基地-第二机场通道等项目前期研究。三是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路网互联互通,强化与沿线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区、重要城镇、重点景区连接高效衔接,构建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的“7纵9横多联线”干线公路网络,形成科学的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支撑我区“一轴、三带、四片”国土空间开发,服务“一区五城”,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

二、持续升级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网络

规划实施1321公里普通公路,含规划、储备项目1054公里,规划论证项目267公里,建成国省道升级及路面改造259公里,高质量提升“四区四线”全域旅游交通能力,提升毗邻区域辐射能力。

——高等级建设区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实施区域普通国省高线公路高等级升级50.7公里,提升巴南国省干线公路通道技术等级,提升区域互联互通能力。加快推进G348百节至鸡公台段、G210惠民至南彭段等2个项目建设;开展S533木洞至南岸界段、S207接龙至黄桷、S102丰盛至鹅公堡、G210一品高速出口至百节等4个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

——高品质打造区域普通干线公路通道。实施区域普通干线公路改造208.2公里,形成“四区四线”交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G210一品至江巴桥、G348一品至百节、G210圣灯山镇至一品、G210卡岚垭至惠民、S103和平桥至接龙、S102惠民至二圣、S207姜家至接龙、S534安澜至綦江界段、S102东泉至黄金林、S103南湖桥至和平桥等15个国省道项目路面改造,全面提升国省干线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专栏2:“十四五”期骨架干线交通建设重点

十四五期规划实施1321公里普通公路,含规划、储备项目1054公里,规划论证项目267公里。

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24号线,加快推进轨道交通27号线建设。

快速路:加快建设茶惠大道、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等7个项目,积极启动南湖大道、公平大道、惠南大道等7个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积极推动两江新区-涪陵区快速通道(巴南段)、中心城区到南川同城化通道、綦江-万盛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桥梁隧道:加快推进鹿角隧道、新燕尾山隧道、云篆山隧道等5个隧道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鱼胡路隧道、东温泉山隧道等3个隧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白居寺长江大桥、黄桷坪长江大桥等4桥梁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佛耳岩长江大桥、麻柳嘴长江大桥等3个桥梁项目建设。

国省干线:G348百节至鸡公台段、G210惠民至南彭段等升级改造项目6个,50.7公里;G210一品至江巴桥、G348一品至百节、G210圣灯山镇至一品等路面改造项目15个,208.2公里。

  

第三节  着眼乡村振兴,建设强镇带村循环交通网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全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任务,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围绕“强镇带村”工程构建区域内“广泛的基础网”循环交通网络,着重实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完成县乡道升级及路面改造397公里,打造“两环两线”快旅慢游旅游公路,建设快速连接道132公里,精品旅游公路133公里;推进城乡融合绕镇公路建设13公里,重要民生路119公里,实施500公里村民小组通畅工程。高质量融入“四区四线”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畅通内部交通小循环,加密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全面支撑巴南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高等级完善快速连接线。实施“两环两线”城景通,快速旅游公路14个项目,132公里,促进乡镇、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快速联接,推动实现镇镇联高速。新建成天星寺-太平互通、柴坝-山王岗公路、南两高速五台山连接道、渝湘高铁七星场连接道等9个快速公路连接线新建项目;升级改造二圣至黄金大道段、安澜镇龙岗-大来山顶公路、丰盛互通-丰盛古镇连接线等5个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全面加强高速公路与域内乡镇、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的衔接,实现区内重点旅游景区、乡镇的快速通达,实现镇街100%通三级公路。

——高品质打造精品旅游路。实施“两环两线”重要旅游路、产业路16个项目,133公里,打造精品旅游路,支撑交通旅游高品质融合发展。一是畅通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公路,加快实施自红路、桥盘路、干百路、云篆山景区下山路等项目升级改造,推进自由-红炉-金田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带发展,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二是建成东部生态人文旅游环线公路,加快建成琶洞路、丰羊路项目,打通关键节点,形成高品质的精品旅游环线,带动东温泉温泉小镇、丰盛古镇特色小城镇示范区建设,支撑生态人文农业带桃李、柑橘、蜜柚等产业发展。三是升级中部乡村旅游示范线公路,加快实施碑二路、竹天路等项目升级及路面改造,新建天星寺-太平互通项目,串联东部片区、南部片区,支持乡村振兴观光带建设,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四是构建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公路,加快实施双寨路、接圣路、柴坝-山王岗公路等项目升级改造,构建畅通南部避暑休闲片区圣灯山、双寨山,以及大兴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重点项目的精品旅游公路,支撑全区打造康养度假产业带。五是以两环两线为旅游主要干线,完善部分旅游景区联络线,加快推进安龙路、圣灯山环线等项目建设,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强化普通公路对全域旅游支撑。

