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 政策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对标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印发组织开展全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巴南发改发〔2019〕731号)等相关规划要求,把中央、市、区精神要求落实到规划之中,我区编制了《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一区五城”战略重点和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大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引育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巴南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2.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创新创业,坚持开放合作,坚持服务民生。
3.“十四五”发展目标:紧扣203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区”的远景目标,提出了“1+4”的发展目标。“1”是指总体目标,即:“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创新生态示范区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全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4”是指4个分类目标,即:创新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绩效明显提升,创新生态明显优化。
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设置主要指标10项,具体如下:
巴南区“十四五”科技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 属性 |
2020年 指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1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 |
预期性 |
2.29* |
2.6 |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预期性 |
2.2* |
2.8 |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
28* |
53 |
4 |
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例(%) |
预期性 |
30* |
65 |
5 |
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比例(%) |
预期性 |
18* |
60 |
6 |
科技型企业(个) |
预期性 |
【2585】 |
【4000】 |
7 |
高新技术企业(个) |
预期性 |
【119】 |
【300】 |
8 |
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个) |
预期性 |
【50】 |
【100】 |
9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项/万人) |
预期性 |
9.57 |
16 |
10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预期性 |
12.1 |
15 |
注:【】为累计数,*为2019年数据。
4.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生态持续向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创新生态示范区在巴南科技创新中呈引领态势,大力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5.“十四五”重点任务:实现“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推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工程,深化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全面布局大健康产业,建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学研科技创新生态链条;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中高端摩托车;实施“数智”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瞄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壮大新型显示等产业,瞄准“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等大数据产业;实施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工程,提升南彭B保、海关监管中心等科技功能,丰富东盟商品集采城、京东电商产业园等科技运用范围,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实施生态科技创新工程,瞄准“生态+”“创新+”“文化+”,培育高新技术、总部经济、智能服务等产业。
二是大力推动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示范。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应用示范,充分释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红利;推动智慧政务科技应用示范,打造高效率、广便民的新型政府;推动智慧交通科技应用示范,不断提升区内交通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智慧医疗科技应用示范,推进科学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创新发展;推动智慧环保科技应用示范,加速推进绿色发展。
三是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主体分类培育计划,实现科技型企业的提质扩面,推动优质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领军型企业等;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把研发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带动企业和社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四是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提质发展环理工大学创新生态圈,形成大学校园、创新公园、科技产业园“三园联动”,智城、创城、产城“三城融合”;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持续优化扶持政策,推动区内科技孵化载体往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支撑巴南区五大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加快引进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从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对照人才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三方面优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从强化科技人才服务,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股权激励和成果评价改革三方面着力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六是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与川渝地区重点市区县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川渝地区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大力开展“一区两群”区域协同创新,积极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协同打造以科技资源战略后方为鲜明特色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承载地。
七是着力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的政策管理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在区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大力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