4-1 十四五期精品旅游路重点建设项目表

类别

项目名称

技术等级

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里程(km)

现状

规划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云篆山景区下山路

四级

三级

升级改造

8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干百路

等外级

三级

升级改造

17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桥盘路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9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桥燕路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10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燕云路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3

城区都市近郊旅游环线

自红路(自由-红炉)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6

东部生态人文旅游环线

丰羊路(丰盛-羊鹿)

等外级

三级

升级改造

6

中部乡村旅游示范线线

白象山茶厂环线

等外级

四级

路面改造

8

中部乡村旅游示范线线

碑二路(集体村至天星寺景区)

四级

三级

升级改造

10

中部乡村旅游示范线线

竹天路

四级

四级

路面改造

4

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

双寨路

等外级

三级

升级改造

6

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

林海至五洲园

等外级

三级

升级改造

7

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

砖圣路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12

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

跳李路

等外级

四级

升级改造

6

南部康养度假避暑线

圣灯山环线


四级

新建

3

——高标准实施城乡融合路。按照“1+3+N”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格局,新改建一批重要县乡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引领效应,围绕强镇带村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实施“路城”协调发展工程。建设石滩、石龙、接龙等6个乡镇,13公里的绕镇公路项目建设,优化城镇规模与布局,提升干线公路服务过境交通的能力和品质。二是实施满意度提升工程。实施竹天路、双龙路等17个,119公里老旧县乡道、民生出行路的升级改造,切实畅通群众出行通道,提出群众出行效率,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高质量实施村民小组畅通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支撑性作用,让农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交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村民小组通畅工程500公里,减少断头路,形成道路环线,提高通行效率,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100%,形成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网络。

  

专栏3:“十四五”期城乡公路交通建设重点

高速公路连接线:天星寺-太平互通、柴坝-山王岗公路、南两高速五台山连接道、渝湘高铁七星场连接道等14个项目,132公里。

精品旅游路:丰羊路、圣灯山环线、白象山茶厂环线等16个项目,133公里。城乡融合绕镇路:接龙、石滩等6个绕镇公路项目,13公里。

重要民生路:双龙路、石岭路等17个重要民生路项目,119公里。

畅通工程:实施村民小组通畅工程500公里。

第四节  着眼人民满意,建设便捷舒适客运体系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导向,完善枢纽设施,优化客运线网,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运体系服务水平,打造“高品质、一体化、多元化”的客运服务体系,全面推动交旅融合,全力助推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全面支撑巴南打造中心城区南部人文之城。

(一)加快形成高品质公共交通体系

——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着力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加快实施轨道项目提质提能工作。充分挖掘既有线路的运能运力,根据客流需求,优化调整轨道运营行车交路,在客流密集区段开行区间列车,合理增加编组,缩短发车间隔,大幅提升运能,保障乘客高峰时段出行需求;推进落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集约化利用,实现交通和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公交站场建设。加大公交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综合考虑用地布局和公交运营需求,结合用地规划及轨道站,规划布局“10+54+9+24”区集中建设与镇分级覆盖的复合立体公交枢纽体系,包括10处大型公交枢纽站、54处公交首末站、7处公交停车场及2处维保场,24处小城镇公交站场。十四五期重点建设公交站场8个,共计15.3公顷,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80%,有效发挥站场锚固线网作用,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其中,公交枢纽站场4个,包括渝南公交枢纽站场、鹿角夏家院子公交枢纽站、职教城公交枢纽站、国际生物城公交枢纽站场;公交首末站1个,即云篆山水公租房公交首末站;维保场1个,即界石贾平公交站场;公交站场2个,即界石后子冲公交站场、李家沱三角岗公交站场。支持公交站场用地适度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交站场建设,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缺口。

——合理优化公交线网。“十四五”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开行刘家坪-东泉、石岭-吴家、中伦村-凉水等公交线路,填补服务空白;优化重庆公路物流基地通往南彭街道、一品街道、圣灯山镇、接龙镇等乡镇线路,进一步强化南彭综合交通枢纽与区域内部的交通联系便捷度。加密次支公交网络,积极探索开行“小巷公交”,强化轨道公交的无缝接驳,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80%。推动公交优先道成环成网,解决城市大客流通道的通畅问题,提高城乡公交运行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公交+”服务模式,鼓励公交企业与旅游、商业等服务型企业开展合,发展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公交、水上巴士等多元化服务。全面推广新能源、无障碍的环保公交车型,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积极推进传统客运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客流分布、地方财政等情况,实施班线线路公交化改造,研究开行巴南-江津、巴南-綦江等城际公交线路,研究在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设置城际班车上下客站的可行性,为沿途乡镇旅客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充分考虑城际公交与班线客运的服务差异,明晰各自服务边界、功能定位,统筹整合线网资源,避免同一条线路公交和班线客运并存、两种模式无序竞争的局面。积极发展灵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运定制服务产品,大力发展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高铁快线、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以及校园直通车、企业通勤车、高端会务车等包车客运服务。鼓励企业合理配置定制客运车辆,加大中小型客车占比,使道路客运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在客流密集区域完善道路客运停靠站点布设,推动公交站点与客运停靠站点的共建共用。

(二)加快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加快完善4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东温泉、天坪山、丰盛等3个片区级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布局圣灯山区级旅游集散中心,打造“站运游一体化”的旅游集散体系,以站为基础,实现以游促运、运游结合,推进域内交旅融合发展以及传统客运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龙洲湾、木洞等公路客运站长途功能,增加公交、出租、货运、旅游集散等综合功能,在不缩减交通功能的前提上适度进行综合开发,并按照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要求实施设施设备改造。

——加快构建公路旅游体系。打造最美乡村公路,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100%覆盖、3A级及以下景区通双车道公路100%覆盖。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公路厕所、停靠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当地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完善客运站场、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丰盛古镇、东温泉、云篆山、圣灯山等旅游“景区直通车”。规划建设云篆山、圣灯山房车营地,重点围绕南泉镇、东温泉镇开行旅游直达公交,助推南泉镇、东温泉镇建设成为主城都市区休闲后花园。

——加快发展水上观光休闲旅游。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整体提升,转型升级梅家梁、水子坝、李家沱货运码头,提档升级木洞客运码头,规划新增麻柳南坪坝旅游客运停靠点,完善水上旅游客运停靠点布局,优化完善水陆换乘接驳系统,支撑高品质水上观光游发展。按照《中心城区水上巴士及旅游观光航线布局方案》(2020-2022年),积极开通朝天门至李家沱、梅家梁、水子坝的水上观光旅游航线,适时开行朝天门-广阳岛-桃花“生态岛”(木洞)-南坪坝“露营岛”的水上旅游环线。

专栏4:“十四五”期客运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4大旅游集散中心:推进东温泉、天坪山、丰盛等3个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划布局圣灯山区级旅游集散中心。

公交站场:重点建设公交站场8个,云篆山水公租房公交首末站、渝南公交枢纽站场、界石后子冲公交站场、李家沱三角岗公交站场、界石贾平公交维保场、鹿角夏家院子公交枢纽站、职教城公交枢纽站、国际生物城公交枢纽站。

公交线路: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80%。探索发展“小巷公交”,研究开行巴南-江津、巴南-綦江等城际公交线路。

交旅融合:开行丰盛古镇、东温泉、云篆山、圣灯山“景区直通车”,南泉镇、东温泉镇旅游直达公交;开通朝天门至李家沱、梅家梁、水子坝水上观光旅游航线。

  

第五节  着眼降本增效,建设经济高效物流体系

抢抓RCEP、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围绕提升全区对外开放水平为核心,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通集疏运衔接网络,充分发挥重庆南向开放战略节点优势,畅通东盟贸易合作通道,助推多式联运模式发展,引导国际物流服务向东盟深化、向中亚延伸,积极完善形成“1+2”的综合货运枢纽节点体系、“1+3”的城市配送节点体系、“1+13+20”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全力构建高质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引领重庆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支撑巴南打造西部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一)优化布局综合货运枢纽节点

——有序推进南彭陆港物流园建设。参照义乌国际陆港模式,将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打造为西部地区国际陆港,进一步完善道路服务网络建设,适度引导智能交通服务设施,健全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公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重要作用,把握RCEP机遇争取将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纳入RCEP先行示范区范围,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全方位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强化与新加坡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合作,提升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在陆海新通道中辐射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运营服务品质与互联互通开放水平。完善仓储物流、加工生产、国际贸易等完整产业链,加强陆港交易、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提升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功能,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业态体系,重点推进国际物流西部地区重要分拨中心、主城都市区分拨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东盟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建设铁路枢纽东环线,鼓励区域合作,支持南彭国际陆港与团结村、果园港、北碚磨心坡陆港、空港等其他型港的协同合作,创建合作机制,加强陆港联动。

——有效支撑产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新型显示、高端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分别在界石经济园区和重庆国际生物城布局2大物流中心。界石综合物流中心,以巴南经济园区内的汽摩、新型显示、消费品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汽摩、电子信息为主体的大宗货物物流,发展支持高端消费品制造物流,建成服务工业园区、中心城区的综合物流中心;国际生物城工业物流中心,以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新材料、轻工轻纺产业为基础,发展医卫材料、轻工轻纺为主体的大宗货物物流,支持发展生物医药制造的冷链物流。

(二)打造集疏运支撑网络工程

——构建公路物流基地与国家级枢纽联接骨架通道。依托规划沿江铁路和在建的铁路枢纽东环线,高效串联空港物流园、果园港区、重庆国际物流园等其他三大国家级物流枢纽,提升公路物流基地对外集散能力与辐射范围;适时开展公路物流基地与第二机场货运通道的研究,力争打造成为陆空联运试点示范工程。

——构建物流枢纽园区与重要交通节点间微循环系统。推动佛耳岩港至公路物流基地等对外通道项目,加强与珞璜水港、小南娅等货运枢纽联系,形成四维港区联动模式,打造水铁空多式联运创新工程;积极谋划公路口岸至綦江快速路、公路口岸至江津综保区快速路专用公路货运通道项目,实现重庆中心城区南部区县经济产业的快速联动发展。

(三)营造国际物流服务创新发展环境

——拓展国际公路运输发展。全力推动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发展,加强重庆国际公路运输的集聚能力,积极配合交通运输部、市级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国际道路货运市场。依托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利用GMS直通车牌照开通到澜湄国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车,积极协调汽车出入境运输管理,支持重庆国际道路运输融入国际道路运输体系,进一步强化巴南作为东盟国际物流始发地能级,支撑巴南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门户枢纽。引导重庆跨境公路班车探索尝试全程冷链运输试点示范,丰富国际干线运输模式。支持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深化开通跨境公路班车定制化运行,重点融入陆海新通道中南半岛,合理开行重庆-中亚典型国家跨境班线,进一步提高公路跨境班线品牌影响力。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拓展金融、保险、交易、信息咨询等衍生业务,吸引相关企业或机构落户基地,引导各要素在特定的空间形式下集聚;深化与综合交通、口岸保税等资源深入的整合。推进电商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加强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跨境电商货类运输需求的对接联系,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物流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基地向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极融合发展。

(四)完善构建城乡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建立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结合南彭陆港物流园、重庆高铁快运基地和界石综合物流、国际生物城工业物流2大物流中心设立区域性快件分拨中心,并在鱼洞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等设置城市配送节点,建设区域性集中分拣链、智慧仓库,探索共同配送车辆试点,创建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城市,统一布局建设共同配送车辆运营线路、充电桩,发展新能源车辆、统一标识标牌,积极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为物流基地进出口商品、生活原材料等解决“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城际干线和城市末端配送的有机衔接。

——打造多层次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通过“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方式,利用乡镇综合服务站有偿建立邮政、快递仓储场地或小型物流集散中心,构建以南彭陆港物流园、重庆高铁快运基地为区级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为核心,一品街道、圣灯山镇、丰盛镇、安澜镇、木洞镇、麻柳嘴镇等13个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为纽带,重点选择20个左右具备条件的镇级电商物流中心、村级电商物流点、农村小卖部、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开通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节点,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加强资源共享,鼓励交邮交快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灵活多样的进村模式。引导企业发展“客运+货运两网合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客运班线网络和运力资源,支持和鼓励客车代运邮件快件业务,降低配送成本,促进城乡物流双向流通。

——创新发展物流服务新模式。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运营组织模式,探索制定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改善车辆通行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运营补贴机制,降低使用成本,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争取实现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推进运输装备升级,大力发展甩挂运输等现代化组织模式,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联盟化发展;引导公路货车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发展。

专栏5:“十四五”期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综合货运枢纽节点:构建“1+2”的综合货运枢纽节点体系,分别为南彭陆港物流园、界石综合物流中心、国际生物城工业物流中心。

集疏运通道设施:加快推进佛耳岩港至公路物流基地、公路口岸至綦江快速路、公路口岸至江津综保区快速路等专用公路货运通道项目建设;适时开展公路物流基地与第二机场货运通道的研究,力争打造成为陆空联运试点示范工程。

国际物流服务:依托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利用GMS直通车牌照开通到澜湄国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车,合理开行重庆-中亚典型国家跨境班线。

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构建“1+3”城市配送节点体系,结合南彭陆港物流园、重庆高铁快运基地和界石综合物流、国际生物城工业物流2大物流中心,设立区域性快件分拨中心,鱼洞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等设置城市配送节点;构建1+13+20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推进南彭陆港物流园+重庆高铁快运基地区级综合物流服务中心建设,一品街道、圣灯山镇、丰盛镇、安澜镇、木洞镇、麻柳嘴镇等13个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20个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

  

第六节  着眼创新驱动,建设智能共享智慧交通

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新技术示范应用为突破口,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四网一平台”智慧交通,高水平打造交通枢纽经济,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等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示范项目,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以点带面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发展由单点信息化向场景智能化、全面智慧化转变,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助推巴南打造重庆有影响力的南部科技创新高地。

(一)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

——实施客运枢纽智能化建设,构建“一站购票、一码(证)通行”便捷换乘的客流网。一是建设南彭四网融合示范枢纽,实施龙洲湾枢纽等既有客运站场智能化升级。以完善智能联程导航、票务服务、标识引导、综合立体换乘等设施为重点,推动智能化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打造智慧车站建设;推动电子客票在综合客运枢纽的广泛使用,实现“一站购票、一码(证)通行”,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票务系统的有效衔接;积极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智能联程导航、自助行李直挂、安检互认、标识引导、换乘通道等服务设施,实现与江北国际机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二是构建枢纽综合运行协调平台。建设运行协调平台,加强事件监测、环境监测等系统建设;强化组织调度、运力安排等方面的协同衔接和应急响应,保障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突发事件、重点时段等情况下及时疏运旅客;以推动城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含网约车)与铁路运行时刻、客流规模变化等运营信息有效对接,实现场站联动、客流管控、智慧停车、智能客服等功能。

——实施货运枢纽智能化建设,构建“一单制”高效衔接优质运输的物流网。一是推动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南彭站)货运枢纽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以公路运输为主导的公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企业、车辆、货源、货运市场等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加强公路物流基地平台信息和电子政务信息融合,提升公路物流基地运营一体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造组织中心作用;以仓储、运输、配送等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建设,强化物流园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公共智能立体仓储、智能配送货场等先进设施,围绕国际商贸物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无人化自动仓库与智能化冷链仓库建设,推广运用智能安检、装卸、拣选等装备为重点,推进多式联运信息采集交换,实现电子货运单证“一单制”。二是推广应用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打造智慧仓、智慧物流、跨境快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全过程的智能调度、高效运转、精准匹配,实现车货匹配、智能调度、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等服务;为东盟班车(列)提供跨方式、跨区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积极引导东盟班车、南彭综合交通枢纽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联动发展,积极支持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发展“一站式”物流服务,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向高效化、多元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实施智慧公路建设,构建广覆盖的监测设施网络。一是积极推进智慧高速公路示范段建设。在渝湘高速、渝黔高速、沿江高速等大流量运输通道率先推进智慧公路示范,持续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推动域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加强视频智能分析应用,推动智慧路网管控平台建设。三是加强公路监测设施覆盖网络建设。扩大普通干线公路视频监测覆盖率、试点推进桥隧健康监测和边坡位移监测系统、推进普通干线公路自然灾害、智能预警监测示范等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建设,使干线公路重要路段每10公里感知监测设施覆盖率达到80%,提升在役公路设施检测监测、评估预警等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智慧工地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增强在建工程同步加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能力,动态掌握隧道、桥梁运行状况,防范化解在建项目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推进智慧港口航道建设。一是积极推动港口业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结合佛耳岩、麻柳作业区建设发展情况,适时进行港口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探索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运输装卸设备、堆场库场等;依托长江干线涪陵至朝天门航道整治,积极探索物联网、5G、北斗系统等新技术在航道领域的应用,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网络。二是建设电子航道图,完善航道雷达、视频监控、水位监测等智能设施,推动航道要素全覆盖,实现重点航段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确保船舶通行安全。三是建设港口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推进港口经营单位与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间信息互联共享,推动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作业协同,提高物流便利化和业务效率;推进码头作业装备自动化,实现码头操作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互联共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建设交通运行综合视频信息平台。基于视频云联网等新一代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整合辖区内公路外场视频、客运站场视频、公交运行视频、路政执法视频等多种视频资源,构建“云、管、端”一体化的视频整合信息平台,通过安全授权,为各区内各部门提供统一服务,以视频平台为依托,加强以视频解析、车辆识别、视频结构化等智能分析技术应用和共享服务,实现视频应用从传统“看得见”、“看得清”向“看得懂”的智能分析应用转变。

——建设智慧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一是提升营运车辆运行监测水平。鼓励和引导运输装备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加强对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监控报警终端的安装应用,补充完善城市公交、出租车、“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出租车智能监测终端,实现班线客车、公交汽车车载视频监控设备覆盖率与12吨以上重型货车、车辆运输车、城市配送车辆等重点营运车辆GPS监控率均达到100%,并实现公交车IC卡、公交GPS数据的实时传输。二是推动建设巴南区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区内相关部门资源,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巴南区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涵盖公路网运行监测、交通实时事件信息发布、交通运行态势感知、交通数据特征分析和应急通信指挥等功能,实现对重要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行环境、重点交通运输装备、重大交通事件等监测和预警,实现对辖区内现有公路、水路、运输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经营业户等主要指标项基本信息的图表化展现,对主要数据变化、主要类型构成等进行图形化分析,实现对辖区内现有的高速公路车流量情况、收费站车流量情况、道路运输情况及水路客货运输情况等进行大数据分析。

  

第七节  着眼双碳战略,建设低碳环保绿色交通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强交通节能低碳和环境污染防治,推动绿色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巴南。

(一)推动节能低碳发展

——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发展。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船,大力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提高运输工具和港站等节能环保技术水平。推广使用电、LNG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与客货运车辆,推进新能源运输工具规模化应用,运输装备的节能减排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鼓励发展铁路、水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优化发展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科学划设公交专用道,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服务系统,积极探索合乘、拼车等共享交通发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的骨干作用,强化轨道公交的无缝接驳,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85%。

(二)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推动公路交通环境整治。继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环境整治,实现服务区污水达标率达到100%。严禁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染物。加强对运营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保洁及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做好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治理,推广采用降噪路面、降噪绿化林、声屏障等措施。

——加强水运流域污染防治。落实重点水域和港口码头污染排放控制,推动船舶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强化船舶大气污染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船舶噪声污染控制。加大船舶污染防治,推进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推动船舶垃圾收集上岸集中处理,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2025年全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率达到100%。

(三)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促进资源循环节约利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积极推广应用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等技术,铺设掺杂橡胶粉沥青路面、透水性路面、降噪型路面。在建高速公路推动钢结构桥梁运用。持续加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积极发挥内河LNG绿色示范效用,建设长江LNG绿色港区,依托长江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麻柳富江LNG码头,充分发挥内河船舶LNG绿色示范效用,推动“新能源+交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巴南区长江LNG共建共享能力,构建长江绿色航运大通道。推动港口码头、货运枢纽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积极推进港口作业机械能量回收、供电设备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公路温拌沥青等技术应用,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智能供电、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

  

第八节  着眼平安巴南,建设安全可靠平安交通

着力提升交通行业安全水平,强化交通安全责任体系,提高科技兴安水平,完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保障交通生产、出行安全可靠,应急救援高效有力,全面助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巴南。

(一)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

——严格行业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和工作责任规范,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构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严格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一岗双责”,建立领导干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和考核评价、尽职免责机制。

——严格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双重防控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将安全生产信用评定结果作为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严格安全生产问责追责,严格实施挂牌督办、约谈、重点监管等制度,探索运用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严格灾害防治责任。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的灾害防治,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加强江河行洪清障,按照“谁诱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交通建设施工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工作。

(二)构建更加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建设作为企业提升本质安全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

——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监管,从源头上严把市场准入关、车船技术关和从业人员资格关。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现督查检查、挂牌督办及责任追究的“闭环管理”,强化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管控。强化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评估工作,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和分析报告编制机制,提升类似事故预防控制能力。

——强化风险研判管控。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风险辨识评估,建立健全安全风险“一图一表一库”,制定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建立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科技成果在安全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深入应用,大力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试点开展安全体验教育基地建设,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第九节  着眼交通经济,建设多元融合交通产业

围绕“强产业,推动交通多元融合发展”为核心,聚焦装备制造、交通物流、枢纽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交通产业链,大力发展交通路衍经济、枢纽经济,促进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引擎。

(一)大力发展交通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巴南区(摩托车及零部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面向东盟的汽摩配件企业在南彭聚集,形成集聚经济,通过产业带动面向东盟的公路物流发展。重点依托大江科创城、巴南经济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积极引导交通装备制造业向新能源、智能化升级,推动交通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

——不断壮大交通运输业。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域内商贸物流、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商快递、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互联网+”交通运输升级版。依托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与南彭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快货物流产业集群,加快完善城际干线、城乡物流干线、快运小件及乡村邮政快递网布局及有机衔接,优化城市物流节点与新能源货运车辆配套设施布局,构建高效率的城市物流网。支持国内外品牌快递企业在公路物流基地布局全国或区域性总部,推进在南彭站建设重庆高铁快运基地,支持运输企业联盟化集群式发展,培育集电商、物流、新零售等为一体的新业态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交通经济

——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充分发挥铁路、公路等带状引领作用,聚焦项目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空间场地资源开发,推动各类要素沿通道布局,有力带动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综合开发。围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形成路衍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力推进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大力发展临站经济,强化域内铁路、公路、轨道枢纽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高铁商务圈、轨道交通TOD等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站点与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无缝衔接。强化南彭综合交通枢纽站的辐射带动作用,试点推广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南彭站、七星场站、国际生物城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加强站点与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的无缝衔接,打造集一站式出行、商旅、购物、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和高品质生活圈。

  

第十节  着眼深化改革,建设协同现代治理体系

围绕“强治理,全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为核心,把握“建管养运”协调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交通发展由注重建设向更加注重管养转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行业重大领域改革,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

(一)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运输保障体系

——完善依法治理体系。按照《安全生产法》《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行业需求和实际特点,健全完善区交通应急预案。

——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60公里,桥梁改造14座、隧道升级改造8座、地质灾害整治5处。完善水上应急保障能力,推进称砣碛支持保障系统码头建设,完善海事、应急救援等支持系统。完善公路应急抢险指挥与物资储备中心功能,加强公路废旧材料再利用,更新增加应急养护设备。完善安全应急救援设施设备配置,包括船舶GPS监控、救援物资储备等。进一步完善“专业队伍+社会力量”的应急救援运行模式。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

(二)持续推进重大领域改革

——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共同解决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等问题。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纳入综合执法,规范机构设置和执法事项,理顺执法层级,强化执法保障,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PPP、BOT等多种模式,加强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探索实行建设期资本金补助、运营期亏损补贴等引资政策,优化财务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加大招商力度、做好后续服务,积极争取亚投行资金,努力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同时,加强债务管控,降低债务风险。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深化交通运输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加强和规范“互联网+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力争“放管服”改革在巴南率先落地。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交通行业行政许可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行业审批“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积极引导发展“货运企业安全技术托管”、“集中办公+大数据监管”、“危货运输监管联盟”等安全监管新模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持续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各级路长负责相应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市、区二级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总额不得低于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并建立与养护成本变化等因素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形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完善路政管理指导体系,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第五章  投资匡算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  投资匡算

“十四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为1079.4亿元,其中城市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742.9亿元,区域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336.5亿元。区域交通中,铁路投资155.0亿元,公路投资145.1亿元,水运投资17.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投资16.6亿元,养护投资2.5亿元,信息化投资0.3亿元。其中,国家及重庆市交通专项资金173.1亿元,社会投资资金96.9亿元,地方自筹66.5亿元。

  

  

5-1 巴南区“十四五”区域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一览表

项目大类

项目小类

总投资

(亿元)

上级补助

(亿元)

社会投资

(亿元)

区内自筹

(亿元)

公路线网

高速公路

99.1

23.7

75.4

0

普通国道

7.3

1.5

0

5.8

省道及以下公路

38.7

3.5

0

35.2

小计

145.1

28.7

75.4

41.0

枢纽站场

客运站场

8.7

3.4

5.3

0

货运站场

7.9

7.9

0

0

小计

16.6

11.3

5.3

0

铁路

铁路线网建设

154.8

131.8

0

23.2

水运

港口建设

17.0

0.8

16.2

0

养护

安防、危桥等

2.5

0.5

0

2

智慧交通

监测与指挥平台、交通监测设施等

0.3

0

0

0.3

合计

336.5

173.1

96.9

66.5

  

  

第二节效果评价

南向门户地位显著增强。到“十四五”末,通过渝湘高铁、枢纽东环线、渝昆高铁联络线、渝黔高速复线、渝赤叙高速、渝湘高速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对外出口通道数量由21个增加到30个;依托南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巴南区综合对外大通道基本建成,全方位、高标准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重庆中心城区南向内陆开放高地更加巩固,基本实现“半小时两江四岸核心区、1小时两群、2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出海”目标。

交通产业融合支撑显著。到“十四五”末,通过实施内循环成网工程,全面增强“1小时巴南、半小时镇村”满意度,运行效率显著提升,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由高速和普通公路构成的“7纵9横多联线”干线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一区五城”发展战略交通需求;城乡联通、通村达组的基础网络覆盖更广泛、通达更深入,农村公路网更优化完善。全面融入我区“四区四线”交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支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1+3+N”试验区建设效果明显增强。

客货运输服务高效优质。到“十四五”末,城市公交出行品质有效提升,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依托“2站场3枢纽4中心”枢纽站场布局,优化调整一批公交线路、开行一批旅游直达公交与水上观光旅游线路、建设一批公交站场、投放一批电动公交车,公交线路覆盖面提升,实现长途交通与城市交通、城乡旅游出行“零换乘”,综合运输衔接效率和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2港区2基地”货运枢纽建设,“公水铁联运”东盟国际贸易交通网络体系初显成效,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融合,南向东盟开放能力进一步增强,货运市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治理能力协同规范。到“十四五”末,建设一批普通干线公路和隧健康监测和边坡位移监测系统等交通运行监测平台,干线公路每10公里感知监测设施覆盖率达到80%。智慧交通体系更加高效率,城市公交、“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重点营运船舶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一系列节能促低碳举措,推进一系列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绿色交通体系更加高集约。持续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交通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便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影响分析。规划航道整治、港区码头建设以及铁路、公路跨河桥梁工程将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工程完工后随着泥沙的淤积,这种影响将逐步消失。交通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占地拆迁等。规划中铁路、公路等项目为线性工程,容易对生态功能区造成分割,影响部分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对线路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路基宽度有限,相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来说,对其生态功能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区域生态功能的整体退化。

——主要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部分省县级公路由于历史原因,临近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减轻工程施工对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穿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可能造成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使得区域景观在空间上不再连续,出现破碎和分割。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铁路、公路项目,其建设对其核心景区的影响较小,项目建设将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交通项目的选址选线,尽量避让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涉及风景名胜区的道路应该符合景区规划,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保障景区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布设项目线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穿越森林公园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实施中可能造成原有的森林景观被分割为多个斑块,影响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临近森林公园的铁路、公路等项目,对森林公园的植被影响较小,未对景观造成切割影响。因此,本次规划实施中应尽量避让森林公园植被良好的中心区域,在不得不穿越森林公园范围时,尽量沿森林公园外围布线,减少对森林公园中心区域的扰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避让湿地公园范围,特别是生态保育区鸟类集中分布及繁殖地。若无法避让,应增加桥梁、涵洞工程,施工期禁止向湿地范围排放生产废水,设置临时工程,避免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妨碍湿地范围内动物的栖息和生存。

——水环境影响分析。本次规划中包含水运项目和枢纽场站项目,项目主要是房建工程挖方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项目房建挖方深度较浅,一般只是对表层的潜水产生影响,对深层的承压水不会造成污染,房建工程的占地范围有限,污染物质较简单,通过土壤的过滤作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实施后,各种运输方式仍会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如公路行驶车辆尾气,港口装卸产生粉尘、油品运输和装卸产生的油气,船舶烟气,枢纽站场汽车尾气、装卸粉尘等。均采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等措施控制,其影响很小。

——声环境影响分析。铁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牵引动力噪声、轮轨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对沿线的居民点、村庄、学校、医院的声环境造成影响。公路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由动力噪声和轮胎噪声两部分构成,水运项目对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船舶运行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和鸣笛噪声及港口码头运行的生产设备噪声。

第二节  环境影响对策

——生态环境方面。公路、铁路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分别采取生态恢复、挡土墙路堤、桥梁穿越、占补平衡补偿等措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运项目采用鱼类增殖放流、鱼类其他恢复补偿措施。

——水环境方面。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若其附近有城市污水管网,则经生化池处理后就近接入管网,送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或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沿线绿化,不外排。舱底油污水送船舶污水接收船或岸上的油污水接收单位接收处理。正常工况下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较小,在风险事故状态下及时采取封闭、截流等保护措施。

——环境空气方面。沿线服务设施及枢纽站场采用清洁能源,不得设置燃煤锅炉,对沿线设施的餐厅加装油烟净化装置。公路运营期间,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并加强绿洲路段公路两侧的植树绿化。对于油品吞吐港区,其油气挥发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浮顶罐储存技术(减少油罐呼吸损耗)、密闭装车回收油气技术、降温技术等措施。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油类分类储存管理、喷淋降温等,并加强管理,做好设备维修与维护,防止跑冒滴漏,减少挥发性烃类气体。

——声环境方面。在铁路、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内应按有关规定限制建设新的敏感建筑物,特别是居民住宅建筑物等。在铁路、公路沿线附近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目标,当交通噪声对其有严重干扰时,应在相应的铁路、公路的路侧设置声屏障。水运项目:港口码头项目疏港道路设置减速带、限速标志和禁止鸣笛标志,控制运输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交通噪声。

第七章  规划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规划实施过程中,区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权责,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展改革、交通、国土、规划、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区政府要建立完善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考核机制。加强综合交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智慧交通、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众关心交通发展、参与交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交通建设领域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现代交通投融资体制,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区分项目属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融资思路和渠道。在纯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构建以燃油税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为主,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为辅的投融资体制,集中财力解决干线断头路,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在准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交通投融资改革,进一步发挥区级交通建设平台的主力军、主平台作用。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根据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按照急需先建、稳慎推进原则,在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有序启动实施一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探索优化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深化重大项目方案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态红线内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活动的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